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稻床

最近回到故里,看到过去集体时代的稻床(晒谷场)千篇一律的都改成了旱地或水田,我心中疑惑,难道现在不需要稻床了吗?

   原来现在的农田都转包给种粮大户了,到稻谷成熟的时候,都是在田间由收割机边收割边脱粒好直接拉走的,早已经不是我们过去那样,把收割的水稻连秸秆都一起挑回到稻床上先堆起,等空闲了再铺开晒干脱粒的。至于每家每户收获的如黄豆、棉花、和芝麻等少量的杂粮都是放在各自家门前的空场上处理了。

       20世纪自人民公社成立后,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稻床,稻床上除了三九寒冬,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最忙的当数“双抢”的那些日子,我们是三八生产队,为什么叫“三八”?这和我们生产大队的名字一样,为什么叫“青城”大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考究出什么成果来,有时心生臆念,恨不得把中国古代所有的陵墓都发掘出来,看看可有古书,可有记载,以免影响到我的研究成果。

  我们生产队的稻床,是在水田的中间围起的一处高于水田约一米的圆形平整的场地,稻床的四周都是水田和一处粪窖,粪窖是用来沤肥的,生产队的牛粪,每家的猪粪都收集起来倒在里面,等到水田犁好耙好准备栽秧的时候,都要在粪窖里挑肥撒在稻田里,然后再仔细地耙一遍,水田呈现出一片平整匀称的稀软的泥浆,就可以栽秧了;稻床东南的边角处,有一棵歪把子苦楝树,不高不矮,每年都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的印象好像它从来没有长高过。稻床的西边还有一间小屋叫队屋,那是放农具的地方。

  那时候的稻床是土面的,初春就要平整稻床了,在田里取上一些粘土,用锄头补平那些坑坑洼洼,再用牛拉石磙在上面碾压结实,等到晒干后,稻床就不易坏了。

  收割油菜小麦的时候到了,稻床上就铺开成片的油菜或小麦,等晒得那些饱满的籽粒一碰就脱落的时候,女人们就开始用连枷打,一般都站成两排,一边落下,一片举起,那节奏很像的竹杠舞,整齐壮观。我很疑心,我国那有名的古老的打击乐器-----编钟,是不是由此演化而来?先民们应该在丰收后都载歌载舞的吧?那些脱粒过后的油菜籽或麦粒,都要匀称地摊开晒干,用筛子筛过,除掉杂物才可以收仓。不久,稻床的边沿,那些飞落的油菜籽都冒出了嫩绿的油菜苗,那些眼尖手巧的女人,乘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早早地拔下了一大兜。

  “双抢”开始了,首先是抢收,割下的稻铺开晒干后,打成捆,用瞄担(两头包着尖铁的扁担)一头戳上一捆稻把,挑到稻床上,那堆稻垛的都是有经验的半老人,稻垛都堆成半圆锥形,再在剁顶上盖上稻草,这样就是下雨天,雨水也不会渗透到稻垛里,稻子就不会糜烂了。傍晚时,割稻或者栽秧收工的人们都要在稻床上歇息一会,一边靠在稻垛上,闻着稻草的芳香,一边听生产队长安排明天的任务,这时,空旷的天空,月亮已经爬得很高了。

  等到晚稻秧大部分都栽好,找个晴好的天气,就要开始刷稻把(脱粒)了,稻的籽粒不像油菜麦子容易脱落,每个刷稻把的人都要带上自家的木凳或搓衣板,举起稻把使劲地向下刷,每个人的头上身上都落满了稻屑和灰尘,一场稻把刷下来,衣服都是湿透的粘在背上,女人们头上虽然扎了个方巾,却也好不到那里去。等到一垛稻堆全部刷完,稻床上就是成堆的黄灿灿的稻谷,这个时候那些老人用扬掀(长形薄木板带长木柄的农具)把稻谷均匀地摊开,晒干后就用大木锨(扬稻的农具)开始扬稻,那每木锨扬起的稻谷在空中都呈现出一道漂亮的弧形,然后像网一样地撒下来,饱满的稻谷就落在身边的脚下,那些草屑灰尘都落在下风方向。

  扬好的稻谷还要经过风车再扇一次,留下那些饱满的稻谷,那些瘪壳(没有饱满的稻谷)和土块都要区分开来,那些饱满的稻谷堆成圆锥形的小山一样,再在上面盖上大印,大印都是木头做的升斗状,一般都在底部刻上队名或者五角星的形状,里面装满石灰,再在堆好的稻谷上密密地盖上印,于是那堆稻似乎也显得威严起来,不怕别人偷盗了,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再晒。

  生长队分粮食都是按照两种方法结合计算的,一是按照工分,一是按照人口,至于按照人口分粮食很有点原始共产主义的味道,不至于让那些劳力少,孩子多的家庭饿肚子。等到每家每户称稻的时候,稻床就更热闹了,大人小孩都齐聚而来,很多人拿着稻箩(装稻的农具)等着,称稻的都是德高望重之人,都能做到公平,那些家主一边盘算着自己家能分到多少稻,一边想着可接到来年的春荒。

  那时候都是双季稻,收割晚稻的时候,相对要清闲点,有时候就用斛桶(农具)在田间直接刷稻,那稻床上晒稻的老人偶尔也歇息一下,躲到歪把子苦楝树下,用汗巾擦一下汗,捧着大茶壶喝上一口水。

  从春到冬,稻床上小屋里都要安排两个人看(KAN平声)稻床,以防稻谷被人偷去。尤其是“双抢”期间,更不可以掉以轻心。 我看过很多回稻床,那稻床上空的月色,那稻谷的味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夏天晒稻的时候,如果遇到暴风雨,那就像抢火一样,大家拿着戳簸子等农具,快速地把稻谷堆起来,然后围上或盖上竹席,再加盖上稻草压上重农具才安心地到队屋里躲雨。至于塑料薄膜和打稻机,那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从收割油菜麦子起,一直要到冬天来临后,稻床上才有短暂的安静,只剩下那些稻草垛兀立在那里,这时稻床就成了麻雀的天下了。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个时候稻床上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等到开始放映,那黑压压的人群都安静下来,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中去了。

  记忆中的稻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永远有收拾不尽的农作物。永远有忙碌的身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赣鄱专栏 | 方桂洲 | 那年“双抢"正忙……
再回首‖王春莲:灵魂深处是吾乡(二)
凌 波 床
40年前夏天没有空调,农村人是怎么熬过来的?这一幕让人终身难忘
开门七事③大山农家开门七件事-米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双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