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11年清朝失去半壁江山,牛哄哄的八旗子弟去哪儿了?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攻占了武昌。



湖广总督瑞澄和新军统制张彪仓皇逃离。



事至当年12月20日,长江以南各省新军纷纷响应。顷刻间,清王朝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日薄西山的清王朝即将进入她的临终时刻。



此时,对于清廷而言,唯有八旗子弟兵尚可一用。



但为何直到最后,清廷仍不派出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去南下作殊死一搏呢?



01

错误的形势估计




不可一世的满蒙八旗 在19世纪遭到了重创



自曾经不可一世的满蒙八旗兵,先后在1840年的镇江和1860年的八里桥折戟,清帝国的海陆国防就基本交予南方的汉人军门承包。



曾经武力冠绝东亚的八旗集团,就此一落千丈。



但在1903年后,衰败的八旗却得到德国教官和日本顾问的鼎力相助,出现了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原来,受清日战争和庚子战争的影响,清帝国以德日两国陆军为蓝本,筹建了一支新式陆军。



在建设新建陆军的过程中,八旗子弟也得到优先加强。




正在接受检阅的北洋新军



在当时500多万人口的旗人群体中,有22.7万人被强制进行了军事训练。



其中又有33%的人完成了军事训练,表现优异的者被编练成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禁卫军,共计3万余人。



另有29000多名表现平平的旗人,加入了装备逊于新军的巡防营。



除了旗人部队外,清帝国还武装了20多万巡防营。



巡防营士兵主要是由旧式绿营和勇军组成,他们同样接受新式训练和新式武器。



但因为军饷低于新军,使得他们极端厌恶新军,并在后者起兵后仍旧对帝国较为忠心。




晚清的禁卫军军帽



即便不考虑北洋军的其余5镇部队,这些力量如果运用得当,也是有可能把叛乱镇压下去的。



叛乱的新军不仅人数不多,而且因为各省财力问题,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严重缺陷。



江苏的第九镇是北洋军中战斗力最差劲的部队。



很多苏南人素来体格瘦弱,还偏爱吸食鸦片和大保健项目。



他们甚至还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过于自信,因不服新式军队训练而闹出了谋杀两名日本教习未遂丑闻。




正在训练的北洋军炮兵



但叛乱的形势还是影响了清廷方面的判断。



武昌起义后,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云南和四省都宣布独立。



北方亦有陕西和山西两省争先效仿。



到了当年12月,南方又有贵州、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宣告独立。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全国形势



叛乱的广泛性和快速性,让清廷误以为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全国性大叛乱。



尽管武昌起义不是同盟会策划的,黄兴和孙文等领袖人物也是在起义后才返国的。



可从未面对过这种状况的清廷,毫无应对措施。



甚至,当叛乱者的队伍围攻南京时,清廷还发出一道上谕,让两江总督张人骏将这座南方重镇拱手相让。





02

防备袁世凯




北洋军的新式制服



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期间,除叛乱的新军和同盟会外,一度寓居天津的袁世凯也是清廷的心腹大患。



清朝没有现代语境中的国家常备军力量。



所以一直到晚清的新式军队,都带有浓重的私人色彩。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在军队内部随处可见,负责练兵的督抚往往对军队有很强的影响力。



不管是李鸿章的淮军,还是张之洞的自强军,抑或是袁世凯的北洋五镇,全都是这个模式。




正在指导北洋军演习的袁世凯



北洋五镇从招兵训练到发展成军,都由袁世凯一手掌控。



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通过人事任命,在军中注入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哪怕袁世凯下野三年后,清廷依然需要他的帮助来驱使北洋五镇。



被清廷重新启用的袁世凯,在1912年1月的战事中表现得十分不可靠。



他让保皇党军队游而不击,坐视叛乱者通过汉口-北京的铁路线路往北挺进。



到了1月28日,袁世凯的嫡系将领43人上书朝廷,要求清帝逊位。



此时此刻,清廷对于袁世凯的北洋军已濒临全面失控。



仅在京畿方面,保皇党军队就只有1.4万,要少于该地的1.9万汉人武装。


在这种情形下,贸然调动旗人部队和巡防营南下作战,难保袁大人不会悍然发难。




清末的巡防营 也是北洋军之下的次级武装力量







03

失败的贵族教育




19世纪中期的八旗子弟还被要求训练射箭



当然,清朝失败的贵族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1911年的形势。



众所周知,清朝靠弓马立国。



在王朝的前期,贵族教育是武艺和文教并举的,这让满洲贵族的素质要远高于只能吃国家财政的明朝宗室。



待到嘉庆和道光两位皇帝之后,事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由于战事的减少和自身武力的衰退,满洲贵族变得不再注重武德,反而日趋中原化。




摄政王栽丰 虽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坏但也确实没有能力



苦读经卷考取功名成了第一选择,祖先的荣光只能靠翻阅故纸堆来提起。



到了1860年后,纷乱的时势,也让清廷无暇顾及对满洲贵族的教育培养。



满洲贵族的人才断代在1911年表现的得淋漓尽致。



诸如皇族内阁中的摄政王载沣、贝勒载洵等人,都是年纪轻轻。



仅在贵胄学堂接受过两年教育,不堪大用。



又如前陆军尚书铁良、将军凤山等人,仅接受过传统中式教育。



只会明争暗斗,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施政理念。




在贵胄学堂进修的满洲贵族



至于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干的满洲贵族,不是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那般远离统治中心,就是像赵尔丰、良弼一样死于非命。



清廷空有数十万兵丁,实则无一位可靠的统兵大将。




被袁世凯与北洋军逼着逊位的清帝



当毕业于日本陆军学校的良弼在病床上喊出:



炸我者,英雄也。



我死,大清遂亡。



此时距离清帝逊位也就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6park.co
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溥仪退位时,清朝明明有百万大军,为何却不抵抗到底呢?
袁世凯是如何掌握北洋六镇新军的?
北洋军为什么听命袁世凯而不是清政府?是什么原因
袁世凯拥兵7万敢篡位,曾国藩领军50万却甘为人臣,他在怕什么?
辛亥革命时清朝还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
晚清满汉廷臣之争——铁良与袁世凯的军权斗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