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游戏不但你小时候玩过,宝宝也一定喜欢


小土叨叨:这篇授权转载自云妈妈的微信公众号 和孩子一起玩吧(hhzyqwb)。云妈是 儿童心理学在读(中科院心理所),家有13岁儿子5岁女儿,喜欢观察孩子,喜欢琢磨怎么和孩子们玩,喜欢思考。


还记得用小勺给布娃娃喂饭么?

还记得对着空气,假装拉开一扇门,演大灰狼小白兔?

还记得踏着老妈的皮鞋,跨上老妈的包在家里演上班么?

还记得和小伙伴们在家里披上浴巾演古装剧么?

......


这类游戏是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童年时光

他们学名叫做“假装游戏”。


一、假装游戏的3个阶段


1

1~2.5岁  3秒钟剧情

比如:


拿起电话 — 放耳边“喂”- 挂电话!

拿起菜刀 — 对准“蔬菜” — 切下去

拿起铲子 — 伸向“锅”里 — 炒


这个阶段道具的特征就是逼真。

从碗、勺、食物、毛绒玩具、轨道、火车、摇铃到刀和蔬菜 等等,都很逼真。




2

2~4岁 对手戏


相比第1阶段,2岁以上的宝宝们有3个显著变化:


1,不需要那么逼真的道具了,食物可以不是仿真蔬菜而用积木、沙子、果核等等来替代。

2,开始有了对手戏,角色偶尔会有2个了。

3,剧情不再是1-2-3-咔这么简单了,动作步骤可以分解出5步以上,排片也能长达1分钟了。


比如:


当医生给病人看病:


1 摆好病床

2 请病人躺下

3 拿出听诊器

4 给病人听心音

5 扶病人起来

6 开药


当老板卖东西:

1 摆好商品

2 招揽顾客

3 回答顾客价格

4 收钱

5 给顾客商品


当厨师招待客人

1 找材料

2 烹饪

3 摆盘

4 从厨房端出来

5 给客人品尝



3

4~6岁  自编自导自演”大片

正式拉开自编自导的序幕,手边只有空气也能演出一场大戏!


我女儿曾经拉着我在风雨篷下演了一小时,都是结合书上人物即兴各种编:


“妈妈,你现在是修理工,我是丁丁,我打电话给你,请你过来修玻璃。”


我马上调整角色准备接戏呀!


女儿:“喂,是修理厂吗?我家的玻璃坏了,你能帮我修一下吗?”

我:“可以啊,你家玻璃是怎么样的?”

女儿:“......”

我赶紧补充:“方的还是圆的?”

女儿:“圆的”

我又问:“直径多少?”

女儿:“......”(她没学过数学,懵了)

我将问题具体化:“1米还是2米?”

女儿:“2米”

我:“好,给我地址,我马上过来。”

“***路**号****”

“好,再见!”




二、假装游戏的重要性

假装游戏的价值常常被低估,下面说说为啥这类游戏很重要。


1

语言和记忆


学龄前孩子的假装游戏,无论是“阶段1”的3秒钟剧情,还是“阶段3”的自编自导自演“大片”,从根本上说都是基于现实的模仿再现


这个“现实”有的来自于生活观察

比如妈妈怎么切菜、和面、化妆、收拾家里;

爸爸怎么洗碗、打电话、运动、打游戏。


有的来自于书本,

比如波西皮普怎么骑滑板车、摔倒;丁丁怎么去找杜邦、杜庞帮忙;爱莎爱娜怎么玩雪等等。


在模仿再现之前,孩子是不是首先得记住故事人物以及出场顺序、动作台词以及它们之间的时间配合?


这可不是简单的活儿,必须有专注的观察和记忆才行。

然后再复述出来,是不是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


中国家长常常焦虑孩子在课堂上不爱发言,套用一句话:

脸皮厚,从娃娃抓起。


其实娃娃根本不需要我们抓,他们小时候都很爱演,只是常常得不到支持罢了。


2

图式和社会性发展 


说完语言和记忆,再说图式这个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提出的图式是什么?

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我用大白话来翻译就是:


一连串有固定顺序的动作模式。


比如宝宝观察到妈妈给她喝水的时候是:

先拿杯子>>走到水壶前>>把杯子放在出水口下方>>按按钮>>水出来了>>递给自己。


这一连串的动作她观察了很多很多次之后,就会在某一天播放出来,去照顾她的毛绒玩具喝水也是这一套流程,这是简单的图式。


再比如我们说去旅游,那么要商量目的地、选择交通工具、确定时间、做攻略、订票、订酒店、收拾行李、掐指一天天盼出发,如果这个过程让大一点的孩子能参与一些,他们也会对这些流程以及其中的细节会了解并熟悉起来,这就是更复杂的图式。


我们常说的让孩子开阔视野多见世面,从图式的角度来看,就是多经历一些图式。


孩子能重复的图式随年龄增长其复杂性也在增长(步骤数量和条件分支不断增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而假装游戏,恰恰是孩子对于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生活图式的演练,对其熟悉生活中各种常用图式(认知发展)、熟悉社会中各种角色职责特点性格情绪特点(社会性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毕竟我们不可能靠亲身经历,来体验世间所有的职业角色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但是我们可以在假装游戏里品味。


而这些,又将和另一个词联系起来:情商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里面把人的发展分成三大块:

身体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和社会化发展。


我认为,假装游戏,对情绪和社会化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个促进不只是熟悉人物角色,而是在演练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非真实发生的情况下模拟各种应对策略,对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

思维发展


前段时间看《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Dorothy H. Cohen等著,马燕等译)这本书,里面有一段内容把我之前的一些经验和思考点通了。


“大多数人,往往非常狭隘地将符号表征能力解释为:书写和阅读书面文字的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表征的一部分;

非语言符号表征主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戏剧将语言和非语言结合起来)。


非语言符号表征即使不是最常见的,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因为许多经验、感觉和思想要么不能,要么难以转化成语言。


成为艺术家的人不多,但是非语言符号表征活动是童年时期学习过程的必要方面。


这让我想到瑞吉欧创始人洛里斯?马拉古齐说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画画首先是孩子的一种表达而非艺术创作这个观点已逐渐被父母们所理解接受,


和画画一样,假装游戏(高阶的可以称为戏剧)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他们在玩过家家选角色然后做相应“工作”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些角色的理解,虽然他们无法用流畅的语言来清晰表达。


由于语言的驾驭能力有限,孩子就通过道具和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


比如打电话,


最初是借助一个仿真电话(借形联想),

然后可以是一根香蕉(基本象形即可),

再然后一块积木或是空手也可以(抓住了打电话是与远方对话这一实质)。


从这个简单案例的发展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到儿童在玩假装游戏过程对于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抽取过程。


而这,就是思维的发展


假装游戏,其魅力就在于“假装”二字,孩子一假装,就必须在头脑中假想、想象、构思,思维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


4

父母放下身段


关系先于教育,育儿即育己,相信大家对这些字眼已经不陌生了。


从我自身的亲身体会来说,和女儿玩假装游戏真的是让我这薄脸皮变成了厚脸皮,又反过来影响孩子,两个厚脸皮啥时都能开演。


也许你和我曾经一样抹不开面子,觉得傻丑,觉得幼稚。


但是,我敢说,你如果能抛开这些偏见,投入(而不是敷衍)地和孩子演几场,在地上打滚也在所不惜,娃一定会特别特别喜欢你


你们之间就因此有了开心密码,有点什么小情绪不开心的,戏台上的那些情谊幽默搞笑常常就能轻松化解了。


这就是平时往情感罐子里存钱,还是利息特别高那种。


我说的这些,试过的知道我在说啥,没试过的去试试就知道了。


放下身段,和孩子平起平坐,戏台是最好的选择。


为啥?

因为都是假装啊!


在假装游戏中,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孩子也不再是只能抬头仰望的小娃娃,我们可以是各种角色,各种情绪,和孩子的关系,想不打成一片都难。


我国的学校里重视戏剧表演的不多,如果你看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应该对雷夫一直坚持的戏剧排演印象深刻。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表演的思考,而周围很多孩子包括我女儿的天生爱演,推动我投入其中,这一投入,才发现这真的是一块教育宝地。


三、假装游戏的陪玩要点


既然假装游戏这么重要,那我们陪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

1~2.5岁  3秒钟剧情


宝宝们暂时还不能天马行空对着空气想象,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做个道具师,根据娃的喜好备一些逼真度较高、材质舒适又安全的道具。


2

2~4岁 对手戏


这个阶段家长的任务是什么呢?

当好一个配角!


不要小看病人、顾客、吃客这些角色,虽然咱们台词少、动作少,可是老前辈说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我们不妨全情投入,入戏了,那也是分分钟能得最佳配角奖提名的!


3

4~6岁  自编自导自演”大片


继续做个360度全方位金牌配角!


爱演的妈妈估计要乐惨了,好期待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哦!


四、妈妈们的分享

昕宝(1.5岁)


有时候不爱喝水,有一次看绘本小熊过生日,到最后一页时,我说要不你跟小熊干杯吧,她就一个一个干过去,喝了不少!


果果(3.5岁)


在回京火车上要玩贴贴纸,可刚贴了一会儿就喊不舒服,叽叽歪歪哭闹,我想应该是晕车了,安抚半天无效,后悔上车前没有给她在肚脐上贴块胶布(据说能缓解晕车)。


后来一想,手里的贴纸不是正好能派上用场嘛,就告诉姐姐,“你不舒服,是因为你肚子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打架,我们找一只大象来管管他们好不好?”


然后就撕下一张大象的贴纸贴在她的肚脐眼儿上,还假装大象说“你们在果果的肚子里打架,让果果觉得很不舒服,不许再打了,再打我就用我的大长鼻子把你们都卷起来,扔掉!”


这下,姐姐可来了劲头,一边跟我模仿对话,一边陆陆续续把长颈鹿、考拉、熊猫、河马、袋鼠等等贴纸全贴上了,一直玩儿到火车到站,没有再喊不舒服。

结语


全文完,这篇授权转载自云妈妈的微信公众号 和孩子一起玩吧(hhzyqw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孩子总写错字是智力问题吗,别冤枉孩子了
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三个阶段
“玩”出聪明宝宝——7个亲子游戏,提升“认知”和“语言”能力
心理专家告诉你,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阅读一本书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父母这样做有利于孩子的学业、身心健康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