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要简化汉字?

为什么要简化汉字?

今日读繁体《诗经》,发现许多美好的字和词汇如今都看不到了,比如草字头的许多字,都不认识,只能揣摩着是哪种植物……好可惜啊,繁体字能恢复吗?
(摘录几位网友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出来的,所以“一字多形”的情况既非常正常,也不可避免。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字体渐渐发展到金文、篆书,后于汉朝定型成隶书,最后发展出楷书、行书、草书,这一发展历程本身便是由繁入简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字的简化历程自古以来便存在——当然,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象形文字的共性。

简化汉字的好处不言而喻:容易学习、方便使用。尤其是古人在使用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的时候,简化的写法融汇到了绝大多数汉字,一方面导致同一汉字不同写法(笔顺上也有改变),另一方面便出现了大量的简化字、异体字。

这些简化字和异体字长期没有“合法”的地位,但因为笔划简单,故在民间通用并为人所喜爱,尤其是文化水准不高的平民百姓。第一个官方认可简化字的时代是太平天国时期,其官方印玺中便出现了很多之前只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民国时期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书同文”。这时的书同文与秦朝不同,不仅要统一文字,更要让老百姓方便使用,所以大规模简化汉字的思潮开始盛行。

1934年,《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得到通过,同年《简字标准字表》及《550俗字表》发表。民国时期的简化方案最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台湾人在写“臺灣”时通常会写成“台灣”,毕竟是日常用字,谁会有心写那么复杂的汉字呢?

由此可知,之后大陆的简化也只是汉字千百年来发展的正常流程而已。不仅是大陆在简化,日本也在做这件事,只是日本汉字的简化相对保守,而大陆比较张扬。





说到简化字,人们往往会有种误解,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做的事,甚至不少人以此立论愤激地批评说我们丢了中国文化之魂。殊不知,这些人连基本的常识都搞错了。

简体字,应该理解为一种简化形式的汉字,是针对繁体字而言的,它产生的基础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识别、书写和传播。古代有异体字,就是一个字有多种写法,都不算错,但从外形上看确实不一样,笔画少的叫简体,笔画多的叫繁体。

简化字的历史甚至和甲骨文一样漫长,这是可以想见的,当一个特别难写的字刚出来时,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会对它进行简写,只要别人能看懂即可。所以现在去看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不少简体字。据统计,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有80%都是从古代传下来的,所以如果你去看明清时代的小说,即便没有专门学习过繁体字,依然可以看懂讲了什么故事。

空口无凭,我们举几个例子。简体字中的“汉”来自汉代的草书,在东汉《章帝千字文断简》中就有这个字。来自汉代魏碑刻上的简体字还有“万”、“来”、“无”、“干”等。在古代,这些简体字因为不如繁体“规范”,所以还是流行在民间居多,一些高文大册、大雅之堂的正式场合用的仍然是繁体字居多。

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不知道你们高中的数学老师有没有在写“增函数”的“增”的时候以一个“左土右中”的字来代替。这种写法,不需要解释,因为它遵循了形和音的双重规律,一想就能知道是什么,但它却是是不规范的。

简体字历来有之,从汉魏六朝的碑刻、唐代的写经、宋代以后的民间文学作品、近代解放区创造的“解放字”等等,都是简化字的来源。所以,简化不是来自一时一地,也不是某几个人拍桌子就能决定的。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建国后,为了使更多人能短时间内掌握常用字,对笔画数多的字进行简化,也是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我们是因此受益了,而不是文化受损了。

当然,怎样对字形进行简化,以及在简化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字的原意,也是文字简化可以考虑的事情。



简化字从某方面讲可以说是个历史问题。古代的时候因为读书是少数人的事情,汉字也很不规范,不规范到什么程度呢?错别字就别说了,还有很多人自己造字。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字没人知道他们到底该读什么,一人一个读法,而且还有一些谁都不认识的字冒出来。辛亥革命后很多学者都对汉字嗤之以鼻。为什么?西方人的科技传播速度要大大快于中国,因为字母很好学,而中国文字的性质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不识字。没有文化,落后,想改革都很难在人群中实行。于是很多就提出了废除汉字,实行拉丁字母。不光中国那时强烈要求改革文字,后来的韩国,日本全都删去了大量的汉字,尤其是韩国,他们现在的拼音文字都是后创的。(当然,随着亚洲的发展,韩日后来都恢复了一些汉字,因为他们发现删去汉字很多古文都读不懂了。这是后话,我现在给大家讲的是那段中国人强烈要求改革汉字的历史。)

当时很多人甚至提倡彻底废除汉字,比如鲁迅,瞿秋白。当然现在看来这是过激的言论。

抛去这段历史不谈,汉字必须简化!为什么?我告诉你如果汉字不简化,现在你要面对的不是大概3500字的常用字,而是大约90000字的繁体字!如此大的字量,你要多久才能掌握,简单读个报纸你就会发现很多不认识的字需要查字典,这要浪费多少时间?!

另外我再说一遍,台湾也有简化字,它如果不简化,它要面对的也是90000字,各位可以去查查看。(我虽然不知道,但坚信台湾常用字绝没有90000个!)

另外有人多简体字不方便因为网站看不懂,我告诉你现在亚洲字库中早已经收纳了简体字。连韩国日本也全收纳了。韩日甚至以大陆的简体字为基础修改他们文字中的汉字部分。

再退一万步说,简体字是在繁体字基础上简化的,你要是真那么想看懂繁体字网站,也很简单。简单记下对应字就好了。

总之,简化字是大势所趋。不信你可以看着。语言这东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字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我不信台湾香港的汉字一万年不变。

最后一句话,没有简化字也一样能交流,我想说你没有眼睛也一样活着,但这样活着是不是很方便对吧


国家并不阻止你学习繁体字,反而有大多数书法家依旧以繁体为美。

科学日新月异,既然简体字的诞生能让你小时候不必花相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练习写繁体字,将节省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你只知为何不学习繁体字非要学习简体字,为何不去看看近代历史:简体字诞生之前,我国有多少大文豪建议废除汉字学习英文?他们为何如此做?

越复杂的东西,智商高低与学习能力高低的人差距越明显,而越简单的东西,智商高低与学习能力高低都是人反而差距越小。新中国想要恢复繁荣昌盛,首要任务就是摆脱全国大面积皆为文盲的局面。

而简体字是应运而生的“英雄”,而非是“祸害”。

如果把文字学校化,英文是幼儿班,简体字是小学,繁体是中学,小篆等等则为大学。

小学全国普及,中学会淘汰一批人,大学会从中学中再度淘汰一批人。

文化是什么?

文明又是什么?

简化文字是在保留传统文化中又普及全国最优的选择,即便现在简体字,又有多少人能够全都熟知?

读字、解析、反馈。这都需要大脑庞大的运算,若只顾保留繁体字,我敢肯定,新中国远没如今的繁荣与昌盛。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弄清楚,这些被称为简体字的汉字是什么时候简化的。中国汉字被称为象形文字,而与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也是一些极力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经常用这些还带有象形文字特征的汉字,用来解释恢复繁体字的证据。可是,这些人却没有注意到,汉字中的大多数字体的笔画相当少,同时已经没有了象形文字所具有的特征了。难道为了恢复繁体字,还要把这些简单字体,重新造一些象形的繁体字来代替吗。作为字体,古人创造新汉字的方法,已经在印刷术创造之前,就抛弃了象形造字法,而采取了更多有利于书写和辨认的方法造出新字。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还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繁体字,应该归功于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在世界文明史上,在汉代,就第一个造出了可以记录和保存文字的纸张,和第一个发明了有利于文字传播和保存的印刷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国的古文字得一保留,而埃及的泥板文字却无人能识别。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相对的保留了一部分繁体字作为标准字体,而书写用的笔画较为简单的字体,则通过人们日常记录在纸张上的文字得以保留,这就使我们虽然学的是简体字,但能够轻易的阅读和识别古书中的繁体字,并能够理解其意思。因此,简化字不是一朝一夕推广的,而是几乎是与繁体字一起走到了今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一个文明古国,却又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第一次下了最大的决心,解决了文化普及问题,为中国现在能够走向科技文化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中国成为第一个被联合国承认的第一个把文化知识普及到普通民众的国家。因此,作为识别交流记录的汉字,早已经脱离了象形文字形态,如果再为恢复繁体字说道,将会被那些创造了简体字的古代人嘲笑的。


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我来做个了断吧。专业分享,讲三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五笔形,是基本形位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厉害得举世无双。原理在于,汉字只用五个笔画,横竖撇捺勾,即“一丨丿丶乛”。代表所有物体“形”状的基本单“位”,简称形位,或形素。简单的形位组合,就是汉字的基本字。例如:“口”代表圆圈,“囗”代表方框。“几”代表茶几。每个字,就是一幅画。汉字形位绘画的神功,盖世无双。


拉丁字母,需要26个左右,本来也是表意的,但不是基本形位,交叉重复,组合累赘。效率极其低下。英语还凑合,其它就不谈了。


二,独体字,是汉字的总根基。

国人常说,“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一语道破了汉语的本事。原因在于,汉语有极少的独体字,或偏旁部首字,支撑着汉语大厦。例如:一,二,水,心,民,气,土,火,走,木,衣,金,大,口,只,至,止,几,人,日,月,肉,入,束,鸟,马,犬,牛,鱼,目,市,式,于,平,义。其读音常用,很容易牢记。

独体字是汉字的根,不能再简化,这是简化字的底线。例如,国=囗+玉,象征珍贵的范围,两个独体字的组合,不能再简化为“囗”。

三,形声字,是汉字的大部分。

语文教师很清楚,有不少汉字的繁衍历程是这样的:篆体→独体/简体→形声字/繁体→简体。例如:→至→致→至。→支→枝→支。→生→性→生。→止→趾→止。→亲→親→亲。

我解释“亲”。亲=立/林+木,林,象征双亲,木,指代子女。后人加“见”,其实画蛇添足。

考虑到汉语国家化,有些常用的笔画太难的形声字,还是可以再简化的。例如:“饕餮”例如可简化为“饣套饣戻”。同时记住“戻”的读音。


“囊”,太难写,其意涉及袋腺窦腔穴,可简化为“宀衣”,作为会意字,“宀”代表窦穴,“衣”代表布袋。如此,这些字就好对付了:馕,囔,馕,攮,曩,齉,蠰,欜。而“齉”有36划,比写“解解解”还麻烦。


泱泱大中国,那么多国学大师语言学者,造字能力一定胜过古人。事物要发展,汉字要更狠。只要勇于扬弃,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为地球人,造出一套皆大喜欢的国际汉语。




看了部分回答,存在两个基本错误。1是认为汉字一直在简化,从甲骨文到篆体隶书再到如今简体汉字,并不存在人为的突然简化一说,这只不过是从古至今简化的自然延续。2简化并没有有碍传统文化的延续,简体字也不影响读古文。简化便于普及简单等就是好。

这些逻辑明显错误。想想现在大陆与台湾汉字差别就能证明第一条站不住脚,大陆就是人为专门研究才简体化的。第二条是简化了文字与清朝之前文字都不尽相同了,古书看不懂了当然影响文化的延续性,简化汉字对汉学与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所以简化汉字并非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一个事物是否值得做还是要看成本和收益以及趋势。是推广普及更重要呢还是恪守传统?古代科举考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那时人们的古文水平远超今人,但今天我们要学习语数英和科学知识。简体总体上没错,其实是对的,但简化速度、范围、推广方式以及某些汉字的简化是否合适有待讨论。

繁简并非二者只能选一个,可以是推广简体,把简体作为通用汉字,但允许存在繁体,也可以教学和使用繁体。二者共存,都找到各自定位就很好啊。



自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文化界刮过一阵歪风就是汉语拉丁化,当时有一批学者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就是汉字太难学导致国民教育水平无法提高。解决办法就是效仿西方将汉语用拉丁字母表示。而第一步就是简化汉字,然后逐步过渡到字母。

但当时因为战争动乱,国民政府基本上一个国家都管不过来所以没有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系统化的汉字简化工作才开始。当时上面的意思是用汉语拼音最终取代汉字,在这之前用简化字做过渡。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汉语拼音刚开始设计时苏联人知道了跑过来要求我们用俄文的斯拉夫字母,而当时的专家组倾向于用英美的拉丁字母。后来是国家领导人拍板了用拉丁字母,因为在世界上它的使用范围更广。

拼音和简化字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简体字一共出过两版,我们现在使用的其实是较早的第一版。第二版因为简化的太过导致实用程度太低,人民群众都不愿意使用而且学习成本反而更高,所以最终作罢。

前面说过简化汉字的最终目的是汉字字母化。但是汉语中同音字太多,字母化之后书写很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政府在听取了当时专家组的意见后,保留了简体字和拼音,而汉语字母化的计划就不了了之了。


汉字从创造以来就一直在变化,为什么没人说甲骨文变成后来的隶书就是简化呢,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呢?

从汉字的发展史来看,就是更加方便,适合推广,所以我过将繁体字进行了简化,一来方便书写,二来有利于文化传播。我过不同语言比较多,有一套合适的通用语言不是更加有利于国家统一吗。

繁体字有自己的美,谁能说甲骨文就不美呢?所以,现代汉字的美需要我们当代人来创造和赋予。谁能保证千年以后的汉字和现在的还是一样的呢,后人们说不定会认为千年前的汉字美。

字,是文化的载体,利弊不是短时间能看出来的,我觉得不能过于追究,适合就是最好,否则文字的断层会导致文化断层,我们周边有很多国家就是例子。


中国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不断简化。这一点,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央视正在播的一个片子,叫《汉字五千年》。汉字从字形到字音,都在变化。也不断有新的俗字,进入常用的体系。中国近现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不少知识分子,就已提出汉字应该简化的问题。比如,钱玄同先生。他当年就提出了应该整理字体、削减笔划的建议,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呼应,他甚至还提出了各种简体字的草案。其实,汉字由繁化简的过程,是大势所趋。首先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中国要推行平民教育,所以,繁体字难于记忆,不利于这项政策的推行。而且从繁体字本身来考虑,繁体字有很多已经不适于当下人的生活应用,它的字形较为复杂,与电子信息的发展不相符,而且,繁体字中有很多异体字,不利于汉字的发展。

汉字经历了甲骨、金、篆、隶、楷等重大变革。每一个变革期汉字都朝着易辩认、易书写方向发展。

到了近代,外忧内患,但汉字简化的讨论也没有停下来,就好似孔乙己说的回字有六种写法,繁体憂鬱(忧郁)笔画太杂确实不行。但没有真正实施。

到50年代文字改革继续进行,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集中了大批学者根据汉字的意、形以及参考行草、日文等订出了第一批简化字。它大大地推动了大陆识字率,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

在文字改革过程中,其实有相当的学者认为汉字应拉丁化。幸好没有走这条路。

后来国家又订出第二批简化字。大家认为影响了美感,才做罢了。

今天有人以爱无心,亲不见为由要求回到繁体,那是开历史倒车。

勿庸讳言,部分简化字有违四平八稳原则,缺乏书法美感,但瑕不掩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体和繁体,“相看两不厌” 田松青
针对一些呼吁,你觉得应该恢复繁体字吗?
汉字承载不住今天的滥用
为什么当初要把繁体改为简体 汉字!
汉字简化,时机欠佳
汉字的简化与规范——从太平天国的简化字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