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青云:蔡丽双新论
蔡丽双新论
杨青云
我本人在一篇文论中曾提到过“蔡丽双现象”这样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特别在蔡丽双诗歌与书法结合上的文化现象,也是她劈开灿烂人生的一把利斧。这把利斧还非常“不安分”地冲击着我的视野。按媒体报道的原话说其声势像爆竹,由弹丸之地的香港一飞冲天,冲出中国、亚洲,其灿烂似烟花,令华人诗坛为之顿足、喝采。现在的蔡丽双更是“香飘云天外”,连她的会员也是遍布全世界、每年度提名一位候选人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巴西国际作家艺术家协会 (简称IWA) ,都要隆重颁发“年度国际最佳诗歌奖”给蔡丽双先生!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蔡丽双文学现象,首先它是从其内部裂变,进而发生延展,形成声势规模和影响力的诗坛女神。其实,我在这里论述的“蔡丽双现象”它是自己默默地扎根,自己破土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原来它不需要这样的命名,也没有人能够命名“蔡丽双现象”的生存本质,道出真相与真理,为人类的再生提供语言作为诗人神圣命名最了然、最精审的生命之思无限可能性的尝试,从遮蔽到澄明拯救的大品质,大气象,大能量,大智慧融汇于存在之思道出艺术的诗的品质,存在之思就是最初的那束灿烂似烟花,它沉寂在我的视野之外,跌落在一地雪的诗行里,看着那秦时明月,汉唐雄关,现代婉约古典的忧伤恰如那一池碧绿的青莲,有微风吹过波影圈开一层又一层的裳化清香,离我远时它身影儿长长在绯红的晚霞里出没一片火红。当离我渐次走近时,满纸的絮语让我流连与迷茫……让我说不清的一座诗的王,打湿了秋的衣衫,碾碎了冬的芬芳,也搅乱了我清净无为的思想……于是,“蔡丽双现象”带给我们此起彼伏、汹涌澎湃的心灵引力——高处鸟飞绝,高处令人折服和敬仰。也是因为在这样的“高峰”上我看到了一个诗的王座回归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本真获得的无限可能性尝试由隐秘而袒露,由自我审美而打开一座山的高度,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顿悟的灵的最高慧根:见山是山,见山又不是山,见山还是那座山,这是一座矗立在我眼前的诗的“大山”: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起伏,跳跃,一座山的最高处,我站在她的峰顶,忍不住声声长啸吐纳余音绕梁气贯长虹的画韵仙音。请允许我在这个季节,在她的山头上行走,最好一步跨过历史,一步跨过时空,仿佛跟随诗人起伏的浪尖上,迈着轻盈的步伐,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出那些叮咚歌唱的泉水激情喷涌,成为我骨子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狂澜,仿佛气吞山河的风暴卷起我淹没我……剩下最后的隐喻则由幽暗而明亮,其境界则开阔、朗润、真实和纯净。从每一棵草每一棵树的叶子根系里生出,成为我此生不能缺少的血液,丰盈我的躯体,濯洗我的魂灵……
每个人灵魂里面,最深爱最引以为重的东西,其信息会在他的言谈举止里潜伏而不知不觉流露出来,也就是一个人的文字里面肯定是有着一个人的身份隐语存在的,比如我们敬仰一个诗人,我们的言词里就常出现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密语和玄妙也就在这里生发一缕春风,或是生发一个诗化后的新词,它使我忧惧分裂,在我的生命内核中置放一种精神放逐。当世界退隐了,“天空”太高,我攀不上去;大地太浑浊,我难以触及更深的层面。在没有结实可靠背景的生存中,一个诗的王座,一个诗的高山为我开发一个新天地。也许,即使在诗歌中,我也不能发现生命的出路,这是与人存在密切相关的问题加深并保持激情活力滋生的自觉放逐感或悬疑感。一方面我们倾听着沸腾的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又诉说着素朴的生命真实。这样的自由互动是要细细领悟:我们在承担什么?既是生活的承担,更是生命的承担。后者,才是大承担,才是真承担。当我渐渐搞明白“蔡丽双现象”的大承担,或是真承担之后,因为所有的诗意,它本质上都是生命的,它生命的真实坚定与信念也成就了“蔡丽双现象”的亮丽人生,正如我看见了一个诗歌英雄,事关整个人类。因为,“英雄”与“平凡”是一样的生命敬畏,都是要真实的对生命有所承担,蔡丽双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承担,才可以写出好的诗歌”。这掷地有声的承担,就像一个巨大的核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一种自信,一种信念,或是一种信任的承担基石。我们总在承担或担当,我们又总是在留住那些已被现代高强度刺激抹掉的梦想世界。其实,一切依赖梦想的担当最终也会被梦想抹掉。在宁静如花瓣褪下如脂的秀美,还决然守在灵魂悸颤的窗口,寻寻觅觅,如何放得下,如何敢放下?这极致的放下或是放不下从何而来?那遥远的远方风还在为谁停留?谁还在风中停留?
诗,如果不对梦想本身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反思,梦想也会成为失去活力的存在。它最终从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中抽身而去,成为异化人的野蛮力量。
蔡丽双诗歌的一个特点,是抓住现象,表现本质。在净化自己中提升自己。在语句的词序上,诗人喜爱前后颠倒变换,以追求诗歌的新颖、生动、优美。辐射我们的内心信任对生命的尊重,出于对一种无限写作的赞美。诗人养素的高度,也是文本的高度。蔡丽双诗歌铺陈的事与理一直是以托理性之思,在时间流动中蕴静态之妙,又在空间幻化中育常态之奇。它已然揭示了诗的审美在寻找与呼唤的精神向度,以及倾心以赴的情感特征担当的责任意识。当这种担当的责任意识转化为一种意象审美以呈平静之态,这一意义化写作总能够有效完成意象的独特审美和观念渗透的禅悟之趣,它自然辐射我们的内心:有丝丝的温暖爱情,也有美美的祖国与花朵。蔡丽双甚至为了突破格律、韵脚对诗歌的束缚,反复锤炼语言,使其高度浓缩后达到追求意境的变化和写作手法的突破,然后可利用汉字固有的声调和音节巧妙的排列组合,仍然收到韵律美的效果。可是,蔡丽双写韵律诗的部分相对来说,占她所有诗歌的比例不多,我还是看好诗人的自由体新诗与散文诗。她这类诗歌通过返观自身得以真实的存在,也真实的描述出一种比人的存在更伟大、高贵的存在。不是诗歌摹仿人,而是诗歌让人达到一种伟大高贵的存在,只有这样伟大高贵的存在,我们才更接近诗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不去接近它却更为危险,更为精神迷惘……
蔡丽双写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情感基调上作到最大通透。通透,意味着宇宙的开合,意味着心灵欢悦的消隐与抽离,在诗人消隐与抽离的大视野、大怀抱、大境界中。她发现历史的相似性就在于尘土的飞扬起落和生存苍茫的分割与破碎,一方面她试图将碎片重新组合,这是诗人宿命角色的成熟姿态。另一方面她又将繁复的审美体验使生命的问题永久归结为追寻过程本身,而不是简单地消解或给出单向度“体验”的“我不信”或“我坚信”。不管我们有限的理解力是如何启示“我不信”和“我相信”是绝对互不相容的。作为一个自觉真诚的的诗人,她永远是以“我不信”的方式“坚信”着,同时又以“我坚信”的方式“不信”所有神秘的悖论结盟,发现并接受困境的勇气。这种勇气,建立在诗人终其一生与缺席对罪愆的揭示、对权力主义话语的回击、令人不安的谶语与澄明的奇特混合物,以及对尽可能广泛的人类生存的综合探究的话,诗人以赤子情怀拥抱着自我与他者,又以敏识卓见完成了审视与回溯,她构建了诗人生命和使命并重的华美剧场,那些纵横捭阖的冲决与生发、内敛与爆破、抑制与冷凝,尽显一位女中豪杰的英雄本色,使人类诗歌得以形成亘古迄今脉动不息的伟大洪流。无论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作品,只要它是诗意诗性的,我们都会从光明中读到冷彻骨髓的语象;反之,从死亡移近的阴影中感到黄金时代式原初统一的光芒,已经成为一个人内心的“硝烟”在消隐,代之而起的是精神圣殿的净化,以及人格丰碑确认诗的王座引领“大诗歌”时代的到来。无疑,蔡丽双是这个时代诗坛的精魂之魂。在她的感召带动下,当代新诗发展的格局恰恰是掀起了一个大诗流行的时代,这是令人欣慰的一种文化现象。
(以上是概论部分。未完待续)
杨青雲: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主持的范曾研究项目被北京市有关单位评为优秀人才。著作有《二月河评传》《范曾新传》《范曾论》《范曾之道》《范曾新传》《杨克新论》《贾平凹美术论》《忽培元浅论》《骆英诗学论纲》《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人谈:余秀华诗歌现象
《新生代诗群·翟永明·人生在世》新诗鉴赏
蔡世平:序李元洛《夕彩早霞集》
《历史.生命.诗》读后感
论诗的通感美
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