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趙 明|古文字“印化”研究之:從楚篆到楚璽(上)

古文字“印化”研究之:從楚篆到楚璽

 

 明

 

(職業印人,山東 臨沂 276034)

 

[摘 要] 古文字“印化”問題一直是篆刻創作的一道門檻。“印化”問題實質是篆刻創作中篆法的核心基礎。因爲有藝術創作的觀點在,所以,在古人印章中文字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成爲我們今天藝術創作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本文旨在探討古文字系統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藝術特點的楚系文字,主要是指楚系青銅器銘文和簡帛文字,在楚璽印章中的實際運用。主要採取同文互證的方法,著重從楚篆的結構、形態入手,分析印章載體變化後帶來的文字形體變化,並延伸到字義、語義辨析,爲今天的古璽印式創作服務。

[關鍵詞] 古文字 楚系文字 印化 篆書 篆法 印式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形容戰國時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文字異形”緣於地域縱橫,緣於文化風物,緣於歷史變遷。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五霸”、“七雄”之一,幅員遼闊,人文昌盛,藝術發達,楚系文字承接西周,延續使用時間達七八百年之久。本文要討論的楚篆是指楚系文字,“不僅包括楚人書寫、鑄刻的楚國文字,而且亦包括被楚所滅之國在其被滅之後所書寫、鑄刻的文字,乃至受楚文化影響較深的南方諸國,如曾、蔡、徐、宋、吳、越、鄀、黃等國的文字”①。其文字地位和學術價值正如李學勤所說:“楚文字在六國文字中,迄今發現最多”,“楚簡帛是先秦文字中間字數最多的文物”,“楚簡帛都有較多的上下文可供推求,其中的書籍有的還有傳世本足資對照。這樣,通過楚簡帛都能夠准確攷釋出許多文字,並且由之上溯殷周,下通秦漢,於古文字學中有其獨有的重要性”②。這個優勢特點也涵蓋在整個的楚璽文字攷釋當中,爲從楚篆到楚璽的印章研究和篆刻的古璽印式創作提供了必要條件。

古文字“印化”問題是今天篆刻藝術創作才可能被關注,被提出的問題。在古代印章時期,古人對自己熟習的通行文字運用應該不成問題。“印化”在古代印人們來說,是不是符合當時印章制度要求和社會需求是其首要職責,制作技巧和個性化更多的是工藝經驗積累和自然筆性流露。從篆刻藝術發展歷史看,無論是印中求印、以刀立派期還是印外求印、印從書出期,抑或後來的“合宗”複合型創作期③,都是導源於此而展開演繹的。篆刻早期創作關注的是文字本身在各種物質品類上面的結構,突出刀法背後的線形線質的再現和複述;中期則是強化對文字結構以外更多的形態表現,主動追求更高層次的刀法個性化對線形線質的凸顯和張揚;複合型的近代流派篆刻則是前兩者的結合,從而構成了一個正、反、合的歷史發展軌迹。古文字“印化”概念寬泛地講,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古代實用印章階段,古人對古文字入印的實際運用狀況;一是現代篆刻藝術階段,當今印人對作爲素材的古文字運用到篆刻藝術形式的實際運用狀況。

本文側重研究前者之一大宗,楚系文字在楚璽當中的實際運用狀況。昔日黃賓虹有《陶璽文字合證》,基本上是以陶質印驗證金屬印,相對集中在齊系文字和齊璽的對比,其文字結構、形態、字義都可以納入同一個範疇。本文是從各種物質品類上面的楚篆文字的結構、形態入手,採取相同文字或同字異構互證的方法,分析印章載體變化後帶來的文字結構和形態上的適應性變化,包括制作工藝、印章材質、篆法個性和鈐於封泥和鈐於印泥的差異變化,並延伸到字義、語義辨析和通借、通假,對應到篆刻篆法結構甄別和審美判斷,爲今天的古璽印式創作服務。

一.從楚篆到楚璽的文字結構

從古文字研究的角度來說,楚璽文字也是楚文字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文字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如簡化、繁化、異化、分化、類化等等在印章上也會有所反映。在楚系簡帛書沒有大量出土發現和研究出版前,楚璽研究的文字參照物不多,主要是依賴楚系銘文。從楚系銘文到楚璽印文雖然同樣都是使用青銅爲器,但楚璽印文相對字少文短,超過7字的楚璽至今罕見。由於缺少連貫性,每一方印章都可能成爲孤例,一但文字結構發生變化,再加上漫泐,往往如驟見異人,一時難辨其由。楚系簡帛書的長篇大論,一定程度上的文通字順,可供同文互校的餘地和空間無疑擴大了很多,給楚璽印文的釋讀和結構驗證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下面結合楚璽印例試作文字結構分析:

 


(圖一)“𢽍(造)府之璽”(《古璽彙編》0131)④界格右上字原缺釋。楚文字“造”字結構有多種,一種如包山楚簡,字作“”,結構和現在通行字類似;另一種異構如楚金文“”“”,字作“𢽍”,結構和璽文接近,爲制造之造專字;新出如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作“

”,和金文結構相同。但如璽文“告”部中間橫線右端向下作豎線狀,爲璽文僅見,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內容。一則有作者更多的章法審美攷慮。如果沒有在這個左右結構的“𢽍”字中間增加內容,勢必會造成字的中心部位的空洞,結構就不那麽緊密了。爲了呼應這個向下垂筆,左下“璽”字右邊“𠥽”的左右兩條豎線也作“八”字形向下延伸,右上和左下的結構相似性帶來了章法的緊密意象,雖有界格的分割,但割而不隔,這也是楚璽界格印式的一大章法特點。再一則,則是楚篆的書寫性在印章中的反映。我們在楚系簡帛中發現了它“左親右鄰”。“俈”字包山楚簡寫作“
”,右上結構基本一致。“告”字新蔡葛陵楚簡寫作“
”“
”,中間橫線右端折筆向下作豎線的動機非常明顯,是璽文如此結構的最好注腳。楚篆的流麗跳躍在印面上轉化爲篆法的穩健厚重。

(圖二)“告(造)府信璽”爲澳門蕭春源珍秦齋藏品。“告”字上部向左折筆強硬梗直,其結構只在郭店楚簡中仿佛見到變化原型,寫作“

”。此璽篆法結構直線與弧線對比強烈,將單個楚篆的彈性結構空間勻整化嚴肅化,不屑於整體章法的穿插挪讓、顧盼照應,其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對字與字之間的空白作了硬性均等分割,呆板的疏密造成了空白處缺少必要的血肉聯系。這在已知的楚璽章法中屬於性格特立者。結構最突兀者莫如“府”字下面的“貝”部的撇和捺,它在上部形成“冂”形。這樣硬折的平頂交叉,只在楚金文王命龍節的“賃”“
”,和郾客銅量的“賹”“
”中能見其仿佛。

楚系文字承襲兩周金文,在長期的文化發展中,形成了很多極富地域特色的偏旁部首和獨立文字。金、馬、中、都、陳等字都貼上了風格鮮明的楚系標簽。在楚系文字識別中,需要注意二種極端傾向,一是唯特色是從。如“金”字或部首,沒有寫做特色字“

”“
”時,就簡單斷定爲僞器。要知道,文字結構發生變化也是有個過程的。早期的文字可能繼承性要大些,結構的變化概率要小些;地域城池的多次易手,新字和舊字的反複交替使用也是原因,後來發展成爲特色字,被國內、國外都能接受了,就普及推廣開了。因爲有楚系的“金”字結構和其它諸候國沒有區別的文字狀況存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先同後異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發展情況;另一個是不唯特色是從。如“陳”字,楚系文字一直是這種從𨸏從重結構的“隀”“
”“
”字,是作爲國別“陳”和姓“陳”的專用字。形態雖有很多變化,但結構前後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所以,結構的變與不變應當放到具體的文字環境中去辨別,文字特色的合理性科學性才能發揮出來。

“府”字在簡帛文字中寫作“𡧛”“

”、“𢊾”“
”等,不避尖鋒,彈性十足,筆意濃重;金文或鑄或鏨作“
”“
”“
,雖然結構沒有大變,但青銅鑄造、鏨刻工藝使筆畫勁健凝練了很多。楚璽“府”字數見。《古璽彙編》收錄9方包含有“府”字的楚璽。如下圖所示:

 






從這9方譜錄有序的“府”字楚璽中,我們不難發現,它的結構是多變的,雖然只有4個簡單的可拆構件,但幾乎沒有一印的“府”字是相同的。能夠做到字不同形已相當不易,但至關重要的是它每一種結構變化又無不是和全印的風格相契合協調的。我們不得不發出驚歎,折服於楚國工匠的高超駕馭文字結構變化的全局統攝能力。字隨印變,入印而安,無印不妥。每一個構件都像鮮活的種子,充滿生機,莫名其妙的就將我們引進幻化的結構空間。

 

  

                                 



(圖十一)

大䞄

 

《古璽彙編》0127(圖十一)還收錄了一方羅福頤釋爲“大𢊾”的楚璽。李家浩認爲此字非“𢊾”字⑤,而是上佗下貝的“䞄”字或“”字的異體字。“大䞄”爲楚國主管散發布匹與三軍的職官。字或雖異,但結構的相似性,仍然使我們感受到疏密懸殊對比下的原始張力。


 

 

新見出版物含有“府”字的楚璽,除了圖二“告(造)府信璽”外,還有吳硯君編著的《盛世璽印錄》⑥收錄的“考府”(圖十二)、“□□府璽”(圖十三)。“考”字郭店楚簡作“

”、上博楚簡作“
”,璽文上部結構和楚金文類似。第二條向上的弧線的左邊部分有和右下弧線相連的嫌疑,包括“府”字的寶蓋頭右邊的波折痕迹,似兩筆完成的線條,可能是璽文剔鏽不慎所致。原印所抑膠泥清楚,結構並無大礙。

圖十三右上字原書有釋,作“旗(右下‘其’換作‘羊’)”字,字書未收此字。筆者認爲,恐非是從㫃的字。楚簡“南”字因寫手不同,有繁有簡,呈現多種結構形態。如包山楚簡寫作“

”“
”,上博楚簡寫作“
”“

”,郭店楚簡寫作“
”“
”,新蔡葛陵楚簡寫作“

”,江陵九店五十六號墓出土的楚簡寫作“
”“

”“
”諸形。其中例舉的江陵九店楚簡最後一個簡字和璽文形神絕似,璽文當釋“南”字爲是。“南”下字原書不釋,從印面看(圖十四),應該是下部從“壬”的字。從“壬”,或者從“王”,或者從“土”,都是有相通的例子的。至於是不是(上虍下壬)的字,不敢遽斷。印面有可能因剔底不慎造成文字筆畫缺失的狀況。此璽應該是古湖北江陵地區所專有。

 

         


圖十五“行府”、圖十六“五師府”爲許雄志鑒印山房所藏⑦。“行”字可能從“行府之璽”一路省減而來,其形借用的巧妙而無痕。通行或者約定俗成的內容是其大膽省略借用其形的底氣。“帀”字當爲“師”的通借字。包山楚簡“帀”寫作“

”“
”,和璽文相似。只是簡文第二筆的撇和第三筆的捺是呈左壓右的交接狀的,在璽文中則變成了一個橫折筆了,可能是爲了配合全印線條的精練含蓄。

新見“府”字楚璽和譜錄諸璽一樣,不斷給我們發現和驚喜。上面的“宀”或“广”(古文字常混用不分)和“亻”“寸”部、下面的“貝”部閃騰挪躍,穿插顧盼,長短粗細,正斜不拘,隨形造勢,隨印而安,其古樸自然的結構韻味和楚系金文、簡帛文字大有不同。楚系金文強調它的廟堂氣象和裝飾意味;簡帛文字個性化的書寫往往又受制於簡帛品類形狀。竹簡的縱向有餘,橫向不足,造成了許多文字結構發生了變化,有上下伸展爭取空間的,字體變得修長;有左右豎線結構的文字,因人因地而異,採取變通方法減省,要麽左右皆無,要麽擇寫其一,或左或右。“南”字字例可作參證。


注釋:

①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前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②李學勤:《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③辛塵:《歷代篆刻風格賞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3,4頁。

④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⑤李家浩:《戰國官印攷釋三篇》,《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輯,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2頁。

⑥吳硯君編著:《盛世璽印錄》,藝文書院2013年5月出版,第3,5頁。

⑦許雄志:《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2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的印化处理
讲堂 ▌从楚篆到楚玺的“印化”研究
赵熊:文字的『印化』与篆刻创作 (以《道德经》组印创作为例)
篆刻入门:看了三方战国齐玺就会知道战国古玺可不是随便刻的
篆刻需要“错得有道理”吗?
篆刻艺术的讲究|文博艺术网|最新资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