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的文化色彩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的文化色彩
□何胄斌

    原诗开序:

    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坟: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惊霹雳,碑文才见满灰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因参与王叔文、王丕领导的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唐代为郡的佐官)。他在郎州任职达10年之久。遍游常德,了解风土人情,挖掘沅澧文化,写出了许多诗词名篇,《汉寿城春望》不过是其中之一,但如果细细品味,诗中的文化底蕴却光彩照人。

    首先,在诗的标题和开篇,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汉寿”二字,有意或无意地激发了人们对这个新县治的了解、渴求和欲望,把人们带入了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梦幻世界。

    汉寿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后因沅澧水下游地区,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流放、行吟、落蒲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求索之地,故称索地。后汉年代,先属吴,后属蜀,再属吴。而刘禹锡笔下的这个汉寿城,正是秦默中郡和东汉武陵郡的索县县城。因城内建有香火旺盛的“崆峒观”又名崆峒城,也同样是在东汉顺帝刘保阳嘉三年(134)分索县而新设立汉寿县的县城,同时还将荆州治所由江陵移至这里,直到公元196年刘表任荆州刺史时才移至襄阳,后又移回江陵。汉寿县治也因孙吴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东南境置龙阳县而迁往现汉寿县的县城。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新设的这个县城为什么要叫汉寿呢?有关史志资料告诉我们:“阳嘉”是汉顺帝的年号,“汉”是指当时的王朝,“寿”是指长久之意。汉顺帝在位时,外戚梁氏擅权,汉室渐衰,把新设的县叫汉寿,其意义是颂祷汉代江山之长久。

    当时的汉寿城(崆峒城)城址在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分大小二城,大城(老)平面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50米;小城(新)东西宽300米,南北长600米。城墙均为夯土层,残墙高3——4米,宽10——15米。大小二城分别为古索城和荆州治所的遗址。现在的护城河已成为水上公园,城区已成为稻花飘香的良田,到处一片欣欣向荣,人面桃花的兴旺景象。“汉寿城边野草春”,已成为“索地今朝遍地春”。其次,“荒祠古墓对荆榛”,既是历史画卷,又是文化长廊。荒祠是指伍子胥庙,古墓是指楚王之坟墓,荆榛是指丛生的荆棘、灌木。全句的意思是,荒祠古墓寂寞地对着荆丛榛林。但人们的欣赏能力和水平不禁要问的是,子胥何人,楚王何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刘禹锡的笔下为何要写他们?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周景王十八年(前527),也就是楚平王当权的第二年,派大夫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建求婚,秦哀公答应把自己的妹妹孟嬴许给了太子建。迎亲的时候,平王看到孟嬴天姿国色,便把这个儿媳纳为自己的妃子,而把孟嬴随嫁的侍女嫁给太子建。他为了怕强占儿媳的丑闻传开,又问计于费无忌。费无忌说,那只有把太子建杀了,方免无事。楚平王早有心废掉太子建,并立即动手,可是太子建早有提防,已跑到外国去了,平王只好把与太子建关系最亲密的老师伍奢抓进牢房,取而代之。费无忌告诉楚王,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子胥,文武双全,名气很大,如果杀掉他们的父亲,必举兵造反,楚国就会大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诱骗进京,一同杀之,方免后患。于是,平王便召伍氏兄弟进京,接父亲回家。伍尚听了,便要伍子胥与他马上进京接父出狱。伍子胥对伍尚说,这是楚王要把我伍家一网打尽的诱计,决不能去。结果,伍尚去了,楚王将他父子一起杀了,但伍子胥却远逃吴国,方免遇难。公元前502年,吴国因有伍子胥等一批名臣辅佐,民富国强,兴兵攻楚,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亡命他乡。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便把楚平王的尸骨挖出来鞭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有些过激,但也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和善恶文化。伍子胥本为楚人,有的说湖北监利人,《伍氏族谱》上说他是湖南汉寿人,他在楚人中的威望很高,很崇拜他,在此建祠无可质疑,但楚王墓葬的是哪个楚王,从清代文化名人贺奇《汉寿城》一诗中“日暮昭王悲古茔”的诗句来看,汉寿城的楚王墓系楚昭王之墓。刘禹锡是唐代的大文学家,他的诗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展示诗情的高度,用“荒祠”谱写历史,用“古墓”弘扬文化,用文化来感染世人,这是他的最大特点。如他在“竞渡曲”中就把龙舟竞渡始于武陵的龙舟文化推向了全国和全世界。

    再是,“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牧竖是牧童,刍狗,就是用茅草扎成的狗,先祭后烧和烧冥钱一样。陌,田间小路。石麟,用石头雕成的麒麟,吉祥的象征。古代王公贵族的坟前多立石麟一类的动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过去显赫有名的人物已不复存在,现在,只见牧童们在田野里烧着用茅草扎的狗玩耍;过路的行人在田间陌上围着看石雕的麒麟,浅看起来是民俗风情和信仰,细细品味,则是一种文化现象,平时儿童在田里烧刍狗,节日人们便在城里舞龙灯观花灯。还有“华表”,这是古代宫殿等繁华建筑前的雕刻有装饰图案的石柱,属于宫廷文化,在汉寿城出现华表,现这个崆峒大城历史地位之高,文化源流之长。

    诗的最后两句“不知何日在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东瀛”,泛指东海。“东瀛变”系引用麻姑对王方平的说法。《神仙传,麻姑》:麻姑自云“自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的变化。“要津”本指水陆交通要地,后用以比喻显要的地位。用这两句诗来结尾,意思是不知什么时候海内发生变化,这个地方还会成为要津。

    这首诗借荒祠、古墓、刍狗、石麟、华表的盛衰以及春望、要津之含义,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把各种地方文化融入到荆楚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弘扬湖湘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唐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吕氏春秋》及译文1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赏析
郭宽平 || 中唐诗豪刘禹锡,咱洛阳人的骄傲(二)
看图识唐诗(253)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