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振宁阐释《易经》:孕育1000多年,影响到中华文化各个角落

要点提示:

杨振宁十多年前的一篇演讲词,其中对《易经》发表了个人见解。作为一位自然科学专家,一位理科学者,指出了易学研究中存在多年并一直争议的问题,并就《易经》对中华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及负面作用提出质疑,开启了一条新思路,给人启迪。

杨振宁图

1.对“天人合一”有新见解,摒弃一些传统见解:“天人合一”或“天人和谐”或“天人对立”。

2作为一位物理学家,谈及《易经》对汉语言发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3.中医存在认识论问题,杨振宁也提出了新见解。

4.易学研究一直存在歪门邪道,占卜算命等迷信,一直需要做科学的分析,需要理科学者多从科学上汲取营养,扔弃《易经》的糟粕。

5.现在缺少有自然科学知识的专家学者对《易经》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缺少批判性的研究。

杨振宁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围绕三个核心议题阐述己见: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易经》

杨振宁说,《易经》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叫《归藏》,可惜都失传了。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1000多年。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6个连线,坤是6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是对的。

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杨振宁著作《曙光集》

如果用几句话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即是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这种精神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

关于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已经讨论多年,归纳起来大概有5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我认为第四与第五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

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6章。

欧几里德画像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巨大。如果翻阅一下此书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但300多年来在中国没有发生应有的影响。

几何图形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

徐光启纪念邮票

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二、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杨振宁指出,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杨振宁认为,“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

三、关于汉语汉字的成因

杨振宁指出,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是否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1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

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汉字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杨振宁说,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等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分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

请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分量,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四、关于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和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包括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杨振宁图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

《现代汉语语法》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

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延伸。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

现代汉语语法示意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谢瑞阶油画作品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周裕国国画:孤舟仙客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

章祖安书法:录李白诗

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他这句话是说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杨振宁谈易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评赵彦春《杨振宁——使人昏昏?使人昭昭?》
杨振宁解读《易经》
杨振宁“跨行”谈《易经》,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易經》與中華文化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