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关明 | 红四军走过了澧县这座都爷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专辑


红军桥


文/许关明

天供山新泉村有一条流淌着和谐山韵、流淌着悠悠岁月的小溪。发源于夫人寨,沿山峪经过火烧屋场、鲁家冲,入金罗镇。小溪水声潺潺,蜿蜒曲折,山花烂漫,两岸林草丰茂,溪聚泉而流,如同一条绿锦飘带。山无杂物,溪无龊垢,溪水清冽碧透,晶莹如镜,甘甜绵长,天然富氧水,好似银河落地。小溪春夏流诗情,秋冬流画景。溪内鱼虾熙熙。小溪即是天供山的地理经脉,又是天供山的物种甘霖,是天供山人繁衍生息的乳汁,是大自然赐予天供山人的生命源泉。

红军桥

古人为出行方便,在小溪流经火烧屋场与余家坟山的拐弯处,修建了一座2孔平板石桥。桥长7米,高3.2米,宽1.5米,两端桥墩成八字形,以利排洪,中间桥墩成菱形,以减少水流对桥的冲击力,确保石桥的安全耐用。桥板以红石为料,建桥所有石材都通过精选和石匠的细心刻凿,很规则。石缝以石灰浆为填料,横成线,竖相错,石石相扣,线线相连,修建工艺精湛。

远视小桥如仙女帛上刺绣,近看小桥似仙斧神刀雕刻。立桥头,上可看天供山与天相接,下可视小溪与地相连。小桥南连余家坟山地至涔槐河、津澧,北通火烧屋场至湖北松滋,长江南岸。小桥无论是阳光灿烂,风雨交加,还是满天雪飞,都默默的为人们迎来送往,送走了一段历史又迎来一段新程,永远传承着天供山人的昨天、今天、明天。

小桥大约修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安然无恙,只是桥面受风雨侵蚀和超重的承载断裂了3块板石,但后人用混凝土进行了修缮,仍可通行。

小溪每逢春夏季节都会发大水,要待雨后2-3天才能涉水过溪,很不方便。天供山与湖北松滋一山之隔,连接南北两座古镇--南闸口、北西斋。两省交界处的百姓互通往来,过往行人很多,常常要到两镇进行山货贸易。如遇小溪涨水,过往行人就要回走到闸口或西斋,多走很多弯路,耽搁很多时间,贻误很多事情。可见,要正常通行,就需要在小溪上建一座桥。

据老人们传说,1634年左右,一位隐居家乡的都爷捐了一些银两,戴氏人家出劳力,张氏、孙氏人家出石匠,历时2个多月修成了这座桥。

都爷,姓戴,名君恩,字中甫,号紫宸,别号兰江痴叟。明隆庆四年(1570)出生于原闸口乡永和村前面的八阁谯门,崇祯九年(1636年)在故里病逝。

都爷一生坎坷。丙午举于乡,癸丑年(1613)进士,甲寅年提拔到四川西充任地方官,不久调任巴县县官。天启元年(1621)四川土匪猖獗,次年,君恩会聚川内官兵围剿川匪大成,将其匪首献于京师,大受钦赏,随晋升为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代督学。但两浙时处达官贵人云集之地,士官相通,官士相连,嫉贤妒能,于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君恩虽能文擅武,功名压人,可那些达官贵人容不下超越自己的戴君恩。此时君恩受到非难和排挤,诽谤之言,诋毁之语盛极一时,无奈之下,君恩解甲回归故里。

君恩回到故里后,大多游游家乡的山水,与旧友品品茶,与道合者聊聊天,过着悠闲自得的散淡生活。每岁春夏,总与家乡老道士,穷文人,朽墨客前往近百里的太青山山游,常夜宿巡抚洞读书立著,后著有《说山》诸集,被载入风雅日记。

天供山离都爷故里只有7-8公里路程。天供山有仙女洞、天供寺、夫人寨、古骡马商道及环境幽静的猪娘背。都爷到天供山登山、游洞、玩寨、溜溪那是常事。只要是风清云高的日子,都爷总携旧友进山闲游,在猪娘背大石上读书写字。这时都爷:

两耳不闻窗外事,
只听松涛伴晚钟。
官事匪事旦高枕,
唯存墨香养后人。

崇祯6年(1633)山西匪乱大起,陈奇瑜巡抚镇大盗余党退宿延时,贻误战机,朝廷随再次启用君恩,令其前往平定匪乱。因其剿匪有功,又安邦西部边陲,8月,诰封君恩资政大夫、山西巡抚都御史,总理军务,掌管七省军权,由此,戴都爷之名闻名于世。

7年后,山西土寇又揭竿而起,三关王刚、孝义通天柱王之臣,皆残破城邑,结党不散。都爷正月设宴研讨诛寇之策,副将艾万年忠诚勇猛,一举捕杀王之臣及其余党,晋中巨盗贼稍稍收敛,渐次平息。但又遭到军中张弟元的诽谤,诬告都爷滥杀降贼,蹂躏盗寇。朝廷昏庸,再次罢免都爷。戴都爷带着精忠报国情未了的郁闷心情二次回归故里。都爷治理山西一年,成效显著,但大功未成,只好含恨于心。二次回归后年岁已高,胸再无大志,又只好与书为伴,与墨为馨,与山为居,再次过着与世隔绝的恬静生活。除依然常到太青山,巡抚洞游山读书外,更多的是到离家较近的天供山读书立传,邀约旧友故交爬山钻洞,把被诬陷后的伤感寄情于山水,淡然于鸟鸣与山风中,或许是说都爷把余生有限的时日托付给山林花草。

一天,久雨后放晴,天高云淡,阳光格外灿烂,都爷同往常一样,揣着书本,独自一人到猪娘背的大石上读书写字。晌午过后,都爷走下山坡,过木桥,沿山峪散步,看看雨后山林的黛青,感受山峪的宁静。沿湾湾的山道下行,一路听山鸟唱鸣,赏野花芬芳,闻溪水涛涛。心情如雨后的天空晴朗空旷,似山色明亮清新。约走了半里路,发现小溪两岸坐着好些人,还有赶骡马的。有的坐在一旁抽着烟袋,有的几个闲聊,有的来来回回踱着,好像心情有所不安。都爷看到溪上涨水,感觉是溪上无桥,过往的路人不能通过,要等溪水消退后那边的才能过来,这边的才能过去,很为难的。都爷一个闪念,溪上需要修座桥,那才方便行人。都爷回到八阁谯门,反复的想啊,人老了,再也做不了大事情了,就做点善事吧。第二天,都爷就带了些银两,到天供山找到戴氏人家,把自己想捐点钱修座桥的想法告诉他们。过了几天,戴氏人家果真找来石匠和帮工,动工修起了平板石桥。当时也没取什么名字,因为都爷捐了银两,为了纪念都爷的善举,就叫“都爷桥”。

1930年6月,贺龙军长按中共中央军事部的命令,率红四军东进与湖北公安县的周逸群、段德昌组建的红六军会师。之前,贺军长率红四军进驻闸口老街,月底从闸口出发,首先要到湖北松滋西斋,消灭当地的团防武装,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天供山、夫人寨是闸口到西斋的必经之路。那天红四军从闸口老街关庙出发很早,因为山路弯弯,队伍庞大。走下天供山后,进入夫人寨必须经过溪上的都爷桥。这是当时小溪上唯一的一座石桥,也是南来北往独一无二的通道。行军出发时,因为闸口老街群众围着贺军长话别,舍不得贺军长离开闸口,久久的缠着他,所以贺军长和卫兵落在了队伍的后头。据天供山的老人们传说,贺军长走在君恩桥边时,看到溪水清冽,溪里小鱼虾往来翕忽,有时俶尔远逝,有时悠悠闲游,有时影布石上。好自由,好随心。贺军长情随景生,想到了家乡的小河,不也一样吗?溪里的小鱼虾勾起了贺军长的乡愁。看游鱼怡然自乐,无拘无束,象生活在快乐的天堂,又想起了我们民族的老百姓连溪里的鱼儿都不如,没有自由,没有快乐,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附体的日子,生活在兵荒马乱中,处在水深火热里,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贺军长想着想着,在小桥上停下了脚步,跳下战马,独自一人走到小溪边,用手捧了几捧清洌洌的溪水饮下,如同回到家乡,喝到了家乡的水,脸上露出了丝丝笑容。然后坐在桥头,点燃随他南征北战的烟枪,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他深深的吸了一口,然后把浓浓的烟雾向着天空喷薄而吐。烟雾在小桥上旋着、飘着,飘着、旋着,贺军长心思沉沉的望着飘动的烟雾随着溪上的清风飘向高处,飘向远方……

老人们传说,贺军长吸完一袋烟,敲了敲烟斗,站起身来,准备和卫兵去赶前面的部队,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叫“贺军长等等、等等……”后面追来了一老一少。前面老的看样子是父亲,提着一个打了补丁的袋子,后面少的可能是儿子,背着个简易蔑篓子,手里还提着2双草鞋子。大概是老子要送儿子当红军,先没赶上,这就追上来了。贺军长听到喊声,又停下了脚步,立在桥头等后面追来的人。父子两跑到贺军长面前,开口就说“贺军长,我儿子交给你去当红军,你就收下吧。”再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只见卫兵摘下自己的军帽戴在那个青年头上,青年正了正红星帽,接过父亲的袋子,朝父亲看了看,然后就跟着贺军长当红军去了。后来听说父子两是原闸口永和村的。

红四军走过了都爷桥,走向两军胜利会师的大道!

红四军走过都爷桥,是都爷桥最热闹的一回,最光辉的一幕,也是都爷桥最厚重的一页,为都爷桥添光增色,更垫实了都爷桥的故事,给天供山人留下了代代不忘的记忆。后来天供山人经常讲起红军过桥的故事,经常回忆贺军长歇在桥头的一幕,讲得更多是那个青年就在都爷桥当了红军,人们讲得多了,慢慢的就把都爷桥说成了“红军桥”,并留在了记忆中。

红军桥,经历了近四百个春夏秋冬,今天小溪上虽已修建了很多小桥,但红军桥依然横卧在小溪上,保留着昨日的风貌,讲述着远去的故事。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她美丽的倩影和红军战士的英姿清晰的倒映在小溪里。

小桥 流水 翠竹,

红军 足迹 征途。

崔征跃马彪嗖,

马蹄声留,

驰骋寥廓神州。

猜你还想看作者其他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四军布告
山涧小溪上被人遗忘的古桥
工兵大王—王耀南(10)攻打龙岩我升特务营副营长
桃江的罗家桥,竟然和天下第一桥的工程结构原理一样!
咏赣州山水名胜名人
红色瑞金好山水(行天下) 谢建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