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2015-01-23 08:54 来源:理论研究 
2015-01-23 08:54:45来源:理论研究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卢风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提供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概言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特质,这一方式必然不可持续。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则需纠正颠倒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构建以生态哲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但学术界对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等重大问题存在很深刻的分歧,甚至仍有很多学者否认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先用文化分析的方法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何以不可持续,指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就是内涵于现代性之中的物质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进而阐述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即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产;主义;文化;消费;工业文明;哲学;生活方式;财富;生态文明;独断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似乎已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学术界对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等重大问题存在很深刻的分歧,甚至仍有很多学者否认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先用文化分析的方法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何以不可持续,指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就是内涵于现代性之中的物质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进而阐述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即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不可持续

  文化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用文化分析方法,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此处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其涵义与广义的“文明”大致相同,是历史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或“文明”),指人类超越动物生存方式而创造的一切。学界通常认为,文化有三个维度:器物、制度与观念,可大致对应我们常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维度始终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

  从文化的器物维度我们能最直接地看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可持续的原因:人们每天依赖矿物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铀、钚等)生产、消费的大量物品(化工产品、空调、汽车、火车、游艇、飞机、航天飞机等)都是污染环境(如碳排放、污水排放等)、破坏生态的,不减少这些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改变对矿物资源的过分依赖,我们就不能真正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就走不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或者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器物维度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就因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是节俭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特有现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所以有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其制度和观念上的根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大致遵循两个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公平原则要求保护每个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无止境地发财致富(经济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西方社会和主流经济学极其重视的效率原则要求尽可能通过自由交易、自由竞争的市场去配置资源,要求制度建设和创新总能激励经济增长,于是,“资本的逻辑”就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指南。这样,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制度就主要是保障人权和激励经济增长的制度。它所激励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简言之,是服务于发财致富和经济增长的创新。这种制度激励的大量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即物质生产数量日益超过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从而必须激励民众的大量消费,即不断刺激人们的物质贪欲,以便每天不断消费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换言之,它的制度胁迫、激励所有人都积极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确保资本增值或经济增长。

  制度是由信仰特定观念的人们(政治家和立法者)制定出来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有激励甚至胁迫人们“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制度,与源自欧洲启蒙的现代性思想有内在关联(而西方现代性思想与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思想有历史关联)。现代性认为,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是人类的本性,故激励人们“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制度就是最符合人性的制度;科技进步能保证人类永无止境地创造物质财富并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知识能无限逼近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因为自然之总体秩序不过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学体系或“巨大的计算系统”。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物品、改造环境和征服自然。

  可见,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规范并激励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现代性思想又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规范和激励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周密的”理论辩护。全球性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是现代性思想。正因为多数人认为现代性思想是真理,他们才认为资本主义的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合理的,才认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是人的权利,是最正当的事情。

  我国在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因过分重视效率,相对忽视公平,严重忽视道德提升,致使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GDP至上主义、科技万能论和物理主义盛行,简言之,西方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中国已挟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之势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甚至开始追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于是我们也遭遇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的发展若不及时调转方向,有古老历史的中华文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发现了危险,果敢地扭转了方向,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英明决策。

  二、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

  西方现代性思想在批判古代神秘主义和专制政治思想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人的解放”、物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化。但西方现代性思想也包含致命的错误:

  其一,机械论或物理主义自然观,宣称自然中的万物(包括人类心智)都是物理的事物,即万物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实体(如基本粒子、场、物质或反物质等等),大自然这本“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就的,或是用算法语言写就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

  其二,独断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凭其理性可日益穷尽对自然的认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日益接近完全破译用数学语言或算法语言写就的自然奥秘。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可以奠定于用数学语言表述的物理学之上。

  其三,科技万能论,宣称知识就是力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技术的力量也日益强大,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人类将越来越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物品、控制环境和征服自然。

  其四,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主流现代性哲学宣称,事实与价值、自然科学和伦理学、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是截然不同的,不可用事实陈述去支持或反驳价值“判断”。

  其五,个体主义,认为个体优先于集体或整体,或独立于集体或整体,个人权利优先于个人对集体或社会的责任。

  其六,物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就在于创造、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社会改善的根本标志就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是个人合理、合法的权利,人类应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其七,经济主义,认为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动物,人所追求的一切价值都可以数量化,从而可用货币统一度量。

  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引之下而建构起来的。正因为多数人认为这些思想是正确的,所以西方民主框架下的社会制度激励人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激励人们积极从事科技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励人们尽可能高效率地生产物质财富,简言之,激励所有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恰是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过量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破坏和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如湿地、森林、荒野等)的过度侵占,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如今有人认为,有了进一步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例如,有了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有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制度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就可以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就不会再有“大量废弃”了。但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天真想法,是新版的“科技万能论”。

  要遏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改变激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政治、经济制度;要改变激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政治、经济制度,就必须纠正现代性思想的上述致命错误。

  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思想原则只能通过对现代性思想之致命错误的反省和批判而得以阐述,我们不妨称其为生态主义思想原则。其基本内容如下:

  其一,大自然是具有创造性的(普利高津语)。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是永远隐藏无穷奥秘的,如赫拉克里特所言,大自然喜欢隐藏自己,人在自然中如“鱼在水中”,人类生存永远依赖于自然的养育。

  其二,科学之所知相对于自然所隐藏的奥秘永远只是沧海一粟。科学可指示人类改造环境、制造物品,数学是人类整理经验和预测未来的有力工具,但以数学语言表述的科学绝不可能日益穷尽自然的全部奥秘,作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或自然之总体秩序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认知的对象,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人类之所知相对于自然所隐藏的奥秘,都只是沧海一粟。

  其三,技术对自然过程干预愈烈,所引起的人为风险愈大。现代技术(以现代科学为智力资源)确实使人类的力量倍增,但现代技术与现代商业的结合也产生了极其危险的后果,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正是这样的后果。正因为自然永远隐藏着无限奥秘,故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力量。人类对自然物或自然过程的干预力度越大,所引起的不确定后果就越严重。现代技术和工业对自然事物与自然过程的干预强度,或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足迹,已达到地球生物圈的承载极限。现代技术追求日益强大的征服力,正朝着毁灭人类文明的方向发展。唯当技术朝小型化、清洁化、生态化和人性化(以人为本)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人类的安全,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以为人类有了不断进步的科技就可以越来越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是现代性最危险的思想。

  其四,人间秩序与自然秩序有内在关联。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分离乃至隔绝是现代性思想的一个严重错误。这一错误思想遮蔽了一个严酷的现实:现代人的生活理想主要是由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塑造的,现代人的生活主要是由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指引的,人们希望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希望科技进步能让各种欲望得到日益便捷的满足,能让人类变得越来越自主、自由。但正统哲学家们认为,价值与事实无关,人文学、伦理学、美学与实证科学无关,好像人间的规范秩序与自然秩序无关,现代人对自由、平等、效率、财富的追求与自然秩序无关。生态学表明大自然不能支持几十亿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生态主义则要求我们认真反思现代性对自由、平等、效率、财富等价值理念的界定,要求我们承认,人间秩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要求我们把对自由、平等、效率和财富的追求限定在自然秩序所许可的限度内。

  其五,个体与整体总处于互动的辩证关系之中。就社会而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但每个人都依赖于他所出生且寓居其中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即社会,个人与社会总处于互动关系之中;就生态共同体而言,人不仅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脱离生态系统,人类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健康,自人类文明诞生起,文明与生态系统就处于互动关系之中;文明并非与自然敌对,文明永远依赖于自然的养育。

  其六,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不在于物质创造和物质享受,而在于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所有的前现代社会都是物质生产相对不足的社会,那时人们最看重物质生产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现代化的发展,物质生产力水平已很高,现代社会每天生产的物质产品已经很多,如果分配公平,则人人无饥寒之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仍把物质生产看作最重要的事情是很愚蠢的,在人类物质生产的生态足迹已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今天,仍把物质生产看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更加愚蠢了。一个人必须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才能活着,但并非必须有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才能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正如人活着必须吃饭,但活着并非仅为了吃饭。人只有在文化创造中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和充实(参见钱穆:《文化学大义》)。仅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懂得这一浅显、明白的道理时,我们才能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才能真正地节能减排。

  其七,人所追求的许多价值是不可量化的,从而不能用货币衡量。现代性的独断理性主义认为,由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提供的现代技术可让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由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提供的各种计算方法可保证把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事实上,现代科技对自然的征服已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所提供的计算方法,非但无法保证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发生的局部战争就是明证),而且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文化的平庸化。只有超越现代性的量化思维定势,个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社会才能有真正的文化繁荣。

  以上七条原理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不妨称之为生态主义哲学。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不能是停留于哲学思辨或孤立于哲学语境的理论,而必须取得最新科学成果的支持。自然科学成果,如生态学、量子物理学、耗散结构论和复杂性理论等,可支持第一至第四条原理。最新社会科学成果可支持第五条原理(生态学也支持这一条原理)。最新的人文科学研究可支持第六和第七条原理。生态主义哲学不仅能得到最新科学成果的支持,还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还将成为一个崭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时代精神。
三、修正被颠倒的经济与文化关系

  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关节点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方面如日中天,一方面危机四伏。在世界范围内,拥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人们仍居于多数和主流,力主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人们仍属于少数,仍居于弱势。在观念上,拥护西方现代性的人们仍居于多数和主流,力主超越现代性而接受生态主义的人们仍属于少数,仍居于弱势。今日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在不遗余力地修补、捍卫西方现代性思想,同时在抵制生态主义。

  从观念上看,西方现代性思想的要害是物质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物质主义宣称,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幸福就在于创造、占有、享受(消费)物质财富,从社会的角度看,就在于无限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独断理性主义宣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将越来越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物品、改造环境、征服自然,所以,科技进步能保证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无限改善。有了物质主义,资本主义就有了永无休止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精神动力。有了独断理性主义,资本主义就有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智力信心。恰是在物质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指引之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才深陷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

  现代历史已证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并不足以埋葬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已挺过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生态学和现实已表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有内在关联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不仅可能埋葬资本主义,而且可能让全人类都成为资本主义的殉葬者。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已病入膏肓,其深层病根(思想病根)就是物质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悖谬的是,物质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仍在通过媒体和商业广告而广泛传播,仍在指导着现代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仍积淀在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中,甚至仍得到一些学者(包括一流学者)的强力捍卫。

  物质主义与独断理性主义是互相支持的,也受到整个现代性思想体系的支持。只有解构了整个现代性思想体系,我们才能发现物质主义与独断理性主义的危险和荒谬。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是十分粗俗、荒谬的,任何一种真正重视精神超越的哲学和宗教都鄙弃物质主义。但在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在资本主义文化氛围中,物质主义不仅受到各种实证科学的理论支持,而且受到制度的强烈激励和媒体的艺术渲染。于是,各种宗教、哲学和艺术都不同程度地被物质主义腐蚀了,都不同程度地屈服于物质主义了。真正重视、追求精神超越的宗教、哲学和艺术都被边缘化了。于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器物、制度和观念构成一个统一的价值符号体系,构成一个貌似平等的等级金字塔,财富排行榜上的首富高居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充当着做人的榜样,以下各阶层的人们都一边“羡慕、嫉妒、恨”,一边奋力向上攀登。

  我们必须拆解资本主义文化的统一价值符号体系,以破除物质主义对人们的蒙蔽,让人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过有意义的、幸福的、充实的生活,必须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但不必有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只有那些注重维护心理健康、着力提高人生境界的人们才能过幸福而充实(即自信有意义)的生活。换言之,最聪明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方法,绝不是先拼命赚钱,再去购买幸福,而是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人生境界。

  为能让人们明白这一浅显道理,必须颠倒长期被误解的经济与文化(狭义的“文化”,指道德、宗教、哲学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在高级文明中,文化必须引领经济,而不能让经济领导文化。在一个有许多人啼饥号寒的社会,整个社会都重视经济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没有几个人啼饥号寒了,整个社会仍由经济决定文化,由资本推动一切,仍由商业精英充当领导阶级,则整个文明不可能不陷入危机。因为商业精英完全不知道物质财富对人的精神和道德的腐蚀作用,不知道过分的财富增长会导致生态灾难。生态学和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走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危机的出路,不是简单地通过制度创新以释放更强大的物质生产力,而是颠倒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生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去统领一切经济活动。惟当有生态觉悟的社会主义文化精英进入领导层而取代了资产阶级商业精英时,这样的颠倒才能得以实现。也惟有实现了这样的颠倒时,人们才容易明白,财富增长不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和境界提升才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源自欧洲启蒙的独断理性主义是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和基石。为拆解资本主义文化的统一价值符号体系,必须瓦解这个“核心”,抽掉这块“基石”。瓦解了这个“核心”,抽掉了这块“基石”,生态主义才能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望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伊林·费切尔的生态文明观念--纪念提出“生态文明”观念40周年
论生态伦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
张佳琳:俄罗斯哲学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基本范式
汪晖|读韦伯,不是把他当作一位中国史专家来看
中国哲学学术的当代转向
2023设计与现代性|第九讲|工业的设计与现代化:物质的生产与资本主义机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