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川颂》——董仲舒
《山川颂》
山则巃嵸崔,嶊嵬嶵巍,久不崩阤,似夫仁人志士。孔子曰:"山川神只立,宝藏殖,器用资,曲直合,大者可以为宫室台榭,小者可以为舟舆浮滠。大者无不中,小者无不入。持斧则斫,折镰则艾。生人立,禽兽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且积土成山,无损也,成其高,无害也,成其大,无亏也。小其上,泰其下,久长安,后世无有去就,俨然独处,惟山之意。《诗》云:"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此之谓也。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山川颂》是汉代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中的一篇,文中用山水来比喻品德,把大自然山水人格化,成为君子品德的寄托。
《山川颂》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经学的基本特征,描述《春秋》中的伦理道德及政治原则。
《山川颂》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一篇描写山水景色的文章,收录于《春秋繁露》第十六卷。
董仲舒在《山川颂》中以经学的方式重新诠释儒家原有的理论观念,形成了对"先秦以来儒家山川传统"非常有效的经学化阐释和表达,伴随此种创造,"山川颂体"的"体格"也由先秦的"祭祀诗颂"向汉代的"解经文颂"转变,发展出新的风格样貌,标志着"颂体"作为文学体裁的新可能。
《山川颂》以引经据典、融会创新等方式,重新诠释儒家原有的理论观念,在内在的连通与外在的创新中,既保留了儒学原有的精神内涵,又创生出新的表达方式。
西汉汉武帝时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山川颂》就是其中一篇反映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文章,表达了对先秦已有儒家文献的解释性复述和整合。
《山川颂》整个文章化用《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语意,从"仁"、"智"两方面相呼应地安排全篇结构内容。由山和水的性状不同,自然分为两段。上段写山,下段写水。在大量的引经据典、化用原意中又有自己完整的结构、章法,是一篇经学理文。
董仲舒的《山川颂》以经学的方式重新诠释儒家原有的理论观念,形成了对先秦以来儒家山川传统非常有效的经学化阐释和表达,伴随此种创造,山川颂体的体格也由先秦的祭祀诗颂向汉代的解经文颂转变,发展出新的风格样貌,标志着颂体作为文学体裁的新可能。
作为汉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经学阐释文本,《山川颂》继承了"三颂"用于祭祀的传统功用。
董仲舒结合时代潮流,继承以儒家山川精神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大传统,也阐释出了"颂"类作品的独特精神内涵。
其颂扬核心既具有"颂"类文本基本的精神品格,又符合"颂"的文本用于祭祀神明、沟通"德性"本体的用途,是一篇比较典型的"颂"类作品,显示出"颂体"在汉代的发展与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今文经学
两汉经学概述:汉代经学为什么衰落?
董仲舒--西汉鸿儒
儒家公羊学派的视角看汉代的“夷夏之辨”
★儒家思想概述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