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澧州传说:孟姜女

澧州传说:孟姜女

2014-08-27 微澧州

之一 :故事梗概

嘉山,位于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距市区仅七公里,为武陵余脉,东控洞庭湖,西扼澧水,南枕绮丽田园,方圆2平方公里,山高147.07米。《澧州志》记载:“秦时州有孟姜女者,适范郎,因始皇筑长城,范郎往供役,姜女于嘉山之顶筑台以望,久而不归,乃不惮远险,亲往长城寻觅……孟姜女果至长城,茯范郎骨骸,负之归里,至延安,抵同官而卒。”西汉初,刘邦为弘扬孟姜女精神,将孟的澧州东姜女家乡的翠麓山更名为孟姜山。东晋时又改称嘉山。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为“四大传说”之一,在国内汉民族中传诵时间悠久、地域辽阔,在古澧州地区(今澧县、津市、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带)孟姜女的传说更为广泛。仅一首《孟姜女寻夫》多少年来催人泪下。

据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录的晋代卓云《孟姜女列传》的记载,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为秦黔中郡慈姑县(即今澧县)人,家住嘉山、澧水之东的孟姜垸,后迁姜澧水之阴的翠麓之阳(即今嘉山南麓),修造有宅第、花园、荷池。孟姜女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如花似玉,却足不出户,静守闺帏,只是在花园里、荷池畔散步舒心,故邻里罕见之。

翠麓南麓之西,还住着一户范姓家人,老俩口膝下仅有一子,其子名忠,字荩臣,乳名喜郎。范喜郎虽然家贫,但在与老父躬耕之余,却能不遑寝息,饱学博览,且心地善良,志向高远,无论人品才学,人皆称好。当时秦始皇北筑长城,范喜郎被先后两次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在长城服役三月,不堪其苦,便偷空逃了回来。不料刚近家门,又遇上差官抓丁,慌乱中跳进姜家花园里,藏匿在一棵大树上,从夜半一直蹲到晌午。正欲回家去,这时却从花园门口传来一阵说笑声,孟姜女在侍女们伴护下来到花园里的荷池,解衣沐浴。

时值暑月,范喜郎蹲在树上本来热得难受,又眼见这般情景,急得一声咳了出来。池中人听到男子咳声,一时手忙脚乱。先是折荷遮身,后才穿戴齐整。侍女找来长篙,朝树上猛打。范喜郎下得树来,面红耳赤,喃喃道:“吾未见也,吾未见也。”孟姜女瞥见其窘态,令侍女问明缘故。范喜郎将逃役躲差之事一一相告。孟姜女听后十分同情,观他仪表堂堂,举止端正,况且荷池露身,传出不雅,自己又值“当嫁”年龄,不觉春心萌动。于是禀告父母,道出心曲。后经双方父母同意,便准备在姜家成亲。那日,姜家喜气盈庭,宾客满门,新郎新妇仪礼之后,刚要入洞房时,装扮成亲朋前来道贺的几名差官齐声喝道:“范喜郎,你往何处逃!”于是,范喜郎因逃皇差,又被罚服三年苦役。他第二次被抓了。

夫妻如雷轰顶,几欲晕厥,泪流满面,难舍难分。范喜郎被差官押上路,孟姜女罩着红盖头(巾)哭送十里,是谓“送哥郎”。临别时,范喜郎揭开红盖头,相视良久,说:“我要上船了,你回去吧。”孟姜女答道:“三年后,我依然在此接你回家,不然,我将去长城寻你。”上船了,范喜郎把红盖头撂给孟姜女,不巧落入水中。可真怪,它并不下沉,竟随船漂去。后来范喜郎上岸时捞起并随身携带。

自从范喜郎北去之后,孟姜女天天来到嘉山最高处的一块台地上,朝望其回,暮盼其归,朝朝暮暮,望穿了几多天边云,盼隐了无数月旁星,可仍不见范郎回归。此台传为“望夫台”。望夫台旁有一块大石头,每次望夫,孟姜女总要将它当成无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几下,石头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此石传为“恨石”。每上一次山顶,孟姜女还将拄来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在她眼泪滋润下,竟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遮住了视线,孟姜女用绣花针一下一下将其刺成细丝垂下,从缝隙里凝望其夫。此竹传为“丝竹”。孟姜女贞忱的望夫之心感动了这片竹林。一日,竹中长者开言了:“孟姜女啊,坐等不如出寻。你将我等砍下,扎成竹排,涉水跋山出外寻夫去吧!”

孟姜女乘竹排,渡云梦,翻越千山万岭,走过千里万程,终于带着亲手为范喜郎缝制的寒衣,来到榆林地段的长城脚下。得知范喜郎早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不禁五内俱恸,大哭三昼夜。一时间,天昏日暗,阴风怒号,沙飞石走,鬼泣神惊,长城轰然崩塌五十里,露出累累尸骸。孟姜女祷告上苍:“我欲噬指滴血于骨骸之上,血外流者非夫骨,血内浸者是夫骨。”上苍果然显灵,在宛如红盖头的云彩飘引之下,孟姜女得到一副骨骸,血尽内浸且红润如鲜。孟姜女烧化寒衣,袱其夫骨,哭道:“范郎,我们回去吧!”归途中于延安宜君地段,渴甚而不得饮,孟姜女痛哭不已。于是,地为洞穿,泉涌不断。此泉传为“哭泉”。孟姜女背着范郎骸骨,继续艰难南行,更加疲病交加,最后于西安府同官地段一石山下死去。当地人不详其何许人氏,但为其贞烈所感,将其尸与范骨合葬,并凿石为庙,塑像以祀。其像栩栩如生,光芒四射,长享方圆百里万民之香火,敬若神明。

附《孟姜女寻夫》

正月寻夫是新年,琉璃灯盏照堂前。

家家请的新年酒,姜女有夫不团圆。

二月寻夫百花开,百花绕绕等春来。

燕子衔泥屋檐上,一双去了二双来。

三月寻夫是清明,家家打纸挂祖坟。

人家祖坟挂白纸,姜女祖坟百草青。

四月寻夫插黄秧,姑嫂二人送茶汤。

八列罗裙高撩起,免得泥水沾衣裳。

五月寻夫是端阳,龙船花鼓闹兰江。

看船儿郎千千万,不见我夫范喜郎。

六月寻夫热茫茫,路边井水似茶汤。

高堂瓦屋尚说热,亏得我夫筑城墙。

七月寻夫秋风凉,家家动剪裁衣裳。

人家裁衣丈夫穿,姜女裁衣压满箱。

八月寻夫雁开门,雁门脚下搭书来。

书上写的寒言语,多搭衣裳少搭鞋。

九月寻夫是重阳,重阳美酒菊花香。

人家造酒丈夫吃,姜女造酒无人尝。

十月寻夫下大雪,路边草死似麻瓤,

草死一年根还在,范郎一去不返乡。

冬天寻夫雪飞天,上盖棉被下垫毡。

上盖锦被还说冷,亏得我夫单件单。

腊月寻夫桃枝枯,姜女背伞寻丈夫。

走一里来哭一里,走一程来哭一程。

万里长城一起崩,咬破指头验夫骨。

不是我夫逞骨流,是我丈夫血进骨。

之二:故事渊源

孟姜女的故事源远流长,至今盛传不衰。澧州孟姜女传说究竟始于何时,源于何事,特别是在澧州如何形成并传诵开来,其间确有一个相当绵长和繁杂的过程。

孟姜女故事最早见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这里丝毫见不到今天孟姜女故事的影子,甚至连孟姜女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只是记载了齐国将领杞梁战死后,齐侯归来时路遇其妻而吊,杞梁妻因野外凭吊不合礼法而表示不满。这是因为尽管周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它的礼法观念却仍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当中,成为人们不自觉的行为准则。写《左传》的史官也着眼于这个故事的知礼法、助教化的一面,而忽略了这个故事的情感因素。因此,二百年后出现的《礼记·檀弓》篇通过曾子的话对此作了补充。曾子在重述这个故事时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句,透露出杞梁妻对丈夫的真实感情。一个恪守礼法的偶像,又重新被注入了人的血色。这是因为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故而突出了“哭之哀”的凄惨气氛。这个微小的变化不仅表现了历史对传说的制约,也为后来这个故事的演化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到了西汉后期,孟姜女故事开始出现了哭夫崩城、殉夫死节的情节。这大概与汉代注重天人感应,愿意在想象中创造奇迹的风气有关。刘向的《说苑》和《列女传》记述了这个故事的新变化,特别是《列女传》虽然保留了《左传》中孟姜女“知礼”的旧貌,而且在孟姜女身上又增加了“贞”的属性。但从故事的实际内容来看,这种“贞”既有受治与服从礼教的一面,也有超越礼教,忠于爱情的一面,后者所占的比重也许更大。这样,从汉代开始,对爱情的忠贞成为孟姜女故事的主导方面,并为后来的这个故事奠定了基本框架。

唐代是孟姜女故事最终基本定型、更富传奇色彩的时代,增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和细节,加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唐玄宗时所出《雕玉集》引录《同贤集》云:“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请为君妻。’良曰:‘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之,并筑城内。超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便将归葬之也。”除孟姜女之姓名尚未出外,余则与今所传故事无大差异,而澧州传说只多刺竹叶望夫与乘竹排寻夫二节。

敦煌曲子中有《捣练子》云:“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觅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变文集》卷一收有《孟姜女变文》一篇,但缺其前段,仅就后段观之,情节大略如《琱玉集》所叙。可以认为,孟姜女传说至迟在唐末五代之际,已流传于民间。斯时,澧州已相当开化,且早有全国主干驿道经过,孟姜女故事同时也在这里传诵开来,是完全可能的。

至于将孟姜女奉为神明,最早的记载见于宋燀《北辕录》。其云:“八日过雍丘县……次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庙塑孟姜女。”大约在宋季以后,各地先后修起多座祠庙,塑孟姜女金身,也有以范喜郎作为陪祀的。他们享用人间烟火,直到今天。随之编为剧本、唱词等,广为传诵演唱,经久不衰,而澧州地区尤过之。

据《直隶澧州志》载,澧州修祠祀孟姜女,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7)。户部尚书、澧州人李如圭撰有《贞节祠记》,详细记载了修祠祭祀之事。其中有云:孟姜女传说,“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嘉靖辛卯(1531)秋,李如圭奉旨抚赈延绥之后归澧,途经西安府同官县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长城,获范喜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之感其贞烈,凿石为祠……祀之,然莫识其为澧人也。”李如圭复抵澧之后,即与澧州知州汪倬议建祠宇,工将就,湖广巡抚林大辂又来澧筹款增修,塑像祀之。祠曰:“贞节”,堂为“百炼”,百炼堂供专从同官塑来的孟姜女像。传说接回其像途经千里,接像人一路上虔诚而呼:“魂兮归来!魂兮归来!”今九澧一带仍有这种“喊魂”之俗。李如圭还带头吟句,文人骚客随之撰文赋诗,对孟姜女称诵备矣。于是,其传说在澧州一带几乎家喻户晓,贞节祠香火旺盛有加。

孟姜女传说何以能在他们中间常传不衰并愈传愈广呢?象李如圭等,主要出于卫封建之道、守封建之常而表彰孟姜女的操贞与节烈,以“植伦理,裨名教”,“淑人心”,“善风俗”,“予以记姜女之事,并论边计如此云。”一般黎民百姓,则出自对孟姜女于爱情忠贞不二的倾慕,对秦始皇暴虐无道的愤慨而传诵这个故事的。

之三:故事素材

与孟姜女传说有关的遗存,包括实物与文字资料,在澧州地区还是比较丰富的。

1、关于实物(故实)遗存。这些遗存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但其中牵强附会的不少。

孟姜山:传说是孟姜女居家和望夫之所。原名翠麓,因孟姜女而易名。当地人念“姜”如“家”,遂念为孟家山。后来澧俗早起讳“梦”,而“梦”与“孟”同音,因而简为家山,今作嘉山。嘉山是武陵余脉延至洞庭湖畔最末的一节,位于澧县县城东南十八公里处,高仅百余米,峙澧水之阴。山之东,远望如刀劈,下是浩渺的西洞庭;山之西,则是蜿蜒起伏的丘陵。嘉山上下,曾有孟姜故宅、贞节祠、望夫台、孟姜竹、恨石、镜石等。此外,还有孟姜垸。

孟姜故宅:遗址位于嘉山主峰之西的小丘之阳,屋宇、花园、荷池已不复在,但尚存一碑(立碑年代待考),正面中心部位刻“孟姜故宅”四字,旁有“道之云远思君子,魂兮归来返故居”对联,上有 “复我邦家”联额。《孟姜山志》云:原有晋碑已朽,上面曾刻晋卓云《孟姜女列传》。

贞节祠:故址位于嘉山山顶,明嘉靖年间建,原为木构两进建筑,另有门坊,门坊匾额外题“贞节祠”,内题“有仙则名”。大堂云“百炼堂”,李如圭题匾。堂内供孟姜女像,春秋大祭二次,四时民祀不断。原祠于1954年冬毁于火,今在原址有四周群众自发修建的小庙。

望夫台:贞节祠后地势较高,有平地如台,曰望夫台。相传孟姜女自范喜郎长城服役之后,三年如一日,天天登台以望范喜郎归来。

孟姜竹:望夫台东侧,传说本无竹木。孟姜女每次望夫时将所拄竹竿插于此,化为竹林。竹叶甚密,遮挡视线,盂姜女取绣花针将竹叶刺破如线垂下,以便望远。此竹后成种类,曰孟姜竹,又曰绣竹、丝竹、刺竹、苦竹等。今很难见到此竹。

恨石:传说望夫台旁有一石,孟姜女望夫时恨秦君无道,常用指掐之,留下若干指痕,谓恨石,今不复在。

镜石:传说嘉山东麓澧水畔有石如斗,上平如镜,孟姜女望夫之余常临江而泣,恍惚中照石而见范喜郎影,故谓镜石,今不复在。

孟姜垸:位于嘉山、澧水之东,相传为孟姜女幼时居家绩麻之处。此垸约万亩左右,澧水暴涨经常溃决,1979年漫溃之后废弃。今高处生长芦苇,是澧县湖州治理局芦山一隅,低处则成为洞庭湖汊七里湖水域的一部分。《直隶澧州志》载澧县有堤垸自明中叶始,秦时这里尚是湖沼,姜家或可于陂泽获鱼麻之利。

2、关于文字资料。澧州孟姜女传说除了民间至今流传不息的口头资料外,积存的有关文字资料也不少,其中一些价值还比较高。

清同治十三年(1874)版《直隶澧州志》,对孟姜女传说及有关遗存有多处简要记载。其中所载《贞节祠记》为明李如圭所撰,主要记载了为孟姜女建祠的缘起和经过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对孟姜女传说及有关故实遗存有多处记载。其中所载《孟姜女列传》为西晋卓云(生平待考)所撰,记叙了孟姜女短暂一生,非凡是长城寻夫的故事写得比较具体,是澧州孟姜女传说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篇文字。该志还云,此文曾刻在孟姜故宅的晋碑之上。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澧县资料本》和《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澧县资料本》,二书成于1987年,其中采集整理了10多篇(首)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和歌谣,地方特色突出。

另外,《直隶澧州志》还收录了明清澧州人或来澧州为官的外籍人的诗作多首,如:

嘉山孟姜女祠

[明]李如圭

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

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泪涌泉。

黄壤无情迷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

杞梁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篇。

题嘉山姜女庙二首

[清]何 璘

洞庭湖畔望夫山,山上真魂碧汉间。

边雪乍迷鸿雁影,楚云遥去虎狼关。

空留百炼女郎迹,不见生还游子颜。

竹叶丝丝遗恨在,湘娥应共泪痕斑。

二世经营四海豪,沿边白骨似蓬蒿。

但悲苦役筋骸尽,谁识深闺跋涉劳。

石镜千秋明夜月,秦城万里委风涛。

空穿地脉疲民命,剩得嘉山泽国高。

姜女祠有感

[清]刘崇文

祠古名犹著,年深事不磨。

兰芬桑梓地,霜老寒垣阿。

莫教疑镜竹,且自酹庭莎。

鸣鹤江空夜,魂归感慨多。

《孟姜山志》还收录了贞节祠对联多副,如:

关山万里悲于役;魂魄千秋恋故乡。

西秦陵下无迹藻;南国山头有蕨薇。

金车翠辇迎秦月;红树青山戴楚云。

自清中叶以来,澧州开始上演关于孟姜女寻夫题材的荆河戏、花鼓戏等。建国前后澧县文宣楚(花鼓)剧团经常上演《孟姜女哭长城》连台戏,十天半月方可唱完。各地说书人(打书匠)在茶馆和红白喜事场所,也经常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一般茶馆每场说半天,红白喜事场所则说通宵。丧事场所在五更天明之前,说书人甚至声俱泪下地演唱《送哥郎》词,孝子们还得跪听。目前,仍有多种剧本和唱本的铅印、木刻、手抄本在民间流行,足见孟姜女传说在澧州一带流传是何等深。(文/网络收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津市嘉山才是孟姜女传说的真正源头
湖南澧州是孟姜女故事的中心发祥地(一)
都说孟姜女的故乡是澧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风俗澧州‖嘉山孟姜女:守望澧水,抚平岁月沧桑,把那缠绵悱恻和离愁别恨演绎得悠远绵长
张业恒丨寻隐处--嘉山行
一直以为孟姜女是穷苦妇人家,原来她是富家千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