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观念视域下传统山水画学中的“游”与神仙信仰
userphoto

2022.08.15 福建

关注

摘  :“游”在传统山水画学中体现的是一种时空的无限属性,同时也是一种“体道”思想的反映,只不过此“道”不仅是道家老庄之“道”,同时更是道教的长生之“道”。传统山水画学深受道教神仙信仰中的“游仙”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或显或隐地作为得道求仙的场所被反复表现,而且其时空一体的空间构建方式亦暗示了道教神仙之“道”的长生意识。

关键词:道;游;时空;神仙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学中,“游”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充满诗意精神与超越特质,是通往“道”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通过“游”,主体能够“身”“心”合一,超越时空的有限性,充分彰显出对“道”的审美观照和对“道”的体验感受。“游”也与山水画学中的“体道”思想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庄子就将山水视为得“道”者的居所,神人、至人多居于山水之中。山水之“游”既是个人身心愉悦之游,排遣苦闷寂寞之游,也担负着从个人体验向终极价值的升华。因此,山水之“游”不免笼罩了形而上的色彩,即便是已经在审美自觉之后的山水画学中,山水依然具有某种宗教意味,成为体验“道”的必经途径。比如魏晋时期的阮籍,还将心目中的“体道”者“大人先生”置于山水之中“游”:

    大人先生披发飞鬓,衣方离之衣,绕绂阳之带。含奇芝,嚼甘华,吸浮雾,餐霄霞,兴朝云,颺春风。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遗辔颓策,流盼乎唐、虞之都。(《大人先生传》)

    上述文字已经向我们透露,山水中的“体道”者无疑属于“神人”的范畴,不仅有浓郁的出世意味也有强烈的超验感,与现实的游历山水显然并非一回事。纵观整个传统山水画历史,哪怕是明清时代的作品中,那种具有超验性色彩的作品也从未缺席。傅抱石先生认为,山水是中国人“严肃的灵场”和“精神的桃花源”,乃切中肯綮之言。

  •  一、游仙与山水画中的仙山

    具体地讲,传统山水画中的超验性和宗教意蕴,与中国宗教艺术中关于“仙山”的认知休戚相关,甚至还催生了“游仙”山水画这一题材。德国学者雷德侯曾经指出,以审美为目的的“纯粹”山水画实际上是从宗教艺术的山水画中演变出来的。他说:“在这个复杂的渐变过程中,宗教价值逐渐转变成美学价值,但前者并没有完全消失。宗教概念和含义仍然存在,在不同程度上持续影响美学的感知。”

    众所周知,《庄子》中的得道者都是能“游”之人,他们可以自由地游于天地之间,方内方外,精神畅达无碍。在庄学的影响下,“游”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里的一种传统,成为逃离现实羁绊,获得精神解放的方式。汉末之后,原本被庄子区分出的“游心”与“游道”也随着道教影响力的渗透而逐渐统一,越来越强调“身”与“心”俱“游”。道教还认为,自然山水清净安宁,没有尘世污染,是修仙的绝佳场所。因而,“游”之于道教意义尤其重要。道教发展了先秦以来的神仙信仰,将求仙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结合,于游山水的同时参悟终极问题,且展现得“道”之神迹——这就是中国文化里的“游仙”传统。

    道教神仙信仰中的“游仙”并不同于庄子“神人”“至人”的那种逍遥之“游”。道教意义上,实现“游仙”是“化”的最后结果。道教宣扬,凡人只要经过“养形积精→炼精化炁→炼炁合神→炼神还虚”的“返本还元”修炼过程即可得道成仙。成仙既是目的,又是境界,乃凡人的终极归宿。正是在道教“游仙”思想的影响之下,自庄子而来的“游”获得了审美与宗教的双重超越。秦汉以后,“游仙”思想在中国社会始终具有生命力。魏晋时期首先出现了“游仙”诗,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再到东晋郭璞等人的“游仙”诗作层出不穷。“游仙”思想以表现求仙、寻仙、修仙、仙游、仙山、仙境等为题材,以追求长生不死与精神自由为目的,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艺术创造拓展出无限的空间。如宗炳《画山水序》开头提及的古圣先贤游历山水,除了孔子之外几乎都是为道教的神仙,所列举的名山中也不乏崆峒、藐姑等道家传说中的仙山。

    在山水画学领域,“游仙”思想的传播催生出了仙山的意象。仙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藏有长生不老秘密的地方,是现实世界的彼岸。早期的仙山主要在东海和昆仑,前者一直到明清时期依然有重要画家表现,后者主要在汉代的美术作品中保持了很高出镜率,后世则逐渐消失。然而,即使表现海上仙山的山水画一直存在,但毕竟海上仙山太过虚无缥缈,必然会导致人们将目光转向了现实,从更具有可能性和操作性的层面追求和营造仙山之境。于是,道教开始考虑如何实现尘世之山向仙山的转化,发明了“洞天福地”的概念,创造出复杂的仙山体系。“洞天福地”是道教观念里人间仙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三山、五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的山、岛、洞等可以实际到达的地方。如南北朝的道书《敷斋威仪经》,就将天下划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在这里,神话与现实地理结合起来,且大多数山水都是现实存在的。其实自魏晋开始,山水画就主要表现现实中的仙山和游于山中的仙人。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就是构思道教天师张道陵及其弟子的故事。云台山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东晋始称云台山。作者用现实中的云台山之名,写出了他心中的仙山的样子。虽然顾恺之所画的云台山没有传世,但不难发现仙山已经不是远在天边或藏于海中了。应该说,这是画家们在构建仙山世界时借用了真实山水的某些特点。也正是因为此缘由,自然世界中的真实山水由于仙山光环的笼罩而带有了某种神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四)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 北宋前中期的绘画
国画讲堂●彭德: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1. 三清神仙谷 红色怀玉山
道教的核心信仰
五一想去河南旅游吗?这2座山不仅是5A景区,还是河南山水的代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