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的诚实

我一直对王阳明格竹子一事有兴趣,因为这看出他的诚实。自从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之后,只有这个王阳明实打实地去“格”天下万物。他先是叫他学生钱子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一无所获。不信,自己亲自去“格”,七天,结果昏头涨脑,才相信,天下事物原来是格不得的,只能反求内心,以致良知。

为什么提出“格物”的朱熹没有具体去“格”,反而王阳明要去“格”呢?读《大学》知道,朱熹的“格”,与家国天下相连,更多是指修身,指道德状态,指治国的基本素养,而不是真的去“格”什么具体东西。以王阳明的聪颖看,为什么他却把这“格”理解成,比如,瞪着双眼看竹子?

瞪着双眼看万物,看也白看,这是常识。竹子作为传统文人画的一个题材,象征着清高,无需去看就知道。除非画家,像文同或郑板桥那样,通过观察掌握竹子的造型特征,然后逸笔草草,描绘出来,吓死不懂画的人。可这和瞪着双眼看竹子是两回事。画家观察,描绘是其目的,和普通人看竹子不能同日而语。有目的,观察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意义。所以,画家看竹子,没有昏头涨脑,王阳明看竹子,劳神无益,疲惫之余,感悟良知之所在。

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先有理论,后有观察。如果不事先设置目的,观察就不存在,格也白格。十六世纪伽利略制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望远镜,然后去看月球。因为他事先知道要看什么,所以就看出了名堂。他再依据自己对月亮的观察,画出了第一幅月面图,并正确指出,月亮表面是陨石坑。看伽利略简历知道,他早年学习过素描,还做过素描老师,熟悉明暗法中的“三调五面”,知道那是表面起伏的视觉现象。如果没有对明暗法的了解,恐怕他会画不出月面图;即使画出来了,也不能解释其中的意思。

王阳明是诚实的,所以留下了如此诚实的一段故事,并给予我们如此多的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董平:格物达理之疑
和儿子一起读大学
王阳明的心学之路: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
1《徐爱录》一 格物致知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七讲 格物致知的核心是找到做人的是非善恶标准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大学》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