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文化运动代表吴虞对联选介(二)

吴虞(1872.11.19—1949.4),原名姬传、永宽,字又陵,亦署幼陵,号爱智,别署黎明老人,四川新繁县(今属成都新都区)龙桥乡人。南社社员、新文化运动代表、教授。

早岁肆业于成都尊经学院,维新时始求新学,在成都以教学馆为生,曾参与创设溥利公书局。1905年赴日求学,入法政大学。1907年回国,任成都府立中学等校教员。一度主编《蜀报》。辛亥革命后,曾加入共和党,任《西成报》总编、《公论日报》主笔兼《四川政治公报》主编,后著文反对袁世凯称帝。之后在《新青年》撰文对封建礼教予以严厉抨击,因而被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1933年被迫去职。此后隐退,卒于成都。著有《吴虞文录·别录》、《秋水集》等,编选有《国文选录》、《骈文选读》。

吴虞少时曾从吴之英学诗文,从今文经学家廖平习经,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以后与父亲(名兴杰,大地主,虞一生憎父,呼之为“魔鬼”,早年曾刊文揭露其丑行)关系破裂,被逐出家门。吴虞是清末民初的反旧礼教和旧文化的著名人物。其重要的思想,就是批判儒学,揭露吃人的“礼教”。他批判儒学中以孝为中心的封建专制和家族制度,指出:“详考孔子之学说,既认孝为百行之本,故其立教,莫不以考为起点。”考的范围统括一切,“居住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无信,不孝也;战阵无勇,不孝也”,“凡人未仕在家,则以事亲为孝,出仕在朝,则以事君为孝。能事亲、事君,乃可谓之立身,然后可以扬名于世”(《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他认为,中国要得到真正的共和,就必须除去君主专制与家族制度,而儒家伦理学说、社会组织上的家族制度,和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必须加以批判。他坚定地认为“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吴虞反对以礼为准则的等级观念,揭露儒教以礼杀人的本质。他在鲁迅《狂人日记》的启发下,以中国历史上的实例,揭露“吃人的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吴虞于“五四”运动前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吃人与礼教》、《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等文章,大胆冲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被称为是攻击“孔教”最有力的健将和代表,他的思想在当时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吴虞1925年9月回成都后,从教之馀,常与宋育仁、林思进、李劼人、向楚等名流往来。

他虽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但其古文和传统文化有较高的修养,亦能诗作联,可见他仍好传统旧文化的形式。读吴虞1911年9月至1947年《虞山日记·爱智日记·师今室日记·宜隐堂日记》,发现其记载有吴虞在各时期所作对联五十副(笔者另搜集补遗2副),其中多数为挽联。数量虽不多,但因日记有缺佚几年,二十多年前出版又有删节,其“日记”中又多处见为某某书联、作联记载,但无具体联文,故其联估计当不止此数。其联多为典雅贴切,但略有不计工整者。

挽樊孔周

耳目头脑,都可舍人,四大本来无,华严久悟空王法;

魑魅蛧魉,方横于世,众生谁复救,薤露长悲壮士歌。

母老妻病子幼,犹多未了缘,何辜于天君竟死;

国破家亡种辱,料皆不久事,偷生斯世我难堪。

代撰挽樊孔周

爱乡早觉此身轻,吾道艰难,竟有奸人刺袁盎;

识字真为忧患始,他生解脱,但从老圃学樊迟。

【注】

此三联作于1917年6月24日。

樊孔周:(1876—1917-6-8),名起鸿,华阳(今属成都)人。1908年任成都总商会协理,筹建 成都“劝业场”和悦来电灯厂、悦来公司,自任董事长。创办多个实业。辛亥革命后,任成都总商会总理、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创办成都笫一家晚报,接办《四川商会公报》改名为《四川公报》。因从事揭露袁世凯复辟和反对军阀专权活动与宣传,被川军三师团长张鹏午所遣歹徒枪杀于简阳。

四大: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华严:佛教华严经。此指樊年初在上海代作者买《华严疏钞》一事。

薤露:古代著名的挽歌辞。

袁盎: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被时人称为“无双国士”。汉文帝时名震朝廷。汉景帝“七国之乱”时,他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乱平定后,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挽吴之英师

品节在严郑之间,白首孤行,自有千秋型蜀士;

文学继卿云而后,玄亭重过,空悲一国失人师。

【注】

此联作于1918年10月22日。

吴之英:(1857—1918-10-21),学者、经学家、书法家。字伯朅,号蒙阳渔者,四川名山人。早年就读成都尊经书院。历任资州(今四川资中)通材书院讲席、灌县(今都江堰)训导、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四川国学院院正(院长)。曾投身维新变法运动,参与组织“蜀学会”,任《蜀学报》主笔。有《寿栎庐丛书》。

严郑:汉代隐士严君平、郑子真(严,成都人;郑,陕西褒中人)的并称。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仰慕严郑,乐道闲居。”

卿云:指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

挽杨沧白太翁晖之先生

郎君本庭训成名,史笔堪传,四海人推习凿齿;

先生合碑题有道,兰芳不灭,千载风高郑所南。

【注】

此联作于1918年12月8日。

杨沧白:(1873—1953), 同盟会会员、辛亥四川风云人物。原名先达,改名庶堪,字品璋,号沧白、邠斋,四川巴县人。曾任蜀军政府顾问、讨袁军民政总厅长、四川省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广东省长、国民政府委员等。

郎君:对别人之子的尊称,此指杨沧白。

习凿齿:晋代襄阳人。博学能文,曾官别驾。荆州刺史桓温称帝,凿齿著《汉晋春秋》,推蜀为正统,贬曹魏为篡逆,用以讽桓温。

郑所南:南宋郑思肖,初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科。刚介有志操。南宋灭亡后,改字所南、忆翁,寓念赵宋王朝之意。后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隐人,与朝客交往,坐必向南,终身不娶。

代撰挽林山腴母

有子是人师,举世共尊陶侃母;

高行传烈女,他年应续更生书。

【注】

此联作于1919年12月3日。

林山腴:(1873—1953),学者。名思进,字山腴,别署清寂翁。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1903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在蜀中执教数十年。1918年接掌华阳中学,声名鹊起。及杨森督川,动职,学生抗当局不予挽留而成学潮。1919年后历任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同时致力于诗古文辞,成就颇大,蔚然大家。1930年,华阳县议修县志,时县长叶大锵、《华阳县志》总理曾鑑等邀其纂《华阳县志》,撰《人物志》、《华阳县志叙录》及各目序。四十年代末受命纂《四川通志》,未能竟事。解放后任四川大学教授、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有诗文集存世。

陶侃母: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早年被陶侃的父亲纳为妾。生下陶侃后,陶家更加穷困,湛氏每日辛勤的纺织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要他结交才识高的朋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衙小吏,曾掌鱼市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湛氏退还腌鱼,并且写了封信责备陶侃。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时选举科目名,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的人)。一次他投宿陶侃家,正逢连日冰雪,陶侃家中空无一物,而范逵随行仆从,马匹甚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请客人留下,我自有打算。”湛氏一刀剪下自己的头发,换得好几斗米回来,又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做为马匹的粮草,再砍断屋柱作柴薪,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使范逵主仆受到周全、忱的招待。事后范逵曾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陶侃终于成为晋朝大臣。

挽孙中山

高名震五洲,终以不屈精神,打倒历代帝王世世专制;

同胞须一致,努力实行主义,莫负中华民国妈妈苦心。

【注】

此联为1925年3月18日北大举行追悼会时作。

代君毅弟撰挽孙少荆

柏林夜月,巴里春花,回首清游成昨梦;

建业多才,全身无术,始识人生最可哀。

又代曹四勿撰挽

百年本是浮生,地下埋忧,喂虎饲鹰同一视;

三日不汗亦死,人间何世,老彭殇子总成空。

【注】

此联作于1927年5月3日。

君毅:见前注。

孙少荆:(1888—1927-4-27),名钟元,成都人。曾留学德、法。辛亥革命后相继主办《会议日报》《女界报》《民治日报》。后赴日考察,归任《四川群报》《鼎权报》《蜀报》《家庭》、昌福印书馆主笔、编辑等。因办刊言论遭暗杀。

巴里:即法国巴黎。

曹四勿:(1983—1991) ,爱国民主人士。名曹任远,四川富顺(今属自贡)人,早年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1927年后,随胡汉民等从事反蒋民主活动,曾参与组织反蒋的'新国民党'。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任广东大学、成都大学教授、四川师大校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等。1991年5月4日在北京病逝。

挽廖季平前辈

耻为经籍纂诂之子孙,超出阮王二家,自成六变;

直指读书杂志无师法,离开湘潭一派,独有千秋。

【注】

此联作于1932年8月26日,挽廖季平前辈。

廖季平:(1852—1932-8),著名学者、经学家。原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号四益、六译等,四川井研人。1889年进士,授龙安府学教授、任射洪训导、绥定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及嘉定九峰书院等山长、四川枢密院院长、国学校长、华西协和大学教授等。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六译馆丛书》。

阮王:指清代学者阮元、王念孙二人。

六变:指廖季平后期治学的六变体系,一、二变影响较大。

湘潭一派:指清末学者、湘潭人王闿运,他曾主尊经书院。

寄挽七女弘远

左思娇女云亡,诗吟织素空垂泪;

曹植妙文虽在,辞写金瓠岂尽哀。

【注】

此联作于1939年1月27日。

其女弘远病逝于武汉。

(此文为景常春先生于2013年5月发布于中国楹联论坛联话清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联圣手 千古奇文
华阳当初是古蜀国“三都”之一 曾是“四川首县” 管辖区域直到暑袜街
康熙年间四川成都府华阳仙师汤铭扬 秘授传承遗稿 杨公真斗首秘旨
这是刚在四川成都华阳剑南大道段,好吓人啊,辛亏人下来的快没事
蜀中名家(47)--骆成骧
书院(162)华阳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