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词性辨析法是对仗理论的大倒退

湖 南  孙逐明

王力先生是卓越的语言学家。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力先生把语法分析法引入对仗理论是弊多利少。

本来为尊者讳是我国传统美德,但是词性辨析法给古体诗词创作特别是对联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我们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求个究竟。况且王力先生在生前,自己也是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学术观点的。纠正他学术上的个别失误,应当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句子成分分析法还有利有弊,而词性辨析法可以说几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是传统对仗理论的大倒退。

王力先生认为,对仗相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古代的字类就相当于现代语法学里的词类。对联界由此而发展出对仗“词性辨析派”,他们认定对联词性必需相同,不同就是失对。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实际上,古代“字类”是“类义词”〔附加“类义语素”和“类义词组”〕的归类,根本不是语法学里的“词类”。

最近几十年发展的语义学已经明确指出:“在汉语修辞中,类义词对于“对偶”的构成,常常有重要作用。”类似的观点在当代语言学里不止一家。

中央电大《现代汉语讲义》是这样解解类义的:“类义指的是某类相似之处的事物、性状、动作等的意义。例如:'红’、'蓝’、'黄’、'白’、'黑’等都有表示颜色的意义。'父亲’、'母亲’、'叔叔’、'伯伯’、'妹妹’、'哥哥’等,都有表示称谓的意义。”

类义词的定义是:“类义词是在意义或逻辑上属于同一种类的词。”

这一定义清楚说明,意义和逻辑是辨识类义词的标准,类义词的类别,是词汇概念意义的逻辑分类,它与语法功能无关。

字类正是类义字词的分类。古代的部分“类书”就是类义词语的词典。〔可参看这段论述:“对类义词的研究有助于义书、类书的编制。”〕

而语法学里的“词类”则主要是语法功能的归类,它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意义。

字类与词类的区别在于,前者只看词汇意义,后者则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意义。

对对子只要意义相对即可,根本不需要考察语法功能,即根本无须辨析词性。

很多人就是弄不明白,既然字类不等同于词类,那为什么古人写的对联的词性却绝大部分相同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词类是字类的特款。词性相同的词语,占有字类的绝大部分。

只要纯粹根据意义对稳了,必然导致绝大部分词性相同的结果。字类相同是因,大部分词性相同是果。也就是说,任何人写对联,即使半点语法学知识都不懂,只要字义对稳了,所写的对联必然绝大部分词性相同。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古人“活字”和语法书上“动词”的定义,看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语法书对动词的定义是: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

古代对实字的描述是:“用发乎动为活”、“活謂其使然而然者,如飛潛變化之類是也”。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表示动态和变化的词。

也就是说,动词就是“能带宾语,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的活字。这一部分占有活字的绝大部分。

余可类推。

把词类等同于字类,有百害而无一利。我这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词类所起的作用,字类全部拥有。而词类带来的副作用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危害。

为什么说“词类所起的作用,字类全部拥有”呢?我们仍然以活字和动词为例。

活字只要看词义,只要是表动态意义的字词就属于活字,它必然包含了所有的动词,已经完全满足了对仗修辞需要。我们还有必要绕一个大弯,根据语法规则分析词性,把辨析难之又难的动词分离出来,然后又用许许多多规则来把遗漏的部分重新补充进去吗?

本来对仗法则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单纯考察词义,根据意义有无相似点〔即类义〕,直接配对就是。如今词性辨析派偏要分析什么词性,已经是多此一举。最大的危害性还在于,我国语法界对于词类的类别和判别标准本来就派别极多,众说纷纭,曾经有过一场跨世纪之争,现在还在延续。词性辨析法把这种毫无作用的分析强加进来,还把跨世纪之争引入了联律界,带来的恶果,正如刘太品先生所说:

语法学的过多介入,其实成了当代楹联创作的一大拌脚石,因为它易于让人入门却又永远把人困在入门处写一辈子的“死对”。同时还动辄指责别人的联作“失对”了,“病联”了……

在鉴赏领域语法学更是贻害不浅,这种支离破碎的所谓语法分析法,把一副活生生的对联作品硬性肢解成各种语法功能单位,可以说,靠语法分析的方法永远也分析不出上乘对联作品真正的妙处来!

打个比方,对联就好比一个工厂,工人就是类义字。而今国务院要给所有工人普调一级工资,这本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把工资表重新调整即可。而词性辨析派的领导却偏要执行阶级路线,逐个进行政审,要看家庭出身,还要内调外查三代的社会关系,然后取消一些人的加薪资格,甚至还开除几个人的厂籍。但是中央拨乱反正,发布平反昭雪的政策,词性辨析派领导又只得补发工资,还要对被开除的工人进行甄别,开除错了的还得平反昭雪……

词性分析就好比是一场根本不必要的政审。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

词性辨析法能不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可以认为,不肃清词性辨析负面的影响,对联创作和欣赏就甭想朝健康方向发展。

(此文由孙逐明先生多年前发布于中国楹联论坛联话清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说对联中的词性对品(图)
对联文体特点及对仗与声律原理(刘太品)
对联特点 · 对仗 · 声律(二)
语义场与对联——对联新论之一 王国仲 黑龙江大庆
孙逐明:语法、修辞与对仗的关系
写对联不要陷入 “语法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