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探秘“呼吸以踵”关朝
原文地址:探秘“呼吸以踵”关朝作者:jgfzgz

探秘“呼吸以踵”    关朝

关于呼吸以踵”网上众说纷纭,但都是在“踵”字的含义等上做文章,具体亲自实证的很少。我在本文根据我自己练习内功实证的体会,谈谈我对呼吸以踵”的理解和实修体验。

呼吸以踵”的说法来自于《庄子·大宗师》一书,他在书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但他在书中没有介绍古之真人如何做到呼吸以踵”。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争论。如何理解庄子上面的这段话呢?“真人之息以踵可以有两种理解:1、真人的一吸一呼可以到脚(后跟)。2呼吸以踵”的含义是以踵呼吸,即真人用脚(后跟)进行一吸一呼。在第一种说法中“以”的含义是表示目的即其息深深可以到脚。第二种理解是用位于脚跟(或脚)的穴位进行呼吸。“以”的含义是用的意思。这两种理解都对应有独立的呼吸内功练法,下面我结合个人的理解分别谈谈我的认识。

第一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怀瑾先生力推的佛家天台宗的《六妙法门》练法,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博客里转载的南先生的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佛的公子修出入息证罗汉果的经过(上)下)》;《南懷瑾先生講述“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介绍的“鼻尖白”练法,即通过在鼻下区对出息和入息之间的闭息数息、随息,逐渐做到心息相依,在此基础上通过止念达到止息进入入定状态。这里对如何做到真人之息以踵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在入息时从鼻子吸气不仅到肺部,而且用意念引领逐步“气沉丹田”,再进一步做到气沉脚底,呼气时从脚底升起从鼻子呼出,

 



即吸降呼升。我不太赞同这种练法。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止息入定以后通过六妙法门的“观”,观的范围由上一步步向下一直到脚底。到练到性光出现后,性光寂照的范围由上向下逐渐照到脚底。实际也就是照遍全身。

再说说第二种理解,即用脚的某一穴位呼吸,实际这属于胎息法的一种练法。这个穴位有用“涌泉”穴的,也有用阴跷脉的“照海”或“阴跷穴”的,还有不限定某个穴位,用整个脚底呼吸的。下面分别介绍一二。

武术内功练习中有不少门派都有类似“呼吸以踵”内功练习方法,虽然可能不是很完整系统的体系,在各拳种中也属于小众练法。

1、少林心意把释德建的弓步桩、虚步桩。(//v.youku.com/v_show/id_XNDY0NzI4NzU2NA==.html

2、武当山道家祝华英练法;(破解“真人呼吸以踵”

 作者:武当山祝勇 道号玄冲 

3、八卦掌蒋馨山“龟缩心法”;

4、形意拳“开天吸地”练法;

5、胡耀贞心意六合拳六合心意内功,又名守洞尘技

6、无极门吴振世一门十八则练法;

7、太极拳李经梧的“太极抓闭功”。

由于武术常常把内功和拳架结合起来练习,因此练习时多用脚心的涌泉,或根本不去考虑穴位,就用整个脚底,导引也不细究经络,而是整个沿腿部升降,因此有些人把这种练法产生的内气叫做“浑圆气”。

还有胡海牙先生根据其师陈撄宁的学说,认为“呼吸以踵”实际是指的阴跷穴,要抓住阴跷穴做文章,但文中没有讲出自己的实际体验(具体内容见《真人呼吸以踵——仙学呼吸法(2)一文

综上而述:这些方法都是抓住脚底的穴位涌泉或身体之海底的阴跷穴采气,得到的真气会自下而上运行,补充人体的元气。

我对“呼吸以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是习武之人,接触“呼吸以踵”的提法开始也是始于武术练法。我的师爷蒋馨山在本门很少传人中曾提到了“龟缩心法”,其要点是在八卦掌走转中要求逐渐做到“五心内吸”,五心即两脚的脚心涌泉,两手的手心劳宫和头顶的顶心百会在走转中要从外界内吸真气到人体肚脐和命门之间的中点---玉环窍。要真正做到这五心内吸,必然要分别练习脚心、手心和顶心的内吸,然后再合到一起练习。但具体的“踵息”、掌息和顶心暗吸如何练习没有传下来。我在了解到本门的这些传承时,已经在开始探索胎息法,并已经练成了体呼吸和神阙功、命门功。当时曾尝试把体呼吸扩展到两腿和脚底,但失败了。我当时已经认识到胎息法的核心实际是练成全身的内呼吸,即全身的细胞都可以自主同步有序的呼吸。体呼吸是人的体表细胞呼吸,还属于“外呼吸”,要进入到全身变为“内呼吸”,要通过打通一些特殊的穴位为身体打开门户和窗户,带动细胞呼吸由表面深入到体内五脏六腑,我通过打通神阙和命门已经体会到了这个理念。要在腿部也做到内呼吸,必须打通脚部的某个穴位。我选中了涌泉穴,尝试用各种方法刺激涌泉穴。胎息法的练法是把能量传递到全身各部的每一个细胞,传递的路径不注重通过经络,但也不排斥经络,而是重点通过神经元把全身的细胞同步的连接调动。所以我尝试用意念导引外气从地底由涌泉进入脚部,层层由下沿腿部整体上行进入躯干下半身。一段时间以后,在导引时感觉腿部由下而上随意念变粗变涨变热,上行的气力量很大,其作用印证了我了解的其他门派类似练法的效用。但也出现了副作用,即我的嗓子变得嘶哑,身上感觉燥。我发现其他门派的相关视频中习练者的嗓子也有类似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个人分析有这几个原因:

1. 道家或中医在习练大周天时,要遵循“子午流注”,即十二正经运行时阴经阳经交替首尾相接,按时辰逐个运行。总的来讲,在腿部阴经运行方向是由下向上,最后汇集于会阴,阴经分布于腿部的内测、阴面。阳经分布在腿的外侧、阳面,运行方向由上向下。我的练法没有按经络运行方向练习,但不等于“子午流注”的规律不起作用,这种练习方法部分违背了真气运行规律。

2. 我的练法属于命功使用重意念导引的练法,也就是武术内功中常说的“武火”练法,这种练法练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瓶颈,如果没有高师给你快速带功打通中脉,由于真气运行总体是由下向上,就会导致老年人产生血压高、脑梗等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武术高手到了晚年摆脱不了血压高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3. 不管哪家功法核心和本质都是要做到“降心火、升肾水,后天返现天”。降心火、升肾水要同时进行,才能做到阴阳平衡。所以不管练习哪家功法,最后都要“性命双修”,也就是真正懂得和落实内家拳中“心与意合”。

基于上述认识,我必须对内功理论和实践重新认识,经过反复学习,我选择了同样是呼吸法门的佛家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作为研习的依据,但没有选择前述的“鼻尖白”练法,而是将《六妙法门》的原则与我之前的胎息法认识结合起来练习。因为《六妙法门》属于不定止观,可以和不同练法结合而产生很好的效果。《六妙法门》的核心是“止、观”,数息、随息是入门手段,重点是通过“止”进入入定状态去“观”,也就是由过去的有为法为主转入以无为法修持为主。而四禅八定也是共法,佛家可用,道家也可用,儒释道医武合一也可用。

《六妙法门》的“数、随、止、观、还、净”六步功法,我个人体会前三步的数、随、止核心就是练习如何进入“定”的状态,佛家入定的主要依据是“心息相依”(道家则是“神气相映”),关键在于对“息”的认识。结合“胎息法”,选择某一个穴位,如脚心的“涌泉”作为息出入的门户。所谓的“息”分为三个步骤,吸---入息;止息---不吸不呼的停顿阶段;呼---出息。而不吸不呼的停顿阶段---止息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南先生介绍的“鼻尖白”练法的止息,从鼻子呼气出到体外的鼻下区停顿(止息),再由鼻下区吸气进入鼻子(体内),数息是在鼻下区时数。而结合“胎息法”的练法,入息是用意念意想(观想)真气从某一穴位(如涌泉)吸入体内,吸入体内后必有一个不吸不呼的停顿阶段---止息,这个止息在身体哪个位置停顿就很有讲究。比如从涌泉吸入(入息),停顿的位置我们可以选择“照海”,也可以选择“会阴”,要根据你的息长、息短选择,还要了解不同选择的作用。“照海”穴是肾经的原穴,也是阴跷脉的起点,也就是是肾经和阴跷脉的共穴。我们选择这个位置止息,气随意走,真气必然由涌泉进入到照海停留进而聚集。我们的心通过内视、内听随息,随着气的吸、停、呼而在照海与气团接触、相互作用,这就是佛家的“心息相依”,也是道家的“神气相抱”(神气相映)。这里的照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踵”,也就是“呼吸以踵”的一种解释。

 




 

如果我们的胎息渐长,可以由涌泉一吸(入息)直接由肾经和阴跷脉一直到阴跷穴再停顿(止息),我们的心的内视、内听随着息由涌泉沿着腿内侧的肾经、阴跷脉到阴跷穴停顿,则就在阴跷穴“心息相依”。

下面谈谈阴跷穴。阴跷穴在道家和佛家密宗修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1、很多人把阴跷穴和会阴穴视作一个穴位。但胡海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阴跷穴紧挨会阴穴上边但不是一个穴。阴跷穴恰是人体前列腺所在位置。我在实修中的体验是赞成这种看法的。(《气功修炼中的四大关键窍穴 胡海牙》)在我的练法中,会阴是出入息的门户(穴位),而阴跷是止息的位置,也就是心息相依的位置。道家把神气相抱的位置称为“玄关”,而阴跷被称为“下玄关”。

2、密宗认为,人体海底轮眠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故瑜珈云:“如果领悟了这火的秘密,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觉者。

3、道家也对海底作了大量的研究。张紫阳特别重视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脉经》云: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道家的”炼精化气“的真实含义实际就是把由元气转化来的性激素如睾酮、前列腺素等通过修持逆行转化元气回两肾和命门储存

4、李时珍说:此脉才动,百脉俱通”。也就是阴跷一通,八脉皆通,百病去除。

5、道家和佛家密宗都是先练气,后修脉。但道家把重点放在修炼小周天和大周天上,特别是小周天。而密宗修持的是中脉和左右脉。道家中也有闵恩泽的中黄直透法,中黄脉是紧贴脊柱前的脉络,中医没有此脉。而《六妙法门》和胎息法不以修脉为主,着重在内呼吸,但方法有所不同,殊途同归,都要将整个躯体的细胞有序化和激活,整个躯干实际也可以看作是由会阴到百会的通道。

6、综上而述,佛、道、医对阴跷穴的认识实际都是将其视作人体真气(能量)聚集的节点,用心(神)内视、内听这个能量团,由于阴阳相会、水火既济,可能会产生气聚、气动、光现、光变等顿悟现象。但不管出现何种景象,都要不为所动、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再回到《六妙法门》修持“呼吸以踵”,如果我们以涌泉为出入息的门户,阴跷穴为止息的位置。在数息阶段,用意念观想真气从涌泉进入体内,沿两大腿内侧肾经、阴跷脉上行到阴跷穴停留,不吸不呼停留不动,感觉气要用完就开始顺原路返回从涌泉出息。我们可以每次到阴跷穴止息时数息,每数十次返回重数。数息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心专注没有杂念,以一念(数息)代万念。也可以每一秒计数一次,分别计数入息、止息、出息的次数,这样在以一念(数息)代万念同时,还可以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

在你练习数息同时,用位于印堂内里的“心”内视、内听入息、止息、出息的过程,就好像从“心”处有一支探照灯从上向下照射到阴跷穴,到阴跷穴后大部分“光”停留在阴跷穴,部分光再向下分别照射两腿内侧的肾经、阴跷脉。慢慢的不再有杂念出现,就可以不再数息而专注于这样的“随息”。

在数息、随息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感觉的确有气从涌泉进入,沿腿部内侧自动上行在阴跷穴聚集。久而久之,慢慢你会感觉即便你不用意念带领息的进出、移动,也有气自动由涌泉进入向阴跷聚集,而且这种聚集感越来越强。而且在涌泉穴的带动下,两腿甚至全身的毛孔都有气进入。而自己的口鼻呼吸会越来越弱。

至此,把自己的关注度进一步向阴跷穴集中,由于阴跷穴的聚集感,会和你的泥丸宫(心所在位置)产生感应。前边你的入息、出息的出现都是你的意念作用的结果,当你的心专注于阴跷的气团时,罩在这个气团上不让它涌动,也就是不让念起、念落。由于不起念,也就不去想吸、呼。慢慢就进入了一种清醒而没有使用意念的状态,也就是不吸不呼止息的入定状态。用这种方法修持,会感觉身体下半身逐渐变的温热,头脑变得清凉虚空,口中充满津液。

上述练法,既不同于佛家的“鼻尖白”练法,也不同于道家的胎息练法,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练法。开始由数息、随息等有为法入手,逐渐过渡到止息继而入定后,就以无为法为主。至于入定后是选择小乘佛法的“十六特胜”练法,还是大乘佛法的“三止三观”练法,甚至选择道家的“三田合一”等,就看每个人的因缘和选择了。

我还要强调一点,上述介绍的我关于“呼吸以踵”的认识,只是整个呼吸法门练习的一个环节。内功修持是讲次第的,因此如果尝试练习“呼吸以踵”,要和整体功法结合起来看待,否则易出偏差。整个练习一定要注意“阴阳平衡”。

参考资料:

1、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佛的公子修出入息证罗汉果的经过(上)_jgfzgz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x9li.html

2、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佛的公子修出入息证罗汉果的经过下)》(jgfzgz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x9lj.html

3、《南懷瑾先生講述“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_jgfzgz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xc0t.html

4、少林心意把释德建的弓步桩、虚步桩。(//v.youku.com/v_show/id_XNDY0NzI4NzU2NA==.html

5、《转载 破解“真人呼吸以踵” 武当山 祝勇》

jgfzgz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xf6s.html)

6、《气功修炼中的四大关键窍穴 胡海牙》

jgfzgz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yszz.html)

7、《八卦掌走转中的“龟缩”心法 关朝  吕中兴》

jgfzgz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xd0x.html)

8、谈谈修持《六妙法门》中两种数息方法的争论 关朝

jgfzgz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a07600102ywbe.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会阴穴 一穴开百穴开
道家养生秘术:十二段锦
神穴妙用
为什么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没功夫?
道家内功常用名词与穴位
【真法】马国兴: 内功心法,必开七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