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创新计划,实现汽车产业的根本突破

2005-11-13 19:30:43 点击: 134

编者按:应搜狐汽车之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战略与营销课程主讲教授、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本着拳拳报国之心,纂写了《构建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创新计划,实现汽车产业的根本突破――关于汽车产业十五的反思与十一五规划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思考》一文,薛教授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十一五规划的思考,值得业界人士深思。以下是全文:

 导言: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空洞化与边缘化的危险

  中国汽车产业和战略的空洞化问题,特别是竞争力空洞化问题,是中国汽车产业战略长期以来的问题。

  早期的汽车产业计划是企业计划的罗列,基本是来自于八十年代初起的进口替代政策。其模式是放大了的骨干汽车企业的发展规划,主题内容是“项目-布点-投资-产量”的模式,但是没有考虑的竞争、市场、更没有考虑的汽车产业的竞争质量与竞争能力问题。

  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进行自主创新的阶段,在很多关键产业中,已经发展到发达国家没有技术可转让,或者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根本就不愿意不能够转让的地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宣告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然而,面对已经加入世贸的市场环境,和更多地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背景,面对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客观弱势竞争能力,我们必须考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或者竞争能力的提升政策。没有某种尽全力为企业创造的发展环境,要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能力,可能是一句空话。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十一五又是一个重大的机会和挑战。所谓的机会,就是借助中国自主创新国策,解决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品牌空心化,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会,构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核心竞争能力。所谓挑战,则是在十五期间的发展背后,自主品牌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中国经济在全球树立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能不能够利用十一五规划,弥补和缩短这种差距,是摆在每一个汽车产业参与者的面前的巨大问题。

  十一五规划,从产业角度出发,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由计划到规划,说明中国经济、特别在宏观调控和宏观发展上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总结过去,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存在着产业和战略的空洞化的差距,即,计划本身并没有部署支撑和支持汽车产业进步和创新正确的或者是系统的策略有效的管理组织,特别是国家投入的资源和管理的组织,存在严重的不足和漏洞,中国汽车产业,资源分散,力量相对不足,形不成一个真正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条件和水平,实际上,一直是普遍存在和客观的问题,这种严重的空洞化的规划和计划,是中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必须避免的,全球产业战略表明,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国家干预战略,存在的国家不支持,不推动,不干预,完全依靠企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足和问题,因为,中国汽车产业相对处于弱势背景之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资源的输入,显然汽车产业是难以从根本上获得进步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过去我们这种输入在政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影响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妨碍了中国企业的持续性的进步。

  

  一、传统五年计划的缺点

  十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现对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和汽车产业的潜在的增长空间预测不准的情况,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一个经常性的问题。但这种误差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产业战略规划的最重要作用,并不简单地在于确定一个目标,而是指出一个基本发展趋势,从而使企业可以据此制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确定自己投资规模的发展战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这才是汽车产业规划一个根本性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对于产业规划的作用缺乏认识,加之当时政府缺乏强有力的手段进行执行和推动,导致十五规划对汽车发展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导致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是:

  1、企业与国家政策制订者的目标存在差异,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推动或者引导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操作模式

  过去几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汽车产业计划包括各项优惠政策,往往执行的结果同国家战略和产业制订者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决策者,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出发,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利用政策,而不是作为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去实现政策。

  这个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主体目标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政策和计划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问题的的现实。更主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的影响,如何发挥发展中国家在关键产业中的领导与推动作用上,没有形成一个同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模式。

  这就使得企业战略规划,在实施的作用上,往往意义不大。即对数字预测不准,又对整个产业影响不大,缺乏决策性的指导,或者是战略性的指导,更没有把规划当中的目标,作为一个硬性的考核目标对于考虑。这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惯例,往往是写在墙上,写在纸上,并没有变成企业的行动计划,更没有感到整个产业协调性的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最严重的问题。

  2、计划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性措施

  我们发现十五计划,缺乏对产业竞争能力的详细要求与目标,没有制定能力导向的具体的计划,也没有配置相应的资源。只是从产业结构出发,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而且这些意见对企业是没有约束力的。唯一有约束的就是产业进入门槛,国家在九五期间,检查三大三小战略,不允许其它企业进入到汽车产业中来,但是,这一计划并没有提出其它竞争能力的刚性要求。更没有制定竞争能力的指标和考核的方法,没有把企业的中心工作点,从产量的扩展转升到竞争能力的扩张,没有立足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能力的提高,构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这是从九五到十五汽车计划的硬伤。其结果,就是没有从竞争能力角度,对汽车产业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十五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国家没有投入,完全依靠企业自己发展,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国家的计划,都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在资源上,给予特别的支持,除了正常的相关的关税保护和体系之外,没有在其他方面,真正提供高水平的外部的财政资源方面的帮助,在税收方面,也非常有限,

  3、缺乏对结构的有力度调整

  九五、十五计划,虽然提出了一些结构性的设想。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操作手段,十五计划的中间,面对中国加入*O的客观现实,过去唯一刚性的产业进入约束取消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原有企业缺乏竞争能力的问题,暴露无遗,不但难以同外资竞争,而且在同中国中小型汽车企业竞争中,也没有绝对优势,产业结构管理的十年时间,仍然没有创造出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体系。

  4、缺乏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

  九五、十五计划,一个不足,就是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途,信心不够,估计不足,普遍没有重视,更没有围绕自主品牌的发展,制定系统竞争能力和产业结构创新体系。结果,大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发展自主品牌的热情与积极性。自主品牌反倒在一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中,获得较好发展。创新型相对小规模企业的发展,本身说明自主品牌就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有市场发展空间。

  5、全行业投入不足,协调性不强,没有围绕核心竞争能力进行高水平自主创新

  过去十年,除产业结果分散外,产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协同,没有组织针对重大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技术进行全面性攻关,企业本身投入不足,政府,又没有投入,这种技术创新的弱势与短视,成为汽车产业的一大特征。这导致汽车产业技术投资从规模看虽然不小,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行业研发投入保持在当年销售收入的1.32%~1.84%之间,2003年全行业当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07.3亿元,是1998年的2.8倍(来自:)。但是如此规模的投入,没有在核心技术上,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汽车产业主流的混合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等等,中国,都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层面的系列可用技术。

  二、十一五规划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目标与五个挑战

  1、十一五规划的宏观目标与汽车产业战略制定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意见》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注规)

  十一五规划的这段表述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整体经济竞争能力不强。而在汽车产业来看,同样是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没有在全球强势或者具有一定基础的市场份额。

  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反映出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并在全球开放的背景下,经济一体化全球市场一体化导致,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是不是要出国或者是出口,客观上都面临着全球的竞争。你不出去,别人要来。

  因此,这个国家的生产或者企业,能不够在这个特定产业当中真正生产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代表一个国家的基本财富和状态。当生产者本身无法生产出有竞争能力产品的时候,国家就必须提供相关的保护,或者是要给这些生产者寻找到更高的能够准备就业的名誉和产业发展。因此,势必导致国家在另外一些产业上推动其或者是确实保持竞争优势。我们看到可能提出来的确保竞争优势的计划,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这是一个政府的基本使命。

  从政府角度出发,经济发展的三个使命:确保经济稳定的发展,确保货币和币值的稳定。政治经济的平稳性,这都需要建立在产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开发和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的规划,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产业的发展规划。因为无论是金融的稳定,还是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层面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上。产业有没有竞争优势,有没有整体的竞争能力,是该产业对宏观经济贡献的基础。

  2、挑战一: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国内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企业仍超过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更是超过4000家以上,竞争力仍然薄弱。面对这种格局,今后五年中,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要进一步加大,而在今年8月份,国资委就也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要“向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向中央企业集中”的重组原则。但是,究竟如何调整,特别是调整各个国有企业主体的汽车企业,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现在看, “十一五”汽车产业的重组,最终必然向市场优势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集中。当前,国有企业控股汽车产业的大规模重组,已经势所难免。

  行业结构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目前,根据各个主要汽车厂家的初步规划,销售总量已经达到1700万台,超过行业总需求八百到一千万台,产能过剩,成为客观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对未来期望比较高,另外一方面也看到,这样一种高额的计划,本身就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在的危险,加之没有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计划,未来的发展值得担忧

  3、挑战二:就是如何应对技术差距较大、自主创新的基础较差,研发能力较弱,且相对分散、投入不足的问题

  中国汽车行业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虽然在国内相对领先,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上,还有较大差距;比如,轿车开发技术到目前,仍然需要依赖同国外同行的联合开发;关键发动机、变速箱等方面技术,与国外先进相比有较大差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仍不能成为体系;

  目前已经公布的企业发展战略计划,主要是关于未来销售计划和产能扩张计划,而不是立足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计划,没有国家层面的重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产业技术标准的全面创新,缺乏这样的计划,而只是扩大产量,对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危险是很大的。

  毫无疑问,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同各个企业自己设想的计划,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市场虽然很大,但是无论如何容纳不下如此之多的汽车产业进行竞争,八国联军和中国本土的义和团,究竟进行怎样的产业整合,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十一五计划当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关键问题。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一个更大的威胁在于,未来若干年时间,可能是全球汽车产业平台更新换代全面转向混合动力汽车的5年,这对现存的企业威胁很大。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国汽车产业由于没有预见到消费者从大型车全面转向小型车的需求,而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为开发小型车,总计投资了接近800亿美金。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在关键汽车产业技术上,面临着信息化和节油化两大挑战,能不能够在这两个领域当中,真正地实现技术和竞争能力的根本性突破,是技术和挑战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表现。

  4、挑战三:成本挑战

  尽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是全球最低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汽车零部件的价格和汽车整车价格,从全球相比,仍然不具备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这是由于汽车产业本身的规模所导致,另外一方面,也由企业内部的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所导致的,中国能不能够,我特别是国有企业能不能甩开历史性的包袱,面对全球的竞争,真正,把中国优势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全球的汽车产业制造链和制造体系,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5、挑战四:是中国市场消费者接受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挑战

  在过去的5年时间,尽管自主品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信心不足,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和质量,的的确确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和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国市场的发展,在市场的需求上,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中高层消费者,又有消费豪华汽车和高档汽车需求偏好,这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即使在这些领域当中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技术的信赖感和成熟感,导致市场销售极端的艰难和困难,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在营销领域,特别是在品牌推广技术,和品牌塑造技术方面,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强势调整,简单照抄照搬跨国公司成熟的模式和方法,在实力技术和品牌的基础整体不如跨国公司的背景之下,要想实现对跨国公司市场上的超越,难度是非常大的,或者几乎不可能,因此,必须在品牌塑造方法和塑造思想上,进行一个全面的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跨国公司超越;

  6、挑战五:则是政府对汽车产业支持的定位与干预模式的挑战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当中,但是,从全球后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来看,无非是韩国和巴西模式,而成功的模式,都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中国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适应这样一种转变,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可以看出来,从总体上看,目前各方面竞争优势,都比较弱,产品本身没有优势,成本没有优势,品牌没有优势的背景下,完全依靠中国汽车产业自己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之下,进行个别的竞争,显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这就这对未来五年中国汽车发展计划,特别是产业层面的发展计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一发展计划和运行发展模式能不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立足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进行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将成一个历史性的课题。

  从目前的规划看,汽车产业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没有进入国家关键产业的支持考虑中,第一,在十一五规划中,基本没有提汽车产业的事情,显然,汽车产业没有进入规划研究者的核心区域,当然,国家规划,不一定对于一个行业规划,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但是,十一五规划意见中,完全不提汽车产业,显然,汽车产业在未来5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关键推动产业的地步。第二,已经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对产业竞争能力的指导,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实质性措施。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拉美化的危机,以及如何避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安排与决策。

  三、十一五规划中的汽车产业与国家在汽车产业竞争能力发展的定位

  1、必须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定汽车产业的关键产业地位

  显然,分析当前十一五发展规划意见,我们可以看到,汽车产业似乎没有进入国家关键产业的范围之内,因此,对于汽车产业来说,首先要提高汽车产业在整个经济当中的认识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产业进行研究和分析。

  从今天各个主要发达国家创造体系看,汽车产业是实现国民经济总值增长的最主要产业之一。发达国家,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韩国还是巴西,只要是在制造业上具备一定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实体,都会把汽车产业,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关键产业推进和发展,这是因为,汽车产业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最广泛的市场需求,能够最大程度,获得大众消费的支持,另外一个方面,它又是,各种机床、信息、化工等基础重化产业的主要市场,没有这样一个市场,完全依靠政府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发展强势的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显然是不现实的。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最后都要直接或者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果没有消费者和终端消费产品的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约束。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轿车是否要进入家庭,一直有争议,但从现在来看,中国经济进步的持续发展,人均GNP的增长,很难离开轿车进入家庭这一基本现实,汽车同房子一样,将是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后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汽车产业已经不是中国经济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自主汽车产业,以便求得这一中国必须要有的需要,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最大的推动并争取尽可能多的全球份额的问题。中国汽车产业从发展结局来看,无非是两个,一是中国汽车产业被外资垄断,中国其它产业,无法通过汽车消费发展获得市场,中国社会无法通过汽车产业获得利润与高水平就业岗位,这样中国就可能变成汽车纯消费国,产业结构改善,经济持续发展都受到局限,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制造业,高收入中产阶级,服务产业的发展也是没有市场前提和基础的。另一个前途则相反,但是在目前弱势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只有作为国家关键产业,在一些特定条件甚至国家干预下进行发展。

  2、必须从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重新定位政府产业推动的定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产业发展,甚至要从关键产业竞争能力出发,规划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传统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总需求角度出发调控经济的,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们认为,应该考虑产业的经济发展与竞争能力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能力,宏观市场需求只是为这个竞争能力创造环境。当市场无法推进产业形成这种竞争能力的时候,国家必须从发展关键产业出发,设计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过去单一技术导向型的产业发展规划,变成,市场导向型的产业发展规划,用关键核心产业带动关键核心产品竞争能力,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一般学术界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运动员兼裁判员”,但是从过去中国汽车产业中政府发挥作用看,主要是扮演一个投资者与保护者的角色。然后,过去的保护,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好处。这不是国家干预政策不好,而是不到位、不准确。首先是指导思想,没有以竞争力为标准,其次,企业的资源投向,主要是生产,而不是关键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提高,第三,企业的营销,没有关注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的发展,没有看到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获取全球市场与生产份额中的作用,这些都导致汽车产业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而十一五规划的政府作用,决不能简单定位在“裁判员和监督员”上。

  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只用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杠杆之外,政府还必须在激励自主开发方面,构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方面,制定支持性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倡导建立国家与企业、整车与零部件、零部件与零部件、汽车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和协同机制,为关键技术的开发创新和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因此,在十一五汽车产业规划中,政府的定位,应该是产业强力推动者、核心竞争能力建设的监督与投资者。应当广泛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汽车产业的经验,结合国情,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好法律、法规、标准、税费等限制和激励手段,发挥好引导、组织、协调和战略推进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中国汽车产业国有资产主体的优势,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协调攻关机制,同时,建立包括政绩考核机制、财税支持等有效产业发展机制。

  3、必须制定确保汽车产业十一五竞争能力的发展计划

  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出发,考虑到跨国公司的影响,考虑到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弱势的竞争力,包括产品开发、成本控制、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技术创新等许多方面,中国必须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制定关键产业发展计划。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只是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但是从产业战略层面,还必须考虑制定相对刚性的计划。产业规划不应该是国家规划的缩小版,而必须是立足于竞争能力目标,构建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具有资源支持的实质性的提升计划。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转变成汽车产业十一五竞争能力提升计划,从国家高度,立足产业对竞争能力的提升,进行计划与部署。

  四、十一五汽车产业发展计划的关键决策

  1、制定促进自主研发的国内市场标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首先必须立足于国家的市场特色化保护战略。

  在国家层面上,首先要制定一个国内市场的保护计划,当前主要是国内市场的贸易技术壁垒,或者是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政策,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做法。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在目前的状态和水平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只能立足于两点:第一点,实现自己技术上本身的突破;第二,要求或者迫使跨国公司,把它们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来,至少把一部分技术,拿过来同中国进行联合开发。

  具体来说,至少有三大措施:

  (1)、采取针对不同排量的严格技术标准

  创造适当鼓励中国本土研发汽车的市场条件,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提出在全世界可能是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

  一方面,组织中国汽车产业,进行整体技术公关;另外一方面,要求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必须达到这种技术标准。比如对高端产品制定甚至高于欧洲的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高端产品供应商必须根据中国市场的特色,进行独立开发。在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的背景之下,我们只能实行非贸易壁垒,构建一个相对稳健的能够支持技术创新和核心能力提升的国内的特色市场。

  再比如,对自动化导航系统的要求。中国正在建设大规模的高速公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是大家公认的。能不能够在未来20年当中,要求中国的汽车在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全面的自动驾驶?在这一点,中国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际跨国公司,由于在各个国家都有某种垄断性优势,因此,对政府的标准有很强的影响性。他们会压制政府,迟迟不通过能够对标准具有根本性提升的这样的新的标准。比如,美国政府就不参加全球大气保护公约,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至今都不拿出一个公开的承诺和标准。那么,中国政府可不可以通过这种被全世界可以接受的政策创新,实现全面的突破?

  我们在信息产业当中进行了这样的突破。我们曾经在三G方面希望拿出一个新的标准,但是,跨国公司的压力,我们暂时放弃了。但是,汽车工业当中,我们必须看到,拿出这种标准是非常实际的。中国全面地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在信息导航系统自动驾驶技术,这一领域的全面的突破。通过推出一个全新的环保技术的标准,比如,充分利用中国的植物油,开发洁净的柴油汽车。中国目前每年消耗个人食用油,总量达到2,000多万吨,如果能够回收,并且用在汽车上,每年可以得到1000万吨左右。而制定这样的技术标准,就可以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

  (2)、鼓励小排量汽车

  制定小排量、低价位产品开发和支持计划,发挥国家环保、节能政策对汽车使用者消费心理的引导作用,巩固经济型自主品牌轿车,逐步向节能方向的中高端汽车发展。

  (3)、根据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速度,通过税收,适当调节轿车生产的发展速度,将汽车产业由速度型发展转移到技术创新型发展中去

  目前,在技术水平和节能环保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之前,大规模轿车进入家庭,对中长期经济发展不利。一方面,造成能源的高度紧张,另一方面,造成社会财富通过外资企业的利润分成和零部件进口,大量流失。与其发展一个既不能够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又不能够带来整个国民富裕水平根本提高的弱势的空壳汽车产业,不如在现阶段,采取某种征收消费税和使用税的方式,适当地抑制一下汽车消费增长速度。等到中国汽车产业从根本性突破之后,再大规模地推进汽车产业的家庭化工作。因此,适当征收高水平的消费税,特别是对豪华汽车和高档汽车中的消费税,显然是获得资金的一个有效手段。甚至,可以必要的话,制定征收汽车产业环保技术开发税。

  2、制定一个全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围绕我国目前汽车产业领域中,国有资本占据主导优势的条件,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一五汽车产业计划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之一。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整体力量上,由于汽车产业自己的战略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实际上不是结构合理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倾向。这些问题,必须国家采取强制性的解决措施。

  实际上,我们三大汽车集团,在某些技术上已经形成一种竞争优势。那么,现在的问题在于,能不能在这个竞争优势基础之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这需要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必要的话,进行全行业利用国有资本的条件和特色,进行产业结构的整合。至少是可以进行全行业技术开发和整合。

  比如,一汽集团的捷达品牌,已经非常成熟。能不能在捷达底盘的基础之上,整合其它汽车企业的品牌,进行一个低端车的创新?

  华晨汽车也可以考虑,同奇瑞或者吉利进行整合,或者者同哈飞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汽车产业的突破。

  中航二集团的汽车产业,如何能够同其它汽车产业整合在一起,构建更加强大的汽车产业集团。可以这样讲,当前汽车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

  3、制定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国家创新计划

  十五期间,国家虽然投入几款节能汽车的研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产业层面的突破,关键技术虽有突破,同国际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离应用型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应当改变这样一种开发格局,牵头形成整个产业突破的体系和内容,围绕着重大的突破,进行全产业的协同和协调,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4、国家协调开发,稳定技术投资

  十一五规划,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必须拿出资金与资源,将政府的作用,从一般号召,转向到产业竞争能力提高的战略行动上。

  十一五汽车产业发展计划,应该是确定投资战略目标,保证稳定的资金投入,制定国家主导、汽车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汽车关键技术攻坚计划,从根本上,克服与解决提升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技术。

  因此,我们强烈地建议,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组织汽车产业关键技术的国家攻关,进行一定投入。类似国家为稳定金融的大规模投入一样,成立了相关的汽车产业投资公司。

  5、建立强有力的产业领导

  对于政府决策的转变,我们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政府不能只投资,不管理,不监管。而这个监管,也不是简单地一般性的监管,应当实行干部问责制。国家投入了资金,应当有专项的人负责,并且在三到五年之后,应当实行问责,究竟在国家投资基础之上,实现了产业竞争能力的哪些突破,这个突破,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社会和整个产业的公正客观的评价。

  改变国家科研开发投入的格局与方案,构建国家强有力的产业领导团队。这就需要构建一支国家的强有力的产业领导团队。

  国资委目前已经实行了人权和监督考核的统一,但是能不能够在现在基础之上,立足于产业竞争优势,提升这种考核和监督的标准,意义重大。尽管我们聘请了国际上的咨询公司,对一般的企业进行考核。但是,我们还没有考虑到如何能够构建整个产业竞争优势的组织和考核。那么,完全依靠国资委,面对这么多产业进行调整,显然不行。因此,应当构建国家层面的产业攻关管理机构,吸引行业专家和民间人士参与到这个产业领导组织和机构中来。

  中国在十一五汽车竞争能力计划中,必须重新考虑政府是否可以像两弹一星那样,构建一个强大的领导机构,或者至少是监督机构,以求实现产业性根本的突破。三峡工程、两弹一星都值得借鉴。至少应当立足于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成立一个汽车产业竞争能力办公室。作为一个咨询机构,围绕竞争能力的提升和提高,做出一个有政策性和决策性的建议,形成一个有社会性的推动产业竞争能力提高的这样一个专业机构和组织。

  6、进行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振兴法》立法,建立法制层面的推进机制

  国家投入,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管理国家汽车产业的资产,因此应该考虑通过一种正式立法的形式,确保产业的管理者与参与这,尤其是负责人,在法律和道义层面上对汽车产业负责,保证汽车产业的国家领导团队和机构,真正对社会负责,真正对党的利益负责。当然,目前我们汽车产业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也是运行有效的。但是,它能不能够把这样一种组织运行和自己的政治生涯联系在一起,真正出于对社会利益和职责的高度关注,建立在整个社会的高度关心和关注之下,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汽车产业竞争力振兴法》的方式,围绕上述问题,从法律层面上加以解决。

  日本在造船工业中,就构建了这样一个产业领导机制。通产省和大藏省,对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持,政府组织了一个即企业和政府和专家联合在一起的产业发展和推动的办公室,对企业进行发展的指导,和对国家政策性的资源进行分配。必要的时候,对国家的产权进行整体的结构性的调整,从而形成国家性的产业竞争优势。这一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
编辑:龙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重塑比较优势 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能源屈从,内燃机又赢了
刘学辉:好的战略,需要一些胆大包天的想象力
产业技术路线图
如何拥有战略?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