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 西 古 道 三 绝之承恩寺【上】
在北京的西边有一条古道,千百年来,京都沿着这条古道走向塞外,蒙古草原的皮货、药材,京西山里的煤炭、建材,顺着古道源源不断运抵京城。古时候,从东南方向而来水波荡漾的通州的大运河是供给京城的水脉,而响着驼铃声的驼队踩起滚滚黄尘的商路就是这条从西北而来的京西古道,北京城巍巍八百载,二者缺一不可。
查资料:京西古道的起点是阜成门,明正统四年重修的阜成门是北京城通往京西的门户,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来的煤都要走这个门,民间也称煤门,从阜成门一路往西到达的第一个集散地叫模式口。
模式口明清时期为京西重镇。古时用石板铺就的三里长的街道,东接京城、西通塞外,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模式口属于石景山区,原来叫磨石口,出产上好的磨刀石,根据明代的一座墓志铭记载,这里开采加工磨刀石有600年历史。有过在冷兵器时代,用镰刀收割庄稼经历的我,对磨刀石有很深的感情。好的磨刀石不很硬,容易出砂浆,有的还能看到点点金光,那就是顶级的了。秋收的地头上我去借老乡的好磨刀石过来磨几下镰刀。磨好了要用镰刀的刀刃在拇指指甲上轻轻地划一下,刀锋切进指甲,感觉有点滞,就说明磨好了,握着磨好的镰刀冲进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可惜为保护环境磨刀石开采加工早已停产多年。要不然我会买一块磨刀石带回家磨菜刀去。
模式口有三座古庙,都是明代建造,还都由明代的大太监经手。三座古庙各具特点;号称法海寺的木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都是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艺术。
承恩寺
承恩寺是明代正德皇帝敕建的寺庙,赐名“承恩”,取其义“承天恩泽”。号称“三不”,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非常神秘。
2020年《燕京八绝博物馆》入住了这座古刹,2021年向观众开放。在闺蜜同学的倡议下,几个同学约起,来承恩寺欣赏展示燕京八绝工艺作品的非国有博物馆。
学霸同学一大早沿途接上我们几个直奔石景山模式口。
承恩寺紧挨着马路边,一段高台阶上去就看到山门了,博物馆派了小伙子给我们讲解,小伙子姓周,与我们会合后就开始了热情洋溢的讲解。
承恩寺建于明正德五年,正德八年完工(公元1510—1513年),监造的是司礼监太监温祥,相传是正德皇帝的行宫。承恩寺是建在唐代古庙的庙基上,所以也称为千年古刹。
承恩寺除了有“三不”还有五绝,壁画,碉楼,钟鼓楼,人字柏,上马石。
上马石就在山门前的院落里,一块很规整的上下两级石台阶,上面雕刻一块方形锦缎,四角系着铜钱盖在上马石上,小周说代表了“锦绣钱程”。路过承恩寺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何况皇家寺庙紧挨着大道,这块上马石必须有。
说起壁画,同在模式口,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法海寺,就是以明代壁画闻名。承恩寺也有明代壁画,比法海寺的壁画晚70多年,都是宫廷画匠的作品。壁画在天王殿,小周说现在还不具备开放参观的条件。那六幅明代壁画可是承恩寺的五绝之首。
从《燕京八绝》的宣传图册上找到的图片,聊胜于无吧。
这是旗杆石,气魄也大。
在普度众生的寺庙盖碉楼很少见,当我看到红墙里凸起高大的四四方方用大石块垒起的建筑,第一感觉那不是碉楼吗?又疑惑皇家寺庙为什么要盖碉楼?还是四座,妥妥地把着承恩寺的四角,显然是用于军事防卫,小周说据传四座碉楼的下面还有暗道连接,更加玄妙了。
小周带我们进入第一进院落,虽然之隔一道院墙,觉得一下安静了,感受到古寺的气场。十棵护法古树分两排矗立在院子里,前面四棵,后面六棵,小周说据风水师讲,这是易经里的一个卦象,对内聚灵气,对外拒煞气。承恩寺五百多年没有开过庙门,灵气从没外泄过,能来这里吸纳灵气的人自然是福大命大造化大了。
别看承恩寺的“三不”违背了佛教寺院的属性,但它还特别牛,有“三高”之说。小周说第一高是建筑级别高,督造工程的温祥是正德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那是明朝最高级别的太监。司礼监的太监有代皇帝“批红”之权,执掌机密,其实权往往在首辅之上。温祥的另一个身份是锦衣卫的督导使,所以承恩寺可能还是锦衣卫的一个秘密机构,因此就有了种种传说。
第二高,承恩寺主持的级别高,首任住持是僧录司左觉义宗永,他同时还是掌管大明佛教事务的官员。
第三高,承恩寺的地位高,寺庙建成后,正德专为颁布了一道圣旨,凡当地官运军民各色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大小一切事务。小周说这道圣旨就保存在首都博物馆。
天王殿面阔三间,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因为寺庙的四角被碉楼占了,钟鼓楼在天王殿的转角处起的二层阁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小周说这种建筑风格和布局不能说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很独特的。
外观天王殿已经修复得很好了,房檐下的额枋已经彩绘一新,颜色清丽不夸张,唯有枋心的二龙戏珠的沥粉贴金似乎还没有做。我看着紧闭的大门,寻思里面的壁画不知道今生还能不能见到了。
大雄宝殿与天王殿相对,大殿前立着两块石碑:一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
碑文上刻有捐资修庙人的名字和银两,闺蜜同学认出有捐100两银子的。当收老百姓的钱修庙了,承恩寺的“三不”也就终结了吧?
1949年以后,承恩寺大部分时间作为中学的校址,里面的佛造像荡然无存,只剩下房子,院子、石碑和很多古树。
大雄宝殿正后方有一棵楸树参天而立,。楸树是我国古老的珍贵树种,在北方十分稀少,有“百木之王”之誉,“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从前楸树都是种在皇家庭院和寺庙里。
承恩寺的楸树枝繁叶茂,树干上长出树瘤,楸树叶子肥大舒展,碧绿油亮,花朵浅粉色,布满紫红色斑点,花蕊朝下绽放,非常养眼。小周说长出树瘤的树通常有300年以上树龄,楸树的花期很短,每年只有一周左右,这几天正是花期,让我们赶上了,非常难得的眼福。
淘气同学说有花香。静下来闻,果然阵阵清香。小周还说院里很多鸟,喜鹊最多。陆游的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放在此刻,贴切得一塌糊涂。
承恩寺虽然建在平地上,古树却很多,树种也不少,有银杏、有槐树、有松树、有柏树,站在这些古树中间我的感觉很奇特,古树经历了古寺的风风雨雨,刀光剑影和改朝换代,它们木纹干裂曲扭,鼓起树瘤 ,却把所有的秘密都埋在深处,一个字都没有吐露过。古树见证的历史,让一无所知的我对它们肃然起敬。
我一直想不通这位正德皇帝建承恩寺到底是做什么的?在明史里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极具争议的皇帝,搜狗百科上说:“他少时聪慧却玩物丧志,称帝后任情恣性,荒淫无度,宠信宦官,以致朝政败坏。在位时曾御驾亲征大败蒙古,平定宁王叛乱。”“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屡出昏君。明武帝正德皇帝最爱干的事,就是调戏妇女、做买卖和打仗玩。”
明朝还有两大扬名后世的事,一是太监的势力特别大,尤其是正德年间,当太监是最有前途的职业,正德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称为“八党”,后又号作“八虎”,无论朝野都横行无忌。1510年刘瑾因谋反被凌迟处死。
二是建立庞大的特务机构,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到正德年间,人数已经达到了五、六万人。
承恩寺是由正德皇帝心腹大太监,掌管锦衣卫的温祥督造的皇家寺庙,地点在人来车往的京西大道上,震慑往来官员必须下轿下马。寺庙建有碉楼和暗道,实行“三不”却不差钱。皇帝不但除免了承恩寺香火地的差徭外,还特意赐寺额、下圣旨,严禁别人侵盗承恩寺庙产。温祥派人将这道敕谕刻碑立石,戳在承恩寺大雄宝殿前,以示天恩浩荡。
历史上对承恩寺和温祥的记载十分的少,说明当局刻意的低调。正德以盖寺庙为幌子,实际建立的是一座“机构”,高端特务机构,也是皇帝的行宫。在佛坛前闪过的不是披着袈裟的和尚而是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的锦衣卫的身影或响起司礼监太监公鸭嗓宣布的口谕,但是他们从不提及自己曾做过的那些差事,和那些古树同样沉默一生。
到此一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石景山:神秘古刹承恩寺
北京秘境:京西古道模式口
这里是北京最神秘的寺庙!尘封500年,我来揭秘!
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五百年来不烧香,不开庙,有碉楼,有地道
古寺寻幽 之 承恩寺
承恩寺,北京最神秘的寺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