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堰垱地名的由来

作者简介:杜修岳,出生于澧县大堰垱镇兰田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曾任澧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政协澧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知名诗人、作家、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学会理事、常德诗词学会副会长、澧县诗词学会会长、城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著有《水云居诗稿》《水云居文稿》《清风集》《晴暾集》等;主编了400多万字的书文诗稿。擅长行、篆、隶、草诸体,刊登在各级书报杂志、镌刻于多处诗墙碑林。

   大堰垱访古   

文/杜修岳

我的老家离大堰垱不远,才十来里路。小时候,我曾在大堰垱西街白云寺垱市完小读过两年高小。后来在外地读书和工作,常常自报或者答报家门,都说是大堰垱人。至于自己想起和别人问及它的来历,便十分懵懂。不过,心中也曾暗自猜想,顾名思义嘛,这里也许有过一座大垱坝和一口大堰塘罢了,殊不知它竟是一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效益显著的雄伟的水利工程!

最近和几位同事点校古澧典籍《澧纪》,一段文字赫然入目,重重撞击心扉:“澧州判官俞荩,初为监察御史。值万氏怙势,荩纠之。贵戚敛手,坐谪澧州。才识治行,卓然杰出。州村涔阳,自昔引河通渠,萦纡沔演二百余里,灌田万顷,名大堰垱。洪武初,官上其故,起征夫役万人,银四千两,修筑暨二年乃成。永乐初,堤垾冲毁,或岁罗旱暵冻馁,流亡半之,一方病焉。成化九年夏少雨,公虑亢旱,集军民筑塞之,二月而工讫。建立义田仓,储谷备账。有司守其成法。”

原来大堰垱的由来是这样的!

于是,我熟读、咀嚼这段文字,并以此为线索,耐心地在网络上和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同时造访大堰垱,造访平原灌区,请教当地老人,请教水利工作者,访古探幽,察微知著,一段时间下来,也有所收获吧。

原来,大堰垱水利工程源于周泰屯田。《长江水利史》载:“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吴将周泰于涔坪屯田,于澧水支流涔水上建堰引水灌田数千顷。”当是时,吴的势力已达澧阳平原。这里地势平旷,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农耕,特别适于种植水稻。吴将周泰,先事孙策,策死即事孙权。他于涔坪屯田,主要为吴巩固已得疆土,并防刘备东扩。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屯田渐成定制,魏蜀吴均行屯田。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周泰实行的是军屯。军队有战则战,无战则耕。屯田所获可为军饷的一部分或大部。

周泰并非一介莽夫,乃是孙权的股肱大将,颇有谋略。他在涔坪屯田,极具眼光胆识。大约在今大堰垱西一里许的涔水河道上筑成拦河平水大坝(垱),并于南岸开引水总渠,绕经大堰垱西侧山坡下入澧阳平原(涔坪),再于其上开挖几条干渠和若干支渠及蓄水大堰而组成灌溉网。筑平水大坝(垱)。选定坝址并筑拦河平水大坝是工程极其关键之所在。据考查,大堰垱坝自周泰选址筑成以后,经过一千七百九十年的间断运行和几次大的修缮疏竣,包括明洪武(1368—1399)初年特别是成化九年(1474)澧州判官俞荩复修,一直没有变更,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筑的滚水坝原址之上。

这里地质条件较好,坝基基本上建在大块岩层上面。设计时当是十分仔细地测定了坝身高程,做到合理平水。那时坝上的七房坪尚未开发,直至洪武初年,黄姓的一支裔民才始徙坪南山陂间耕作生息。当蓄水蓄到与坝顶持平或稍高于坝顶时,引水效果最佳;而超过坝顶的余水,便溢流到下游河道之中,基本上只淹及垱上七房坪一带大约千亩滩甸而形成大堰,并可起到一些调蓄作用。

筑坝为垱当时只能采用原始的办法。汉末铁器已经广泛使用。施工时先是用铁錾制做成形的石块,再筑围堰清基,然后用石灰糯米浆将石块粘砌成大坝。涔水虽是山溪性河流,易涨易退,但那时大堰垱以上沿岸崇山峻岭间植被相当茂密,到处是黑松林,土层涵水能力极强,洪涝成灾只是间或发生。除长期亢旱外,一般河水充盈。大堰垱水利工程并不影响坝下主流甚至总渠给人们提供舟楫之便。

开总干支渠。开挖总渠、干渠和支渠,形成灌溉并兼顾排涝的网络,也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修挖的平原灌区滚水坝和引水总渠,浑然不知不觉地与周泰当初筑的垱和开的渠基本重合。

据那时参加灌区工程设计和修建的人员介绍,总渠从滚水坝经大堰垱西街并沿孙家山东陂长约二十来里,开挖时多是淤泥沉沙,因此有人猜测:“这里只怕原先就是一条河!”如此猜测,诚不诬也。

周泰在领修南北向的总渠的同时,又组织开挖了从总渠东岸开口引水的几条干渠,可惜其名称和具体走向未获甚详,只知道北干渠经清潭堰、百斗堰形成朱家河绕汉东下清泥谭入涔;南干渠经保宁桥西进城头山水壕再东注大河口入澹(即古流水河);中干渠经岳家湖、水泗堰东南蛇行渐成车溪河再经高庙过澄坪长沟入澹。车溪河有的时代还有另外两派:一是经群英、汉德、汉东、涔丰入涔;一是分注大河口入澹。至于澹水的上中游则是澧阳平原另一处古老的水利工程的主干渠了。它就是万历四年(1577)由澧州生员吴希孟领修的在今临澧境内的罗湖垱。

每条干渠沿岸,又开若干支渠。干渠和支渠均顺地势走向,不避萦纡,其长度沔演二百余里。其中有的支渠还把两条干渠予以连通,不同干渠的支渠尚可引水同注一口大堰蓄水。

挖蓄水大堰。开挖大堰,从支渠引水而蓄,形成长藤结瓜,可利于随时和天旱及时灌溉之便。澧阳平原本在周泰时代已开始作堰蓄水,而后随着这里的逐渐开发,用水量增大,仅从渠道引水灌溉尤其是灌溉渠道中、下游沿岸的田地常不及时,也难满足其需,于是在唐以后,特别是明清,先民们多挖大堰蓄水,状如星罗棋布。

其中著名的大堰有岳家湖、水泗堰、百斗堰、赵别堰、撇撇堰、陶家大堰、唐家堰、七顷堰、白塘堰、油榨堰、焦田堰、马堰等等。它们主要用于灌溉,也可调蓄,减轻暴雨形成的渍涝。

这样,通过筑垱、开渠、挖堰,一个偌大显效的灌溉网络便在澧阳平原(即古涔阳村,包括今大堰垱、车溪地区全部和大坪、张公庙、澧阳等地区的一部分,因古车溪河原为涔水的一派,以上地区大部位于车溪河北,故称涔阳村)形成了,最盛时灌田十五万亩。

其灌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筑垱拦河,引水灌堰,进行自流灌溉;一是采用水车和戽斗之类提水工具进行提灌。据说车溪河中干渠是使用时间最悠久的干渠。千百年来,这一带人们惯常用龙骨水车车水灌田。由于河床渐低,天旱时水源不足,甚至打几度河车灌田救苗。于是乎车溪河的名称也就沿用至今了。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看,大堰垱工程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涔水流量变化较大,远不及都江堰灌区引用的泯江水那样相对稳定,因此涔水暴涨时有“引狼入室”之嫌,加上工程排涝设施又相对缺失,往往酿成澧阳平原东部地势较低处洪涝成灾;而亢旱时,又“远水不救近渴”,时发“抢水”纠纷,以致平原东部塘渠濒于或者完全干涸,造成减产或者失收。但大堰垱仍不失为一项惊世骇俗的优良的大工程,称得上一件出色的生态而又科学的杰作!

对大堰垱进行一番访古之后,自己似乎很有些感慨,而这主要是想到春秋时期大思想家老子“上善若水”的名言而引发的。这位老祖宗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从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虽然是说水,但接下来更在喻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明确告诫安身立命,人要像水一样,心若止水,随遇而安,怀有博大胸怀,广施仁爱,说话守信,为政清静而治,做事发挥善能,行为把握天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与世无争,才不会出现过失与偏差。这就是上善,就是最高最完美之善。你看水滋润万物使其生长,却从不与谁争高低,论短长。因此老子认为这种品格可要接近他心目中的最高境界“道”了。

周泰是否接受了老子的教诲而屯田兴治水利,尚不得而知。但俞荩的经历治行,肯定是受了这种中华水文化精神的滋养。他进士及第之后,仕途顺畅,很快当了监察御史。不久恰值新皇成化帝登基,宠爱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后封妃)万氏贞儿。而万氏怙势,以内宫干预外廷之政。俞荩既诤且纠,得罪了帝妃,于是连降三级,贬为澧州州判。

俞荩来澧之前,大堰垱工程水毁严重,民生困顿。到任不久,正遇天旱。于是,“公虑亢旱,集军民筑塞之”,大力抢修疏竣大堰垱灌溉系统,“二月工讫”,随即发挥效益,连获丰稔。他又“建立义田仓,储谷备赈”。这项“社保”措施可能不算首创,但后任一直“守其成法”,却十分难能可贵。俞荩肯定不是在制造“政绩”。身为贬官,不耿耿于怀,不灰心丧气,不到处求情“平反”,偏能随遇而安,请缨为老百姓大办上善之事,真令当今一些跑官要官者汗颜!

大堰垱工程经俞荩复修之后,平安运行了一百七十余年,大约于清顺治(1644—1662)初年遭毁。据说原因在人不在天。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大明王朝随即覆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死于通山或禅隐夹山。虽如此,但其夫人则率残部退守江南,与南明小王朝联合抗清,十余万人马坚持了十余年,主要活动在今澧境涔水上游闸口、界岭一带。这里地窄粮少,军队给养严重不足,于是砍伐森林扎排装船外运以换粮饷。结果是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涔水异常暴涨,大堰垱坝反而将部分淫水拦入平原腹地成灾;同时垱坝平时也不便军队运载原木换取军需,不如毁坏了事。

所以自清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百年间,曾经长期发挥巨大效益的大堰垱水利工程这段时间已不起什么作用,非但风光不再,甚至连其踪影也难寻觅了。人们只好在平原内部多挖蓄水堰以缓干旱。这就令人不得不想起另一位老袓宗、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的教诲:“天行有常”,要在“大天而思之”的前提下,做到人水和谐,“制天而用之”,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可要付出沉重甚至是惨痛的代价的。同样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山林的大毁坏又一次造成严重后果,以致再要恢复以筑垱引水大规模灌溉已无可能,只得以淹没大片良田熟土为代价来筑高坝建水库进行防洪灌溉了。当初大堰垱工程颇似都江堰工程。后者仍在发挥更大的效益,而前者已是踪迹难寻。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仍令人遗憾之至。

前些日子造访平原灌区,正值王家厂水库今年第一茬放水。行步南岳观看,经过砼护的干渠里清水汤汤,注入支渠自流灌田,呈现出一派特殊靓丽的风光。睹物忆古,自然联想起渠东不远处两座“国保”文物单位:彭头山,九千年前的驯化稻在这里出土;城头山,六千五百年前的水稻田及其灌溉设施在这里发掘出来。大堰垱工程和平原灌区原本与中华稻作文明和中华水文化一脉相承!

(文字来源:澧县党史办。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申遗倒计时第2天】宁夏著名历史专家吴忠礼撰文:《宁夏引黄灌区经久不衰的历史原因探析》
大中型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图说丹渠:襄阳百里丹渠的生态之路
山西古代水利工程
探秘老银川:唐徕渠,银川人的母亲河
丽水碧湖平原古堰灌区景观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