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来札记:酒,一部文化史
userphoto

2023.03.14 广东

关注

由于本人重仓持有了酒类股(茅台),所以,对有关酒的文章和书籍就少不了浏览与阅读,如近来,我读了加拿大作者罗德·菲普里斯写的《酒:一部文化史》一书,对酒的起源,酒的发展史,酒是怎样与权力相博弈的,又是如何与性别、阶级、种族、宗教等问题产生联系的,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酒的管控,以及在“后酒精”时代,酒的发展走向等增加了不少知识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1、人类造酒的历史

人类造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也就是说距今9000年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史前人类从水果和浆果中获取酒的历史要比这早好几千年。水果和浆果过了最佳的成熟度和甜度后就会腐烂,野生的酵母菌就会消耗它们自身所含的糖分,通过一个自然发酵的过程产生酒。腐烂水果的果汁和果肉所产生的酒精度通常能达到3%-4%,有时会超过5%,这和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度相当。

远在2000万年前,我们灵长类祖先主要靠水果和浆果为生,早期人类的牙齿结构类似于现代的猿,他们几乎从水果中获取所有的卡路里,这样一来在水果成熟的季节,他们都可以偶尔或定期地“吃”到酒。如果他们把吃过熟的水果或浆果和飘飘欲仙的愉悦感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养成这种习惯,并且期待每年的自然佳酿。

到了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4000年),人类开始建立永久定居点,在这一时期,通过考古发现了啤酒和葡萄酒的最早证据,因为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人们开始制造陶器,考古学家在陶罐中发现了一些酒精饮料的最古老证据,它们以种子、谷粒、酵母、酸和其他残留的形式存在。

关于酒的最早证据是发现在中国的北部,而已知最早的造酒设备据说在亚美尼亚。有证据表明,最早的商业啤酒厂之一位于秘鲁,而关于蒸馏酒的最早证据发现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已知最早的液体形式的酒被保存在密封的青铜罐子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发现于中国的中部。

我们历史的深度可能会受到实际的限制,由于早期酒的大多数证据是陶罐中的残留物,今天的我们不大可能找到广泛使用陶器的新石器时代之前的证据。这样看来,酒的最早证据来是自中国河南省贾湖村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十几个陶罐,从这些陶罐中残留物来判断,陶罐里装的是用大米、蜂蜜和水果(可能是葡萄或山楂,因为两者都富含酒石酸)制成的酒。

据目前的了解,我们中国人酿酒的历史最为悠久,从拥有9000年历史的酒精残留,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从未中断过。然而在西亚,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所在的地区,也有很多早期酒类的证据,但是要比中国已知最早的酒晚了三四千年。在这些地区的某些地方,由于受七世纪伊斯兰教禁酒令和历届穆斯林政府禁酒政策的影响,酒的历史时断时续。

总之,最晚在9000年前,酒的人类史加入到了腐烂的水果和浆果自然发酵的自然史当中,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类酒的起源史比这要早得多。

2、人类饮酒的爱恨情仇

自从人类饮酒,人类与酒之间的爱恨情仇便开始了。酒是一种无色的液体,其本身既无特质价值,也没有文化或道德上的价值。然而,同众多其它商业一样,它已经被赋予了各种复杂的、有时是矛盾的价值,这些价值随着时间和空间不同而不同。在饮酒的社会中,这些价值和权力、性别、等级、种族和年龄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纵观人类的饮酒史,有两极分化的观点。一方面,酒精饮料被广泛用作社交润滑剂,既有19世纪在工厂里饮酒的俄罗斯工人,也有18世纪初聚在伦敦酒吧里畅饮金酒的妇女。长期以来,酒一直在婚礼和葬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通常作为商业、政治或其他场合的标志。1797年,马德拉酒被用来纪念美国海军第一批护卫舰下水,而有些东非民族则用香蕉啤酒庆祝婚礼。酒还常常作为工作的报酬,在欧洲人扩张至世界各地时,他们的酒还被广泛用作货币,威士忌、金酒和朗姆酒可以用来换取奴隶和各种商品,如海狸皮和干梛子肉,甚至还有权势和土地。

几乎在所有社会中,酒都是权力和地位的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在许多早期社会,如古埃及,啤酒对所有阶层开放,但只有精英阶级才能喝葡萄酒。希腊人只喝葡萄酒,但他们的葡萄酒分门别类,质量不一,从口味、口感和度数上看,为精英阶层所提供的葡萄酒与下层民众有天壤之别。至少从理论上,有时酒是专门给处于支配地位的殖民者们准备的:英国在非洲的一些殖民当局就曾颁布法律,禁止非洲原住民饮酒,而他们自己照喝不误。美国和加拿大的白人政府也对当地的土著人做出了同样的事情。出土的证据表明,在古代中国酒与富人关系甚密,酒甚至被那些贵族阶级陪葬,让他们死后也可以饮用,这和同时代的埃及的做法一样。

酒可以让人放松,有时可以让人忘记忧愁,酒精饮料的作用还常常被神化。在历史上,酒一度被人认为具有药物和神奇的治愈效果。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几乎所有的疾病和不适都曾用酒进行过治疗。人们曾相信酒能驱除寄生虫,预防癌症,促进消化,治疗心脏病,还能让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中国的中医也很重视酒的作用。汉字的医的繁体字写法是“醫”,其中就有表示酒的“酉”,可见酒与药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早期的医学著作中,酒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和抗菌剂,还可以促进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酒还被专门用于抗菌剂、麻醉剂和利尿剂,在道教中,酒还是炼制长生不老药所需的原料之一。

在物质层面,直到19世纪,因为许多水源不干净,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地方,人们还曾以酒(主要是啤酒和葡萄酒)代水来饮用,这个“以酒代水”的问题直到城市公共饮用设施的普及之后才得以解决。

另一方面,不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酒也曾被视为一种威胁。它被描述成罪恶之物,是来自于恶魔的礼物而非神灵的恩赐。19世纪时,一些基督教神学家想到他们的上帝可能也赞同酒,所以对《圣经》重新进行了解读,说耶酥的第一个神迹不是将水变成葡萄酒,而是变成了葡萄汁。伊斯兰教和其他一些宗教明令禁止饮用酒精饮料以及其他致醉的东西。酒是被认为造成疾病、疯狂、事故、不虔诚、道德败坏、社会动乱、灾难、犯罪和死亡的元凶。在不同的时代,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小教派,在整个伊斯兰教世界,在美国、比利时、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以及在信徒众多的耶酥后期圣徒会(即摩门教),都实行过禁酒令。

因此,在酒的历史上,一个关键的主题是对酒的管理,因为在许多社会都对酒做了某种限制,如根据年龄(未成年人)、性别(妇女)或种族(美洲土著)等因素禁止一部分人饮酒。在某些情况下,对饮酒格局的管理并没有那么正式,而是通过社会压力来完成的,社会排斥可以强化这种压力。有时这种管理是以立法的形式来进行的,违背者会受到惩罚,如酒驾等。

然而,回归到酒的“根本属性”,它不过是对人类神经系统的作用。喝过酒的人知道,无论喝什么酒最终你会有一个或多个阶段的醉酒状态。但小酒怡情,在未完全醉酒的状态下,多数人喝酒是为了获得一种愉悦感,或者出于社交等某种需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不得不佩服我们人类那种“编故事”的能力,因此历史的不同阶段把酒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各种“主题”。

3、禁酒令(1910-1935年):高尚的试验,可耻的失败

在酒文化史上,一战也是一道分水岭。在长期的军事对抗压力下,人们对酒类的担心具体化,许多政府出台了规定,无论是严格程度,还是覆盖范围,都是史无前例的。虽然许多政策是战时紧急措施,但是在战争之后,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很久,甚至被强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禁酒政策蔓延到了整个西方世界。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1920年美国实行了全国范围的禁酒令,其内容是整个美国禁止酒类饮料的生产和销售。这一时期,再加上此前的反酒精运动,主导着美国的酒文化史。美国的禁酒令不仅对酒和更广泛的美国历史文化影响巨大,同时还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的禁酒令通常被称为“高尚的试验”,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要阻止美国人饮酒。《第十八条宪法修正案》禁止酒类的饮料的生产、销售、运输和进口,其制定者希望能够使社会更美好,比如,他们认为不饮酒的公民更健康,品行更端正,更遵纪守法;饮酒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国民的预期寿命会有所增加;社会的犯罪率也会下降;随着与酗酒有关的离婚率下降,人们的婚姻关系会更加牢固等等。如果说酒是美国社会疾病的根源,那么禁酒令便是治愈这些疾病的良药,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这是一个“高尚的试验”。国家层面的禁酒令是政客、教会组织和普通公民数十年游说的结果,经过种种斗争与努力,《第十八条宪法修正案》得到了48个州中46个州的压倒性支持,全国性的禁酒令定于1920年1月1日起生效。

美国禁酒令实施的最终效果如何呢?

禁酒令几乎毁灭了美国的酿酒业,啤酒厂、葡萄酒厂和蒸馏酒厂停业,酒吧和酒馆关门,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其他与酒相关的产业如玻璃制造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也都受到了牵连,给政府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后,美国允许民众在家中储存酒以供家用或者款待客人,这一规定旨在消耗完库存酒,以至于囤得起酒的人开始囤酒。费吉尼亚州的一位报纸出版商在该州表决禁酒令之前,订了16加仑的威士忌,他指出:“我相信人们应该向前看,我不知道9月份的禁酒令会做出什么样的规定,但我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弄得我无酒可喝。”

禁酒令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抵制,一些州消极抵制禁酒令,因此在暗地里破坏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执法。更多的抵制来自于葡萄酒庄及地下蒸馏厂,很多的葡萄酒庄开始实行卖脱水的葡萄和浓缩葡萄汁,两者都可以制成普通的葡萄汁,然后再加入酵母,发酵成葡萄酒。除了国内非法生产的酒外,更有从国外走私进来的大量酒类。加拿大政府一方面对国内的生产及其在各省之间的流通进行管控,另一方面却允许蒸馏酒厂、啤酒厂、葡萄酒厂继续造酒,用于出口,其中大部分悄悄进入美国。更多的酒是从墨西哥进入的美国的。一些墨西哥酒通过美国人的肚子跨越进入了边境,因为很多美国人到墨西哥的酒馆里去喝酒,这形成了一个新现象,即酒旅游业,大里的酒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了。

禁酒令还带来一个意外之外的效果,即“公共饮酒”的正常化。几个世纪以来,公共饮酒一直是在节日和其他场合人们所共享的社交活动,但是逐渐已限于酒吧,仅限于男性,后来酒吧一度被妖魔化。禁酒令关闭了酒吧,却在无意中催生了以酒为中心的新的社交场所,即地下酒吧。尽管长期受到突袭搜查和酒被没收的威胁,它们仍然活跃在许多城市。纽约市当时是反禁酒令的主要中心之一,据当地警方估计,到了1931年,这里大约有32000家地下酒吧营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地下酒吧也吸引了中上阶层的顾客,包括那些为了避免自己名誉受损而从未踏入过酒吧的女性。一些女性更倾向于时常光顾地下酒吧,而不是继续在家中饮酒(非法酒),这表明在禁酒时期意外出现了一种新兴的饮酒文化。

总之,对禁酒令的反对和幻灭,加上更大范围改革的渴望,促进了1932年罗斯福成功当选总统。他在1933年1月就职后最早的行动之一就是修改《沃尔斯泰德法案》,允许生产和销售度数在3.2%以下的酒。1933年国会废除了《第十八条宪法修正案》的《第二十一条宪法修正案》,全国性的禁酒令也戛然而止。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禁酒运动也有与美国各州和联邦层面的禁酒运动相类似之处。1914年—1933年,墨西哥、加拿大、芬兰、冰岛、挪威、印度以及俄罗斯/苏联都认真尝试过禁酒令,其他国家也出台了各种限制酒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规定。经过几十年的禁酒运动,禁酒之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欧洲酒文化的传播(1500-1700年):欧洲之外的世界

酒精饮料并非起源于欧洲,但是在1500年之前的1000年里,它已经在欧洲民众和精英文化中扎下根来,到了1500年,啤酒和葡萄酒已经在欧洲被广泛饮用,成为欧洲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6-17世纪,当欧洲人开始系统地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征服、殖民之时,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没有了酒就好像没有面包一样无法想象。随着欧洲人殖民的扩张,欧洲人的酒文化也开始“殖民”到欧洲之外的世界。

在欧洲人长途跋涉去美洲、非洲和亚洲时,要经历几周甚至几个月的航程,他们把酒作为生活必需品携带着,最终在欧洲人建立永久定居点时,他们也建立了葡萄酒厂、啤酒厂和蒸馏酒厂。对于欧洲人在16-17世纪接触到的大部分民族来讲,酒绝对算不上是新事物。如在非洲许多地区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在制造低度酒,只不过他们用的是发酵谷物、蜂蜜、水果和牛奶,后来欧洲的酒开始源源不断地到达非洲南部所居民那里,在这段时期,葡萄酒是葡萄牙的重要出口产品,虽然非洲人有自己的发酵饮料,但因为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要高出很多,它对非洲人是很有价值的。

更强劲的是蒸馏酒,在18世纪,朗姆酒和谷物酒开始注入非洲地区,酒和火器成为最受欢迎的交换商品,有时酒成为购买奴隶的主要支付方式。荷兰人发现,如果交易时没有葡萄酒作为支付方式,当地的奴隶贩子是不愿意卖奴隶的,于是他们只好从西班牙订购葡萄酒。

在欧洲人未入侵、殖民中美洲和南美洲之时,当地原住民也是早早就发明了自己的酒精饮料。在荷兰人到来之前,加勒比人用木薯根来酿造一种发酵饮料,其度数和啤酒类似。在被征服之前的玛雅社会,人们在公共仪式上会饮用一种名为“巴尔曲”的饮料,是通过发酵蜂蜜和树皮酿造而成,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安第斯山脉的许多地区,人们将玉米(还有丝兰与水果)酿造的啤酒作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酒被称为古贡酒,在西班人到来之前,当地人可能已饮用了超过千年的时间。在墨西哥也一样,在西班人到来之前,原住民早已经饮用各种发酵饮料,长达千年之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布尔盖酒”,这是一种乳白色饮料,其酒精度含量约为5%,是用发酵的龙舌兰汁液酿造而成。在西班牙侵略者入侵中美洲和南美洲时,他们带来了葡萄酒,并很快开始种植葡萄园 ,以便从西班牙的酒的供应中独立出来,实行在当地酿造。

拉丁美洲最早的葡萄园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早期的墨西哥,接着是秘鲁,出现于1540年前后,智利是40年代,阿根廷是50年代,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是60年代。简而言之,在西班牙开始在美洲殖民之后的50年里,葡萄种植扩展到了这个大陆地的很多地方(现在其中很多地方是以生产优质葡萄酒而闻名)。葡萄种植从美索不达比亚传到埃及,后来又传到了希腊,用了几千年,与之相比,因为欧洲人殖民的扩张,欧洲酒文化传播扩张的速度是极大地加快了。

5、自己的一点思考

(1)单纯从物质属性来讲,酒无论是葡萄酒、啤酒,还是白酒,仅仅是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而已,然而纵观一部人类饮酒史,不难发现,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酒又被我们人类赋予了种种复杂的权力关系、种族关系、性别关系和等级关系等。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揭示了我们人类作为“人科”中的智人,具有独特的虚构故事的能力,从一部酒的发展史上来看,我们人类确实虚构了关于酒的种种故事,进而让人类对酒也有了更多的爱恨情仇(在阶级的社会,酒还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演绎成了一部社会文化史。

(2)我们人类似乎喜欢“微醺”的状态,这或许是基因所决定着的,不然,就没有办法解释,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地理完全隔绝的状态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就不约而同地发明了酒这种东西,并且一直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据说不独我们人类,有些哺乳动物、鸟类和蝴蝶也喜欢体验这种“醉酒”状态,其中更不乏一些“瘾君子”和“醉鬼”。对此不知晓的,可借助“度娘”了解一下一些动物的“醉态”,有的一定会让你忍俊不止。

(3)这本书对中国的酒文化着墨不多,主要是介绍欧美国家的酒文化发展史。但作为中国人,理解这种酒文化史并不难。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酒风流的种种故事和传统。杜甫赞扬“李白诗酒斗百篇”,王翰感叹“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维曾劝“劝君更饮一杯酒”,陆游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中国的酒文化史,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酒文化史,甚至说更加争奇斗艳,多彩多姿!

(4)一个国家的强大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强大,还包括着各种文化的外溢。自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无疑是欧洲包括酒在内的更多商品传导到了世界的角角落落。世界的酒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欧洲酒文化“侵略史”。今天我们正走在复兴之路上,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未来是不是中国的酒文化也会传导到世界,这倒是一个令人可以产生点遐想的话题。

当然,中国的复兴是和平的复兴,我们的各种文化不会是强盗式的输入,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一个国家强大了,其文化必然是会产生外溢效应的。茅台的董事长丁雄军说,茅台的国际化正当其时,所以,我们看到茅台也正在努力走出去,当然这个走出去(由于饮酒习惯的不同,这个走出去也并不是太容易,至少不会一蹴而就),也绝不仅仅是限于西方世界,比如据报道,在东南亚泰国,在一些人家的喜宴上就开始流行茅台系列酒。“国酒茅台,香飘世界”,作为茅台的投资人自然也希望有这么一天呢!

(5)在“后酒精”时代,随着人们对酒精饮料的科学和理性认识,“少喝酒,喝好酒”或许会渐成风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想让这种酒文化断流,在我们可以视的未来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人类面对着对酒的种种爱恨情仇,或许中国的中庸思想最为契合,正所谓茅台再好,也不要贪杯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让人着迷的饮料:一部酒的历史
盘点各种酒精饮料的度数
不同酒的不同宿醉效果
近万亿酒精饮料市场的混战,终究还是“后浪酒鬼们“说了算
葡萄酒知识讲座(一)
地理大发现对于葡萄酒新旧世界形成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