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92岁还在打卡上班!他是时代楷模,也是人生榜样!

年近八旬

有时还搭乘火车上铺出差

92岁仍刷卡上班

别人都心疼他

就他自己不在乎

他这辈子就是拼命三郎

他这辈子都笃行石油报国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


在中国,
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
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
陈俊武就是中国催化裂化
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70年来
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
发展成为炼油技术强国
陈俊武功不可没


他身上有老一代科学家的特质

干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生活中他不讲究、能凑合

工作上却从不含糊

我们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一点点啃下科研难题

或许是夜深人静大家酣睡之时

或许是差旅途中正饿着肚子

甚至是在工厂的废墟之上

他的人生伴随着共和国走过艰难历程

也见证了祖国的荣光

70年风雨兼程

他在生命底色上

镌刻了新中国的时代缩影

开国大典那个月 

他从福建辗转千里来到东北

手握北大毕业证书

他的未来本可以有更加美好的选择

但让家人和同学大跌眼镜的是

他去报到的单位实在与众不同

22岁的他从福州老家出发

历时两个月

辗转8000多公里

到达辽宁抚顺

再坐马车来到一个曾由日本人建的人造石油厂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

为什么执意来到这里工作?

大二那年,他首次参观这家工厂

了解到日本依靠人造石油

生产出汽油、煤油、柴油

他们的飞机坦克

屡次在侵略战争中占据上风

一腔爱国志驱使他

放弃大城市的舒适

来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东北

来到这家工厂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就是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足足等待了一年

他才等来人造石油厂里

一个一度废弃的

煤制油车间复工的消息

他从小事着手

第一次技术创新

就平均每天为厂里节约几百度电

成为小有名气的劳动模范

这位北大高材生毕业后的头十年

就是这样度过的

中国石化史上的重大变革

也在悄然而至

20世纪60年代初

大庆油田开发以后

陈俊武所在单位

奉命转向研究天然油工厂设计

陈俊武感到

学了那么多东西

一下子用不上了

更让他和同事为难的是

大庆石油厚重粘稠、成分复杂

无论怎么尝试

汽油、柴油产率只能提炼到30%~40%

就像没办法把金灿灿的稻谷

变成白花花的大米饭

王铁人他们辛辛苦苦开采的原油

很多竟然沦为烧火取暖的燃料

这让他痛心不已

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先进的重油加工技术

叫作流化催化裂化

能让原油中的重油变成

高品质的汽油、柴油

俗称“催化一响、黄金万两”

就在陈俊武和同事们准备大干一场时

晴天一个霹雳打来

中苏关系交恶

陈俊武只能近乎疯狂地攻关新技术

他常住在抚顺工厂里

有时候两三个礼拜不回家

艰苦的生活条件

使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患上了浮肿

陈俊武的夫人也不例外

1965年5月5日

由中国自主开发、

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

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

带动中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

大幅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基本结束中国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

中国人用“洋油”点灯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

一次投产成功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被称为

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

从那天起,陈俊武多了一个称号:

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1969年底

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

陈俊武不顾环境恶劣

在简陋的窑洞开展研究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很多工业研究被限制、被搁置

他没有怨天尤人

他明白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好不容易刚刚追赶上的步伐

一旦放弃

就将面临全面落后的残酷局面

没有条件跟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

就自学语言

通过文字资料研读技术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孜孜以求

9年光阴不曾虚度

1978年

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陈俊武受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他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从北京返回洛阳后

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研究开发同轴式催化裂化技术

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与上一代差异很大

工艺极其复杂

如果说上一代装置像造飞机

那么新的同轴装置就像造火箭

虽然有相通之处

却又极为不同

国际上仅有几家顶尖公司

能够自主设计施工

当陈俊武准备当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

反对的声音出现了

发生爆炸,谁负责任?

熟悉陈俊武的人都知道

他性格温和,不愿与人发生争执

然而这一次

他却拿出试验数据据理力争

从兰州到北京

一直争论到原石油部主办的论证会上

1982年秋

兰州炼油厂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

当年就回收4000多万元

该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陈俊武掌握了5门外语

英语的读说听写就像中国人使用汉语一样

这常让年轻同事诧异

“院士哪来的时间学这么多外语?”

刚参加工作时,因为需要和苏联专家沟通,

陈俊武自学了俄语;

德国技术先进,为了不落在其后,

陈俊武自学了德语;

在抚顺,因为要掌握日本造的机器原理,

陈俊武自学了日语;

为了到国外顺利考察,

陈俊武三个月自学西班牙语。

他让同事“很委屈” 

让年轻人“很感恩”

1990年

陈俊武主动卸任

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经理

转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在感受他带来的荣耀的同时

内心也常常感到“委屈”

一次次的“委屈”从何而来?

陈俊武花公家的钱很小气

在去北京的高铁上

一份几十元的盒饭都舍不得吃

下车点了一份最便宜的牛肉面

陈俊武出差住便宜酒店,很少坐出租车

“他不喜欢麻烦别人”

与其说下属们“委屈”

不如说陈俊武经常委屈自己

陈俊武在郑州大学院士工作站兼职6年

先后带出4位博士

他坚持每月到校授课

吃住行费用自行承担

2016年

他将近20万元兼职教学应得的报酬

全部捐献

用于奖励优秀的青年学子

他曾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了

复旦大学四年的学业

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记忆

和国企改革相随

中国石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陈俊武此时已功成名就

但他对石化行业的人才困局感到担忧

并将目光聚焦在年轻人身上

因此改写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

也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生态

安庆石化副总经理宫超桌上摆着张毕业照

19个年头过去了

他依然视若珍宝

研修班培训

在他看来是“一生的荣幸”

宫超参加的研修班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

甚至没有固定的课堂

但毕业生都已成长为催化裂化行业的翘楚

当时

只要是在石化行业一线

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

不论年龄大小

不论哪家企业

一律可以参加这个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的入学考试

然而与陈俊武不拘一格的招生政策相反的

是他极为严苛的教学风格

宫超从参加入学考试那天

就体验到了陈俊武的“魔鬼式培训”

陈俊武每天对学员进行封闭管理

突击补习

在他的课堂上

不准交头接耳、不许溜号

甚至课后看电视都成了一种奢侈

那时学员们很不理解

宫超也是在多年以后

才从陈俊武口中得知个中原委

“魔鬼式培训”结束后

陈俊武还为每个学员量身定制“大作业”

每一项都需要半年以上时间完成

每份都有300页之多

而这些作业,他都要逐字逐行进行批改

当年的50多个高研班学员

做大作业时设计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迄今还有20多个在中国运转

而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

已经超过80个

每年创收超60亿元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

宫超和几名同学收集了

高研班所有人的工作成果

送给陈院士

感谢他的谆谆教导

院士暮年 为国探路

斗志从未消减

1997年后一系列事件此起彼伏

国际原油价格大起大落

油价一路狂飙到有纪录的高点

陈俊武敏锐地觉察到

对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来说

油价高涨无异于被人卡住了脖子

那一年,他已经70岁了

这位古稀老人

对国家能源安全深感焦虑

苦苦思索能源替代问题

两位突如其来的访客

敲开了他办公室的大门

带来了令他眉头舒展的消息——

石油替代领域的甲醇制烯烃实验

取得重大进展

烯烃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

从家具、服装到汽车、航天,都离不开它

以前烯烃只能从石油中获取

这让中国石油进口数量大幅增加

进口比例一度接近60%

这是国际公认的能源安全红线

一旦超过60%就会被外国掣肘

中国作为煤炭大国

如果用煤炭制作甲醇,再转制成烯烃

则可以减少原油进口

对国外的能源依赖就会降低

为此,陈俊武执意将这项技术国产化、产业化

国外一些公司嗅到了中国的庞大市场

都想在此分一杯羹

一场中外技术的较量就此展开

当时国内外甲醇制烯烃技术

都处于实验室阶段

谁先建造出合理的工业装置

成为成败关键之举

陈俊武决定放慢节奏稳扎稳打

先建立大型试验装置

试验成功再建厂生产

这与国外的主张完全不同

2004年

陈俊武77岁

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

和工程设计牵头人

每次有需要

他都会亲临现场

这让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2006年2月,春节刚过

陈俊武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

试验出现了技术难题

现场停车了!

催化剂一堵就跑

一跑就跑几吨

一吨20万元

陈俊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面对浓烟滚滚的试验装置

他二话不说穿上工作服

爬上了近60米高的作业平台

2010年8月8日

甲醇制烯烃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

为这次中外较量交上了

一个完美的中国方案

陈俊武看着手中洁白的产品陷入沉思

那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1946年

那个翩翩少年

伫立在日本人的人造石油工厂前

被国外的技术震撼着

不同的是,这一次

眼前的产品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

技术水平已然屹立在世界潮头

曾经有人送给陈俊武一袋枸杞

被他拒绝了

因为枸杞和“苟且”谐音

他不愿苟且,不愿坐享其成

这位一辈子走在时代最前端的老人

从不停歇,不能停歇

在甲醇制烯烃装置取得成功之后

很多人觉得陈俊武这么大年纪了

该功成身退享清福了

但是他偏偏不

时至今日依然打卡上班

正应了他的那句口头禅:

国家需要

解决了国家能源的切肤之痛

这样一个功勋人物

把荣誉让给他人

坚持奉献大于索取

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家

2019年,陈俊武92岁高龄了

仍然坚持每周上班3天

近年来

陈俊武开始跨领域创新

转行关注全球碳减排问题

在香山科学会议上

他研究的数据

被国内多个研究部门和论文引用

工龄70年

他始终不忘报国初心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

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为陈俊武

颁发奖章和证书

陈俊武常说: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

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陈俊武的身体里

一直住着70年前的那个少年

梦想石油报国、科技报国

让我们祝福这位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老人

为他生命的跨度、亮度、长度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2岁仍在“打卡”上班!这位北大校友是真正的时代楷模
陈俊武:无怨亦无悔 浩海又启程
91岁院士陈俊武:不能靠“枸杞”活着
这位92岁的老人,终结了我们用“洋油”点灯的日子!
1960年3月5日,美国五角大楼秘密会议...
91岁院士拒绝靠“枸杞”活着,20余年坚持这项锻炼,从不吃补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