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住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05版)
江苏兴化垛田晚霞景观 资料图片
开耕节是广西龙胜龙脊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全寨开渠引水入田,开耕动土。汪世平摄 光明图片/
【农业文化遗产:古老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农业部日前印发《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408项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入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先辈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留下了极具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留住农耕文化之魂,亟待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是“老”的,但并不“旧”
春播插秧时节,走进群山环抱的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碧绿的水稻间游动着红色田鱼,脚掌大的青石、泥草垒砌的田埂引人注目。青田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田埂的垒法自古流传,为保护田鱼,不用水泥砌起。因为田鱼,当地农民种田不用化肥,环保又安全。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和保护,让农田生态系统得以平衡,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全。”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闵庆文告诉记者。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的,但并不“旧”。如南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北方的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西部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2项农业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保护地图,其中的11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追求低碳绿色的现代农业,也可以在传统中找到启发,追求生态环保的现代文明,也能在历史回望中找到线索。”闵庆文说。
是被破坏的,但不应被抛弃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说。
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指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挖掘不够,没有系统地发掘出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价值、传统理念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也不够。
农业部发布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尽管出台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当前最紧迫的是缺少生态与文化方面的补偿措施。遗产地传统农耕生活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很多传统农耕栽培技艺的传承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此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机制也有待健全,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申报、轻保护,重生产、轻生态的现象。
专家表示,要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性保护,就要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让农民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受益,多方参与,共享发展。要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农产品不仅能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还可以为生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水平提高。
是要保护与发展,但不应简单开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有其他多种功能,诸如生态、文化、社会功能。在李文华看来,十几年的中国保护实践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发展多功能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最佳试验场。
“要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来发掘隐含在内的重要价值,通过农业生产系统功能的拓展来实现潜在价值的显性化并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闵庆文说。
到底应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所有的农业遗产地一经认定,就要先保护起来,然后再谈发展,而不是简单开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张灿强认为,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保护与发展、农户主体与多方参与、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处理好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农户生计与产业发展、本地居民和外部工商资本的平衡关系。
“此外,要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多种补偿方式,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张灿强说。
(本报记者 李慧)
“田园织成四时景”
——江苏兴化留住不一样的垛田财富
作者:郑晋鸣 徐航《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05版)
早春三月,江苏省兴化市油菜花景区内,块块垛田宛如水中绿岛。兴化垛田是江苏中部地区里下河腹地的传统农业系统。自明代中叶起,为适应环境变迁,兴化先民架木浮田,垒土成垛,垛上种田。兴化垛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水乡垛田景观”。
从“一朵菜花”到“四季看花”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过去人们对于农业最深刻的印象。而在兴化,农业是可赏可玩的风景。种油菜,在兴化已有750余年的历史。自2009年起,兴化市将垛田菜花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千垛菜花旅游节”应运而生。
每年“千垛菜花旅游节”期间,近百万人畅游兴化。为了配套旅游产业链,当地还兴建了观光塔,铺设了木栈道,配备了水上木船。为期一个多月的旅游节,竟能带来十多亿元的收入。
“田园织成四时景,农业当作风景卖。垛田景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从‘一朵菜花’逐渐演变为‘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看菊花、冬看芦花’的‘四季花开’之地,更是别处无法得见的水乡奇景。”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垛田景色四季各有不同,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垛田之美。
从“利益驱动”到“守护传承”
曾经的兴化,化学肥料泛滥,耕地环境恶化,土地被商业浪潮蚕食,垛田生态系统受到了致命危害,文化传承渐失。兴化人意识到,保护垛田,传承文化,势在必行。
2014年4月,兴化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将47万亩垛田列为生态保护区,严禁占用开发。市政府还下大力气逐渐修复了垛田水垛相依的原始地貌特色,形成垛田保护区自我维持、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生态机制。
“城市居民旺盛的休闲需求,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实现了农业价值最大化。”兴化市市长黄红旗告诉记者,目前兴化正在打造100万亩水乡生态涵养区,建设垛田文化博物馆,将文化和生态元素融入其中,让游客感受水乡小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韵味。
从“生态涵养”到“万家致富”
旺季当梢夫船娘,闲时垛间耕作劳动,这是兴化农民的生活写照。漫步兴化街头,农家乐和土特产小店生意火爆。村民朱登明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要预约才能吃上一口地道的农家饭。
随着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涵养。朱登明介绍,每逢春季,乡邻都会主动清理河沟。排除淤泥,既为垛岸积造有机肥,又保持了水源清澈。记者发现,兴化农民不用化学肥料,而是用天然肥料种植蔬菜,有些人家还在水里养起了鱼虾。水上水下相结合,给每亩垛田带来上万元的收益。
“祖祖辈辈都种芋头,终于种出了甜头!”谈起家中种植的龙香芋,村民刘国保一脸喜悦。他告诉记者,得力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兴化龙香芋现在已经全国闻名,每到收获季节,都被抢购一空。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力度,每年龙香芋的收成都有增加,家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我们真正明白了,留住了生态,就是留住了财富。”
“田中有寨,寨中有田”
——福建尤溪深挖千年古梯田的农耕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05版)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景观摄 光明图片
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会议上,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的申报文本,获得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评审通过。
和谐共生的联合梯田
联合梯田位于福建尤溪联合乡境内,开垦于1300多年前的唐开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联合梯田总面积上万亩,倚山开垦,山顶部为水源林和竹林,向下为村庄、梯田,再往下为河流,村庄散落在梯田中间,“田中有寨、寨中有田”,形成自上而下的“水源林-竹林-村庄-梯田-梯田村庄复合-河流”的优美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和多样的生态功能。
尤溪县联合乡党委书记詹明昭告诉记者,联合梯田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110米,垂直落差达700多米。“这为不同品种水稻的种植与保育提供了气候条件。同时,联合梯田因其处在地形相对封闭的地区,受现代科技的影响较平原地区小,至今仍然保留有72个地方水稻品种、其他作物123种”。
“经过一代代农人的辛勤耕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尤溪联合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农耕文化。”据介绍,联合梯田保留有多样轮作栽培技术体系。这里的稻-鱼(田螺、泥鳅、螃蟹)共生、稻-鸭共育等技术,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土壤肥力。联合梯田还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当地的鞭牛迎春、耕牛节、伏虎庙会、天贶节等蕴含农耕时节的庆典仪式,使联合梯田的农耕文化完全融入了当地农民四季的生活之中。
保护优先,发展并重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联合梯田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詹明昭介绍,当地党委政府采用“能人+合作社+旅游”的发展思路,吸引更多在外乡贤回乡兴业,成立联合梯田种养合作社,推出梯田摄影、农事体验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同时,该乡深挖农耕文化,每年举办开耕节、伏虎岩庙会等民俗活动。
詹明昭告诉记者,当地与福建农林大学等达成战略合作,采取“院校+合作社+基地”模式,推出了特色农产品,有机绿色稻米、白晒花生、田埂黄豆等“联合梯田三宝”。并积极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青年回乡发展电子商务。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向传统农业问道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闵庆文《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05版)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
以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不仅以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位列世界各国之首,而且第一个启动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农业部于2012年开始已分三批发布62个项目)、第一个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农业部于2016年发布了28个项目)、第一个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农业部于2016年公布了408项有潜在保护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
从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来看,农业不应再被简单地看作第一产业。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但是,今天的农业还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具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业态。一些农业文化遗产地,利用地域环境优势、民族文化优势,不仅生产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且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发展生物资源产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田园景观、民族文化和古村落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进一步衍生出康体、养生、教育、物流等产业。
传统的农业资源主要指水、土、气、生,而当把农业从“第一产业”升级为“第六产业”的时候,优美的乡村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厚重的乡土文化都成为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甚至看似繁重的劳动过程、土味十足的劳动号子都被作为体验、感受而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原来以粮棉油、肉蛋奶、瓜果菜为主的传统农产品增加了茶花菌药等新的农产品类型,更增加了农业文化产品、农业旅游产品、农业保健用品等多种产品。
此外,农村不应仅仅被看作农业生产的场所和农民生活的居所,更是在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和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文化系统。农民成为一种新型职业,他们不仅是产业经济的直接参与者,还是农耕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以小农为主要特征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旅游+”“生态+”模式下的多样化本地就业。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市场需求的服务。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经验表明,稻田养鱼、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等传统农业系统所蕴含的丰富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对当今和未来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苑利: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前景
名胜|湖南·紫鹊界梯田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联合梯田,即将走向世界?!快申遗加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