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麓台书院
麓台书院

发布时间: 2011-7-15

浮烟山朝阳观

麓台书院建有“讲会”制度,提倡不同学派相互交流。师生学术思想活跃,眼界开阔,敬业守礼,教学相长,成绩斐然。其校规学风深得时人赞赏。当时全省各地慕名来听讲者不胜其数,为朝廷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成为山东的著名学府。

浮烟山,又称程符山,位于山东半岛西部,泰沂山脉尾闾,地处白浪河中流西北,大于河沿山西麓而过,离潍县古城(今潍坊市潍城市区)12公里。其占地面积11.4平方公里,海拔159米。虽非崇峰,却也层峦迤逦,岩壑纵横,南北列嶂,林带含烟。

在山上刀斧神工的自然美景中,东麓有一处高约7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名叫麓台的地方,有山上“七泉”中最大的“补生泉”。这里半亩方塘,清澈见底。塘边有巨柳、葛藤,景色清幽秀雅。此处,古来就是文人、学士读经治学的风水宝地。

据《程符山志》载:浮烟山是一座齐学、儒教山,其文脉始于姜尚,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三千多年。据传战国时,孟子曾前来讲学并传授学习方术。又据《九域志》载:从西汉起,麓台开始修社、兴学。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的公孙弘,年轻时就曾在此牧猪、读书。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字季,齐郡菑川国剧城(今寿光纪台)人。少年无钱读书,长大后为狱吏,因目不识丁,终出差错,从此立志学习,上浮烟山潜心攻读,直到四十岁,成为著名的饱学之士。汉武帝建元元年,60岁时被征为博士,出使匈奴。后历任左内史、晋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元朔六年(前123年)擢升丞相。当时,他积极倡导儒学,首次尝试开科取士,创办东阁学士府第,并建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以大量培养人才。其著作《公孙弘》10篇,载入《汉书·艺文志》。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80岁的公孙弘病故后,其灵柩归葬于早年牧猪与读书的浮烟山麓。

而后在十六国时期,南燕(公元400年慕容德建国)太子慕容超也曾在麓台读书。他还在麓台周围,广植松柏,日暮月升,夜气氤氲,疑似瑶台。元代状元张起岩游此, 因题诗麓台,赞曰:“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由此,“麓台秋月”成为潍州八景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少年刘应节曾攻读于麓台。刘应节(1517-1591)字子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刑部尚书,成为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文武兼备、才略过人之重臣。刘应节致仕回故里后,先在城里居住,但对自己开蒙成才之地、景色清幽的浮烟山深怀眷恋,遂卖掉城里房产,出资修建了“麓台书院”,并担任主讲十多年,传业、授道、解惑,悉心培育了一大批才德兼备的学子。刘应节是麓台书院的奠基人,其“麓台课艺”,也成为当地盛传不衰的佳话。

嗣后,麓台书院便成了众多文人治学、传递薪火之圣地。

曾以《科场大坏疏》揭露万历十六年顺天乡试科考舞弊而震撼朝野的明万历进士高桂(1557-1629),由于屡受排斥,愤懑返乡后,接受刘应节之邀,默默无闻连续十几年主讲于麓台书院。由于他对考场弊端痛心疾首,在书院治学异常严谨,更注重把“传道”放在首位,要求生员日“三省吾身”,重礼义廉耻。每次考试均按科考严格要求,命题、封卷、监考、阅卷、复查等从不敷衍。因此,书院的生员在乡试、府试时,考试业绩

显赫,科第蝉联,使麓台书院声名远播。

清乾隆年间,昌乐县的阎循观、与阎循中、阎学尹,潍县的刘以贵、韩梦周、高守训等名士,也曾相继在麓台书院攻读、教学。

阎循观(1724-1768)字怀庭,号伊蒿,出身书香门第,曾祖阎世绳是雍正皇帝的老师,祖父阎瑜,工部主事。阎循观18岁中举,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前,曾在麓台书院主教十几年。当时,因各地要求前来读书的学子不断增加,阎循观、夏秦玉和修贞观的张道士倡议募捐集资,扩建麓台书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竣工。新建校舍南屋十间,东屋三间,西屋两间。张道士把修贞观(今名朝阳观)的“讲经堂”五间借给书院使用,加上原有的校舍,可容学子百人以上(见《重修麓台学舍记》)。同时,又置学田数十亩,由师生自行耕种,“以农养学”。在授课之余,阎循观着力著述,其《尚书读记》、《春秋一得》、《困勉斋私记》、《西涧草堂诗集》等,后来全部收入《四库全书》。

阎循观之后,他的好友、著名理学家韩梦周也曾执教于麓台书院。韩梦周(1729-1798),字公复,号理堂,潍县东关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刻苦好学。潍县县令郑板桥感其勤奋,遂以己之薪俸予以资助,并在学业上给予点拨。韩在麓台书院苦读,乾隆二十二年成进士,曾任安徽省来安县知县,为官三载,廉洁勤政,利用自己著作的《养蚕成法》,教民众务农养蚕,深受民众爱戴。韩梦周自乾隆三十四年返回故里,不复出仕,在麓台书院讲学27年之久,惠人无数。其著述有《韩梦周易解》、《中庸解》、《大学解》、《理堂文集》10卷、《理堂诗集》4卷。后人把阎循观与韩梦周并称为“山左二巨儒”。

麓台书院的课程,以四书、五经为主,也涉及宋、明时期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语录、注释等,并建有“讲会”制度,提倡不同学派相互交流。师生学术思想活跃,眼界开阔,敬业守礼,教学相长,成绩斐然。其校规学风深得时人赞赏。当时全省各地慕名来听讲者不胜其数,如官至宗人府府承、顺天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掖县毛式郇,官至协办大学士、咸丰皇帝恩师、滨州杜受田及其子,潍县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清廷派出的学使及山东学政,也不断前来视学取经。麓台书院为朝廷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成为山东的著名学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诏令改书院为学堂,书院遂告结束。(张起 郭岐 陈瑞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著名诗人阎循观与潍县麓台书院
阎循观与麓台书院
麓台月色
透视清代潍县昌盛的科举文化
08.6阎氏源流
麓台怀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