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忠评杨青云长诗《疼痛》
从疼痛走向疼痛
—— 杨青云长诗《疼痛》
载2004年卷《大十字诗刊》
跟许多寻梦人一样,河南小子杨青云在南方的城市里生活了多年,可他那种农民的气息却一点也没变,张口“俺”、闭口“俺”,同样没变的是他纯朴善良、憨厚耿直的本性。三年来,他换了好多厂,原因都大同小异——厂里存在着这样那样违反《劳动法》的问题,被热衷于新闻报道的他悉数向媒体抖出。为此,他不得不 “像一行站不稳的句子”, 常常流落在繁华的长安街头。内心的苦楚曾使他一度陷入语言难以表达的疼痛之中,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时时折磨着他。命运的多舛,心灵的创伤,使才华横溢的他不得不进入一种深度地思考和写作中去,并坚持以这种不为人知的方式书写着他的际遇,和内心的“尖叫”。
这些年杨青云是寂寞的,但他总是接二连三写出了引起社会反响的力作。他的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以其有力的反向自卑与怜悯轻而易举打动着你的阅读快感。尤其他是一位底层生活的写作者特别关注对现实的思考,他诗中表达最多的是人性的卑微和丑陋,试图通过这些卑微和丑陋的反向挖掘获得生命的提升以及对灵魂的净化。他这种悲悯偏激的诗人情怀同时造就了他诗文本中血性和纯真。率真锐利中隐含的韧性,在文本的结构上总是显得相当平稳和老练。因为诗人敏感的良心无法容忍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常常因他民间包公的角色把愤世嫉俗遭受的种种压力,甚至是生命的威胁,才使诗人疼痛不安,正是诗人的耿直血性和对生活不屈的个性,才造就了他对打工本身的复杂多元的质地与色彩的包涵容纳。没有任何时候比诗人的疼痛更以严肃的思考,对打工自身的审视表现出严酷甚至是酷烈的逼视。
简析他388行的长篇叙事诗《疼痛》,作为作者心灵上不能承受之痛与作为文本中具象的“疼痛”是合而为一的,但作为诗的意象的疼痛却是沿着它自身的逻辑思路,“刚刚抓住树梢/又被狂风卷到高空/遮住了阳光  蓝天  白云/飞舞着飘散着  流离失所/成了空中一朵雨做的云”。显然,诗人的疼痛是飘忽不定的。杨青云既然选择了以诗的方式进入生活,切入生命,便自然会产生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诗人在文本中一开始就把“肉体放在何处”与孔方兄联系在一起。诗人疼痛在文本的中间部分向“自己疼痛的内部深处窥探/除了汩汩流淌的血污  还是血污/只见一滴血奋力从焚烧的火焰中/飞起一个清醒的尖叫/深陷在一个深不可测的孤独里/散发着浓烈的痛苦呻吟”。我之所以极力赞赏和推荐杨青云的《疼痛》,正是想借他“一个清醒的尖叫”阐释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暗示,因为它不仅主导了作者长期为打工兄弟伸张正义,抱打不平的心灵之痛,更重要的是赤裸裸地揭示了南方的淫欲,南方的贪得无厌。“她们在夜晚已找不到自己的面孔/那躺在床上的躯体只是一堆麻木的肥肉/身下有灵魂的部分已经丢失/肉体的欲望已隐退耻辱的别名/我听见撒旦的灵魂为人类的贪欲在哭泣……我已经没有疼痛  没有肉体的欲望”时,却“将诗歌中的玫瑰花/拔亮取暖”已经难能可贵了。严格地说一个艺术家,所触及的真实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本质,而不是对琐碎的原生态的现实作简单的模拟或虚假的抒情。写作是一种发现,是对现实的担当而不是规避。所以我们有一千个理由为自己写下警醒:和那些风花雪月,莺歌燕舞的文字完全分离开来,直接切入生存的内核。“有人说鲁迅是伟大的,就在于他有一颗沉重而愤怒的心灵,写出了那个时代存在的闭抑性和残酷性。”(摘这段文字已找不到是哪位大家所论,很抱歉。)杨青云何尝不知道精神追寻最终是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只是虚幻美丽的泡沫罢了。然而,他能在诗歌中为自己伤痛的心“取暖”,让诗歌来舔去他“已结痂的伤痛”,这无疑是诗人无奈的宿命。他把打工的艰辛苦难看作是“想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可是他似乎什么也没抓住,只是“紧紧地抓住一缕风不肯松手/任疼痛靠近流血的地方/凝视着还没有擦干的血迹/覆盖大地的呻吟。”
诗的力量无所不在,不管诗歌在时代的进程中地位是如何尴尬,它都能给人以特殊的艺术感染和心灵的美好陶冶。我们在看到作者把打工族这个城市夹缝中最软的软柿子比作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供养他人的奶水。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果没有底层千百万民工的参与流血流汗,甚至作出无可避免的牺牲,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农民工不但是现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力军还是社会最丰饶的精神绿地。因此任何对农民工的低估甚至歧视,都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只要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就无法拒绝疼痛,任何疼痛也不会导致人对自身生命的彻底否定。尽管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之重,例如打工:作者以一个十八岁的打工妹身份,写她“晕倒在一个叫长安的小城/被风抖在死神的十字路口时/把打工妹的名字也弄丢了……没有比找不到自己名字的人/更加为撕心的疼痛逃不过/深深的折磨而无可奈何/在南方 我像一行站不稳的句子/被揉进暴雨  又被暴雨所摧残……望着血淋淋张着大口的南方/为何还是心惊肉跳/站在繁华的长青路大街/还是感到憋闷心慌……即使没来得及大哭一场/唯有痛感还在体内/像一块无字的墓碑/在心室的灵壁上四处碰撞脆弱的神经/伤疤的秘密就是这样被它强奸/阳光从雪山中伸出舌头/舔食南方还在流淌的大片血污/去推动那个欲望的诱惑  去推动南方/对农民工的偏见……”上面摘引的诗句可以从:撕心疼痛、无可奈何、揉进暴雨、血淋淋的张着大口、心惊肉跳、大哭一场、墓碑、强奸、血污这些特定语感中体悟《疼痛》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通过这些描述的暗示,以及《疼痛》的寓意已折射出这群生存在城市夹缝中的打工族的酸楚无奈状态。又似乎很明确对现实的终极思考和担当,使我们对这些弱势群体已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庄严的敬仰与感激“去推动南方/对农民工的偏见”从而达到了作者《疼痛》的一个行为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疼痛》艺术地记录了诗人非同寻常的心路历程,一方面显示了他对诗歌形式情有独钟,同时说明诗歌已成为他生命的不可或缺。但我所熟悉的杨青云不仅读诗,写诗,用诗来承载生活的意义,品尝漂泊的况味,并以之来引导他追寻诗性的一切可能之外,他还以小说、散文、评论,甚至所有的文学形式来作为自我存在的方式,表达一个行走者在这座与之格格不入的城市中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疼痛”。在这首长诗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从工厂到宿舍  从宿舍到图书馆”,一贫如洗,却“一如既往做着诗人梦想”的瘦弱书生的形象,这形象像一个硬硬的影子,在躲闪不及间刺伤了你的眼睛,让你无法回避他作品中透出的浓重的生活气息。例如写乡愁之痛:“夕阳像一道流血的伤口/被渐渐深浓的夜色冷酷的/抛到一张旧唱片上/出租屋诚邀窗外的月光/偶尔来自豫西南的乡音/将书桌围成暂时的故乡……”,这样凝重而诗意绵绵的语句,再次证明了诗人只有真性情地写作,其作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由于长期坚持对生活的诚挚书写,使杨青云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无内容的空洞抒情。尽管现实于他是那样残酷,他空空的口袋装满了无奈,但我们却能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地感到生活的诗性化,生活的日常性在他的讲述中已转变成为一个艺术化个体,诗歌创作与打工生活本身在他的手下得到了完美结合。当然,生活本身是平凡而琐碎的,如果仅仅将原生态移植进诗歌,诗的超越性必受限制。“为一种相思  阳光/漫过那深深的雨巷/何时抵达我美丽的相思/小雨只是不停地哭泣/哭湿一种忠诚似水的牵挂/用珠江一瓢滋润我的血脉/这血脉和故乡渐渐疏远/漂泊苦难的命运/为打工的沧桑孕育芳香的果子”《疼痛》所表达的“诗意”皆是作者在南方生活真切体验,独特感悟的基础上,按照特殊情思和审美需要进行开掘,从而使其诗显得凝重、开阔而不消极、晦涩。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杨青云做得相当出色,他将诗歌的超越性、诗与日常生活的不可隔离性恰当地融汇起来,尽量提炼具有思考点的“典型”,从而把读者的思路带入更高层次,形成一种新的存在。
读着“独唱一盏灯泣泪的茫然/看一滴水的旅程比一个人/回家更容易上路”这样的诗句,无形中总唤起人隐隐的疼痛,和淡淡的忧伤。杨青云的诗不用华丽的词语包装情感,而是通过心灵的颤动自然抒发出来,以由衷之言震撼读者心弦,朴素则成了深刻的另一种展示。多数表现在作者置身其中的生活现场,以一个有着强烈良知和正义感的代言人身份,表达了具有普泛化意义的“疼痛”。这“疼痛”既是对个人生命屐痕的拓印,又承载了整个“打工一族”的情感负荷——所思所感,所爱所恨,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是对整个人类的情感体验。他试图通过诗歌告诉我们《疼痛》无疑是多义性的,内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暗示了它的多解与不可解,任何试图把它解释清楚可能都是一种徒劳的破坏,如果我们深入领会到《疼痛》的内部也许可以看到诗人的心灵创伤已伤痕累累,来挖掘“疼痛”的多种寓意,它却是诗人深藏内部对打工一种挥之不去既爱又恨的矛盾情结,又是对怦击和批判南方的卖肉丑陋感到“比疼痛更加悲哀”,“比悲哀更加堕落”的人们对金钱的贪欲,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因此,诗人的《疼痛》也就有了多义的疼痛,甚至……不能再作解释。这种“疼痛”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把南方一幅幅浮躁、淫荡、贪婪的种种丑陋界定在阅读的视野中,你不能不对打工的艰辛与苦难从内心升起一种诗意的美好期待。因为它虽然不那么令人兴奋鼓舞,然而我们选择打工却是我们众多选择中最好的一种生存方式。所以,尽管打工的疼痛没有医治的良药或是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改变,但是我们仍然值得为打工疼痛。
在这首诗中,还有一种温情的疼痛是不能不提的。“我依然心存怀疑/自己是否一头撞进遥远的/明清历史  在南方/是谁把我的心温柔地俘虏?”眷恋着故土,却又偏偏要离开故土。如果说这看似矛盾的情结是复杂和难以陈说的话,那么隐藏在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乡愁,又是否是拂照他生命最温柔最和煦的阳光?“在南方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也不足以取暖我无法忘记的故乡/我无法忘记单薄瘦弱的故乡/正如我无法忘记永远爱我的 亲爹亲娘/为什么这思乡之痛死死纠缠着/我脆弱的神经?” 既然打工已成为这个时代无处可逃的宿命,既然故乡仍在贫穷和落后中挣扎,那么这种追问还需要诗人作出回答吗?“常常在无边的冥想中/把余光中的《乡愁》/断成一截邮票”。至此,作者笔下这种深入骨髓的“思乡之痛”也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它不是一个人的疼痛,而是藏在所有背井离乡,背负沉重的游子心中的共同主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这力量就是我们心灵的大后方,时时在诗歌中隐痛的“单薄瘦弱”的故乡!正如杨青云在《我的春天在哪里?》一文中所写道的那样“……更多的时候,我会以一颗平常心看世界看人生。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面对的并不全是伤痛,还有许多欢乐和充实。”因为这份温情的力量和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才使杨青云在“疼痛”中苦苦修炼,在简陋、阴暗的出租屋里完成了他18万字的长篇小说《床上的月亮》和诗集《南方以南》,以及对二月河系列作品的研究评论《我看绿肥红瘦》……可以说正是无休止的疼痛纠缠,成就了杨青云,从而将他的人生由苦难推向了一个高度,一步步圆满着他人生的梦想。
诗歌本身的纯洁和充实更多地回到诗歌本身。《疼痛》在作者艺术的灵魂与良知的深深熏烤之下体现的价值判断,扩大和深化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给文本一个直接形象上的生命状态和本质。“一段揪心的记忆发黄变质/忽然被洞开的痛使一阵风吹得摇摇欲坠/变成一抹透明的泪水滑落南方……”,以这样略带轻灵、飘逸的诗句作结无疑是耐人寻味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作者有意地淡化主题。面对工业文明制造的大量创伤,一切的关怀和价值都在闪烁霓虹,充盈着金钱和利益腥臊中变得弱不禁风甚至无关痛痒。尽管现实中的杨青云表现的状态是艰忍,但他仍禁不住地一次次向脆弱的心灵发出严酷的拷问,然而最终他只能回到内心,无力地转过身去,清点自己可能的“歌唱”——既然此痛难消除,从疼痛走向疼痛,那我们又何必要拒绝和哀伤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峭岩 :牛肉汤,一碗熟透的诗句
【诗艺花苑】宫雪晴 | 我想写一首长诗给我的父亲(外二首)
〖实力诗作 〗现代诗:加冕长诗 等待与希望「杨东泽文学」
谢宜兴:诗歌是最有毒性的一种文学形式
疼痛,让一个诗人以批评家的目光审视现实
诗人杨炼:世界像一个鬼魂在不停轮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