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068):牧豕听经——释“豕”

朱英贵

“牧豕听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面放猪,一面听人讲解经书,借以比喻求学努力。由此可知“豕”是可以“牧”的,那么也就是说这里的“豕”已经是被驯化的家猪了。“豕”就是猪,这没有问题,而“豕”究竟是野猪还是家猪呢?这倒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豕”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豕”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豕”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像猪之形:是一只长嘴,鼓腹,短尾的动物。金文字形除了写实性的描绘之外,一些用线条表示的字形略有变异,去掉了表示腹部的弧形线条,强调头部的凶猛形象。小篆字形是在金文字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逐渐脱离了象形字的理据,更加线条化与符号化了。在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隶书与楷书的“豕”字已经难觅初文的象形理据了。

甲骨文字形的“豕”(猪)与“犬”(狗)这两个字的形体相似,细微区别在于尾的状态:长尾卷尾的为“犬”,短尾直尾的为“豕”。请看下图:

甲骨文的“豕”字与“犬”字

据科学研究,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已有3600万年的历史。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野猪性情凶猛,而家猪性情颇为温顺。至于甲骨文字形的“豕”字是表示家猪还是野猪,不得而知。

有人认为,“彘”才是野猪,而“豕”应该是已经被驯化的家猪。其理由是:“啄、涿、诼、琢”等字的声旁皆从“豕”,但却与“豕”的读音不同而近于“猪”的古音;另外,“家”字与“猪”字上古音同韵部(都属于“鱼部”),或可侧面证实。相反,“豕”与“彘”的古音却基本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从考古发现可以知道,殷人的主要肉食是猪肉,而周人的主要肉食则是羊肉(似乎他们不太喜欢家猪肉)。所以怀疑由于周人不喜欢吃猪肉,所以也就不在乎家猪野猪的区分,而把“彘”(野猪)与“豕”(家猪)混为一谈,这或许是“豕”的发音不同于“啄、涿、诼、琢”等字却跟“彘”的发音相近的由来。也就是说,“豕”的甲骨文应该是“猪”的本字,“豕”并不是野猪,而是已经被驯化了的家猪,“彘”才是野猪。

以上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并无严格意义的科学论证。那么,“豕”究竟是野猪还是家猪?对于这个问题,就连《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都颇有疑虑。

《说文解字》卷九豕部:“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讀與豨同。(桉:今丗字,誤以豕爲彘,以彘爲豕。何以明之?爲啄琢从豕,蟸从彘。皆取其聲,以是明之。)凡豕之屬皆从豕。”

许慎这段话的意思是:“豕”,就是小猪。尾巴极短,所以称它为“豕”。它的字形象有毛足、后部有尾之形,读音跟“豨”字近似。按:今世的字,误以“豕”为“彘”,以“彘”为“豕”。凭借什么来明确它们的区别?因为“啄”、“琢”等字都采用“豕”作偏旁,而“蟸”字则采用“彘”作偏旁,这都是用作声旁的,以此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大凡跟“豕”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豕”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豕,彘也。彑部。彘、豕也。是二篆为转注。《小雅》传曰:豕、猪也。毛浑言之。许分别言名豕、名彘、名猪之故。”段玉裁认为“豕”与“彘”这两个字是转注关系,也就是说“豕”就是“彘”,“彘”就是“豕”,二者并无本质不同。《段注》还对许慎的“按语”提出质疑:“此三十三字未必为许语。而各本讹舛特甚。”

孰是孰非,至今尚无定论,只好存疑待考。

    二、“豕”字的字义演变

综上所述,暂且不论“豕”究竟是野猪还是家猪,至少可以认定,“豕”字的造字本义就是“”。例如:“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书·召诰》)可见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已经将“豕”与牛羊并列为祭品了。故《急就篇》有云:“六畜蕃息豚豕猪。”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又如:“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诗·小雅·渐渐之石》)再如:“豕首纵目,被发鬤只。长爪踞牙,誒笑狂只。”(《楚辞·大招》)可见《诗经》、《楚辞》中都对“豕”有细致的观察与描述。再举几例后世文献中“豕”字的书证:

《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

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戒出豕之败御,惕飞鸟之跱衡。”

唐·韩愈《获麟解》:“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有官南面坐,吏执簿唱名,一一选择精粗,揣量肥瘠,若屠肆之鬻羊豕。”

若问“豕”字的字义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曰:由于后世“猪”字的广泛使用,“豕”字也就停留在上古时代的表意范围了,也就是说,“豕”就是“猪”,几乎再无它义可言。

三、含有“豕”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豕”字的相关成语不很多,由于“豕”字几乎没有引申义,故含有“豕”字的相关成语中的“豕”通常也就都是猪的意思,当然也有“鲁鱼亥豕”和“三豕涉河”这两个成语是从字形方面来使用“豕”字的,下面略举几例:

长蛇封豕——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封豕”意谓贪婪的大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射封豕。”裴駰集解引郭璞注:“封豕,大猪。”源自《旧唐书·李密传》:“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又作“封豕长蛇”,语见《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蜂合豕突——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语见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楚人败徐于娄林》:“今不然矣,中国之虚实在楚人目中矣!于是荆户乘广之旅,蜂合豕突以败徐于娄林。”

见豕负涂——看见猪趴在路上,浑身沾满泥土,比喻肮脏污秽。语见《周易·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王弼注:“见豕负涂,甚可秽也。”

狼奔豕突——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语见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又作“豕突狼奔”。

辽东白豕——辽东:地名;豕:猪。比喻少见多怪。源自《后汉书·朱浮传》:“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源自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又作“豕亥鱼鲁”。

三豕涉河——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源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经书。比喻求学努力。源自《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豕交兽畜——比喻待人没有礼貌。源自《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猪年说猪
每日一成语:牧豕听经
成语典故:牧豕听经
【日知录80】英豪之猪如何成了蠢猪?
牧豕听经
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