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纹饰的秘密(《神秘的高岗》连载二十三)

解读城头山,抽丝剥茧

揭密城头山,扣人心弦

荣获第三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及

第五届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

《光明日报》读书栏目力荐

神秘的高岗

(连载之二十三)

第五章 文明曙光

纹饰的秘密

在城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一只青灰色的碗,上面刻有一个上下两端用横线连起来的X符号。这个符号在多地遗址中出现,现被专家破译,是地数五。

了解《周易》的人应该知道,它表示阴阳在天地间交午。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头山出土陶器圈足器上的陶文,和彭头山出土的陶文有很多相同之处,多为测影数码符号,属于同一符号谱系。这些是不是早期的文字雏形呢?

我们再看城头山的陶器,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就是大都以绳纹陶圈足器为刻文载体,那大镂孔圈足盘、圈足碗、豆等,又都饰以日月纹、S纹、宽带纹和蛇龙图像等天象、天神系列,这就表达了先民“祀天制历”的造字文化心理,表明陶文的发明和传播都系于祀天女巫自身。从彭头山文化到城头山文化,不但形成了陶文出现的密集中心和谱系特征,而且还体现为相当固定的刻画习俗。

令人吃惊的是,传到长江下游和黄河流域的陶器刻划符号体系,无不也都是以圈足器为载体,是“祀天制历”同一历史主题的发展,从而看出这种陶文已作为一种交流的符号,很可能就是文字的前身。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其实是相当偶然的。如果不是殷人具有占卜的习俗,如果不是占卜后把甲骨埋藏,如果不是殷人占卜的材料(甲骨)不易腐烂,那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可能。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商朝以前,文明程度高于商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但商之前的文字记载在哪呢?古人是用什么材料来承载文字的呢?毛笔之前又是拿什么来写字的?这一直是个谜。在没解开这谜之前,我们只能从古人留下的陶片中寻找文字的渊源。

科学家从各地出土的陶器中,发现过许多的刻画符号。中国最早的文字多与占卜祭祀有关。再看彭头山文化的陶器刻画,就已有象形符号——文字的萌芽,并构成了史前陶文的体系特征,比早先的结绳、绘画、刻木等“图像符号”进了一步。图像符号是人类记事表意形式的第一阶段。

彭头山遗址以绳纹陶圈足器为主所刻划的陶文,有数字“∧、十、八、廿、丗”等符号,还有记录天象的符号。城头山出土圈足器上的陶文,多为测影数码符号,属于大溪文化时期的居多。

长江中游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也是神农氏建立厉山国,陶文文化发展较快的地方。长江中游稻作农业的发展,各联盟部族、聚落之间,农业和龙信仰讯息的传播,祭祀占卜制度的推行、天文历法的统一记录,“日中为市”交易的流通等。都有赖于作为传播载体的模拟图画传意,即图像符号——陶器刻画——象形文字的出现。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大家认同的符号,并传播开来。

神农氏授时制历,记录有关天文系列的陶文符号,集中出土在彭头山文化之后的大溪文化中,如城头山和周边的遗址中发现很多。

还有大汶口文化出现的个别符号,如专家所释读的“炅”字,又发现于良渚文化,也能证明早期文字的认同和流通。但就是还没找到记事文字。

再到后来龙山出土的丁公陶文,书写流畅,形成了段落式的文句,比陶文更进了一步,从而证明,文字已形成了气候。

从多地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文字,可以判定,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显然已经过数万年以上的不断演进。

城头山和鸡叫城的地下还深埋着多少这样的陶文,我们不得而知,但总有一天,我们会读懂先民的文字,了解更多的城头山的历史,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陶器安邦

城头山发现的10座大型陶窑,引起考古学家们浓厚的兴趣,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之上,纷纷猜测陶窑的背景和功能。很多学者都认为,在中国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多数根本不做陶器,他们用的陶器,很可能是由一个象城头山这样的“制造中心”生产出来,交换出去,城头山的陶器很大可能是为了自己城内的生活,而去和别人交换的,也许陶器工业已经成为城头山当时的“支柱产业”。

这种分析不无道理,显得中规中矩,但是,还有一种比较大胆的观点——陶器的批量化生产与分配也许是城头山这座“王城”统治周围部落的方式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推测呢?

首先,这些陶窑不但密集,而且都位于城头山中心,在城内比较重要的位置,说明陶窑的地位很高;这些陶窑已经不可能是单独在生产,而是有计划地在生产;陶窑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互相配合;这种协作分工,显然不是个人行为,陶窑当然也并不属于私人,极有可能归属于城头山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最高统帅周密策划的这种生产模式。

城头山发掘出的大型陶窑,明显具有“批量化”“规模化”的程度,这么大量的陶器仅凭城内的居民是消耗不了的,从经济层面来说,如前所述,陶器一定已经成为城头山的“品牌”产品,流向四面八方。但从政治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城头山大量的陶器生产很可能是用于统治的目的。

先从陶器的属性说起,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是原始社会人类定居的标志之一,陶器使人类从动荡不安的迁徙时期走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所以城头山的统治者很可能看到了这一点,也利用了这一点,为了城头山的长治久安,大量的生产陶器,供应给城外周边的人使用,从而形成一道道抵御敌人的天然屏障。

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如此密集地出现这么多陶窑,现在已经发掘出来的陶窑就有10座,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发掘的地方还可能有很多,究竟有多少座现在还无从知晓。从数量上来说,是非常惊人的,这在中国的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因为其他的遗址往往只见陶器,很难见到如此完整、先进而密集的陶窑。

有考古学家推测,这种现象也许是与城头山的“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工业化”“规模化”的陶窑和生产出来的陶器,完全可以成为城头山防御体系中除古城墙、护城河系统之外的有效补充。

完全可以想见,城头山,从最初的挖壕沟,到筑城,再到加高城墙,扩宽护城河,防御体系一步步升级;最后,城头山开始分工生产,利用专业的、先进的、规模化的陶窑生产出大量的陶器,发放到周围的部落,促使他们安居乐业,从而达到了从“意识形态”上进行统治的目的……城头山也由此完成了一种完美的蝶变,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与胆略!

甚至有学者认为,当时城头山在城中大量生产陶器,是因为某些特殊陶器有可能是物物交易中的中介物质——也就是现在的货币。

无论如何,陶窑的存在,一定能进一步提升了城头山城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前文明什么样?城头山遗址告诉你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中华文化遗址漯河篇
21世纪以来先秦时期印纹硬陶窑址考古新进展(上)
“中华第一窑”在汉中被发现
湖南史前考古考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