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宋澧州知州考
发布时间:2017-05-02 17:46:00  点击量:359
  《宋史·地理四》:“澧州,上,澧阳郡,军事。建炎四年,寓治陶家市山砦,随复旧。……县四:澧阳,望。安乡,中下。石门,中下,有台宜砦。慈利,下。有索口、安福、西牛、武口、澧州五砦。”
  本文体例参照《宋朗州、鼎州、常德府知州、知府考》。
  常用书名简称:弘治《岳州府志》简称弘治《府志》;隆庆《岳州府志》简称隆庆《府志》;嘉靖《澧州志》简称《澧州志》;万历《澧纪》简称《澧纪》;《宋会要辑稿》简称《会要》;《续资治通鉴》简称《续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简称《要录》;《宋两湖大郡守丞易替考》简称《易替考》;弘治《八闽通志》简称《八闽通志》。
  北宋:
  白全绍乾德四年(966)在任。
  《澧纪》卷五:“白全绍,丙寅(乾德四年,966)任”。《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四年(966)六月丙午(十五日),澧州刺史白全绍坐纵纪纲规财部内,免官。”(按:《长编》卷七作“乾德四年五月丙午”。但乾德四年五月无丙午日,因而《长编》误。)
  赵彦韬乾德五年(967)至太平兴国三年(978)
  《澧纪》卷五:“赵彦韬(《易替考》讹作“赵彦蹈”),丁卯(乾德五年,967)任。”《宋史·列传第二三八》:“蜀平(按:蜀平在乾德三年),迁本州(兴州)刺史,移澧州。”《长编》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978)十月庚午(十八日),澧州民有诉为贼所劫夺财物而不实者,刺史赵彦韬手杀之,探取其心肝,民家诣阙诉其事。癸酉(二十一日),彦韬坐杖脊,配隶淮西禁锢。”。
  【李克文】未之任
  《长编》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982)十一月己酉(二十一日),以李继捧为彰德节度使。先诏绥州刺史李克宪、银州刺史李克文皆赴阙,乃授克宪单州刺史,克文澧州刺史。克宪初偃蹇不奉诏,遣通事舍人袁继忠谕旨,遂与继忠俱至,仍以克文权知夏州。”
  许逖约咸平至景德初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三《许氏世谱》:“逖字景山。知兴元府,起酂侯废堰以利民。治澧、荆、扬三州。”许逖还曾于咸平间知朗州。王珪《华阳集》卷四〇《望都县太君倪氏墓志铭》:“倪氏,高阳许规之妻。次子府君逖,咸平中,故府君迁太常丞,守武陵。”(按:逖知朗州在咸平中,知扬州在大中祥符初(1008)。其知澧州大致在咸平后期至景德初。)
  张从吉景德四年(1007)在任
  《澧纪》卷五:“张从吉,丁未(景德四年,1007)任,临朐人,盐铁使平子,由内殿崇班出,迁南广东西路安抚使。”《宋史·列传第三五》:“(张平)次子从吉,以荫补殿直,转供奉官、知宜州,屡破溪蛮。转运使尧叟上其状,累迁内殿崇班、阁门祗候。在任凡八年,代还,为如京副使。咸平中,知环州。……俄知澧州,复旧秩。景德四年(1007),宜州军校陈进叛,命副曹利用为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将兵讨之。”
  刘仁霸大中祥符三年至(1010)大中祥符六年(1013)
  《长编》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月甲申(初四日),澧州言:慈利县蛮相攻劫,知州刘仁霸请帅兵讨捕”;《会要·食货》三七之五“大中祥符四年(1011)六月,知澧州劉仁霸言”;《长编》卷七七:“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壬子(十四日),诏奖知沣(“澧”之讹)州刘仁霸,仍留再任。考满吏民有请故也。”《长编》卷八十:“大中祥符六年(1013)六月丁丑(十七日),仁霸知澧州,绥抚蛮人,有政绩,至是卒。”《澧纪》卷五谓“刘仁霸,辛亥(大中祥符四年,1011)任。”有误。
  史方天禧二年(1018)离任
  《长编》卷九一:“天禧二年(1018)正月乙卯(二十一日),守元与知辰州钱绛、知澧州史方等引兵袭下溪州。”《长编》卷九二:“天禧二年(1018)五月甲戌(十三日),右侍禁、阁门祗侯、知澧州史方为西头供奉官、辰澧鼎州都巡检使。”《澧纪》卷五谓“史方,己未(天禧三年,1019)任”应有误。
  曹克己天禧二年(1018)至天禧三年(1019)在任
  《长编》卷九三:“天禧三年(1019)三月戊午朔(初一日),知澧州曹克己言”;《长编》卷九四:“天禧三年(1019)七月戊辰(十三日),命内殿崇班、閤门祗候张纶赴辰、澧、鼎州安抚招捉蛮人,知辰州史方、知澧州曹克己、辰澧鼎州都巡检使柴忠、荆南驻泊都监赵振同其事。”(按:其始任年应该上承史方天禧二年(1018)五月离任。)
  张若谷景祐元年(1034)在任
  《八闽通志》卷六十九:“张若谷,字德元(《宋史》曰“德繇”),沙县人。淳化三年(992)第进士。……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出为澧州,移真定府。”《开封府题名记》:“张若谷,明道二年(1033)九月,枢密直学士权知。”张若谷知开封府在明道二年(1033)九月至十月。知澧州应在此之后。(按:《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谓张若谷历官“巴州军事推官、全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知蒙阳县、知处州、江湖淮南益州路转运、江淮制置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累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权判大理寺、进枢密直学士、知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权判吏部流内铨、知洪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独不言“知开封府、澧州、真定府”。又《长编》卷七九原注谓“若谷,自景德初已为三司判官。此知处州者当别一张若谷”。)
  崔承祐景祐三年(1036)离任
  《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1036)四月丙子(二十八日),荆湖北路钤辖司言:澧州蛮五百余人寇边,而知州、礼宾副使崔承祐畏避不以闻。诏劾承祐,罢之。”
  杨玉庆历元年(1041)至庆历三年(1043)
  《长编》卷一三一:“庆历元年(1041)二月丁酉(十八日),以神骑副都指挥使杨玉为澧州刺史。”(按:视其离任与冯载庆历三年(1043)就任衔接。)
  冯载庆历三年(1043)任
  《澧纪》卷五:“冯载,癸未(庆历三年,1043)任。”《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1043)十二月,是月,澧州献瑞木,有文曰:‘太平之道’。谏官欧阳修言:‘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
  宋守信皇祐元年(1049)在任
  《宋史·兵志十一》:“皇祐元年(1049),御崇政殿,阅知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所献冲阵无敌流星弩、拒马皮竹牌、火鎌石火纲三刃、黑漆顺水山字铁甲、野战拒马刀弩、砦脚车、冲阵剑轮无敌车、大风翎弩箭八种。”《澧纪》卷五:“米守信,己丑(皇祐元年,1049)任。”《会要·兵》二六之三四:“皇祐元年(1049)四月,知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献寨脚车,帝御崇政殿阅之(原注:“宋”,原作“米”,据《长编》卷一六六改)。”(按:《宋史》、《长编》等作“宋守信”,《会要》、《澧纪》作“米守信”,依前者。)
  郭逵嘉祐元年(1056)至嘉祐三年(1058)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湖北溪蛮彭仕羲叛,加带御器械,为路钤辖兼知澧州。得蛮亲信为向导,尽平诸隘,遂破其所居桃花州,仕羲弃城走,众悉降。迁礼宾使,徙南路钤辖、知邵州。”则郭逵知澧州始于彭仕羲叛,终于彭仕羲降。《宋史·仁宗本纪四》:“至和二年(1055)冬十月癸丑(二十九日),下溪州蛮彭仕羲内寇,诏湖北路发兵捕之。”“嘉祐元年(1056)八月戊寅(二十九日),诏湖北招安彭仕羲。”“嘉祐二年(1057)夏四月癸酉(二十七日),以彭仕羲未降,遣官安抚湖北。”“嘉祐三年(1058)八月庚申(二十二日),彭仕羲率众降。”如此,郭逵知澧州应为嘉祐元年(1056)至嘉祐三年(1058)。《澧纪》卷五:“郭逵,丙申(嘉祐元年,1056)任。”《长编》卷一八八:“嘉祐三年(1058)九月辛未(初三日),礼宾副使兼阁门通事舍人、权荆湖北路钤辖兼知澧州郭逵为礼宾使。”又见《宋史·列传第四十九》和《范太史集》卷四十《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
  王知和治平三年(1066)至熙宁元年(1068)
  郑獬《郧溪集》卷二十《礼宾使王君墓志铭》:“予守荆南府时,君为湖北路兵马都监……遂知澧州。罢归,以疾终。”又:“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甲子(初一日)葬于开封府某县某原,君讳知和,字远夫,开封人。”《宋史·河渠志七》“江陵府去城十余里,有沙市镇,据水陆之冲,熙宁中,郑獬作守,始筑长堤捍水。”《宋史·列传第八十》:“未及行,出知荆南。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又:“神宗初,召獬夕对内东门,命草吴奎知青州及张方平、赵抃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外廷无知者。遂拜翰林学士。”光绪《荆州府志·名宦》谓:“英宗即位,出知荆南。”可见,郑獬主要是治平年间知荆南府。熙宁元年(1068)即拜翰林学士。王知和先为湖北路兵马都监,继知澧州,王离任即卒。王离任之年基本可确定为熙宁元年(1068),始任年《易替考》系于治平三年(1066)也大致不误。但《易替考》将人名作“王□□”却考稽欠周。
  李山甫元丰元年(1078)至元丰二年(1079)
  《全宋诗》卷五一六:“李山甫,字明叟……南城(今属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嘉祐中知建宁。神宗熙宁六年(1073)通判河州。元丰初授西京作坊使、知澧州。累官枢密副使。”《长编》卷二九八:“元丰二年(1079)五月己丑(二十二日),前知澧州、西京作坊使李山甫诉推勘官何琬、胡宗回酷虐。”据此,李山甫知澧州应为元丰元年(1078),其离任可能在元丰二年(1079)初。
  曾旼绍圣五年(1098)在任
  南宋绍定《吴郡志》卷三十二曾旼《天峰禅院记》:“昔绍圣末(1098),余掾澧阳,谒长老自龄于夹山。”《全宋文》卷二二三六:“曾旼,字彦和,漳州龙溪人。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按《续传灯录》:“澧州夹山自龄禅师。姓周氏。宜兴人。受业于本州福圣寺。十八具戒。游丛林。造佛日才禅师法席悟明心要。给侍左右多历年纪。才迁化复历诸方。与石霜琳同行。因至黄龙南禅师会中。琳不晓黄龙宗旨投诚入室。师怒殴之绝交而去。至大沩真如哲禅师会下为首座。遂开法兴化。”不言自龄何时驻锡夹山,据曾《记》,知绍圣间在夹山。)
  李亨伯约元符间
  《八闽通志》卷六十八:“李亨伯,字安正。龙溪人。登治平第。累迁奉议郎,知广州东筦县,以功迁朝散郎,知梧州,再转朝奉大夫。知澧州。崇宁间,迁永州团练使,知全州。”
  钟传约崇宁间
  《长编》卷四九六:“元符末(1100),钟传以散官韶州安置。复承议郎、知信阳军,寻改密州。有言者,改澧州。”
  李平西(西坪、宾王)约大观至政和间
  《澧纪》卷五:“李平西,庚辰(元符三年,1100)任。”隆庆《府志·宦迹传》:“元符中知澧州”。弘治《府志·平江县》:“李西坪,……元符中进士,知澧州。”《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三九三:“按《万姓统谱》,平西,平江人。……元符中进士。知澧州。”《楚纪》卷四三:“李平西,即西坪,平江人。父纯,皇祐中进士。平西亦登元符中进士。知澧州。累迁枢密院承旨。金人入寇,平西同李纲上守御策。”《澧州志·宦迹纪》:“李平西,平江人。伯父纲,累官轻车都尉。父纯,皇祐中进士,有贤名。平西,元符中进士。知澧州。”乾隆《平江县志·人物》:“李宾王,字平西,(原注:“或云字西坪”)。元符三年(1100)进士。知澧州。”隆庆《府志·宦迹传》谓:“(李平西)《平江志》改为李宾王,未知何所据也。”(按:较早文献均记李平西登元符中进士,故《澧纪》和隆庆《府志》谓李平西元符三年或元符中知澧州应误。北宋晚期李平西已为枢密院承旨,因而其知澧州应在大观至政和年间。李平西以上诸事迹均不见于宋元时期史料,只《宋史·艺文志一》有:“李平西,《河图传》一卷”一条。《易替考》视李平西与李宾王为两人乃误。)
  朱良弼约宣和间
  隆庆《府志》:“朱良弼.知澧州,宣和中任。”《全宋文》卷四七五七:“朱良弼.字国辅,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登政和八年(1118)进士第。绍兴中为严州教授,二十四年(1154)至二十八年(1158)间为左奉议郎,通判靖江府。”
  南宋:
  王淑建炎三年(1129)
  《宋史·高宗纪三》:“建炎四年(1130)二月戊戌(二十五日),金人入平江,纵兵焚掠。辛丑(二十八日),白虹贯日。钟相陷澧州,杀守臣黄宗(或作“黄琮”)。权湖北制置使傅雱招谕孔彦舟,彦舟听命,因以为湖南、北捉杀使。荆南守臣唐悫弃城去。金人陷醴(“澧”之讹)州,守臣王淑弃城去。是月,张浚自秦州引兵入援。”《澧纪》卷一:“建炎三年(1129),金人趋洪抚、建昌、临江、吉州,追太后不及,遂陷袁、潭、荆南、澧州,乃自石首北渡而去。”(按:如据《宋史》则建炎四年二月同时存在两位知州——黄宗和王淑,黄宗被钟相杀,王淑则避金人而弃城去。这有悖情理也有悖事理。如按《澧纪》则金人陷澧州应在建炎三年,下文中也表明钟相为乱是在“金人去”之后。)。
  黄琮建炎四年(1130)
  《澧纪》卷五:“黄琮,庚戌(建炎四年,1130)任。”《楚纪》卷五二:“黄琮,建炎间为澧州太守,被贼执,死之。”《澧纪》卷一:“建炎四年(1130),金人去,群盗大起。鼎州贼钟相尝以左道惑众,因结集忠义,以陷盗为名,自称楚王,改元天载。寇陷澧州,知州事黄琮与澧阳县丞叶畲及其属十余人皆战死。”
  吴革绍兴元年(1131)
  《要录》卷四十六:“绍兴元年(1131)七月庚子(初六),朝议大夫新知澧州吴革为潼川府路转运副使。”
  孙世显绍兴三年(1133)至绍兴四年(1134)在任
  《要录》卷七十:“绍兴三年(1133)十一月戊午(初七),右朝奉郎孙世显知澧州。澧州自钟相作乱,久阙守臣。至是,命知鼎州程昌?迁置。世显因即陶家市建山寨寓治,未能入城也。”《会要·选举》三一之四:“绍兴四年(1134)四月十三日,知澧州孙世显言”
  吕延嗣绍兴六年(1136)在任
  《会要·食货》二之十八:“绍兴六年(1136)十月七日,知澧州吕延嗣言”
  李绍祖绍兴九年(1139)离任
  隆庆《府志》“绍兴”下知州有:“李绍祖,害韩紃者。”《宋史·高宗本纪六》:“绍兴九年(1139)六月癸酉(二十五日),澧州军事推官韩紃坐上书论讲和非计,送循州编管。”嘉靖《惠州府志》卷十:“韩紃,绍兴中任澧州推官,上书谏和议。知府(应为“知州”)李绍祖得其副本上之秦桧,以为动摇国是,安置循州。”(按:因下任蒋汝翼于绍兴九年九月继知澧州,故李绍祖应在本年六月陷害韩紃以后也离任。)
  蒋汝翼绍兴九年(1139)任
  《要录》卷一三二:“绍兴九年(1139)九月辛卯(十四日),承议郎蒋汝翼知澧州。”
  唐时绍兴前期
  道光《广西通志》卷七十:“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莫俦榜。唐时,全州人。守澧州。详‘人物’。”又卷七十六:“唐时,全州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初名时臣,御笔去‘臣’字。绍兴中官鄂岳间,值岳飞将兵,时应副军,甚有劳绩。岳荐之,召见奏事,任靖江理定令。官至澧州太守。”(按:岳飞辗转湘鄂赣抗金在绍兴前期,岳飞于绍兴十二年初被害。唐时知澧州亦应在此期间。)
  【胡宁】未之任
  《澧纪》卷五:“胡宁,丁卯(绍兴十七年,1147)任,不赴。”《八闽通志》卷六十五:“胡宁,字和仲,安国之次子,用荫补官。……除知澧州,不赴。奉祠卒。”
  罗荐可绍兴二十一年(1151)离任
  《八闽通志》卷六十九:“罗荐可,字养蒙,沙县人。政和二年(1112)登第。李纲制置江南西路,辟为属,入监登闻鼓院。忤秦桧,出知澧州。”《澧州志》卷五:“罗荐可,……后擢守澧州。兴利去害,惠养凋瘵。绍兴二十一年(1151),改瑞州。”(按:据《宋史·理宗本纪一》:宝庆元年(1226)十一月才改筠州为瑞州,因而绍兴二十一年(1151)时尚称“筠州”。)《澧纪》卷五:“罗荐可,辛未(绍兴二十一年,1151)任。”(按:据《澧州志》绍兴二十一年(1151)应为罗荐可自澧州离任之年。据胡寅《澧州谯门记》,为追述知州罗荐可修葺澧州谯门的功绩。文中记己酉年大堤被冲决,城门毁坏,有超过一纪的年头都没有复修,直到罗荐可上任才重修谯门。胡寅(1098~1156),在胡寅的有生之年中只经历一个己酉年,即南宋初的建炎三年(1129),“一纪”当指十二年,那么“逾一纪”即超过十二年,建炎三年(1129)以后十二年便是绍兴十一年(1141)。罗荐可即是在这之后任的澧州知州。)
  汪安行隆兴元年(1163)任
  《澧纪》卷五:“癸未(隆兴元年,1163)任。绩溪人,由武陵郡丞迁。”
  谢巽乾道七年(1171)离任
  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二《洞庭走沙》:“谢巽与权,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自澧州受代。与其孥陆行抵巴陵,舍于岳阳楼。”
  潘才卿约淳熙七年(1180)
  《会要·职官》七二之二六:“淳熙六年(1179)十一月十七日,知复州潘才卿放罢。”《会要·职官》七二之三八:“淳熙十年(1183)八月二日,知邵阳军潘才卿放罢。以右谏议大夫张大经言其先守澧阳,奢僭自敷。”(按:潘才卿知澧州当在自复州放罢后至自邵阳军放罢前,即淳熙七年至九年间。因淳熙八、九两年都另有守官,故潘才卿知澧州可能在淳熙七年。)
  汪安行淳熙八年(1181)
  《澧州志·秩官年表》:“汪安行,(孝宗淳熙)辛丑(八年,1181)任。”《澧纪》卷二:“澧州知州汪安行,初以武陵郡丞摄澧阳,秩满还朝。孝宗谓宰相王淮:‘安行朴直,做家老子政事如何?’淮对曰:‘闻其权澧州,民咸去思。’遂命守澧。”
  张会淳熙九年(1182)离任
  《会要·职官》七二之三四:“淳熙九年(1182)四月十八日,朝奉大夫、知澧州张会特降两官放罢。”
  赵鼐淳熙十年(1183)至淳熙十一年(1184)
  《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六,周绪《澧州新仓记》:“淳熙十年(1183)秋八月,太守舍人赵公被旨自邵移澧。……公名鼐,字和之,淇川人。淳熙十一年(1184)二月吉日”《会要·职官》七二之四〇:“淳熙十一年(1184)七月二十六日,前知澧州赵鼐特降两官。以湖北提举潘畤言,鼐临行数月之间,辄将常平钱、金银尽行移易互用,故有是命。”
  石如壎淳熙十一年(1184)至淳熙十三年(1186)
  《会要·职官》七二之四六:“淳熙十四年(1187)四月十一日,前知澧州石如壎特降一官。以如壎拖欠淳熙十一年(1184)分上供钱,故有是命。”(按:这里称“前知澧州”,可能石如壎已于淳熙十三年离任,这便与下任李大卞知澧州的年份吻合。)
  李大卞淳熙十三年(1186)任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九《右朝请大夫知虔州赠通议大夫李公墓碑》:“绍兴十六年(1146)九月己酉(按:绍兴十六年九月无己酉日,可能为《四库全书》抄录致误,或为乙酉,十八日)卒于嘉禾之寓舍。……二子:大卞,今为朝散郎、知澧州。……公生虽不得尽其蕴,今四十年,二子以才谞嶷嶷着见。”(按:大卞于绍兴十六年后四十年守澧州,当在淳熙十三年。)
  万良耜绍熙二年(1191)离任
  《会要·职官》七三之六:“绍熙二年(1191)六月二十二日,诏权发遣澧州万良耜放罢。以本路运判薛叔似言其卖公库酒而不入经制,私籴军粮,刻剥兵士,贪状寖露故也。”
  王正功绍熙三年(1192)至绍熙五年(1194)
  楼钥《攻媿集》卷一百《朝请大夫致仕王君墓志铭》:“绍熙元年(1190),差知澧州。……三年(1192)到郡。……五年(1194),奉旨还朝。”《会要·职官)七三之一三:“绍熙三年(1192)九月十六日,湖北路兵马都监、澧州驻劄董传才放罢。以守臣王正功言其贪惏狠傲,侵挠州权,少不如意,即加谤讟,而又恃其凶暴,肆为不法,故有是命。”《全宋文》卷五九六六,楼钥《澧阳楼记》:“绍熙四年(1194)三月戊寅(十一日),澧州澧阳楼成。于是太守王侯承甫以书属予为记。……经始于去年(绍熙三年,1192)之十二月庚申(二十二日),至是讫工,合乐以落之。……侯名正功,四明人,承甫其字也。”
  霍箎绍熙五年(1194)至庆元六年(1200)
  《宋史翼》卷一二:“霍箎,字和卿,丹徒人。……光宗即位,……除知盱眙军,以言者罢。起知礼(“澧”之讹)州。迁利州路提点刑狱,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卒于官。”弘治《府志》卷八,南宋澧州教授王仁《范文正公读书堂记》:“上即位之明年(庆元二年,1196)……郡守霍公篪目仁,仁获不辞,乃即群居相与言者而书之。庆元丙辰(二年,1196)四月既望记。”。(按:宁宗庆元二年正是“上”即位之“明年”,由是,霍箎庆元二年在任,其始任年应承自王正功离任年。《宋史·艺文志三》:“霍篪《澧阳图志》八卷。”《澧纪》卷五谓霍箎庆元六年(1200)任,可能有误。根据下任苏森任年推测,庆元六年应为霍箎离任之年。《澧纪》往往有将澧州守官离任年误作始任年的情况。霍箎在澧州曾著《澧阳图志》,也可能任职时间较长。)
  苏森庆元六年(1200)至开禧初
  隆庆《府志·秩官年表上》庆元时澧州知州有“苏森”(《易替考》讹作苏林)。《澧纪》卷五:“苏森,丁巳(庆元三年,1197)任。葵州(宋代无葵州,应为“眉州”)人,子由四世孙,郎中翊子,迁循州。”弘治《府志·卷七》有:“《彭山祷雨歌》,宋太守苏森”。《全宋文》卷六七〇七:“苏森,字仲严,晚年号孏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四世孙。庆元四年(1198)知道州,又知岳州(应为澧州,因所据为嘉靖《府志》,时澧为岳所辖,而误为岳州)。开禧中(据所撰《栾城集跋》,为开禧三年,1207)知筠州。嘉定九年(1216)主管武夷山冲祐观。”光绪《道州志·职官》:“婺州(误。苏森在《玉堂杂记跋》一文中自署“眉山苏森谨题”——《全宋文》卷六七〇七)人,(庆元)三年(1197)任。”《会要·职官》七四之四:“庆元四年(1198)十一月十一日,知道州苏森并放罢。”(按:《澧纪》谓“丁巳任”应误,因苏森庆元三、四年在道州任上。苏森知澧州应在庆元末至开禧初)
  游少游嘉泰四年(1204)离任
  《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引《建昌府南丰县志》:“少游,字希卿。……登隆兴进士第。擢知澧州。罢,归三奉祠卒。”《会要·职官》七五之三七:“嘉泰四年(1204)十一月十三日,知澧州游少游放罢。”
  【曹彦约】未之任
  《澧纪》卷五:“曹彦约,甲子(嘉泰四年,1204)任,未赴。”《全宋文》卷六六五三,有曹彦约《新知澧州朝辞上殿劄子》,但曹最后并未赴任。魏了翁《鹤山集》卷八十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曹公墓志铭》:“开禧六年(开禧无六年,应为“元年”即1205年之讹。),以前诏差知澧州。未及上,明年(开禧二年,1206),薛公叔似以湖北宣谕升宣抚京湖西北,辟公主管机宜文字。”《澧纪》记嘉泰四年(1204)可能不确。也可能魏了翁回忆有误,因前任游少游乃于嘉泰四年(1204)十一月十三日放罢。
  张忠恕开禧三年(1207)
  《澧纪》卷五:“张忠恕,丁卯(开禧三年,1207)任。”魏了翁《鹤山集》卷七七《直宝章阁提举冲佑观张公墓志铭》:开禧三年(1207)“秋,权发遣澧州。秩满,除籍田令。”《宋史·列传一六八》:“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以祖任,监楼店务。……知澧州。开禧末(三年,1207),入为籍田令。”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七有《代回张澧州忠恕启》。
  张仲舒约嘉定元年(1208)至嘉定四年(1211)
  《会要·职官》七五之五:“嘉定七年(1214)九月二十七日,知郴州张仲舒放罢。仲舒向知澧州,欺望侵盗。”万历《郴州志》:“张仲舒,嘉定六年(1213)由武□□夫任。”不言由澧州迁任。(按:张仲舒与张忠恕音近,是否为同一人之异书?从知澧州时间上看也相近。但除知澧州外两人经历似乎并不相同,而且《会要》中两人并存。张仲舒已见上,另有:“户部郎官张忠恕移书史弥远”;“权发遣宁国府张忠恕与宫观”等。张仲舒知澧州在知郴州之前,但郴州并非直接由澧州迁任,而是“由武□□夫任”。据此推测,张仲舒知澧州约在嘉定早期,或在嘉定四年(1211)林岳之前,如此,则与张忠恕为前后任。)
  林岳嘉定四年(1211)至嘉定五年(1212)
  《全宋诗》卷三一〇四:“刘子澄,字清叔,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为澧阳县尉,知枣阳。”《澧纪》卷五:“刘子澄,(嘉定)壬申(五年,1212)任澧阳县尉。”《永乐大典》卷七二三七,宋刘子澄《澧州群贤堂记》:“四明林公岳守澧之明年,议祠澧先贤……命澧尉刘子澄董役焉。既成复俾为记,子澄不敢辞也。”(按:从以上各条记载可知,林岳在澧州任上至少有两个年头,而且林岳和刘子澄在澧州有过一段主属经历。刘子澄嘉定五年任澧阳县尉,而叶漴又于此年继任澧州知州,故林岳知澧州应为嘉定四、五两年。)
  叶漴嘉定五年(1212)任
  嘉定《赤城志》卷三十四,嘉泰二年(1202)武科:“叶漴,临海人,字仲高,嵩之弟,优等第一人。历知郴、澧二州,终武经郎、知沅州。”万历《郴州志》:“叶淙(“漴”之讹),(嘉定)三年(1210)由武翼郎任。”又:“钱衢,(嘉定)五年(1212)由承议郎任。”则叶知郴州在嘉定三年(1210)至五年(1212),而知澧州便应在嘉定五年(1212)后。
  刘燧嘉定八年(1215)离任
  《会要·职官》七五之九:“嘉定八年(1215)十月二十七日.知澧州劉燧降两官放罢。”
  张革嘉定十一年(1218)离任
  《会要·职官》七五之一九:“嘉定十一年(1218)九月十九日,知澧州张革放罢。”
  别之杰嘉定十一年(1218)任
  《澧纪》卷五:“别之杰,戊寅(嘉定十一年,1218)任。”《宋史·列传第一七八》:“别之杰,字宋才,郢州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历官差充京西安抚司参议官,迁太府寺主簿,又迁将作监丞,差知澧州、知德安府。”
  董与几宝庆二年(1226)至宝庆三年(1227)在任
  乾隆《直隶澧州志林》卷二十一:宋任友龙《范文正溪东书院记》:“范文正公读书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堂建于宝庆丙戌(二年,1226)之秋,成于是岁之冬……侯名与几,字叔存,蕃阳人。明年丁亥(宝庆三年,1227)上元日,承直郎、澧州军事推官任友龙记。”
  贾似道端平元年(1234)至淳祐元年(1241)
  《澧纪》卷5:“贾似道,甲午(端平元年,1234)任。”《续通鉴》卷一六七:“端平元年(1234)三月己酉(十一日),以贾似道为籍田令。”《续通鉴》卷一七〇:“淳祐元年(1241)四月辛巳(二十三日),以知澧州贾似道为太府少卿、湖广总领财赋。”《宋史·列传第二三三》:“贾似道,字师宪,台州人,制置使涉之子也。……以父荫补嘉兴司仓。会其姊入宫,有宠于理宗……益恃宠不检,日纵游诸妓家,至夜即燕游湖上不反。……(理宗)使京尹史岩之戒敕之。岩之曰:‘似道虽有少年气息,然其才可大用也。’寻出知澧州。”(按:贾似道应该在为籍田令不久即出知澧州。)
  杨大异淳祐年间
  《宋史·列传第一八二》:“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登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第。授衡阳主簿,有惠政。……召对,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澧纪》卷五系杨大异于“淳祐”,谓“任未考”。
  赵师简宝祐三年(1255)任
  《续通鉴》卷一七四:“宝祐三年(1255)正月壬戌,知澧州赵师简朝辞。”《浙江通志》卷一二七:“赵师简,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蒋重珍榜,奉化人,知澧州。”
  【吴子聪】未之任
  《澧纪》卷五:“吴子聪,乙卯(宝祐三年,1255)任。由知阁事改,历太集贤殿修撰,知太平州。”《续通鉴》卷一七四:宝祐三年(1255)十一月乙未(初二),“帝曰:‘(吴)子聪之除,将一月矣,乃始缴驳,何也?可即为书行。’(牟)子才曰:‘文书不过百刻,此旧制也。今子聪录黄二十馀日乃至,后省盖欲俟其供职,使臣不得缴之耳。给舍纪纲之地,岂容此辈行私于其间!’于是子聪改知澧州,待次。子才亦力求去,出知太平州。”(按:吴子聪除知澧州乃是“待次”,即候补,其时澧州知州为赵师简,后因牟子才强烈要求其离开,便改知太平州。)
  刘梦骥景定四年(1263)任
  《澧纪》卷五:“刘梦骥,癸亥(景定四年,1263)任。吉州安福人,庆元进士。”(按:万历《吉安府志·选举表二》谓刘梦骥登嘉定十年(1217)进士,《澧纪》谓“庆元进士”应误。)《宋史·列传第二一三》“刘子荐,字贡伯,吉州安福人。父梦骥,以进士历官知澧州,没于王事。子荐以父任为湘乡尉,以获盗功调抚州司录。……主管仙都观,广西经略司檄为参议官。德祐二年(1276)十一月,北兵至静江,……子荐取笏书其上云:‘我头可断,膝不可屈。’……竟死之。”(按:《易替考》将刘梦骥知澧州系于北宋前期的咸平三年(1000)至四年(1001),实在不可理喻。而前引文献均表明刘梦骥及其子为南宋晚期人,刘梦骥景定四年(1263)知澧州,没于王事;刘子荐则于德祐二年(1276)死于金兵之手。)
  高□□约咸淳二年(1266)至咸淳三年(1267)
  元人《东南纪闻》卷一:“咸淳丙寅(二年,1266)秋,时守澧阳高将军也。高为郡守,惟取蛇馔。未几,高遂罢。”
  赵汝涧咸淳十年(1274)任
  《澧纪》卷五“咸淳”知州有:“赵汝涧,甲戌(咸淳十年,1274)任。”
  待考:
  叶仲询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叶仲询,嘉祐六年辛丑(1061)王俊民榜进士。注曰:“松阳人。知澧州。”
  冯文显据杨杰《无为集》卷十四《冯侯墓表》:冯文显,字晦之,滑州(今河南滑县)白马人。太尉冯守信之子。初以父任为右班殿直,后历湖北路益利路兵马钤辖,知莫州、澧州、广信军、祈州、鄜州。元丰三年(1080)十二月卒,年七十一。”所知各州均无系年。
  乔逊《澧州志》余珊《遇仙桥记》:“澧州有遇仙桥,太守(乔)逊遇吕仙之所也,在州治西南隅。相传,宋乾道初年(1165)三月二日……值乔公出……”。又:“乔公不知其何许人,亦不详生出本末。考之州:宋乾道初年,是宋孝宗皇帝即位之元年,澧在宋改为州,乔当为州守也。”而《舆地纪胜》卷七十引《澧州图经》则曰:“陈辅守澧州日,有道人不避道,辅怒,引问道人。作诗曰:‘一个闲身到澧州,却逢太守问因由。家居北斗魁星下,剑挂南山月角头。道我醉时真是醉,知他愁是怎生愁。我要度人人不遇,脚踏青云归去休。’腾空而去,笑曰‘我其为吕洞宾乎?’”按:《新唐书·艺文志三》有“陈辅《聿斯四门经》一卷”。这里似乎又系于唐代陈辅。楼钥《澧阳楼记》又曰“绍熙四年三月戊寅,澧州澧阳楼成。于是太守王侯承甫以书属予为记。……侯名正功,四明人,承甫其字也。”由此,《舆地纪胜》中所谓“陈辅”应是“王承甫”(正功)之讹,而非唐代陈辅。楼钥《澧阳楼记》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并未杜撰遇仙之事,乃是后来好事者根据楼文所演绎,而传至明代又成了太守乔逊,并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其事件肯定是无稽之谈,然而有无知州“乔逊”尚待考。
  王景琚《宋史翼》卷三〇《王履传》:“父景琚,皇城使、知澧州。”
  萧贵《澧纪》卷五:“萧贵,任未考。大和人,家澧。”
  阮寅《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四二三:“按《万姓统谱》,阮寅,字公亮,新昌人,嘉泰进士。初调龙阳尉,以宪使宋慈荐,改知房州,转朝请大夫、鼎、澧、辰、沅、靖沿边都大巡检使……知澧州。所至能保障焉。”
  黄梦应万历《福州府志》卷一六:“黄梦应,字汝大.端之子。宝庆二年丙戌(1226)王会龙榜,知澧州。”
  辨讹:
  张声道万历《湖广总志·秩官二》澧州知州有张声道。《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岳阳志》张声道《十里壶记》曰:“张子备员两年……时嘉定辛巳(十四年,1221)闰月(闰正月)宾春之日。”《会要·职官》七五之三二:“嘉定十五年(1222)七月二十五日,张声道知饶州指挥寝罢。以其前知岳州谬戾殊甚,无以服人。为湖北运判李鼎论列。”如此张声道知岳州在嘉定十二年至嘉定十四年。隆庆《府志·秩官年表》中张声道也系为嘉定间岳州知州。应是万历《湖广总志》将张声道知岳州误作知澧州?因隆庆《府志》中岳、澧知州交替胪列,至有误判。
  张大异万历《湖广总志·秩官二》澧州知州有张大异,其他各志均不见,应为“杨大异”之讹。
  刘天骥《澧州志·外志》有“刘天骥,以进士知澧州,没于王事。出《一统志》,今无考。”。然而景泰《寰宇通志》和天顺《大明一统志》中均不见“刘天骥”,从“今无考”三字分析,可能嘉靖时即不见于两书,只是转录自别书而已。《宋史·列传第二一三》有“刘子荐,字贡伯,吉州安福人。父梦骥,以进士历官知澧州,没于王事。”显然,所谓“刘天骥”实为刘梦骥之讹。
  张天骥隆庆《府志·秩官表》澧州知州有张天骥,各志均无,则可能为“刘天骥”之转讹,而实为刘梦骥。
  赵汝归隆庆《府志·秩官年表》淳祐澧州知州有“赵汝归”,然而却将“淳祐”置于孝宗朝的“淳熙”和“庆元”间,其后还有理宗时的“淳祐”。孝宗时并无“淳祐”,而“淳熙”和“庆元”间应为“绍熙”。隆庆《府志》这里系人、系年和系地都有误。《易替考》据此条系赵汝归为淳祐四年(1244)至七年(1247)澧州知州,更属无稽。“赵汝归”或作“赵汝岿”,曾于淳祐后期知岳州。《永乐大典》卷一四六二七《吏部条法》:“淳祐十一年(1251)七月□日,都省劄子:权知岳州兼尚书省提督分司财用赵汝岿状。”《全宋文》卷七八五七,李曾伯《重建岳阳楼记》曰:“越明年(淳祐十一年,1251)九月,郡侯浚仪赵汝归书来。”然而,隆庆《府志·秩官年表》岳州知州中却无赵汝归。《澧纪》卷五有“赵汝涧,甲戌(咸淳十年,1274)任。”隆庆《府志》是否因此移花接木。
  苏洸《易替考》引《仙溪志》卷二:“苏洸,……知雷、新、澧、辰四州。”并无端将苏洸知澧州系于淳熙七年(1180)至淳熙八年(1181)。然而,查验原文却是“苏洸,知雷、新、封、辰四州。”与澧州毫不相干。《宋史·地理六》:“封州,望,临封郡,军事。本下郡,大观元年(1107),升为望郡。绍兴七年(1137),省州,以二县隶德庆府。十年(1140),复旧。”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4.(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5年。
  5.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6.(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9年。
  7.(清)陆心源辑撰:《宋史翼》,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
  8.(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影印。
  9.(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续修四库全书》584、5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影印。
  10.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2004年。
  11.(明·景泰)陈循、彭时等纂修:《寰宇通志》,郑振铎编:《玄览堂丛书续集》第38册,国立中央图书馆,民国三十六年影印。
  12.(明·天顺)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1977年。
  13.(明·弘治)黄仲昭纂修:《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明·万历)徐学谟纂:《湖广总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九四》,齐鲁书社,1996年。
  15.(清·雍正)李卫,嵇曾筠等纂修:《浙江通志》,中华书局,2001年。
  16.(清·雍正)金鉷纂修:《广西通志》,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17.(宋·嘉定)陈耆卿撰:《赤城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18.(宋·宝祐)赵与泌、黄岩孙纂:《仙溪志》,《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
  19.(宋·宝祐)范成大撰:《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明·弘治)刘玑、刘袭编修:《岳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63),上海书店,1990年。
  21.(明·嘉靖)水之文、李槃等纂修:《澧州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22.(明·嘉靖)李玘等纂修:《惠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23.(明·隆庆)钟崇文等纂修:《岳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
  24.(明·万历)高尚志等撰;高守泉校注:《〈澧纪〉校注》,名家出版社,2010年。
  25.(明·万历)王时槐等纂修:《吉安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26.(明·万历)胡汉等纂修:《郴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27.(明·万历)喻政等纂修:《福州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28.(清·乾隆)何璘纂修:《直隶澧州志林》,湖南省图书馆藏乾隆十五年镌本。
  29.(清·乾隆)谢仲坃、石文成等纂:《平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0年。
  30.(清·光绪)倪文蔚等纂修:《荆州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
  31.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32.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3.(宋)许应龙著:《东涧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34.(宋)楼钥著:《攻媿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35.(宋)魏了翁著:《鹤山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36.(宋)李刘著:《梅亭先生四六标准》,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
  37.(宋)杨杰《无为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38.(宋)王安石著:《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39.(宋)王珪著:《华阳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40.(宋)范祖禹著:《范太史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41.(宋)楼钥著:《攻媿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42.(宋)郑獬著:《郧溪集》,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43.(宋)洪迈撰:《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
  44.(宋)韩元吉著:《南涧甲乙稿》,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本。
  45.(元)佚名撰:《东南纪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6.(明)解缙等纂辑:《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
  47.(明)廖道南撰:《楚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7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
  48.李之亮撰:《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巴蜀书社,2001年。
  49.《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98年。
  50.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青州知州十三贤考
宁国府暨首任知府汪澈
盛度年谱简编(连载之六)
侗祖故宅,府学旧地
北宋河外三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辑-卷三 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