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三礼

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

其中的《仪礼》一书,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

《仪礼》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汉高堂生所传,一种是从孔宅壁中得来。东汉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所流传的《仪礼》。《仪礼》据古文派经生说,是周公所作。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时期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但到了汉代,《仪礼》只剩了17篇,宋朝王应麟将这17篇分为四类,《特牲馈食礼》、《少年馈食礼》、《有司》三篇记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礼,属于吉礼;《丧服》、《士葬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记丧葬之礼,属于凶礼;《士相见礼》、《聘礼》、《觐礼》三篇记宾主相见之礼,属于宾礼;《士官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七篇记冠昏、宾射、燕飨之礼,属于嘉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礼
何谓“三礼”?
成语典故班第九课 从周礼、仪礼中的成语,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
中国古代的礼仪内容及礼仪内涵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40集
【长安万年】之三十二:周礼,让华夏成为“礼仪之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