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院钟声 -------踏上观澜书院
                                                                                 书院钟声                   
                                                                 -------踏上观澜书院访古文化探寻之旅                  
     引言   五月一日上午,由网络发起的观澜书院访古文化探寻之旅,在湖南省资兴市七里镇正式拉开帷幕,省内知名专家学者,院校教授,新闻媒体记者,郴州知名画家、诗人和摄影界知名人士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湖南卫视、湖南红网、郴州电视台、郴州日报跟踪报道了活动盛况。
                   一  书院文化<br>    书院,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由于一些学者名儒的加入,我国书院逐渐有了其独特的风格,并走上了制度化。如北宋初年出现的 白鹿洞、岳麓、石鼓、应天府、嵩山、茅山六大书院,在我国的教育史和学校史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到全国各地。<br><br>    郴州的书院起源于北宋,观澜书院为郴州第一家,旧址在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据元代成宗大德六年(1302)郴州教授左元龙的《观澜书院记》介绍,该书院是兴宁曹氏取孟子“观水必观澜”之义而命名的。曹氏家族后有几代人都中过进士,其中,宋朝的有进士巴州刺史曹行锡,进士曹邦椿,元朝有状元曹一本,翰林学士曹一筵,进士曹一鉴,明朝进士曹镛等。<br><br>     观澜书院的创始人深受国内一些大书院风气的影响,召集一些有志于学的青年 ,董之以师儒,颁之以诗书,给之以禀饩,培养士子们有志与圣贤之道,而不以科名声利之习累其心,按左元龙的说法,国家崇儒重道,学士名流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第一大事,然后辈学者们“往往舍本逐末,以功名富贵累其心,波颓风靡,良可慨叹”。<br><br>    观澜书院的建设,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无疑为古代人才培养,宣传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书院既是教育的场所,又是学术文化研究中心,观澜书院学会石碑的发现,就是很好的物证。自宋而元,至明清,几经焚毁,几度重修,斯文不绝。观澜书院,保存至今,虽然规格不如宋元时期恢宏气派,但是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史,探寻古代民办教育发展脉络,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更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r><br>    书院为郴州文化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是郴州发展的教育的资源。兴宁督学阮学浩的一番话可见之:“自宋以来,湖南为群儒讲道之乡。精舌书院相望,前后辈起,学校之盛,甲于西南”。(清乾隆九年《重修县学记》)<br>书院教育士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学者份内事。主张学以致用,行胜于言,重视学人气节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书院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走进观澜书院<br>     来到西廊古村,走近观澜书院,映入眼帘的是低矮、斑驳的外围墙,爬满藤蔓的院壁,残缺的木雕石雕述说这那一段段辛酸的往事,只有两旁的石鼓还是那么威严地守卫着这里昔日的灿烂与辉煌。伫立石阶眺望,正对回龙峰,左有小溪潺潺,右有桃源水缓缓流过。<br><br>    进入书院,是粗大的石墩和高大的木柱,砖木结构的一进式明清建筑,青砖黛瓦,坡屋顶,方形天井,全部又青石铺就,回廊曲折,左右厢房,拾级而上,是宽阔的讲经堂,堂侧有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碑记。<br><br>    学者们在村里长者的引领下,参观了书院古石碑,诵读了元朝大德六年郴州教授左元龙题写的《观澜书院记》,提额为篆书,全文为行楷,石碑保存完整无缺,字迹清晰可辨,两米高的大理石碑浑厚庄重。可惜,从村附近桥面拆下来的《重修观澜书院记实》石刻,已经字迹模糊。观澜书院学会碑文依稀可辨,记录了学会的兴衰,体现了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   曹氏家祠<br><br>     在曹氏宗祠,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清初时期的建筑和雕刻,是我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祠堂前有月牙形池潭可鉴,后有苍翠葱郁的山岭为倚,面对青山。正门由若干巨石巧妙契合而成,石雕石刻,或雄师,或猛虎,或松鹤,惟妙惟肖。门楼正上沿楷书“谯国第”三字,左右有不同字体的寿字相映衬,顶棚有精美木雕,呈拱形,左龙右凤,讲究对称。石墩四方雕刻有象征福禄寿喜的各种吉祥物,即蝙蝠、鹿、龟、喜鹊,还有莲花如意等。
                  五   山水风物<br>    摄影师专注地调试着角度和焦距,一张又一张精美的摄影作品在这里诞生。画家铺开画板,潇洒地挥动着手中的画笔,一幅幅水墨山水庭院图景,栩栩如生。老阿公悠闲地提起烟斗,装上旱烟,啪啦啪啦地有滋有味地享受着生活的安详和宁静,鹅、鸭自由自在地漂浮在水面,时而戏水,时而觅食,时而上岸追逐,孩童在村口游戏,老人妇女在淘米洗衣,好一幅欢乐祥和的山村田园风光画卷。<br><br>    顺着古道,考古爱好着找到了同治六年的修路碑刻,记载着这条昔日驿道的热闹和非凡。来到石臼底古井,这就是古代的官酒泉了。有诗云:“醽醁传名旧,阴阳得气先。醅和同圣水,甘美溢灵泉。流自程乡发,香符醴酒鲜。珠含明月夜。影净碧云天。设权称官酝,飞斛任醉仙,孤鸿潭底度。万象镜中悬。翠映淇园竹,清宜茂叔莲”。当地村名因之而来,井其实并不深,圆锥形状的井底,精致而独特,酒泉甘洌,顺手舀一勺,饮之,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据说仙人下凡来到人间,见到这里山青水碧,便停了下来,向村民要口水喝,村民很和善地招待了他,为了答谢村民,仙人点水为酒,造化乡里,于是这口井就源源不断地涌出美酒来。后来,村民也有抱怨,说,酒泉好是好,就是没有酒糟用来喂猪,仙人听到后很是生气,觉得这人太贪心,于是,用手轻轻一指,古井又回到了本原,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六   尾声  寻寻觅觅,探幽访古,不觉已是晌午,淳朴好客的村人已经摆好了酒席,等待来自各地的嘉宾,醇香的美酒犒劳辛勤的劳动者。干笋,米粉鸭,土鸡,米粉肉招待远方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躬筹交错之间,酒酣耳热之际,朋友们雅兴大发,诗人呤诗,摄友谈摄,画家品画,人文会萃,一派风流,直把观澜当兰亭。<br><br>    下午,我们搭起了国学讲坛,古文化学者何琦先生以书院文化溯源为题隆重开讲,一问一答,兴趣盎然。或坐,或立,或挥手,或指点,神形兼备,语落惊人。
      夕阳西下,访古文化探寻之旅作别古村,立马开赴古南岳------回龙山,即将开启新一轮的古代佛教文化探寻。                                             丁亥年五月三日于无为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院(166)观澜书院
曹小藩:资兴回龙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颗明珠(中)
竹山书院
宰相故里——雄村
【书楼】竹山书院:盐商所建,五世一品(上)
【歙县古村】歙县上水南——雄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