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房对联选萃: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上)

清代文人郑板桥(1693-1766)有这样一副墨迹: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此幅似为赝品,然笔墨颇有板桥风神)

这一篇,先说“书从疑处翻成悟”。

朱熹尝言:“读书时,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继而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也讲,要“系统性地怀疑你可能怀疑的一切,直到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

大家看,东西方这两位哲人说的,都是质疑一切的精神,都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是朱熹偏重继承,说要在怀疑中吃透古人智慧;而笛卡尔则着眼发展,说要在怀疑中开辟全新认知。

如此说来,这一句书从疑处翻成悟”,只覆盖了继承。如要同时兼顾继承与发展,则似乎需要改一改,比如改成事从疑处翻成悟”~

不过仔细琢磨,这里笛卡尔讲的,似乎有点问题。

对于书上写的(古人已有的认知),人们通过一点点质疑、一点点弄通,还有可能完全弄明白。

但对于未来的认知,笛卡尔讲“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则似乎根本不可能~

比方说常见的水果。

一般的苹果和梨,颜色、形状都不一样。

但是靠颜色、形状,就能完全区别苹果和梨吗?

很难。因为既有长得像苹果的梨,也有颜色像梨的苹果。

有人说,它们口味不一样。

那它们口味又为啥不一样呢?

那大概是因为染色体数量不一样吧~

经查询,苹果和梨通常都有17条染色体。这——

?……?……

大家看,即使是常见的苹果和梨,人的认知,也只能“永远在路上”~

这么问,很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追问法”。

苏格拉底常和人辩论,讨论幸福、智慧、知识、美德等问题,他顺着对方的答复不断刨根问底,直到问得对方或自相矛盾,或莫衷一是……

比如,关于对神的“虔敬”(pious),苏格拉底和一位宗教人士游叙弗伦有过这样的对话:

苏格拉底:请问您认为什么是“虔敬”?

游叙弗伦“虔敬”就是做让神喜欢的事啊!

苏格拉底:神那么多,这个神喜欢的,别的神不一定喜欢呀?

游叙弗伦:虔敬就是让所有的神都喜欢。

苏格拉底:那么您理解的“虔敬”的事,是因为神喜欢它、它才好呢?还是因为它本来就好、神才喜欢?

游叙弗伦:呃?……

苏格拉底:再比如,神的喜欢,是不是就像人费心照顾马,为的是让马更好给人拉车?那么您是在贿赂神吗?

游叙弗伦:呃?……对不起,我还有事,得先走了~

(上述内容很简化,详细内容参见柏拉图《游叙弗伦》)

但是,如果你要问苏格拉底:什么是“虔敬”?他大概会讲:我也不知道。

这也正应了他那句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ἓν οἶδα ὅτι οὐδὲν οἶδα)。

所以说呀,要照苏格拉底的理解,事从疑处翻成悟”,便是:一疑一悟,再疑再悟,而疑悟相生,以至于无穷~

也就是说,人只能努力去探求真相,而绝不可能完全搞懂它。

《论语》一书中,孔子被问过近百次,包括“问仁”、“问孝”、“问礼”、“问政”、“问君子”、“问鬼神”,等等,孔子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答案。

比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齐景公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好多文庙一进大门的照壁上,都写着四个大字——“万仞宫墙”。

这是说孔子学问太大了,我们普通人都太渺小,站在孔子前,就像站在“万仞宫墙”前一样。

好像一切问题,在孔子这里都有答案。

李零教授写过一本《去圣乃得真孔子》,孔子其实没觉得自己有多神圣,他的“神圣”,以及《论语》中“子曰”的“神圣”,都是后世追捧出来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了,如果照苏格拉底那样问下去,人还能得到一点确定性吗?而没有确定性,人又该凭啥做决策呢?

这里举一个德鲁克先生讲过的故事,做个参考:

某医院新任院长在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时,以为一件棘手事情经过讨论,已经获得当前最佳的解决办法了。但这时忽然有人提出:“这办法能使白莉安护士满意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大伙马上又掀起了热烈辩论,直到达成另一个更为积极的解决办法为止。

这位新任院长,当时颇为愕然。后来他才知道,这个“白莉安”,曾是该院一位资深护士。她本人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甚至连护士长都没当过。但是,每次当医院有关病人的事情要决定时,她都要问一句:“对于病人,我们真的已经进到最大努力了吗?”凡是白小姐主管的病人,都痊愈得特别快。

因此,多年以来,这家医院人人都知道了所谓“白莉安原则”,那就是,凡事都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为病人尽到了最大努力?”

大家看,现实就这样,虽然不确定性永远是无限的,但人必须在有限的确定性下做出决策。

最后,小结一下:

孔子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此情此景下、有答案;

白莉安小姐告诉我们,对眼下成果再多质疑一下,一定会获得更好一点的答案;

而苏格拉底则告诉我们,事从疑处翻成悟”,其“疑”之无尽、与“悟”之不竭,正是“造物者”最美“之无尽臧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郑板桥书七言联(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到穷时自有神)
田英章—书从疑处翻成悟
新书推荐|精美科普翻翻书系列绘本幼儿家庭课堂(套装共4册)
​苏格拉底之死
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异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