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美林:一座书画的高山

——用写天书写烂的一只手坚持寻找岩画之秘

题注:始终保持一副学者型艺术家的韩美林,踏步无声间,那坚毅凝重中仿佛预示着他注定破译《天书》神话,随后开始他新一轮的出走与探寻。此时此刻,韩美林论证的天书图案,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揭示着肃穆,廓落,也有悲壮。抛开这些一味地寻求某种窥测奥秘,非要找到一个结果,甚至一个卓尔不群的图腾、智慧和悲悯与正义,正在为这多彩世界讲述一次真正意义上隐性图腾之外的故事。

三道快枪

2016年12月21日韩美林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韩美林八十大展”后,有关对韩美林解读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我在集中拜读了冯骥才、范迪安、马未都、余秋雨,以及韩美林的爱人周建萍等评论,他们一扫国内批评家的恁多八股匠气,自由谈吐,也不乏冷峻俏皮,却那样的深刻与真切。我特别注意到周建萍的评述引起我对韩美林的兴趣与敬仰。对于周建萍眼中的“韩美林”,我有过特多的感慨与感动,随着时日延续渐次有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识,断定自己并没有彻底领悟这些所有对描述“韩美林”的文字或实质性真相,也许我还远远没有领悟到对描述有关“韩美林”文字的深邃内涵,主要是周建萍写韩美林的文字以娴熟独具霸气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呈现出作者在叙事诗化哲理性的描写,正是通过这样的解读文字我渐渐走近了韩美林的作品,它们具有严格的社会责任感和非凡的时间跨越审美力的敲响……但又不失奇迹与启示永恒光芒的照耀,挥写了生命的苦难脉搏。使得我们对走近韩美林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这也令我联想到,目前国内大多对韩美林和他的作品研究还停留在浅层面的表皮之上,赞扬之声不绝于耳,真知灼见的批评更是鲜见。事实上我自己很快就发现我本人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才华来写有关韩美林的解读大著,而是根本没有别的传媒可供发泄才华。当然,我也看过有关写韩美林的大著,遗憾的是由于我对这样写韩美林总感到没有写出闪光的部分,于是以为“韩美林研究”也许还不被国人重视。我一直打算也搞一个“韩美林研究”是真正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认为韩美林在他的天书方面,比他任何艺术都要高明得多,也许是因为这精神上的图像比事实上的岩画图像要深刻得多,也美妙得多……

我同时也认为“韩美林研究”的文章,人们对韩美林“天书”一些通常理解中暗含着严重的缺陷。一直到近两年我才觉得看清了“天书”问题的一些实质性东西,比如我“看” 韩美林的“天书”以及他以天书延展的一些绘画作品,便开始想表述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因此感觉到写韩美林越来越迫切的大美“意味”等问题根本说明不了任何有趣的文化现象,可能一直对我影响特深,一致于我动起笔还是坚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而忘记了人们对一种文化现象的真正需要和韩美林的真正价值,变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文化惯性。那些非哲学的思想虽然在主题上与我写韩美林没有多大关系,但在思想细节上我为什么觉得韩美林的“天书”真的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我真的是觉得“他的画没有黑暗,全是光明”,而且他的天书字画更多是富有启示性意义的那一种。所以,当我在查阅了有关大量韩美林的《天书》资料后,突然在想韩美林为何对贺兰山岩画如醉如痴?是韩美林破译了中国岩画?还是中国岩画破译了韩美林?与其说是韩美林破译了中国岩画,还不如说是中国岩画的神奇神秘破译了韩美林。

韩美林的艺术之根是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他自称是陕北老奶奶的接班人。《天书》是韩美林花费30余年时间,从遍布全国的古陶,石刻,岩豆,青铜,砖铭,甲骨等各种古代文物上搜寻而来,用毛笔书法形成临摹整理而成的。没有韩美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没有韩美林对生活的执着,也就没有《天书》。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常说创新的两句话,人民是艺术工作者的母亲,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用人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哺育自己,应该成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摘刘云山《天书随感》)

美林的天书虽然不是古文字,但是它的渊源却是古文字。我觉得他是把最早的尚未成字的符号性质的原始文字和逐渐成的古字或甲骨钟鼎,还有各地的岩画等作为他的创作依据,因此你细读他这些不不胜收的天使感到既熟悉而又陌生,既心鲜而又陌生,使这些天书既具有文字的形式而更富有美感。如果你多从形象角度、造型角度、意识角度去读它,你就会豁然顿悟,这是一个艺术的海洋,思维无穷变化的幻境,你会觉得它千变万化,如大海的波澜,无穷无尽,甚至你会惊叹一个人的创造力会如此像火山爆发一样释放出来。(摘冯其庸《我读懂了天书》)

韩美林诗、书、画都很优秀,可我最感兴趣的是先生60多年一直对中国岩画痴迷如狂,以其敏锐发现和深层探究,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文字——《天书》。以传统文化之根的延伸和巩固为代价,我不清楚韩美林付出这样的代价为写“天书”把一只手都写烂了写脱皮了,好似在渗出血来,这一特别的手的照片,从我第一眼看到时,心里便生出一份敬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现象,尤其是韩美林无论是他的绘画,还是陶瓷雕塑绝非一个爱重复自己的艺术家。如“韩美林八十大展”中的一百只鸡,没有一幅重复作品。窃以为韩美林之所以强调不“重复自己”,恰恰是因为好多人更多的是在重复,才会有不重复的韩美林对圆满的祈盼与追求。不重复自己也是在无形中挑战自己无可选择。有的人因为重复而痛苦终生,有的人缘于重复而警醒奋起。也正因为如此,韩美林一次次断然打破传统与挣脱肉身的羁绊,才有了今天人们可以领略到他翱翔寰宇的艺术大美和审美思想。然而,这只不过是认识韩美林的“冰山一角”。我们可以循着韩美林的“天书”脉络,把他所结构或同化的岩画图案文字和一座山一样老去的时候,不是一种文字可以达到的生命飞跃,而是韩美林的生命飞跃是属于世界性审美理念绵延的深厚动人。他用写天书写烂的一只手坚持寻找岩画之秘,以重生的姿态给一座山的皮囊注满了汗水与湿润,人们不再空乏,焦躁与肤浅……那重生的一个岩画图案被寓意每一块岩画里都有那万劫不复的沧桑,而睿玺蹲下他沉淀洗涤的身心,动手一块一块去捡拾碎片的虔诚,还有沉默,还有无争,始终保持一副学者型艺术家的韩美林,踏步无声间,那坚毅凝重中仿佛预示着他注定破译《天书》神话,随后开始他新一轮的出走与探寻。此时此刻,韩美林论证的天书图案,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揭示着肃穆,廓落,也有悲壮……

一个人走走又停下来,再走下去另一座高山的深处,交叉深处一幅奇怪的岩画图案依然没有答案。哪怕它是那样的不圆润,也不灿烂,韩美林却说它们都是带有诗意的生命,而这种诗意的生命只不过是人的整个生命中的链条而已。我坚信这绝不是韩美林所追求的圆满,若想真正获得一个天书圆满的答案,除非你走进韩美林的灵魂深处,使我突然意识到:思想不能按照私人的兴趣和要求,而必须按照思想自身的反思,否则所谓的思想必定弱化为一种文化类型或文化杂谈的感想。尽管一个人的思想触电了一种感动,或是感动的亲近仅仅选择了人类观念的主要形式是描述和理解,前者想说明某种东西“是”什么,后者想把某种东西“看作是”什么,由此分别形成那些贴满了文化标签的所谓一部人物传记的大著,或者是一种更高的知识或者是更高的学术思想试图创建出一些求证的“天书真理”,也有可能替代另一种真理,这当然绝对是不可能的,包括本人多年来搞其他类的名人研究,我都不敢说真正懂得了我所研究的对象。倘若我们能静下心来读韩美林的《天书》,作为了解其人其文的参考或参照。那么,你还必须以韩美林的历史深度、哲学素养等才可以达成研究的高度与深度,如此一来这可谓一个空前的庞大研究工程。就我一个草根写手来写一部关于韩美林的大著而言,我可能注定一个人孤独的穿行于韩美林世界,从空无寂静中出发,又回归到空无寂静中去,不能靠近他的心魂。

在我看来韩美林的“心魂”就是艺术形而上的真理。这其中暗示着一种新的艺术概念,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它写成一个至善至美的生命元气所裹夹“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但结论却简单得出奇,它叫《韩美林评传》:用知识论理去解释一种天书真相。其实,韩美林的“天书”只是取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解读,致于它有解或是无解,那是另一会事,它并不存在所架构更多岩画的物体差别,至于这奇奇怪怪的物化差别取决于是否有相应充足的科学考征。我相信这一科学考征可以导致一些不同寻常的结果,例如一部分是带有“人”字型的图案或是常见的马、牛、羊图案的价值命题,可以是我本人在此书稿的重要研究或是论证的天书意义,我论证的任务就是还原一种文化真理,以及我更有特色的理论是所谓“云立场”或“云观点”思想放射的火花。这一理论往往需要构成对“天书”玄学造成的必要渗透、对原有和谐的社会秩序造成颠覆,以及以学术的名义颠覆动摇了世界性的岩画之迷。

我一直认为韩美林天书的理性狂欢,尽管有着一个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但在现实主义的严酷实践中,这种乌托邦的“天书”玄学往往无法落地,甚至可能因追求这种乌托邦玄学而造成民族的集体心灵创伤。可韩先生不但把一部《天书》落地落到实处,他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贺兰山旁落座一个有关解读“天书”的韩美林博物馆,一方面它放大了对一座山的岩画量感与信仰激情,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命运自觉卷入一种改变世界和创造历史的直接感受。并使卑微的艺术家从现实的泥淖中探出头来,形成一种区域范围内的心灵连带“一种打通感官的可能性。那就是要形成一种'通感’。美林先生这么多年能够打破不同绘画种类的界限,特别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岩画、书法,以及各种的工艺、技术那里吸收营养,形成了一种在图像上打通许多边界的创造,这是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范迪安)

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突然被赋予了超凡入圣的神圣感,短暂的个体生命被瞬间提升到一个具有永续感的历史脉络中。这也使得我们对韩美林探讨显现了几多的盲目乃至荒谬。至于韩美林现象,我们好好读他的作品,不也是一种走近的最好方式吗?

或许人们早就忘了他曾这样说:“文化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不翻词典估计没人说得清楚。那我现在来研究岩画文化,更是难以说清祖国山川造斧神功的不解之谜,我意识到正是这一不解之谜的岩画文化实际上也许是我们先贤留下来的文字符号。总之,这种现象我说不清楚……”道出一个富有担当使命的艺术家几乎超出常人的苛己与艰辛。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的韩美林,同时迅速警觉到作艺术的“非理性”以及“永恒轮回”。抛开这些一味地寻求某种窥测奥秘,非要找到一个结果,甚至一个卓尔不群的图腾、智慧和悲悯与正义,正在为这多彩世界讲述一次真正意义上隐性图腾之外的故事。也许韩美林这些所作所为有悖常理。但偏偏也可能就是这一有悖常理的现象表明的恰恰是艺术本质上的一种反常思想,否则“岩画”延伸的天书价值还有什么意义?

而具体到韩美林这种反常性只表现在思想方式上,因此我强调韩美林现象独立存在的本意,是因为他把中国古汉字独立存在并享有尊严的不可替代,又延展了新的“难兄难妹”,又是不可替换的存在,这就是韩美林的“平常心”与“异常思”所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但要比任何一种文化更具人文魅力,就是它的神秘性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智慧之道,更值得我们去感受、去体会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神秘符号。无论如何韩美林的《天书》开辟了一隅中国古文字的独特天地,把我们引领到一种可以聆听到灵魂升腾、净化声音、甚至也会伴有某些如同山魂的渊源被开掘,所有的研究者都向纵深发掘自己先贤创造的文化深度由此产生。

中华文化的最深点在哪里,何为民族文化精髓? 

人类从诞生到现如今,在复杂的人文环境中,拼命地去适应,又不甘心完全委屈自己内心的无奈与无助,故借物抒情,借岩画图腾的种种寓意,而这类图腾的画面不再肩负历史重任,而是放飞理想,让所有的岩画都是一幅最美天书,让所有的“天书”都是人情感的美好寄托。我们不能老是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来解释我们的远古文化,我们要有一种特别精美的图案说明,简单清晰向自己人,向外人昭示我们中国古文字与其它文化的不同之处,一直在依赖着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农耕文明, 从其根基来看就是思的本质维护着存在的真理统辖,因为真理思诗化的本质意义才决定了它的诞生到完成,所呈示的不朽功业,不是岁月积累的碎屑,也不是退入人的原始本能发出的咒语炫惑,而是一种特殊抒写的“命名”,并坚持刺入生存的本质,又创造着人的最了然、最精审的审美形式。它至少使我们体验到一种自觉的放逐感或悬疑感。它使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问题加深并保持几千年来绵延不断。我们有先哲,有经典,每位先哲都是一座高山,令后人高山仰止;每部经典都是北斗,指明了人生方向,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至于茫然……(摘杨青云:《韩美林评传》前言)

杨青云:笔名三道快枪。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感动中国史光柱长诗》《二月河评传》《范曾新传》《范曾论》《贾平凹美术论》《忽培元浅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北京总会评论总监。大中国书画院首席评论家。《元批评家》杂志特邀主编。世界华商杂志副总编。人民艺术家网特邀评论员。范曾研究会会长。周恩来纪念馆(展览馆)筹委会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书岩画》系列作品武艺天然带你看《韩美林八十大展》完结
韩美林:许多书画著作都是一派胡言!
韩美林给启功的三个响头 转载
北京故宫:韩美林“天书”展
《天书》再版:重拾“被遗弃”的文字与符号
日日精进,让美生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