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仪征市真州镇(下)

匆匆过客流连处

在仪征的志书上,除了记载有在本地做官的和本地产生的名人,还有在此路过和居住的名人故事,归类在隐逸、侨寓栏目,前文说过春秋逃吴的伍子胥,就在此列,虽然伍子胥逗留的时间很短,但留下的故事却很感人。这里再简列几个故事。

苏东坡一生到真州至少三次,第一次在真州州学住了二十多天,还到真州天宁寺的僧舍里写《光明经》,隔壁的墙院内有一口水井,苏轼闲暇时打这井里的水煮茶“喜其清甘”,感觉很好,为此井题名“慧日泉”,此井今天还在,就在仪征天宁塔下;第二次是被贬途中匆匆路过;第三次是获赦北归到达真州,等儿子苏迨从宜兴来接,这次他在真州住了四十几天,最欣慰的是与米芾相聚,最不幸的是在此生病了。

【慧日泉】

米芾当时正在真州任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苏轼比米芾大十六岁,见了米芾的书法诗文赞不绝口:“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这期间苏轼给米芾写了九封信、一首七绝,米芾则有五首七律。从苏轼的信中可知他的处境:从儋州北上,坐船一月有余,尤其是在运河等待过闸的时候,水不流动、浮满腐物、暑气熏蒸、空气污浊,已在海南生活七年的他终于在六月初三病倒。病中写给米芾的信里说道,我吃饭就腹胀,不吃吧身体更弱,昨夜我通宵没合眼,坐在那里喂蚊子,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噢。米芾见信心急如焚,立即要苏轼搬进东园疗养,并亲自送麦门冬饮子。苏轼甚为感动,作诗为记。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这首诗被后人镌刻在东园清宴堂。

苏轼全家六月十一日离开真州,十五日到达常州,寓居顾塘桥北孙氏馆,病情愈重,于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七百五十年后,阮元沿着运河,从扬州徐林门经三汊河进入仪扬运河,夜宿太子沟,天亮后继续前进,到达仪征新城旧江口的“宋返魂梅花院”。看到宋代的返魂梅花,联想到苏轼在仪征运河上生病、米元章请他到东园养病并亲送麦门冬的故事,结合自己在云贵的经历,认定苏东坡在真州患的是“回头瘴”。他说,常听说人在南方时受了瘴气但没有感觉,一回到内陆就会发病,病名叫“回头瘴”,今天尚且如此,何况宋朝的苏东坡!苏公在儋州中了瘴气当时当地没有发作,但过真州归常州即病故,这是“回头瘴”无疑。阮元为此写了诗和长长的序,《乘二礼芦洲船宿真州旧江口宋梅花院记苏公病宋梅二事》,诗曰:
宋代梅花得返魂,江船夜宿旧江村。
苏公病卧真州日,终是回头儋瘴根。

文天祥也是三次来过真州,第一次是他刚中进士时,第二次是他被俘逃脱后,第三次是他再次被俘押解大都路过。以第二次最为精彩。

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以枢密使身份到临安城外元军帐中与伯颜谈判,一行十二人被扣留并押往北方,途经镇江。谈判团的一位真州籍成员遇到了一位看管敌船的老乡,许他千金并承诺日后当宣承使。这位看船的真州人说:“我替大宋救得一个丞相回去,建立大功业,要钱要官做什么?”他冒着全家杀头的风险放他们一行渡江来到还没有沦陷的真州。

文天祥一行到了真州城下,城里大小将校都出来迎接。知州苗在成激动得流泪说:两淮的兵力还很强,能够担当复兴大任,问题是两位制置使有矛盾,不能形成合力,丞相来了就好办啦!文天祥问:有何破敌良策?苗再成回答说:以淮东军攻湾头、扬子桥,淮西军攻金陵,我与赵孟锦(都统,宗室)以水师直捣镇江。同一天,三路同时出兵,元军的大帅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对此大加赞扬,随即写信送两个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联络。

谁知事情出现了变故,文天祥的信还没到,扬州有个逃回的小兵先报告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他们放了一个丞相,到真州来说降了。李庭芝信以为真,密令苗在成杀掉文天祥。苗在成不忍,又不好违抗,就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垒外,把制司的文书给他看,把他关在城门外:我不杀你,好自为之。又先后派两批人去跟踪,两批人观察后证实其忠义,都不忍心杀他,还派士兵二十人沿路护送至扬州。四更鼓响时抵达城下,听等候开城门的人谈,制置司下令防备文天祥很严密。文天祥与随从听说后便转向高邮,高邮也接到了李庭芝的通知不让进城。文天祥等只好经泰州、通州,坐海船去了温州,一路风餐露宿,险象环生。

这次文天祥在真州前后只待了三天,却留下了《真州清边堂与苗守再成议兴复题苏武忠节图》三首、《真州杂赋》七首、《出真州》十三首等诗篇二十多首。后来第二次被俘又过真州,还有《真州驿》《渡扬子江》等。摘录其中的三首:

真州杂赋七首之一
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骑马入真阳。
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见衣冠是故乡。
出真州十三首之一
一别迎銮十八秋,重来意气落旄头。
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门泪雨流。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第一首看得出他进入真州如见亲人的喜悦,第二首可见被亲人猜疑的沮丧,第三首是他第二次被俘押解大都途经真州所作,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一片忠心。

文天祥坚守气节,浩然正气,是士子文人的榜样。与文天祥差不多同期,还有一位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者,在真州被拘禁十六年,同样名垂青史,他就是元朝翰林院侍读学士、国使郝经。

郝经是忽必烈的幕僚,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时献计,与宋右丞相贾似道谈定称臣纳币议和,忽必烈班师北上归定大事。忽必烈即位后,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出使南宋,任务是通报新君即位,落实议和所谈的纳币。贾似道对郝经一行的到来极度恐慌,害怕冒功鄂州却敌的劣迹败露(他把蒙古军退兵吹嘘成战争胜利,隐瞒了称臣纳币议和,还因此封卫国公),遂把郝经一行拘禁于真州。

郝经在被囚禁期间,多次上书宋帝和宰相,极力陈述战、和的利害关系,要求宋君接见、要求放他回元,但贾似道都将他的书信截留不报。为了策反郝经,贾似道谎称元廷兵乱,几次派人诱降,均遭郝经痛斥。又派人断绝生活供应、假扮强盗夜闯囚所威逼,甚至制造使团内乱、刺杀郝经等,也未能动摇郝经的意志。郝经在真州被囚禁前后长达十六年。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伐宋,又命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责问信使无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词穷,再加元军所向披靡,不得不派总管段佑以礼送郝经一行北归。元世祖忽必烈也派枢密院官及内臣近侍远道迎接。第二年夏天,郝经一行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赐宴于廷,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这一年秋天七月,郝经病逝,元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谥文忠。

《元史·郝经传》中有郝经“鸿雁传书”的故事;至元十二年(1275)三月,汴京的百姓在金明池射得一只大雁,发现雁腿上系着帛书,长五寸、宽二寸,有五十九个字,背后有“陵川郝氏印”,印方一寸。帛书上有诗一首: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落款是“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郝经不知改元,仍用中统纪年,实际上应该是至元十一年1274)。

然而这封帛书在至元十三年正月才辗转到了安丰教授王时中手里。延祐五年春,集贤学士郭贯任淮西廉访使时,见到了帛书。此时离郝经雁书发出已经四十三年,郝经本人辞世也有四十二年了。

郭贯见到帛书后立即上奏,朝廷下旨征集到宫。十一月,太保曲出、集贤大学士李邦宁上书仁宗,将其装裱成卷,各位翰林、文臣纷纷题识,收藏在东观。这帛书是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啊。

《元史》主修宋濂评价:从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匈奴对汉朝谎称苏武已经死了,汉昭帝派使者去交涉说,我们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了一只大雁,腿上系有帛书,上面说了,苏武没死,在北海牧羊呢!匈奴心慌胆怯,苏武因此而获释。后来我们都知道,这是汉昭帝编出来的假托之词,其实并没有大雁帛书这档子事。如今郝经出使宋朝遇到困难,使用鸿雁传书的招数,居然真的将帛书送到了汴京,这是天公要彰显郝经的忠节啊!我们知道帛书送达时郝经已经北归,世祖伐宋并不是因为见到帛书后感叹“十骑留江南,曾无一人如雁”而兴兵,那是好事者的牵强附会之谈。今天我宋濂既修《元史》,就该将这个事实录入其中,这也证明大雁确实能够传书的。

郝经不仅崇尚气节,做学问也没有放松。被囚禁后,他一心只做学问。并且将使团其他成员都培养成了“皆通于学”的学者。郝经在真州编撰的著作数百卷,几百万字,其中三十九卷的《陵川文集》是研究宋末元初的珍贵资料,《江石子记》是记录仪征雨花石的第一篇专著,九十卷的《续后汉书》是重要的史料著作,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御题郝经续后汉书诗四首》赞曰:
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却逢奸计投。
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

在真州的过客中,郑板桥也是一位名人。他自撰的《板桥家书》中说,康熙四十年(1701)九岁时在真州茅家桥(即今新集镇毛桥村)读书,仪征县志在介绍“江村”景点时说,江村在游击署前,里人张均阳筑。兴化郑板桥燮,尝寓此。郑板桥住在江村干啥呢?康熙五十七年(1718),他中秀才后两年,二十六岁,在仪征教书,为期三年。他在江村时与吕凉州等人唱和,曾做过一副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他的诗集中有《真州杂诗八首》《又叠前韵八首》,其中有两句:“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自注:“谓张仲菕、鲍匡溪、米旧山、方竹楼诸子。”即寓仪征时所作也。

另外,郑板桥四十三岁时,学生邀请他重游江村和仪征江景;六十六岁时再访仪征,脍炙人口的《真州杂诗八首》,和《又叠前韵八首》,就是这一次创作的。郑板桥一生吟咏仪征的诗多达二十四首。

郑板桥曾在一幅画上(为马秋玉画扇)题了一段话:我郑板桥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桥读书,经常在竹林中休闲散步。潮水退去的时候,小路上的泥沙湿湿的、软软的;潮水上涨的时候,林子里浸满了水,水浅沙明,绿荫澄鲜可爱。经常有鯈(tiáo)鱼儿从溢满水的池塘中逃出来,在竹林里的竹根短草之间游来游去,这是鱼儿跟我郑板桥一起游戏呢!当时我没有赋诗一首,到现在还耿耿于怀,现在补起来:
风晴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入林腹。
绝无波浪自生纹,时有轻戏相逐。
日影天光暂一开,青枝碧叶还遮覆。
老夫爱此饮一掬,心肺寒僵变成绿。
展纸挥毫为巨幅,十丈长笺三斗墨。
日短夜长继以烛,夜半如闻秋肃肃。(风声、竹声、水声)

【郑板桥全集书影】

浩气英风盈天地

由于地处运河入江的咽喉,真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真州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事。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夏四月,金兵攻破杭州,高宗逃到了海上,金兵在江南“搜山检海”、大肆抢掠后返回北方。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在真州江面上指挥水军阻击,又在镇江设伏,兀术险些被俘。金军无法过江,就改变路线逆流而上去建康,韩世忠在真州沿江追打,将兀术逼进黄天荡(今仪征青山镇对面沙洲),堵住唯一的出江口。兀术求和,韩世忠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士,则以相全。”兀术无奈,想弃舟走陆路去建康,被岳飞痛击后又逃回黄天荡。宋军都是海船,高大威猛,从船上放下系有大钩的铁链,勾起金兵的小船,一拽就翻,兀术急的抓耳挠腮,张榜悬赏破阵之策。一个姓王的家伙贪财献策(汉奸古来有之):海船无风不动,选择无风日出击,以火箭射其篷帆,不攻自破。又有奸人献计:黄天荡是江滩沙洲,原来有老鹳河与长江相连,只需凿通三十里即可出江。兀术依计凿通老鹳河,选择无风日出击,宋军舰船果然行动不得,篷帆起火,军心大乱,金兵乘机杀出,占领六合。韩世忠不敌,从瓜步弃舟登岸逃回镇江。这场黄天荡大战,宋军以八千人抗拒金兵十万之众,历时四十八天,从此兀术再不敢渡江。

绍兴四年(1134)十月,金元帅左监军兀术率军五万,与伪齐军联合,自淮阳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宋廷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乞和,并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镇江北上阻金军渡江。十月初四,韩世忠命部将解元出承州(右路),董旼出天长(左路),自率骑兵至大仪(今仪征市大仪镇)抵御金骑兵(中路)。十二日,魏良臣一行过扬州,韩世忠故意出示避敌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师镇江姿态。待魏良臣走后,韩世忠立即率精骑驰往大仪镇,在一片沼泽地域将兵马分为五阵,设伏二十余处。翌日,金将万夫长聂儿孛堇从魏良臣口中得知韩世忠退守镇江,遂命部将挞孛也等数百骑直趋大仪镇东。韩世忠亲率轻骑挑战诱敌,将金军诱入伏击区。宋伏兵四起,金军猝不及防,弓刀无所施。韩世忠命精骑包抄合击,并命“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陷于泥淖之中,伤亡惨重。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被俘,其余大部被歼。左路董旼也进展顺利,进占天长,金兵败走,俘敌四十余人;右路解元遭遇劲敌,相持十三日恶战,韩世忠派成闵(字子琼,一字居仁,邢州人,官至淮北制置使)率骑兵增援,战局逆转,俘获金兵千户等人,金兵溃败,相互践踏、溺水者甚众。韩世忠亲率大军追击至淮安,大获全胜,史称大仪镇大捷。战后,朝廷对韩世忠以及立功的部将董旼、陈桷(1091-1154,字季壬,温州人,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解元、呼延通(淮阳人,官至防御使)等都有封赏。日后为韩世忠撰写神道碑的赵雄(1128-1193,字温叔,资中县人,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则将大仪之战誉为“中兴武功第一”。如今,在仪征市大仪镇的中心广场上,建有韩世忠雕像,仪征人民永远铭记他。

【插图:仪征大仪镇韩世忠塑像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九月,太平了二十多年后,金兵又来打真州了,真州守将是步军司统制邵宏渊。他率兵在胥浦桥与金兵血战,没有打胜,真州城失陷。此时,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正在派船将真州、扬州的百姓南渡躲避。金兵统军万户高景山追杀过来,刘锜派部将吴超领兵阻击,双方在真州皂角林展开激战。高景山被斩,俘获数百人,金兵退走,此役史称皂角林大捷。杨万里有诗赞曰:
水漾霜风冷客襟,苔封战骨动人心。
河边独树知何木?今古相传皂角林。

两个月后的冬十一月,金兵分(陕西、江陵、江淮、沿海)四路来犯,完颜亮(1122-1161,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亲自率领江淮这一路大军。当完颜亮带兵攻打六合、想切断刘锜军的时候,邵宏渊带兵在胥浦桥再战金兵,这一仗打赢了。

月底,金兵再犯真州,因有皂角林大捷和十一月的胜利,又有刘锜威名在,真州百姓对官军充满信心,没有逃跑。然而这次刘锜尚在清江(淮阴)御敌,分身不得,真州官军人少抵挡不住。邵宏渊坐镇真州城中,一面组织民众紧急撤离,一面派部将元宗、梁渊、张昭率三分之一兵力(总数两千,三分之一也就是六七百人)出战御敌,作战意图是拆毁西门外胥浦桥,阻敌东进。三位将军临危受命,火速赶到胥浦桥,然而金兵已至,来不及拆桥了。三将军毫无惧色,高呼杀敌冲入敌阵。元宗力竭战死,张昭也被弓箭射中身亡,梁渊鼓励剩下的战士说,我们多抵挡一阵,就会多救出老百姓逃命,大丈夫为国立功,就在今日胥浦桥边!他单枪匹马再入敌阵,活捉了一名敌将。正当他挟敌将返回时,被敌人砍断右臂,金兵正欲向前,只见梁渊猛然回头,大吼杀敌,金兵一时竟不敢靠近(犹如张飞在当阳桥)。后来梁渊力竭,挟敌将从桥上跳下,同归于尽。敌人丢了骁将,又得知真州城里还有部队,犹豫不敢前进,使得众多百姓得以逃生。

三位将军牺牲后,真州军民为他们建了“三将军庙”,真州司法参军刘宰在《庙记》中写道:三将军以一身之死,易百万众之生,以胥浦跬步之地,为江淮数千里保障。吁!壮矣哉!

“三将军庙”起初建在胥浦河边,后来由于胥浦河涨水,遂将庙迁到城东焦家山。为了永远纪念他们,人们将“三将军庙”所在地命名为三将。真州人民对一边指挥军人抗击、一边安排群众转移的邵宏渊也是感恩有加。逃难获得重生的真州人民建立了“邵使节祠”。联曰:

跬步作长城、丸泥封函谷,三将军喋血桥头,舞钢刀、抒铁臂,为国为民,浩气英风盈天地;
孤军当扬子、独帜成泰山,一州宰鏖兵河畔,打恶仗、出奇兵,乃忠乃实,丰功伟缚亘古今。

此后的隆兴二年(1164)、庆元二年(1196)、开禧二年(1206)在真州至少还有六次规模较大的抗金战斗,其中真州城失陷至少有三次。最惨烈的是庆元二年冬十二月的一次,宋军被斩首两万多人,多位将领被俘。

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心传在其传世之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遍述了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分别是明州城下、和尚原、杀金平、大仪镇、顺昌、皂角林、胥浦桥、唐岛、采石、蔡州、茨湖、确山、海州,其中大仪镇、皂角林、胥浦桥三战皆在“十三功”之列,真州人民为汉民族的生存发展、为抗金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端平三年(1236)冬十二月开始,真州开始抵抗蒙古军入侵。这一年,蒙古将军察罕来犯,被真州知州邱岳打败。这一仗打得很漂亮,邱岳分工明确、安排周密,蒙古军攻城失败退兵,邱岳乘胜追杀到胥浦桥,并用强弩射杀了一位据桥挑战的敌将,敌人仓皇退走。众人想扩大战果继续追击,但邱岳说:敌兵人多势众,十倍于我,只能智取不可力胜。遂在西门外设下三道伏兵,备好火炮石弹。元兵再来时,伏兵四起,火炮齐发,打死了前面的敌将,敌阵大乱,狼狈逃窜。当晚,邱岳组织勇士夜袭敌营,放火焚烧帐篷营寨。不到二日,元军退走。

淳祐二年(1242)八月,蒙古军再犯真州,建康知府沿江制置使杜杲派三千水军来援,蒙古军到达真州城下后,看见常胜将军杜杲旗帜,乘夜退兵。

咸淳十年(1274)三月,蒙古军董文炳驻军镇江,真州军民参与了著名的镇江战役。张世杰、孙虎臣约真州守军誓死以战。德祐元年(1275)春三月,真州守军为了配合镇江战役,切断了沿江元军的运输线,招致元军报复。元将李庭焚真州军船二百艘,斩守船军众多;四月,元将阿术兵围扬州,六月打援真州军,七月与真州军大战于珠金沙(真州东门外),斩首两千余级。元军胜后,在真州城外大肆搜粮。真州知州苗在成、都统赵孟锦率军出城与元军再战于老鹳嘴(城东江边),又没有获胜。九月,阿术派张弘范、拔都率千艘兵船再犯珠金沙,真州东门外的繁华,被劫掠殆尽。

德祐二年(1276)二月二十九日夜,文天祥从镇江逃脱到达真州,受到真州知州苗在成款待。在这里待了三天后,被在扬州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怀疑,被迫离开。

三月,元军押解被俘的宋恭帝、母亲全氏和谢太皇太后从临安北上过境真州,逼其下诏给守军劝降。真州知州苗在成哭拒,并出兵企图夺驾,没有成功。五月,真州守军派冯都统率兵两千、战船百艘,奔袭瓜洲,阿术派部将昔里罕、阿塔赤迎战,宋军又败。元军追到珠金沙,缴获宋军战船七十余艘,冯都统等投水殉国。

景炎元年(1276)六月,元军派直脱儿率兵开始进攻真州城。随后,阿术大军也兵临城下。真州知州苗在成与都统司参议官赵孟锦商议拒敌之策。赵孟锦是宋朝宗室,少年时放荡不羁,但与苗在成却是好友,每次作战总是冲锋在前,苗在成对他颇为倚重。他献策道:阿术急于求成,大队辎重都在江边船上。这两天江上时有大雾,我愿带一支小部队,乘大雾去江上烧他船队。一旦得手,郡守挥兵杀出,可获全功。苗在成认为此计甚好,同意实施。然而天不假时,赵孟锦的人马接近元军船队时,太阳出来了,浓雾散去,一行人暴露无疑,为元兵围剿追杀。赵孟锦不愧是宗室龙脉,奋勇登船杀敌,后不幸落水而亡。随后,阿术指挥元军猛攻真州城,真州城终于失守。知州苗在成毫无惧色,指挥巷战抵抗,不屈而死。从端平三年(1236)元军第一次入侵到景炎元年(1276)沦陷,真州人民坚守了四十年。在此之前三个月,南宋首都临安已经沦陷。

苗在成牺牲后,仪征人民非常敬佩他精忠报国、尽节成仁的高尚情操,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东门水关建立了大忠节祠,祭祀苗在成和他的战友:丞相文天祥、都统姜才和都统赵孟锦。康熙六十年(1721)又在县署东边建立了祭祀他的专祠——苗公祠。

明中期的抗倭和明末的抗清也是十分悲壮的,仪真有记载的战斗也有十次左右。这里介绍一下明末的黄得功。

崇祯帝死后,马士英、阮大铖欲立福王朱由崧,史可法起先支持潞王朱常淓,但黄得功护卫福王在仪真召见史可法,史可法始臣服弘光朝。后来黄得功又奉命守仪真,就在这段时间他母亲去世,就地葬在仪真方山。

黄得功是辽东开原卫人,行伍出身,使双鞭。因军功授总兵,崇祯末年封靖南伯,参与拥立福王晋靖南侯。时清兵横扫江淮,史可法守扬州,高杰守瓜洲,黄得功守仪真。史可法牺牲之前,为了调解高杰与黄得功的矛盾,将黄得功调往了庐州。四月,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发兵东下,在九江病死。儿子左梦庚继帅位继续“清君侧”大业,被黄得功击败,黄因此被封为靖国公。

扬州、仪真城破后,清军大举渡江,弘光帝弃城逃往黄得功军中求护驾。黄得功大惊,落泪说:“陛下死守京城,臣等还可以尽力,为什么听信奸人的话,仓卒来到这里!而且臣现在对敌,怎么能护驾?”弘光帝说:“除卿无人可以依靠了。”黄得功哭道:“愿意效死。”他率军在芜湖荻港和清兵大战,原明将刘良佐已先降清,在岸上大呼招降。黄得功怒叱他,忽然被箭射中咽喉左边。黄得功掷刀,拔出箭后死去。其妻听说后也自杀,他部下总兵翁之琪投江而死,中军田雄挟持弘光帝投降。

黄得功葬在仪真方山,和他的母亲徐太夫人、与他一起殉国的翁夫人,三个墓在一起。嘉庆年间仪征知县屠倬,重修黄得功墓,并撰碑文祭祀,赞他满门忠烈,感天地泣鬼神,昭著百代。

而今迈步从头越

道光三十年(1850),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陆建瀛在淮南取消了食盐专卖,对仪征盐运业打击很大,仪征天池逐渐萧条。三年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仪征变成了拉锯战的战场,战后的仪征一片荒凉,运河功能完全废止,仪扬运河入江口基本淤塞,曾国藩倡议恢复纲盐法,但运口移到了长江下游十公里的十二圩,十二圩因此一跃而成为新兴盐都,直至抗日战争爆发,火红了60年。 

随着津浦铁路的兴建,大运河沿线城市地位逐渐衰落。解放后公路运输迅速普及,新的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从广陵区六圩镇入江,仪征运河逐渐归于平静。但真州地处长江之滨,黄金水道催生了大批沿江造船厂,在真州镇的东、东北、西、西北,崛起了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化工园和枣林湾生态园四个园区,其中汽车工业园内建有上汽大众年产30万辆汽车的第五整车厂。城市扩张早已突破了老城区东南西北四门,依托仪扬运河建设的城市东区,高楼林立,在新的运河入江口——泗源沟船闸附近,建成了现代城市公园,名字还叫“东园”,新东园内保留了部分老运河故道和响水闸遗址,这是在昭示每天来锻炼休闲的人们,牢记先祖的荣光,把这份骄傲永远传承下去。

【新东园运河故道示意图】


本文收录在《扬州运河古镇》,2017年1月已由广陵书社出版。

相关链接:仪真来往几经秋 风物淮南第一州 仪征市真州镇(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十年代的江苏仪征,真州路、胥浦镇!
2016年最新仪征公交车线路
人文史话|江苏仪征:“真州八景”的由来
柳永墓
文天祥---正氣歌並序
仪征变迁四、真州风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