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琐谈《平水韵》(一)

(一)启承与流传    任德坚


      有字则有音,有音则分韵,有韵则成诗,有诗则可歌。凡韵文就得押韵,格律诗词用韵法则更有较严格的要求,古人在“六书”辨音解字之外,另创出把声韵分列诸部的“韵书”,由此专供诗、词、曲、赋等韵文创作时选韵、用韵的“诗韵”“词韵”便应运而生,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我们聊“平水韵”,首先必要对“平水韵”的前世今生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总不能只识其名而不知其性,这正如获识了某人尊姓大名,还必要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才能更深层次发展情感和缘份,此二者似乎扯不到一块,然其理略同矣。

      始自远古就有诗歌传唱,何时才有诗韵专著供人使用呢?这只能从浩瀚的文献残篇或考古文字中寻觅些许蛛丝马迹。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两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说:《韵集》是“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五声命字”或“宫商角徵羽”与后世的声、韵、调是什么关系,两书的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

     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周颙等人发现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隋陆法言始以四声分193韵。作《切韵》一书,是为韵书之祖。唐孙愐重加订正的《唐韵》,宋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宋丁度等校订增删的《集韵》,皆增订《切韵》之作。清《诗韵合璧》誉《切韵》为千古韵书之祖,记作206韵。

     自南北朝以讫唐、宋这段历史时期的声韵,据现代文献基本上界定为“中古声韵”或称“中古汉语语音”, 这些官修的韵书在音韵史上俱称为“正统韵书”。以上诸韵书虽分韵有粗细宽严的问题,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

     何谓“平水韵”?“诗韵”从何时开始称作“平水韵”呢?

     一曰、宋《集韵》之前韵书皆依《切韵》分206韵。金王文郁(公元1227年)在平水(山西平水管理图书印刷机构)撰修《新刊韵略》,并《广韵》《集韵》206韵为106韵,即“平水韵”,亦曰“诗韵”。

     二曰、南宋平水人刘渊(公元1252年)在临安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和王文郁在平水撰修的《新刊韵略》106韵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和“迥”两韵是合并或分开与否,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稍后于王文郁《新刊韵略》约25年。

     三曰、南宋平水人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宋末元初阴时夫撰修《韵府群玉》并为106韵,元以后“诗韵”多沿用之,通称为“平水韵”,也称“阴韵”。

     元、明、清进入近古时期,汉语语音到了元代,与《广韵》时代已有不少变化和发展。

     元熊忠撰《古今韵会举要》亦称《韵会》,依刘渊《礼部韵略》例分107韵。

     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根据元代北方语音系统和元曲用韵的实际情况,用来指导作曲用韵,调平、仄声律。把四声改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在北方话中已经消失。

     明乐韶凤、宋濂等奉诏编官方韵书《洪武正韵》,《正韵》继承唐、宋音韵体系,分韵归字又据《中原音韵》,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76部。因不合于当时的“中原雅音”,在明代并未通行,后世也很少引用。

     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奉敕编撰《佩文韵府》,《韵府》以宋末元初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为蓝本,分106韵。而《五车韵瑞》是以《韵府群玉》为本,增补而成。

     清戈载《词林正韵》自序识云:词韵与诗韵有别,然其源即出于诗韵,乃以诗韵分合之耳。又云:《集韵》是自《切韵》始,而《唐韵》、而《广韵》、而《韵略》,名虽屡易而其书之体例未易……,非特可用之于诗,即用之于词亦无不可也。于是风行至今,词家多遵用之。这两段前贤的序文,逐本溯源,推断到位,足以可信,亦以可见其精辟的卓识与精准的界定。

     清《诗韵合璧》为汪慕杜太史遵《韵府》之例增订,复经汤文璐补编,荟萃群书,合而成璧,通行于世,经久不衰,洵为后学之津梁,诗家之宝筏。

     依据之上的梳理基本釐清了近、现代流行通用的“平水韵”是清代以“韵府群玉”为蓝本衍生下来的诸家版本。宋季,作为相临近历史时段的金、刘、阴三者,他们编撰的韵书都属于“平水韵”,韵目都在106韵范围之间,换一句话说,始于宋末元初106韵的韵书即奠定了“平水韵”的基本体例。从元以后出现众多官方的、非官方的韵书相继佚失,而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当属阴时夫的《阴韵》。目前,我们能看到用到的所谓“平水韵”,即现代出版发行的清《佩文韵府》、清汤文璐《诗韵合璧》以及清戈载《词林正韵》,都与阴时夫的《阴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其他古韵书版本几乎是无缘相识。由此看来“近古声韵”仍然沿袭着“中古声韵”平、上、去、入的声调、分韵等形制和体例,并没有脱胎换骨的嬗变。

[ 未完待续,(二)诗词体裁与声韵形制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韵书小史:从《切韵》到《平水韵》再到《中华新韵》
【诗词曲创作漫谈】如何摆脱格律诗词曲创作的困惑㈡
香港诗词
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上)
韵书
【三秦女子诗笺】诗韵流变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