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述海派楹联源流​ 王建民 上海

试述海派楹联源流

王建民 上海

1、前言

海派文化是从上海开埠以后才开始的。 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国际方面的等等原因,在上海开埠后的一百年的时间里,即晚清至1949年前的民国时期,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全国经济中心远东金融中心。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汉语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这一时期海派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本文旨在梳理和陈述海派楹联源流,即从上海开埠前的楹联文化源头述起,重点是晚清至民国一百年的海派楹联。

2、上海开埠前的楹联文化

进入明代后,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撰联、用联,加之各方面条件也成熟起来,使对联一下子进入到大发展时期。明代中叶,江南一带的城市经济空前繁荣,苏州、杭州、松江等地,以纺织业为支柱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从而极大推动了相关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1)松江对联

江南地区是中国楹联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海松江地区犹胜。明代松江华亭人何良俊所撰《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纪》中写道:“松江旧俗相沿,凡府县官一有不善,则里巷中辄有歌谣或对联,颇能破的。……”

(2)董其昌联墨

晚明松江华亭人董其昌,诗书画皆善,至今还保存有几副对联书法(联墨),其中一副用行草书写的联墨是集句联,上联出自杜甫的古诗《谒先生庙》,下联出自白玉蟾的《偶作二首》其一,极为珍贵。

例1

竹送清溪月;

松摇古谷风。

(3)湖心亭联

在上海豫园中有一副湖心亭联,这是清中期陶澍撰写的,联文中的“野烟”和“渔唱”,十分恰当地反映了那个时期自然经济的特点。

例2

野烟千叠石在水;

渔唱一声人过桥。

3、晚清时期的海派楹联

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方资本入侵上海加剧,在沪及周边地区设厂和经商,与此同时是欧美文化的涌入。在本土江南传统文化与外来欧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楹联作为本土江南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朵奇葩,或永葆国色,或中西融合。

(1)豫园卷雨楼联

在上海现存有明代江南古典园林豫园,挂着不少历史楹联,有的已经佚名,其中卷雨楼的一副楹联明确为清末楹联大家俞樾所撰。

例3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画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送青仰灵岫,曲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2)大海明月联

1864年,清朝总理衙门授权李鸿章负责筹划在设厂仿造西洋船炮事宜。1865年9月20日,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李鸿章实际负责。1872年,已经是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得到朝廷允许,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可以这么说,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是与上海的发展、大海的波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李鸿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写下了“大海明月”联。

例4

大海有真能容之量;

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3)愚园联

晚清时期的上海静安寺区域属于魔都的顶级地段,附近有个愚园。1910年版的《上海指南·卷五·园林》有记载:愚园,在静安寺路西首,赫德路(常德路)八号。当时有一位叫刘树屏的写了一副八言联,盛赞了愚园当时的奢华胜景:

例5

蕙带荷衣,偃蹇姣服;

兰橑桂栋,芳菲满堂。

仔细欣赏,原来这是一副为集句联中的集楚辞《九歌》联,甚为难得。

4、民国时期的海派楹联

进入民国后,人们书写楹联已经十分注重实用楹联内容的与时俱进。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等地便马上编著出版了大量以“共和新春联”为名目的联书,以配合新时代的新气象。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爆发,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胡适在起发起新文学运动的《文学改良邹议》中,其中第七条就是作文“不用对仗”,随之新式学堂里也基本不再训练学生对对子的能力。但是上海各界人士乃至普通百姓还是十分喜欢楹联,以各种形式继续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1)商务印书馆联

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胡君复曾经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胡君复不但擅诗联,而且还编辑出版了《古今联语汇选补集》等联书,这是近代规横最大的联语集成本,对保存楹联资料具有重要意义。胡君复还为商务印书馆撰联,十分有意义。

例6

昔晚唐建安余氏肇启书林,世界阅千余岁矣,其后三峰万卷,同时梅溪秀岩,文采风流,我思古人,聊从公等纂坊肆雅闻,缥缃掌故;

自北宋布衣毕生始为活板,变迁可一二数耶,近稽兰雪桂坡,上溯石经漆简,棣通演进,以有今日,何况此间称水陆形胜,东南管枢。

(2)上海精益眼镜公司联

著名精益眼镜公司起源于上海,创始于1911年,当时有不少贺联,其中民国大实业家张謇也为公司开业撰联祝贺。

例7

使众昭昭,若岩下电;

与世珞珞,望眼中人。

(3)挽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联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932年5月28日,在苏州五卅公园举行了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当时就任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的吴铁城挽联是:

例8

三万人致死同心,勇略争惊背峞骑;

五十日凭坚抗敌,兵法犹传纪效书。

上联应用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背峞军的典故,下联应用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的典故。

(4)半淞园联

半淞园,原为上海南市南部一处著名的营业性私家园林。1937,日军空袭上海南火车站,毗邻南站的半淞园也遭战火焚毁,此后并未重建。在半淞园被毁前,有一位客居上海的清光绪举人叫姚洪淦,撰写了半淞园联,上联写园中景色使人惊讶美如西湖;下联写园的位置在城郊,远离尘嚣,幽香宁静,畅饮欢集。

例9

丘壑具胸中,点缀得好水好山,入座讶西湖风景;

尘嚣湔眼底,位置在半村半郭,开尊集北海宾朋。

(5)上海正风文学院礼堂联

上海正风文学院于1928年8月创立,此联系王西神以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的身份所作。全联紧扣学院主题,提出了对学子们的美好意愿和殷切期望。

例10

养气读书,是儒者事,亲炙共一堂,愿遍交虎观经师,鸿都学士;

知类通达,为天下先,大成期九载,莫轻负鸡鸣风雨,蛾术光阴。

(6)贺马相伯百岁寿联

马相伯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的创始人,祖籍江苏丹阳。1939年4月7日,正在越南避难的马相伯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这一天,中国境内各界人士都为马相伯送上了寿礼,各种贺电不断。马相伯的老乡——丹阳旅沪同乡会也以八字联的传统文学形式作为贺礼。

例11

乐育英才,桃李称盛;

尊礼耆德,桑梓宜先。

5、结语

海派楹联与海派文化同呼吸共命运,她传承于江南楹联文化,继往开来,在上海开埠后,以海纳百川之胸怀,融中西文化,在晚清至民国一百年间铸成了海派特色

(1)开放性

上海是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对外来移民完全开放和兼容并蓄。

开埠以后,全国各地的人员蜂拥上海,并在上海组织了自己的同乡会馆或同乡公所,比较有名的如四明公所、广肇公所、山东公所、徽州会馆、湖南会馆等。

因而就广义的角度来说,不光是长期居住在上海的,还是短期客居在上海的,上海周边地区的,乃至在沪外投稿到上海的报刊杂志书籍的等等,只要为海派楹联添砖加瓦的,都属于海派楹联。丹阳旅沪同乡会贺马相伯百岁寿联折射了这一文化的信息。

(2)商性

上海开埠后,民族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海派楹联及时反映了工商业大都市这一独特的文化风貌,如清晚期的大海明月联,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联和上海精益眼镜公司联。 

(3)多元性

与传统的楹联文化相比,海派楹联突出表现了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实用性和大众性。其艺术手法也逐渐多元性,如既有诗言诗语之七言联,也有散文化的长联;既有传统的集句联、典故的应用,也有直接表述美好意愿的联句。如上述的愚园联和上海正风文学院礼堂联。

(4)时代性

海派楹联与时代同进步,充满了时代鲜活力。如挽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联。

纵观中国楹联发展史,晚清至民国一百年的海派楹联可以说是中国楹联近代史上的半壁江山。

作者简介

王建民(顽伯),化工工程高级工程师,项目管理专家。现为上海楹联学会讲师团授课教授,上海诗词学会会员。自编教材,上海老年大学《对联赏析与创作》、《七绝赏析与创作》、《明清诗书画》课程讲师。著有诗词集《三闲野草》。

上海宁波同乡会书画沙龙负责人,上海宁波同乡会书画院画师,上海黄浦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最近视频

关注和转发本视频号都是对楹联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中医不能称为“海派”
民国时期的上海建筑风格
你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20-117 民国时的上海滩
领略海派味道 看1987年上海旧照
老照片:1987年的上海 浓浓的海派味道
篆刻说·张炜羽 | 难以复制!走进群星璀璨的海上篆刻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