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审美提升 | 马克·吕布:虔诚地观察这个世界并忠实地记录它

       拓展眼界 · 提升审美


本期人物

马克·吕布

                            

“在我的取景器中发现蕴藏着的节奏和韵律,这于我依然是莫大的乐趣。” 

—— 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1923生于里昂,是法国著名摄影师。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


在18岁的时候,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他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到山里去玩儿。因为马克·吕布从生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马克·吕布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
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马克·吕布可以应对人生的惟一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吕布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6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种不同的地方,用镜头将一切被他眼睛捕获,同时又打动他的瞬间都记录在了最原始的银盐胶片中。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丽的山,他发现在旅途中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流。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开始的几年,他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做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


在马克·吕布30岁的时候,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布列松。在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之前,他就说服马克·吕布使用一个旧取景器,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的特性。于是,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这个拘谨的里昂人试图熟悉巴黎,他拿着布列松送的取景器,身上带一盒胶卷,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爬上了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刚开始拍照时,他完全不知道透过旧取景器的世界是倒立的,一时的眩晕让他险些摔倒。通过旧取景器观看,突然发现一个人倒挂在半空中,于是本能地按下快门,便有了这张舞蹈中的《铁塔上的油漆工》。这张照片也成了他进入马格南的入场券:布列松从整卷底片里挑中这张,由编辑莫瑞斯卖给了当时职业摄影师最向往的《生活》杂志发表。

随着越南战争的愈演愈烈,1967年10月21日,数千名示威群众呼喊着口号向五角大楼冲去,使得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反对越南战争的和平集会变成了暴力冲突。在这次反战大游行中,时年17岁的女孩简·罗斯从大巴上下车走进抗议的队伍中,最后直面荷枪实弹的军警。她认为虽然军队是战争机器,但是士兵们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她试图劝说士兵放弃战争主张。

后来,她手持鲜花站在全副武装的军警面前的历史瞬间被马克·吕布定格下来,成为一代人争取和平和非暴力抵抗的象征,也成为最能代表马克·吕布的摄影风格的作品之一。

后来1968、1972以及1976年,马克·吕布对北越作了数次新闻报道,并从越南和美国两个视角记录战争。


1957 年,马克成为19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他一生拍摄了无数中国主题的作品,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

1955年被马格南图片社派驻印度后,他在那里结识了法国驻华使节,通过这层关系,1956年底获准前往中国拍摄,成为1949年后最早进入新中国的西方记者之一。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

▲ 1956 香港赴广州的火车上

▲ 北京,1957
▲湖北,汉口。由苏联援建的汉口长江大桥正在施工,1957
▲ 看小人书入了迷的小孩(北京,1957)

马克·吕布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20多次来到这片土地,在旅途中他深切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以及后来中国内部的资本主义是如何使中国转型的。他力图寻找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一直存在着的历史脉络,寻找正如戴高乐的那句名言所说的——“比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文明所蕴含的永恒。

1957 北京

1957 玩老鼠的孩子,北京市郊

1957 工厂,鞍山

1957 纤夫 重庆和兰州之间

1957 四川

1957 在食品店排队的人们

1957 四川

1957 教师

工程师出身的马克·吕布对于结构和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总能看到高度和谐的点、线、面构成关系。这样形成的强烈的视觉样式加上“陌生人”一般温情又好奇的视点构成了马克·吕布具有高度辨识性的镜头语言。就是这样的语言在当时的中国一经传播,立刻给中国摄影师带来了集体的文化震撼。在当时的中国,摄影要么是以宣传工具要么就是以沙龙摄影的样式出现。由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和马克·吕布等人主导的玛格南图片社好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吹开了蒙蔽在中国摄影师眼睛上的“一块红布”,这股旋风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都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消弭的影响。


马克·吕布从不摆拍,即便是名人影像,他也只在某个环境或者场合下抓拍,抓住个人在历史背景中的细节和气质。因此,马克·吕布的新闻摄影报道不仅有客观的呈现,更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与趣味性

▲ “1957年冬,我受邀请,去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晚宴,同时受邀的有600人。这次晚宴是在王府井大饭店的前庭举行,其间用过的平底酒杯现在一家国营商店里出售……作为现场唯一的外国记者,我被迫屈从于一项奇怪的禁令:不许对伟大领袖正面拍摄。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还是成功地抓拍到了独家照片:毛主席正在饮一杯茅台酒,完全正面。” 事隔多年,还能感觉到他在讲述时的兴奋。

▲ 1971年,周总理在和法国前教育部长聊天时伸出两根手指说:“我在法国只学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列宁主义。”这个场景被马克迅速抓拍了下来,成就了这幅经典的肖像作品。

▲ 列侬(1964)

▲ 达利(1963)

▲ 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娃(1967)

马克.吕布拍摄了许多同时代的政客、艺术家、哲学家、明星。他对此非常骄傲。然而,他拍得更多的,还是平凡的人、微妙的事,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细节。

▲在故宫打太极拳的人们。缓慢的动作,这个千年的健身运动依然还有许多行家好手。
▲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表演摔跤

他说:“ 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

▲武汉长江边上。矗立在两个烟囱之间的毛主席像,烟囱是中国新工业化的象征,1971
▲ 1965年中国美院雕塑系课堂上尚未遭取缔的人体模特,而他们很快就将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消失,直到20年后重新出现仍不免被舆论抨击和歧视。
▲ 1965年在北京大学,他拍到了周末舞会和戴着口罩跳舞的女学生,这种场面也将告别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长达20年。

于是马克·吕布真正用自己的双脚跨出了西方与中国之间的连接的桥梁,但他始终以一个旁观者和陌生人的身份,为巨变中的中国留下众多珍贵视觉档案。

1957 北京

1957 北京 故宫

1957 北京 王府井大街 最后一个贵族

1957 北京,结婚

1957 北京天安门

1957 甘肃,麦收

1957 甘肃,年轻人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在学校学习

1957 故宫

1957 寒街上的三个小孩

1957 看皮影戏的孩子们

马克·吕布曾获多个奖项,并先后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摄影作品遍展全球并在许多杂志上都有过登载,包括Géo、国家地理、Paris-Match、Stern 等。他曾两次获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纽约的摄影国际中心(ICP)举办过回顾展。

“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不断变化之时。”马克·吕布说。



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

“我的世界观很简单,”马克·吕布曾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说。“明天,未来的每一天,我都想看看这座城市,拍些照片,认识一些人,一个人闲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马克·吕布:记录我们时代的表情
徕卡代表性摄影师马克·吕布与“中国印象”
马克·吕布——影响一代中国纪实摄影的摄影大师
历史上的今天 | 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诞辰
12张照片,窥视半个世纪中国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观察和记录下的中国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