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释甲骨文35字

《甲骨文合集》36746字形释为“秀”,表示树木中长得尤其茂盛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用的是甲骨文“秀”的本意。

《甲骨文合集》41293以“秀”为意符,此处“秀”指粮食作物抽的穗,左侧为手持连枷状,应释为“耞”。箕子朝周,过故殷虚,作《麦秀之诗》,“秀”指麦子抽的穗,现代“穗”是“秀”的俗音。

《甲骨文合集》24905以“秀”为声符兼意符,右侧表示有所动作,应释为“脩”。整治,使完美。可见也有“秀”的本意。


《甲骨文合集》13680、13681标志肘部,释为“肘”。

《甲骨文合集》31950以“肘”为声符,以“足”为意符,释为“骤”,快跑、急速。甲骨文“骤”是形声字。虽然现代“骤”是“马”字旁,但是从甲骨文可知,“骤”在商代指人的快跑,与马无关。


《甲骨文合集》27996左侧耳朵字形,右侧弧形表示听力达到的范围,释为“聒”。
左侧驰状字形,右侧众多雨滴以“淋”为声符,在此条卜辞中表示战争用的临车,释为“临”。甲骨文“临”是形声字。
27996记载攻打(虘又)方,“聒”通假“钩”,表示钩梯。《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毛 传:“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 孔颖达 疏:“钩援一物,正谓梯也。以梯倚城,相钩引而上,援即引。”
从甲骨文可以推测商朝的科技、军事、建筑等情况。商朝已经有钩梯、临车等攻城装备。(虘又)方有城墙。


《甲骨文合集》29358、29359出现的地名,与《甲骨文合集》27996战争用的临车的“临”是同一个声符——雨淋淋的“淋”。

29358、29359地名房顶作为意符,“淋”作为声符,应释为“檩”,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
因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均有南林,见《作册吴盉》,29358、29359出现的地名“檩”应为北林,见《同簋盖》,在西虞境内。西虞应为《散氏盘》“夨人”,在今荥阳鸿沟以南。《散氏盘》显示“豆”属于西虞,则商朝《宰甫卣》商王在“豆”狩猎,就是在今荥阳鸿沟以南狩猎。
甲骨文“檩”“临”都以“淋”为声符,发音类似。


《甲骨文合集》20733字形以“月”为声符,以门为意符,释为辕门的“辕”。《三国演义》第16回吕布辕门射戟。

《甲骨文合集》19411字形以“月”为声符,以目为意符,释为“睚”。

《甲骨文合集》462释为“眦”。由甲骨文可知,“睚”是内眼角,“眦”是外眼角。


《甲骨文合集》13888丝线为意符,“矢”为声符,应释为“織”,织成料。《庚嬴鼎》周王赐“織衣”。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李白《大猎赋》地理显示产生基督教的大秦国在今哈密附近。《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鲁城”应为西域鲁迷,古罗马,在今吐鲁番盆地。则波斯《列王纪》所言波斯应在今哈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之间。唐朝墩古城遗址可佐证基督教、古罗马源于中国。
波斯《列王纪》所言波斯应为汉文典籍中“播仙”。唐代岑参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西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还出现过不同的波斯帝国,播仙镇只是其中之一。
所以波斯“纳石矢”应与甲骨文中“織”同源,“織”应该是指加入金线的丝织品。则13888“織”四个点表示金线闪耀。
《甲骨文合集》32905的意符源自33326“绅”,“绅”是以“身”为声符的形声字。32905字义表示五颜六色的绅,释为“锦(缙)”。

23805表示五色组,释为“繻”。“繻”以“组”为意符,“组”以“足”为声符。《宋史·韩彦直传》“亲解孝宗艸角之繻傅其首”,皇帝系发用繻。“绅”“繻”的四个点表示五颜六色。

甲骨文中“矢”作为“zhi”声符的情况较多,如“彘”“胝”,《甲骨文合集》6656以“矢”穿过“足”,以“矢”为声符,与“足”有关,应释为“胝”,脚掌上的厚皮。“織”也以“矢”为声符,此时发zhi音。
《诗经·卷阿》“矢诗不多,维以遂歌。”《诗经·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矢”都和甲骨文“織”“彘”“胝”的“矢”一样,发zhi音,通假“誌”,表示臣子记载天子的言行。
石鼓文《而师》“滔滔是戠”,祭祀时贵族子弟穿着織衣跳舞,说明石鼓文作者是周天子。石鼓文《吾车》“其来大次”出现天子专用的“大次”,《作原》“二日著五日”出现天子旗帜上的纹饰日月五星等等,都说明石鼓文的作者是周天子。如果诸侯祭祀时乐舞生穿“織衣”属于僭越。


《甲骨文合集》32703悬挂钟磬的横木释为“簨”,也可释为“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有鐘磬而无簨簴。” 王肃 注:“簨簴可以悬鐘磬也。”《南齐书·礼志上》:“虽金石輟响,而簨簴充庭。”

《甲骨文合集》12780悬挂钟磬横木“簨”两端锯齿状装饰物称为“业”。《诗经》《大雅·灵台》“虡业维枞。”〈朱注〉虡植木以悬钟磬,其横者曰:栒业,栒上大板刻之捷,业如鐻齿者也。

《周颂·有瞽》“设业设虡,崇牙树羽。”以“业”指代“簨业”——横木和两端装饰物,“簴”指悬挂钟磬架子的竖木。
曾侯乙编钟架子横木两端的装饰物就是“业”。

商朝已经具备完整的度量衡体系,且五进制、十进制是度量衡单位之间主要比率。

《甲骨文合集》36746字形以“绳”为声符,是标准的形声字,右侧两手张开表示测量意,应释为度量衡容量单位“升”。商朝“绳”和“升”的发音类似。

《甲骨文合集》34687斗帐上两手张开作测量状,应释为度量衡容量单位“斗”。

甲骨文中以“爿”为声符,以两手测量意为意符的,应释为度量衡容量单位“石”,商朝的最高容量单位是“石”,不是“斛”。贾谊《新书·等齐》“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

甲骨文可以解释为什么度量衡单位“石”读“dan”,不读“shi”。甲骨文“爿”字符经常指平面的有花纹的物体。比如“妝”,“爿”指有花纹的铜镜。“將”,“爿”指有花纹的“俎”。甲骨文“石”中“爿”指“石敢当”,放在路口民间驱邪、禳解的有花纹或字样的石头,可以释为“砀”,商朝即有“石敢当”。度量衡单位“石”的声符“砀”特指“石敢当 ”,故发音接近“dan”。

《甲骨文合集》28164以“菫”为声符的度量衡用字释为“斤”,春秋时楚国津邑,根据《散氏盘》“芻道(西周楚国)”地理,津大致在今郑州中部。

《甲骨文合集》36573至36581字形以“枨(橙)”为声符,以两手张开表测量意,应释为“称”,度量衡单位。27816可进一步证明此字为“称”,卜辞“貞王其称舟若”,和“李白乘舟将欲行”是一种用法,“称舟”通假“乘舟”。

《甲骨文合集》8182以做陶的转轮为声符,两手表测量的度量衡用字应释为“钧”。“钧”邑应为夏朝钧台之享发生地。一称15斤,两称一钧。

长度单位,甲骨文中长度单位29387“尺”通西周周国“絺”邑,周国应为《散氏盘》“周道”,大致在今郑州须水河附近。

《甲骨文合集》18417字形,左方双手张开状,右方声符与《甲骨文合集》8057“末”(树木的末端)、8042--8054“末京”(即商都“沫”)字根一致。释为“墨”。

《甲骨文合集》28165以“樟”为声符,右方两手张开表示测量意,应释为“丈”。五尺为一墨,两墨为一丈。

早在商朝,中国的主要度量衡单位尺、墨、丈、斤、称、钧、升、斗、石名称和相对比率已经全部确定。从度量衡的完备程度来看,以常理推断,夏朝应该已经存在相当的度量衡单位,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度量衡单位统一是中国文化、社会、历史延续和追求统一的底层逻辑。


甲骨文中类似“卣”的字形,作为声符时相当于“腯”,肥胖的样子,多用以形容牲畜 。《说文》腯,牛羊曰肥,豕曰腯。段注:“按,人曰肥,兽曰腯,此人物之大辨也。又析言之,则牛羊得称肥,豕独称腯。”
“腯”在石鼓文里写作上下结构的(兔事),以“兔”为声符,形容捕到的鱼很肥,同时暗示这些鱼要作为祭品。
合补10628以“腯”为声符,以“豕”为意符,释为“豚”。小猪,也泛指猪。

《甲骨文合集》18468以“腯”为声符,以“矢”为意符,释为“遯”。逃避;逃走,通“遁”。《周易》第三十三卦是《遯》。

从甲骨文、《周易》可以看出“豚”和“遯”的关系,都是以“腯”为声符的形声字。现代“遯”写作“遁”,就不容易看出和“豚”的关系了。


甲骨卜辞表现小便的样子字形释为“溺”,现代“尿”是“溺”的俗音。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李白《大猎赋》显示大秦国在今哈密沁城乡一带,《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鲁城”为西域鲁迷,古罗马。

所以波斯《列王纪》所指的“波斯”应为唐代播仙镇,大致在今吐鲁番盆地“辟展”一带。波斯《列王纪》中波斯经常与中国(大秦国)、罗马发生战争,如果相隔3000公里,经济上、军事上根本不可能。
故古波斯语或古印度语中“涅槃”的“涅”,通甲骨文“溺于录”的“溺”,是“到达”的敬语。波斯语“槃”,和英语paradise(天堂),汉文“蓬莱”,日语“高天原”的“原”是同根词。
《甲骨文合集》29239字形以“溺”为声符,右侧一人,上方“口”形,表示这个字与“口”有关,释为“齯”,老人齿落复生,古人认为是长寿的表现。《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兒齿”。柳宗元《永州万石亭记》“眉尨齿齯,未尝知此”。

29239卜辞中“叀齯田”,“齯”大致相当于周朝郳国。《春秋·庄公五年》“郳犁来来朝”。
甲骨文“齯”是以“溺”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中类似“卣”形释为“腯”,肥胖的样子。合补10628以“腯”为声符,以“豕”为意符,释为“豚”。所以河豚、江豚、海豚都是肥胖的体型。河豚生气时和甲骨文“腯”关系更一目了然。
甲骨文两个“腯”释为“屯(遵)”,在困难中默默地……,见《周易》屯卦。《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遵”用的是甲骨文、《周易》“屯(遵)”的本意。

三个“腯”才是真正的“屯”,象很多肥胖之物堆积在一起。军屯、云屯。

《甲骨文合集》9547一只手插入“屯(遵)”,为会意字,释为“揗”,和“屯(遵)”字义互为表里。卜辞中“揗南”通假“巡南”。

《丝路山水地图》显示亚历山大大帝从“阿丹城”西征,即雅典,到Bactria,今巴楚县为止,所以古希腊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则周易《屯(遵)卦》用的是古希腊《奥德赛》典故。
《屯(遵)卦》影射的是奥德修斯在外流浪十年,贵族子弟向他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写的是这段历史。“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最后奥德修斯和儿子杀光求婚者。
周文王很熟悉西北文化,并以最聪明的人奥德修斯自比。
身处中原的商纣王看了《周易》也不明所以。现在有机会证明古希腊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就有机会让《屯(遵)卦》不再云里雾里。


《甲骨文合集》32167至32170一女子,发簪穿过发髻的字形,释为“髻”,通假“祭”。或者释为“䯰”,同“髻”。

《甲骨文合集》32577字形和“髻”相似,但强调笄,释为“笄”,在32577中也通假“祭”。

甲骨文“髻”强调发型,“笄”强调发饰。


《甲骨文合集》32171以“跽”为声符,女子为意符,释为“姊”,在这条卜辞里通假“祭”。现代“姐”是甲骨文“姊”的俗音。甲骨文里“祭”的写法真是很多。

《甲骨文合集》31789“蹐”、6025“齑”,和“姊”一样,都是以“跽”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合集》27751字形左侧以睫毛为声符,右侧表示有所动作,释为“捷”。在此条卜辞中“捷犬”通假“解犬”,分解犬的牲体。

表示分解牲体的“解”在甲骨文中有若干种写法。《甲骨文合集》15216写作“节犬”,10249写作“皆豕”。

甲骨文中“捷”“皆”表示地名时表示一地,为东周王城附近的“解”。郑桓公初立国时的“拾”邑,“拾”作地名时通假“皆”。《礼记·投壶》“左右告矢具,请拾投”。《静簋》中出现“拾”国,为两人侍奉中间“合”字形状。

西周金文凡此字形通假甲骨文中“皆”,意义通禳解的“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文明先认字(3):夜半三更叩气守——狗
咬文嚼字:价值十万人民币的「蠢」字
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崩,羹,耳,甘,武,逐,雨,信,膏,集
甲骨文识字|听、缶
甲骨文的春夏秋冬
破译甲骨文字之九十:冲(同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