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教程∣掌握一种句式,打通对联气脉

写在前面


法无定法

素心融融







很多人问,对联创作有没有“速成诀窍”?答案是既有也没有。说有,是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总结出许许多多的使用经验,按图索骥肯定是有所帮助的。说没有,是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各种诀窍都不应该被“拿来主义”。一方面,诀窍即是套路,如果过于强调技法,固然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但也几乎扼杀了联语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于这些诀窍采取的是“囫囵吞枣”的态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像输液挂生理盐水和葡萄糖一样,虽然可以保证营养,但是咀嚼的快乐和舌尖的味道都丧失了,未免得不偿失。不经过自己的尝试、思索,将诀窍融入自己的写作风格之中,那么这些所谓的诀窍其实一文不值。


那么,为什么又要写下这篇文字呢?是因为发现很多人的对联写得不错,但读起来总有种气息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有时是过于油腻,有时是过于纠结,而作者有往往没有注意其实可能是句式的问题。虽然如此,仍然只是提供一种参考,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不加思考便把文字“填”进所谓的“标准句法”之中,这就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风清扬教令狐冲独孤九剑,迫于形势不得不让他死记硬背,在短时间之内速成。但他仍然告诫,渡过眼界这关之后,还是要按部就班地打好基础,得其形也要得其神,这样才能与真正的高手争锋。对联也是如此,速成是可以的,诀窍也是有的,但我真的不建议大家走这条急功近利的路线。

【一】

5/5/7

在我看来,这种句式是三分句对联的经典句式,对于联语气脉拿捏不定的人,这种不长不短的最为合适,既不会因为字数少要求每个字都精益求精,也不会因为字数多造成详略不当的臃肿现象。之所以称为经典句式,还由于它是许多句式的“本源”,掌握了这种句式,只要文字还过得去,联语就不会太纠结,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变化出大量其他句式。


第一分句用五言律句,第二分句用“1+4”结构,如果后四个字是并列或自对,那么第一个字一般用领字,第三分句一般用七言律句。你会发现,使用这种句式的对联,骨肉匀称,各分句之间没有强弱悬殊导致的力量不均。平仄方面,上联第一分句、第二分句句脚用平声,第三分句句脚用仄声,下联相反,既有节奏感又富于变化。


有人在运用这种句式时,第二分句会用五言律句,甚至前两分句形成自对,这其实是以4/4/7句式为基础的变化,与前面所述的“经典句式”面貌相同内涵有异,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例联精选


例联1:赠友人(温本理)

嘉客但重来,纵千里风尘,应念陶唐存古道;

韶华虽不住,有一城灯火,还邀诗酒载清欢。

 

例联2:烟寺晚钟(吕可夫)

湘流短泊舟,想归路不知,寂寞烟迷半勾月;

衡岳晚凝露,问客愁何寄?清凉雨送数声钟。

 

例联3:王昭君(陆天泓)

骚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

颂论直须少,使高居远定,上将军岂让琵琶。


例联1和例联2都是这种句式的常规写法,第二分句的第一个字按下一笔,让联语生出顿挫之致。需要注意的是例联3,首先,它的第二分句是“领字+自对”的形式,但领字还起到承转作用,此外,它的结句并没有使用律句,而是用了“3-4”结构。一般来说,律句比较平稳,而散文句法更奇崛一些,所以不用律句收尾的写法不易掌握,写不好会有然联语“翻车”的危险。


【二】

5/4/7

这种句式与经典的5/5/7句式类似,只是第二分句少了一个领字,所带来的变化就是第二分句分量上会弱一些,所以第二分句的四个字一定要好好斟酌,力求言简意赅撑起全联。第二分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过渡性的四个字承上启下,另一种是用四言自对。前者要注重承接的自然,既不宜太流滑,又不可前后不挨,后者则以描写为主,让文字血肉俱丰。


由于5/5/7句式第二分句的“1+4”结构,我们会发现,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的联系明显紧密,而5/4/7句式则是三个分句为并行关系,也正因此,三个分句之间的关联、过渡等方面尤其重要。



例联精选


例联1:题灵璧兰皋亭(金锐)

久坐静参石,如晤古人,招隐从听千竹雨;

清吟香满衣,略勾新酿,游仙合是百花身。

 

例联2:蝴蝶泉(杨永立)

地属彩云南,脉脉泉香,花树缤纷千蛱蝶;

人来辰月后,微微海气,风尘解脱一蜉蝣。

 

例联3:冰峪沟(刘薇)

胜日与高游,海客云屐,十里青山一棹水;

迷津成乐境,仙门春酎,四蹊红雨满洲花。



这三副例联的第二分句写法各异,例联1是标准的承接写法,成为起句和尾句之间的“纽带”,例联2则是描写、生发,这就对起句和收句之间的关联要求较高,例联3则使用了自对,当然这种自对并非对举式而是有所偏重,可以看到,中间四字的成功使用让这副联更有韵味也更加灵动。



【三】

7/5/7

这种句式由5/5/7句式直接变化而来,第一分句多了两个字,基本行文方式没有什么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分句和第三分句都是七言,如果都有律句会造成结构单调的问题,所以如果第三分句用律句,第一分句就尽量打破“2-2-3”的结构,反之亦然。不过以非律句收尾对文字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很大把握,还是尽量起句用散句,收句用律句。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这种句式对起句要求很高,许多人的古文功底不足,所以起句的散文句法总有一种“塑料”的感觉,看上去打破了律句的结构,但却是白话翻译成文言的感觉,导致本应铿镪顿挫的起句疲软不堪。因此,不能很好地驾驭古文法,难以保证起句的凝练劲健,这种句式就不大容易运用成功。



例联精选


例联1:月峰樵径(康永恒)

数百年石径依然,惟世界聿新,樵歌无复振林樾;

三五步月岩即是,有烟霞不老,云影犹堪问洞天。

 

例联2:题石达开(何为民)

金田村独起全才,并多士同仇,半壁东南承再造;

安顺场竟趋末路,恨诸王异志,一江涕泪咽孤忠。

 

例联3:杂题(田丽君)

长风助一等文章,看水走山趋,沧海龙蛇分日月;

兀坐销千秋块垒,指云霏雾敛,青莲花叶绽婆娑。


三副例联都是第一分句用散句、第三分句用律句,略有不同的是,例联1、例联2的起句是“3-4”结构,例联3是“2-1-4”结构。关于第二分句,例联1是对起句的深化,例联2是对起句的补充,例联3则是运用自对加强联语的形象描写,其中的差异可以细细体会。



【四】

7/4/7

这种句式相对于7/5/7句式的变化,就如同5/4/7相对于5/5/7,由于起句和尾句都是七言,所以对中间的四言要求更高,运用不当就会像两头粗中间细的棒槌一样。我的经验是,5/4/7的中间四字要写得丰满一些,让全联显得骨肉匀称,而7/4/7的中间四字则不宜下得太重,因为全联的重点在收尾两句七言,如果中间写得太重就容易造成臃肿现象,所以似乎以灵动轻快的笔法为佳。至于首尾两分句,与7/5/7句式一样,一定要注意变化,注意起句散文句法的运用。



例联精选


例联1:落梅亭(武晓勇)

仙翁自江汉飞来,铁笛频吹,又从云表招黄鹤;

春信催梅花归去,冰魂遽渺,独剩诗人说旧交。

 

例联2:黄山光明顶(郭正元)

久心倾邺下雄才,驻足以观,见日如斯浮海出;

是谁吐胸中奇气,成云不散,吞峰作浪向天流。

 

例联3:七夕(李晓娴)

世不解神仙亦苦,风露千秋,尚有愁哀传鹊尾;

天若怜儿女多情,河梁一线,莫分涕泪到人间。


例联1是一气呵成的感觉,起句便破空而来,之后顺承而下,气息流畅。例联2则是先作铺垫,重点在于想象奇特的尾句,如“抖包袱”一般到最后才重拳击出。例联3则是一种立体的写法,三个分句各有侧重,从不同维度汇聚到对主题的表达。从写法上看,都是散句起、律句收,中间四字轻轻一点。平仄方面,例联1、例联2的上联第一分句句脚都用了平声,这可能是平声易于高咏的缘故,例联3的上联起句句脚则用了仄声,这也不是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什么句式,都应该尽量避免最后两个分句同声落脚,这就像走路“顺拐”一样别扭。

【五】

7/7/7

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介绍这种句式,因为它似乎并不完全由5/5/7这种“经典句式”演化而来,而且对气息的把握要求较高,并非那么容易掌握。但其实两种句式的内在是相通的,所以不如趁热打铁,介绍一下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句式。


之前提到,如果首尾两分句都是七言,相似的结构会造成句法板滞,那么三个分句都是七言的情况,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变化是这种句式的核心,一种的写法是,第一分句用散文句法,第二分句用“3-4”结构,可以是散文句法,也可以是三字领接四字自对,第三分句用律句稳稳收住。这样,三个分句结构不同、体气有异,就会让全联错落有致,但也会带来文字杂糅的隐患。因此,一定要注重文字风格的和谐,让联语在句式变化之中浑然一体。



例联精选


例联1:芥子园(贾雪梅)

闲情寄十亩园中,聊安排碧沼幽花,笑称泉石经纶手;

浮生只一场戏耳,愿装演美人名士,同看金陵烟雨天。

 

例联2:岳庙(王永江)

大丈夫死则死矣,问将军如此江山,归宋归金何有异;

后来者哭便哭之,偏对面一湖烟雨,时浓时淡不知愁。

 

例联3:文信国公琴(莫非)

一木支海天沉寂,抚三千士令壮夫,长嘶痛作无家别;

五弦裂风雨萧骚,铭十八字遗来者,太息悲闻正气歌。


例联1用散句起,第二分句用“三字领+自对”,结句用律句,属于这种句式的标准写法,如果对气脉的拿捏没有太大把握,建议可以踏踏实实地使用这种写法。例联2不同在于第二分句,虽然与第一同样是散句,但结构不同,并且起句用了两个虚字,使得全联流畅而不浮滑。例联3比较特殊,第一分句用散句,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似连非连、似断非断,如果单从气脉上看其实并不是最佳选择,但这联情感浓郁,在情感的导引冲击之下,这种“非常规”写法反而生出别致的韵味。

【结束语】


之所以用当代人的作品而不是古人联语,是希望更加亲近一些,似乎更有利于理解各种句式在联语中的运用。除了所谓的“经典句式”生发出的各种“变体句式”,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常见句式,比如4/4,比如自对的使用,比如六言句的运用,等等,我想以后应该会慢慢写下去,如果我不懒的话。


前面这些文字,无论是整体的分析,还是对每个联单独的解读,都停留在“句式”层面,几乎没有涉及文字、情感、意象等内容。其实,无论什么句式,只是“形”,而真正撑起一副对联的恰恰是那些我没有提到的东西。即使以气脉论,虽然句式占据很大因素,但是同样的句式也会造成不同的气脉效果,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所以,无论哪种句法,都应该自己深入体会,真切地分析并理解它的用法。总结为一句话——句式是配合文字的,增强文字的表达力、感染力,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成了买椟还珠,万万不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0330
【《对联》杂志、联都网联合推出】中国古代名关雄联金奖作品赏析
八卦一下对联的句式
对联进阶
《对联学习》》(七)
对联对仗不必过于拘泥句型相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