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氏春秋·情欲

吕氏春秋·情欲

《情欲》是《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中的第三篇,此文指出,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百姓乃至奴仆,人人皆有情欲。人有情欲并非坏事,只要正确把握自己、引导他人,可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工作动力,也是人生的健康生理和生存乐趣。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情欲则有害于自己、祸害于他人,甚至违法犯罪。

作品名称吕氏春秋·情欲

作者吕不韦及其门客

创作年代战国末年

作品出处吕氏春秋

文学体裁古散文

流派杂家

    92%的人还看了

    • 吕不韦和李斯
    • 吕不韦简介
    • 吕不韦结局
    • 吕氏春秋白话译文

    原文

    吕氏春秋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後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人,为身大忧。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

    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尊,酌者众则速尽。万物之酌大贵之生者众矣。故大贵之生常速尽。非徒万物酌之也,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功虽成乎外,而生亏乎内。耳不可以听,目不可以视,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扰,妄言想见,临死之上,颠倒惊惧,不知所为。用心如此,岂不悲哉?

    孙叔敖

    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此荆国之幸。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於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後世。

    译文

    楚庄王

    天生育人而使人有贪心有欲望。欲望产生感情,感情具有节度。圣人遵循节度以克制欲望,所以不会放纵自己的感情。耳朵想听乐音,眼睛想看彩色,嘴巴想吃美味,这些都是情欲。这三方面,人们无论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明的,还是不肖的,欲望都是同样的。即使是神农,黄帝。他们的情欲也跟夏桀、商纣相同。圣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由于他们具有适度的盛情。从尊生出发,就会具备适度的感情,不从尊生出发,就会失掉适度的感情。这两种情况是决定死生存亡的根本。 世俗的君主缺乏适度的感情,所以动辄灭亡。他们耳朵的欲望不可满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满足,嘴巴的欲望不可请足,以致全身浮舯,筋骨积滞不通,血脉阻塞不畅,九窍空虚,全都丧失了正常的机能。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有彭祖在,也是无能为力的。俗主对于外物,总是想得到不可得到的东西,追求不可满足的欲望,这样必然大大丧失生命的根本,又会招致百姓怨恨指责,给自己树起大敌。他们意志容易动摇,变化迅速而不坚定,他们夸耀权势,好弄智谋,胸怀欺诈,不顾道德正义,追逐邪恶私利,最后搞得自己走投无路。即使事后对此悔恨,还怎么来得及?他们亲近巧诈的人,疏远正直的人,致使国家处于极危险的境地,这时即使后悔以前的过错,已然不可挽回。闻知自己即将灭亡的话这才惊恐,却仍然不知这种后果由何而至。各种疾病暴发出来,反叛内乱时发不断。靠这些治理百姓,只能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忧患。以至耳听乐音而不觉得快乐,眼看彩色而不觉得高兴,口吃美味而不觉得香甜,实际上跟死没什么区别。 古代的得道之人,生命得以长寿,乐音、彩色、美味能长久地享受,这是什么缘故?这是由于尊生的信念早就确立的缘故啊!尊生的信念早确立,就可以知道早爱惜生命,知道早爱惜生命,精种就不会衰竭。秋天早寒,冬天就必定温暖,春天多雨,夏天就必定干旱。天地尚且不能两全,又何况人类昵?在这一点上人跟天地相同。万物形状虽然各异,但它们的生丰是一样的。所以,古代修养身心与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效法天地。 酒樽中的酒,舀的人多,完的就快。万物消耗君主生命的太多了,所以君主的生命常常很快耗尽。不仅万物消耗它,君主自己又损耗它亲为天下人操劳,而自己却始终不察觉。在外虽然功成名就,可是自身生命却已损耗。以至耳不能听,眼不能看,嘴不能吃,心中大乱,口说胡话,精神恍忽,临死之前,神经错乱,惊恐万状,行动失常。耗费心力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可悲吗?

    孙叔敖

    世上侍奉君主的人都把孙叔敖受到楚庄王的常识看作是幸运的事。但是由有道之人来评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这是楚国的幸运。楚庄王喜好四处游玩打措,跑马射箭,欢乐无余,而把治国的辛苦和作诸侯的忧劳都推给了孙叔敖。孙叔敖日夜操劳不止,无法顾及养生之事。正因为这样,才使楚庄王的功绩载于史册,流传于后代。

    点评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扬弃了老子的情欲心理思想,纠正了其否定感官欲望的偏颇;继承发展了《庄子》“适欲”的思想,并将其奉为“死生存亡之本”(《情欲》),予以详细的论述。作者首先肯定人的感官欲望的合理性: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制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 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情欲》) 这里所说的“情”,并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或情欲,而是一种与“性”密切相联的 “本性之情”或“情性”(即本性)。这段文字包含了这样几个观点,第一,欲望是出于本性之情,有着本性为其内在根据(“欲有情”);人的感官对于“五声”、“五色”、“五味” 的欲求是合乎人性的自然之情;第二,无论贵贱智愚或圣贤暴君皆有声色之欲;第三,圣人 与其他人不同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顺应本性之情而行欲——“得其情也”;第四,行欲者是 否能够顺应本性之情——“得其情”,在于行为主体是否珍爱生命——“贵生”;第五,能否顺应本性而行欲乃关系到“死生存亡之本”,不可不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都知生命很重要,纵欲酒色忘不掉(先贤追随者译自《吕氏春秋》)
    赵东明:《吕氏春秋》“情”与“性”之涵义析论
    吕氏春秋之情欲篇
    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吕氏春秋 情欲
    《吕氏春秋》卷2仲春纪3情欲诗解1贵生节情适欲知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