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环境危机中的科学

环境危机中的科学

 

陈首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8 10:35:00

 

 

 

  200911月,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开幕前不久,一名电脑黑客窃取了英国气候学家的电子邮件,并公之于众。引起舆论哗然的是,这些电邮中的许多内容竟然是持气候变化立场的科学家们讨论如何对付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如何阻止他们发表异见,如何销毁一些不利于证明气候变化的数据。

 

由于此事件中的好几位气候学家负责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公众不禁质疑:气候变化是不是别有用心的科学家的危言耸听?这背后是否有着与科学无关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环境与科学的关系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科学是否应当为环境问题负责

 

一般而言,批评家认为,科学要对环境问题负责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科学的应用与技术的革新,导致了地球资源的空前消耗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科学技术产品及其制造过程,更造成了水、气、声、渣的污染。另一方面,如同上述“气候门”事件所反映的那样,科学家或政治家可能会利用科学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科学的滥用使得本可以避免的环境问题一再出现,也使得治理污染的种种手段得不到正确使用。更糟糕的是,科学还助长了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征服自然、挥霍资源的环境破坏行为。

 

  然而,对科学的批判要以全面理解科学为基础。我们必须清楚现代科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现代科学至少应当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物化了的科学产品,其次是科学知识,再次是科学建制,然后是外部社会环境和社会后果中的科学,最后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科学。自16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特质的科学,彰显了巨大的人文价值。尽管确如批评家所言,它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值得深入检视的地方,但科学自身的纠错机制和自我批判精神,也保证了科学本身不至于成为武断、迷信和封闭的代名词。

 

  在此意义上来审视科学就能发现,科学对于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恰好源于它寄托了人们的善良意愿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像飞机、汽车、电视、煤气、暖气、空调和电冰箱等科学物化产品,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但的确是为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而出现的。至于化工、冶金和电力等科技产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但它们也是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历史地看待科学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在善因恶果之间,科学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显然,科学产品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恰恰不是由科学(科学家)自身来决定的,但人们最容易批判的,恰恰是工具本身而不是使用工具的人。其实,爱因斯坦早就告诫,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何使用,全在于掌握科学的人。

 

  因而“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才是科学与环境危机关系中最值得检讨的对象。科学研究的方向、科学应用的途径、科学传播的范围,都受到其所在的文化、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种种利益的影响。气候变化与否是一个可以争论的科学问题,但科学家、政治家与舆论操作者的意见却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在检讨科学对环境危机的责任时,我们更要深入反思人类自身的发展模式、伦理模式和消费模式中的种种问题,否则,对科学的批判可能恰好遮蔽了问题的症结。

 

  那种在科学应用、人类中心主义增强和自然生态恶化之间建立因果联系的观点,也多少有些似是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它意味着人类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那么,值得怀疑的是,这样的观念是否真正形成过气候。“征服自然”的口号是不是就等同于要去无限索取甚至毁灭自然,还需仔细审视。

 

  如果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这是否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呢?科学在为人类提供更为优越的技术手段的同时,还提供了求实存真、自我批判的精神气质,它让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一份警醒,不断审视和校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不过,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艰难转型的进程中,“向大自然进军”的乐观情绪已经被电影《2012》中的科幻末日景象所替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为科学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确认或辩护,更需要思考如何使科学能够不断超越内在的局限,张扬其本身具有的人文精神,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科学应如何为解决环境问题出力

 

科学的应用导致了种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但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却离不开科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时常保持一份警惕:对科学某一层面的批判不能成为全盘否定科学的理由;对科学应用的批判更不能升级为对科学本身的批判;对科学与人文的抽象区分,也不能成为两种文化尖锐对立的借口。那种以为通过放弃科学发展及其应用,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人类社会既然走入了工业社会,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便注定不可回返。

 

  科学本身也要不断发展。在环境危机时代,科学发展应当从一开始就将可持续理念植入研究战略之中,对于科学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必须要提前谨慎地预测,并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技术解决办法。然而,科学并不能独立担当化解环境危机的重任。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只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办法中的一种,可能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现实的环境危机与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方式的选择、经济利益的追逐、社会制度的安排和文化伦理的传统等密切相关,希望不能仅仅寄托在科学身上,我们更需注意科学应用背后的种种心理与欲望控制手段,注意那些涉及制度、文化、伦理、道义等等的潜在因素。

 

  科学精神体现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对自我局限的不断超越和批判,若能得到弘扬和贯彻,对于人类审慎地评估自身、合理安排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解决环境危机,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国外生态学研究的激进向度
生态文明:理论来源、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
中国、女性与自然的鸣奏曲
人类暂停的这年,它们过得怎么样?│一份人与环境问题的书单
不明原因!成千上万只鸟“淹没”墨西哥街道,环境危机要来了么?
全球性极端气候异常与自然灾难说明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