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田玉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的特点浅谈 (上)


在新石器中晚期,公元前6000年左右,内蒙古赤峰市兴 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玉玦,证实和田玉开始进入中原。其后, 历经1000年左右的缓慢发展,直到距今六七千年之际,和田玉从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上游的 大溪文化、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燕北、辽西一带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明显增多。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铜石并用,黄帝时候和田玉已普遍使用,取代较次的玉石,中原 地区制玉业达到了空前繁盛的程度。

一、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和田玉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我国历史进入了文明 发生的阶段,文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发现了大面积的固定性环壕聚落居址,崇龙习俗、 用玉传统及祖先崇拜风尚等传统礼制因素都已发生,社会分层 现象开始出现。 辽河流域,辽河发源于燕山北麓和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夹角 地带,其上游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多浅山丘陵,中下游为广袤 的辽河平原。据考古材料表明,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 代中期,辽河流域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聚 落村址。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中期辽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文 化遗存是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以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 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


西周 龙纹小玉璧


兴隆洼文化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西 拉木伦河流域的南台子类型、百音长汗类型、大凌河流域一带 的杏海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兴隆洼文化遗址,兴隆 洼文化是国内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遗址。在兴隆洼、百音长汗和查海遗址,都发现了玉器群, 器形有玉匕、玉玦、玉斧、玉凿、玉棒、玉管和动物造型等, 经鉴定发现的玉器均属透闪石(和田玉)和阳起石结晶体,这 是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和田玉)制品。兴隆洼遗址和百音长汗 遗址的玉器,也属真玉(和田玉),这说明我国源远流长的崇 玉习尚,至今8000年。在兴隆洼文化影响下,燕辽地区稍后 发展起来的几支考古学文化,如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吉林左家山一期文化、辽宁新乐文化、北京上宅文化,都带有从兴 隆洼文化继承而来的这种文化特征,距今7000至5500年,遗 存中普遍都发现有数量可观的和田玉器制品,同时还经常发现 各种龙纹和人物造型和田玉质艺术品。可见兴隆洼文化时代以 来的崇龙、尚玉和祖先崇拜在红山前段文化时期,得到了继承,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特有的礼制文化已经萌芽。 黄河流域。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广达75万多平 方公里。整个黄河流域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中上游为黄土 高原,下游主要为河水冲刷黄土淤积而成的华北大平原。



西周 龙纹玉环


在黄河入海附近的山东半岛一带,尽管有丘陵分布,但大部分仍然 为黄土所覆盖。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仰韶文化以 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分布区域。主 要分布在半坡类型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 附近,西至渭河之源,南至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地带。这是 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因此 一直被学术界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仰韶文化遗址中出 土的和田玉器,种类有玉璜、玉环、玉斧、玉锛、耳坠、玉珠、 玉人面形饰、玉佩饰等。加工工艺技法是线切割成片,琢磨成形, 管钻法。器形片状比较多,琢磨工艺不精,钻孔单面及两面对钻, 孔壁有二台,多不规整,多数光素无纹。



西周 玉鸟


黄河下游一带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海岱文化区。大汶 口文化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命名。大汶口文化距今 6300年。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豫东和皖北一带,太行山以 东的整个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种 类有玉璧、玉琮、玉钺、玉璇玑、玉环、玉镯、玉臂环、玉指环、 玉管、玉珠、玉串饰、玉人面形饰、玉铲、玉斧、玉刀等。加 工工艺技法是切割成片,琢磨成形,管钻法。大汶口文化早期 和田玉器,片形佩饰器比较多,圆雕少,工艺简单朴拙,琢磨 较多,不光滑,磨制阴线不直,粗细不均匀,光素无纹玉器为主。 长江流域。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为亚洲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积广达180余万平方公里。这一带河流纵横,湖泊 棋布,沿岸发育了广阔的平原。长江中游一带以早期大溪文化 为代表的两湖(湖北、湖南)文化区,长江下游一带以马家浜 文化为代表的浙江文化区。


春秋 玉龙纹玦


长江中游文化区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于1958年发现于 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大溪文化距今5900年以上,新石器 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广泛发现于长江中游的两湖(湖北、 湖南)地区;西起瞿塘峡两岸,东达洪湖之滨,北至荆山南麓, 南抵洞庭湖畔。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和田玉器种类有玉璧、 玉玦、玉璜、玉环、玉坠、玉人面纹器、玉刀等。加工工艺技 法是线切割琢磨,琢磨不甚工整,不光滑,粗率简朴,单面钻 和两面对钻孔,大多光素无纹。 长江下游一带以马家滨文化为代表的江浙文化区,马家 滨文化以浙江嘉兴马家滨遗址的发掘而得名。马家滨文化距今 70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的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和 上海地区。马家滨文化遗址中出土小量玉器,种类有玉斧、玉璜、 玉玦、玉镯等。加工工艺技法是切割成形,琢磨成器,器形磨 制不甚工整,大多光素无纹。



西周 玉龙


二、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礼制和田玉是礼器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文化。礼仪对我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 始终起着一种指导和规范作用。关于礼的基本内容,古代礼书 上说:“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古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礼制的敬畏天地、祭礼祖宗、崇尚君权等三 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考其渊源,自然要 追溯到史前社会。其中,敬畏天地来源于对超自然的鸟兽、山 川、神祇的泛灵崇拜,祭祀祖宗来源于对那些为联盟和其他公 众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远古英雄人物的神化,崇尚君权 则来源于对日益发展的公共权力职能的神化和敬畏。大量的文 物考古材料表明,文明社会礼制基本内容的主要因素,首先是 崇龙尚玉和敬畏山川。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时期,我国崇龙尚玉的习尚就已经流行,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地 区的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和中原一带的后岗一期文化,崇龙 尚玉习尚都十分盛行。到了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无论在北方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存,还是在江淮一带的凌家滩墓地,都普遍发 现以玉制作的龙,反映出此间崇龙尚玉习尚的升级。在古人看来,玉具有沟通天、地、人的功能。在考古材料表明,我国南 北各地的诸多古文化遗存,都大量流行玉器。



明 青玉佛手式花插


如辽河流域的红 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 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侯家寨文化和凌家滩 类型;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等,都盛行玉器。此间的玉器是以 礼器和神器的身份来到世间的,人形和各式动物形玉器,所代 表的都是某种神圣文物。而各式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 璜则是礼拜天地四方的礼仪重器。玉钺、玉圭和玉戈这些高规 格玉质礼器,当属氏族贵族阶层这部分人在当时社会的权力支 配者和财富占有者,是当时拥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社会首领佩 戴的玉器。玉钺、玉圭和玉戈是礼制功能的权杖,是权力的器物。手中握有玉钺和玉戈是集兵权、政权和神权的强权人物。 据大量文物考古材料表明,文明社会礼制,大约产生在前3500 年前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阶段。中华民族是一个尚玉重德的民 族,在古人看来,玉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灵气、山川人文之精华, 具有沟通天、地、人的功能,是以礼器和神器的身份来到世间的。

龙凤崇拜,崇龙尚玉,敬畏山川,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肇始的象征。礼祭天地山川是这一时期原始 宗教的重要内容,影响了后世中国祖先崇拜的基本格局。古代 礼书上又说:“玉璧、玉琮以敛尸。”显而易见,礼祭天地、 崇祀先祖的直接社会功用是神化和强化现实统治权,其中体现 着政教合一的妙用和宗教为政治张目、神权为王权服务的精神 实质。和田玉神器礼制的这种功用和特征,已经存在于龙山时 代大约在前3000年的贵族社会。夏朝的礼制,也是建立在龙 山时代的礼制基础之上的。

(摘自荣宝斋《艺术品》,作者:薛援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 |《中国和田玉传承与识别 》专著连载三
中国玉器文化简介
和田玉历史文化
春秋战汉玉器 高清图鉴
和田玉寓意有哪些
论收藏和田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