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滋圃戏作衙门公牍联

汤滋圃戏作衙门公牍联

[来源:内乡县衙] [作者:刘绍明] [日期:2011-07-26]

-->

    汤滋圃,清代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其人生卒不详,约于清嘉道年间游幕南阳府。游幕时,汤氏曾戏作一幅反映衙门师爷日常生活和衙门公牍文书的楹联。此联见录于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一书。《楹联丛话》卷十二记云:“公牍中字义多不可解,嘉应汤滋圃游幕南阳时,戏作联云:‘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亦所谓以不解解之”。
    所谓“公牍”,指衙门公文、文书等。清薛福或《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牍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辞也”。郑观应《盛世危言?邮政上》:“凡朝廷之诏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关提、照会统谓之公牍”。章炳麟《文学论略》:“以比类知源为要者,典章是也;以方便致用为要者,公牍是也”。公牍是一种应用文体,其文体种类复杂,程式要求严格。到清代,公牍文书制度更为规范,在书写规则上也有一些与前朝有别的特点。今以此联为例,试解析清代衙门公牍文书如下。
    清代各级官府衙门往来文书种类繁杂,形式多样,其名目大多沿自前代。根据各官品级地位,衙门隶属关系及当时的行文规则,可以大体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等。上行文多用于对直属上报,不相隶属的衙门之间,如对方品级地位较高也要使用上行文。清代上行文种主要有申、呈、详、验、禀、状、启揭、塘报、官衔手本等。下行文一般是对所属下级发布命令指示通知事项时使用,没有隶属关系而对方品级地位较低相差较大,也用下行文。下行文种主要有牒、札、劄示、谕、帖、饬等。平行文均是不相隶属的机构之间咨商会谈,联系沟通,传达事项,转发文件,转送物品,移交人犯等情况下使用的。清代平行文的种类最为繁杂,既有国家明文规定的法定文种,如咨移、关牒、照会、付子、传付、交片等;又有官府沿袭使用的常见种类,如知照、知会、移付、公函、公启之类。
    汤氏所撰上联中“详、验、关、咨、移、檄、牒”等词概括反映了清代衙门公牍的主要文书种类。
    详  即详言其事而送达上级官署。清代,它是官方规定的下级衙门向上级衙门请示政务的最正规、最常用的文种。凡上报重要公务,如钱粮、费用报销、案件审理、官员申调等,均用详。详的用途,主要有详复、详情、详送、会详、通详之分。对上级饬令之事照办后,需用详回报,称详复;官员拟办重要公务,先用详向上司请示,以决可否,谓详请;呈递重要公文,附详加以说明,曰详述;二个或二个以上官署联衔用详上报公务,为会详;当低级衙门所申报的公务与几个上级衙门均有关时,把同一内容的详分别同时呈报有关上级衙门,是为通详。
    详的特点是要求上司批示,且规定只能申报直接上司而不得越级。如果需要向更高级衙门申报,则需逐级层层转详。
    验  指验文,清代地方官署向上级衙门报告、说明一般情况时使用的上行文种。如报送一般公文,申解赋税钱粮,押解犯人等,均用验文。验文虽然与详一样,同为上行文种,但验文不要求上司对文件作批示,且亦无另加书册的要求。上司收到验文,阅知后只需将其归卷存案即可。就此而言,验文在具体使用时较之详文确实简便得多。此外,与详文相比,无论书写要求还是使用规格,详文都更为正规、严肃。凡用详上报之事,往往都要层层向上转详,甚至最后用题本上呈皇帝。因此,当时的官员拟制上行文时,都尽量少用详而多用验。一生颇有为官之术的黄六鸿即认为:“夫详文亦有司之要务,且详之其行与否均关有司体面,故事非不得已,亦不可轻易支详”。可见,清代的上行文中,验文在使用上明显较之详文更为广泛、普遍。
   关  指关文。关文起源于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皇太子监国时,所定文书程式中规定尚书各曹行文太常、司徒、长史,用关文。清代关文在明代基础上规格又有降低,只是在地方衙门之间使用。《清会典》规定,知府行府佐贰(同知,通判),州县行州县佐贰(州同、州判、县丞、主薄),府州县行布、按两司首领(经历、知事),两司首领行厅州县,副将行非所辖之游击、司道、运司与副将,各道运司与参将、游击,司道、运使与都司,均用关文。另外还有一些不在国家规定之内的习惯用法,例如:县与县之间或用移,或用关;州与州之间或用关或用移,或用牒,厅与厅之间或用关,或用牒,均随各衙门旧例与本官所好。
   咨   询也,有事互相商量、咨询之意。咨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如“咨四岳”,“咨十二牧”,均为面询之词,而非公文名称。咨作为文种,始于宋代。宋时学士院移文三省用咨。宋以后,自元至清,咨均为高级衙门之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文种。清代行文体制规定;在京各部院之间,各部院与各省总督、巡抚、都统、将军之间,总督、巡抚之间。司、道之间等相互行文用咨文;文武高级衙门之间,如总督、巡抚与提督,司、道与总兵,布、按二司与参将等,相互行文也用咨文。咨文纸式,清初状式、折式并用,约至乾隆中叶以后,则基本上均为折式。
   移    移会(移)。春秋时官吏之间书函往来称为“遗书”,如《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遗书又称为贻书,“遗”、“贻”同声通用,后乃作“移”。移书作为平行官署间往来公文的文种,则在东汉以后。《三国志?王肃传》:“薛夏为秘书丞,以公书移兰台,兰台自以为台也,而秘书署耳。谓不利于用移文。夏报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可移之有”。唐时,诸司自相质问用移,它是不相隶属的平级官署间之往来文书。清代行文体制规定:通政司、大理寺行文,除对各部院用咨外,余皆用移会。六科、十五道、内阁典籍厅、稽察房、中书科等处,与各部、院、寺、监行文,均用移会。可见,移会在清代主要为在京一些衙门互相行文时所使用的平行文种。至于地方官署中不相隶属的较低级衙门之间的行文,则用“移”而不用“移会”。清代行文体制规定,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知县与府首领、州同、州判,州同、州判与儒学互相行文用移文。例:吏部移会(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移会稽察房,奉上谕:河南 南阳 府地据荆襄上游,又与陕西南山毗连,民俗素称犷悍,讼狱甲于通省,非初任人员所能治理,准将 南阳 府改为题调要缺。”
   檄  指檄文,通常被认为是古代官衙用于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认为:“至周穆西征,蔡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之本源也”。可见檄文产生于周穆王西征。刘勰还分析了早期檄文与移文的不同,对此文体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清代衙门之中檄文不常见但也偶可见到。
   牒   原指古代短小的木片,魏晋时始作为公文名称。唐代牒文作为法定文种广泛使用。宋代牒文发展演变为平牒、牒上、故牒三种。其中平牒用于不相隶属的平级衙门之间,结尾用“谨牒”字样。清代使用牒文,只限于在外各衙门,且牒上已被省略,而故牒在清代中叶以后,也不多见。光绪朝《清会典》规定,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直隶州知州行知府,两司首领行知府,儒学行州县,府厅于提督,州县于副将,均用牒呈。州县行儒学用平牒。另有不见于上述规定的一些用法,如知州于州同、州判,知县于县丞、主薄,知府于各厅同知、通判,盐运分司于盐法道等,用牒文。盐运分司行各州县、卫用故牒。清初州县行儒学,也有的衙门用故牒,这些大都是沿袭明代后期的用法。
   公牍文书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处理政务的工具,每一份公文的制发,都有着明确的发文目的,它要求受文者阅读来文之后,能够准确无误地了解文件的性质、文件的内容及其对受文者的要求,不会因产生歧义而引起受文者的误解。在不使用标点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用特定的专门用语、词汇作提示、交代和说明。清代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严格的标志与界线。公文产生于各个衙门,代表着各级衙门的地位,从而表现出极强的等级观念。平行文,行文衙门级别相同或相差很少,语气也要表现得谦和。上行文,语气谦卑;下行文,大量使用命令语,借以显示上级的权力与威严。因此同一个意思,在不同行文等级的文种中,就有不同的说法,形成大量的特定词。清代幕友的重要本领,就是能够熟练地使用文书中特定词汇,使受文者顺利地了解发文者的意思。
   汤氏公牍联下联中“钦、蒙、奉、准、据、为、承”等词概指公牍文书的特定词。
   钦  意为敬。“钦此”,意即恭敬地引文至此。其专用于引述皇帝谕旨之后,表示引文结束。故“钦此”二字实际上起到现代标点中句号与后引号的作用。与“等因”、“等情”、“等由”相比,只不过“钦此”仅用于皇帝的语言、旨意之后而已。如:“雍正拾贰年伍月拾陆日奉旨:该部议奏。钦此。”句中“该部议奏”即是皇帝的谕旨。与钦此相关的用法,尚有“钦此钦遵”一语。若单独引叙谕旨,结束加“钦此”二字。
   蒙   蒙受,承受。清代,下级衙门向上级报送的文书中,凡因所呈请的事情和建议得到上级批准、采纳,或受到上级各种形式的奖励、提职及其他照顾,即用此语表示。如接到上级有关照顾的文书,也可用此语表示。如“蒙本道宪牌,蒙本院宪票,为发审事”,“又蒙本司案验,蒙巡抚马部院案验”,此语如下接“天恩”、“恩”等语,则专指承受皇帝的恩惠。如“奴才于光绪二十四年蒙恩内召,备职枢垣”。
   奉   接受的意思。接到上级的文书时使用,表示尊敬。清代文书中,凡引述上级颁布发下来的文书,即用此语起首。后面接叙上级名称及文种,最后再列出来文的原文。如“奉宪台札开”、“奉钧署训令内开:……”。 “奉此”为公牍中最常用的结转词,用于装叙上级来文结束之后,与“等因”连接使用,提示以下的文字是文件作者叙述接到来文之后的办理情况。
   准    “准此”之简称,公牍中的特定结转词,承接上文,引叙下文。引叙平级来文之后转入下文,用“准此”二字。一般用法为“等因,准此”。有些文件在用“等因”引结之后,要交代文件到达及其他有关情况,然后用“准此”引出下文。如:“嘉庆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准吏部咨,前事,等因到本部堂。准此,拟合就行”。
   据   根据,依据的意思。“据此”用于下级来文引叙结束,转入下文。多用于“等情”、“等语”之后。如:“计开,王利宾三代:曾祖健,祖元慈,父大亨。等情。又据地邻亲族投具甘结前来。据此,卑职复查无异,合将投到甘结。卑职加具印结。”
   为   叙述因果之连接词。如“为××事”。在叙述情况之后,用“为此”交代文件要求。下行文“为此”与命令词连用。
   承   承蒙,承接,承办之意。在公牍文书中是表示谦敬的字样。
  汤氏以简明的语言概括了衙门公牍的主要文书种类和常用词语,足见这位幕友师爷的案牍文书功力非同一般。清代幕友或称幕宾、幕客,俗称师爷。当时仕途拥堵,而满汉分途,表现大体是满汉缺各占一半,标榜平等,而实际满人少汉人多,再以八旗汉军、蒙古占去相当部分,一般汉人得缺不易,许多怀才不遇的汉人士子,只得走作幕的“叉道”,才能挤入官场。游幕之人纯为衣食,广交游,通声气,师徒援引,互为援助。幕友专习文案公牍、法律条文,熟悉秘不示人的“真传”,掌握时时变通的方针政策,遂成为各级衙门中的一股势力。幕友盘据衙署,把持衙门文案的情况较为普遍。幕友虽有束修待遇,但毕竟不入官场正流,是幕后人物。汤氏对联中的“劳形于”、“寓目在”等词的字里行间中多少透露出师爷们为人作嫁衣、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汤滋圃的这幅公牍联,曾在清代幕友间广为传颂。原籍广东嘉应州人的铁梅老人吴子光在《一肚皮集》中也曾引述此联云:“今之幕友,颇类古功曹。吾乡汤滋圃游幕南阳,戏作联句云:‘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字字皆证佐也。”清徐珂《清稗类钞》记述此联云:“官场公牍字义,多不可解,相沿既久,莫之能改。嘉应汤某游幕南阳时,戏作联云:‘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南北东西;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君臣上下。’”这一记载与《楹联丛话》比较,多出了“南北东西”、“君臣上下”等词。相比之下,徐氏所记之联似乎更能反映师爷们的漂泊游幕生活。
   此联何时起悬挂于南阳府衙不得而知,据知情者回忆,民国时期,南阳专员公署某秘书处仍张挂此联,可见其影响之深远。2003年南阳府衙博物馆修复知府衙门古建时,复制补书此联并张挂于师爷生活的夫子院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爷行业潜规则:为何极其乐意借钱给雇主
师爷行业潜规则:为何极其乐意借钱给雇主
对联诉苦,知府罢官
古代官衙对联
闲话古代官署联
古代的“师爷”是一群怎样的特殊存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