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口气读完《论语》(3)


关于识人鉴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本意为擅长言语辞令,“令色”本意为面目美好,前者是叙述,后者是赞美。只是在此处变成了贬义,专指那些故作姿态,靠言语和外表来迎合别人的势利之辈。如果按照词意思来讲,的确这种人古今中外都会是大家讨厌的对象,可笑的是,此类人生活中却源源不断。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ou,隐藏)哉?人焉廋哉?

此句话说的是通过观察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原因以及行走的道路来判断他,不要流于形式表面以及言语外貌,这同样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看他做什么,比听他说什么更有说服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里孔子认为,有德之人必有过人之言,反之则未必成立。其实现代心理学早已指出道德根本不是什么高级的抽象感情或者思维,它本身就是人类的社会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性动机本就包括利他和亲和,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道德的范畴。一个人在某些条件下,都会表现出“有德”的一面,有没有过人之言本来就不是其必然结果。

至于后半句,“仁”与“勇”的关系同样不是彼此充分必要的条件,因为世上有一种“仁”,叫做“懦仁”,就是说此类人会根据自身条件而拥有相应的仁的言行,某些高大上的理论说教,他也只能说说,是做不来的。不过,有人不认为此类人是真“仁”,说他们是一群披着“仁”的外表下的懦夫,而我想说懦夫至少不会作恶,这要远比那些“伪君子”“假清高”好得多。

子曰:其言之不怍(大言不惭),则为之也难。

这句话讲的是那些大言不惭,动不动就说自己牛B到顶天而又毫无羞愧之意的人,实现他要说的话是很难的。这在提醒我们谨慎对待那些经常说大话的人,他们未必可靠。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这是相当的有道理的,古往今来一遍宣传仁义道德,一边又在穷奢极欲,苛索无度的伪君子,假清高之辈数不胜数。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u,第一声,涂抹)也!于予与何诛(责备)?”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的某个弟子宰予又一次大白天睡觉,孔子就说这个人啊,就是一个糟木头根本不能雕刻,也像粪土堆的墙壁不可粉刷,总之就是无可救药的差劲废物。还说以后不可以在轻信人言,更要观其行为。

宰予在大白天睡觉,如果是在上课时候故意打瞌睡固然有错,但也有可能是前天晚上因为某些事务熬夜了,身体疲惫如此,情有可原。可是孔先生没有问为什么,就单以此一次行为就劈头盖脸的把他贬低了一番,说他是无用的废话,这两句传世名句虽然精辟却也同样狠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儒学子弟的一个通病,就是一刀切似的武断批判,简单地说就是贴标签,什么事情也能上纲上线。

当然,也有人说孔子这是因为弟子不认真而一时所发的激愤之言,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严厉表达,就像父母当年为了激励我们而把我们犯下的小错放大开来一样,故意说我们就是不成器的废物。

此二者之说各有其理,且不去非要辩个对错,只是后来孔子的态度却又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弟子宰我犯了过错,孔子听说后,一改其当日斥责贬低宰予的严厉态度,而是委婉地说到过去的事情就算了,快成的事情也不去纠正反驳了,过往的过错不计较了。

哎,这脸打的啪啪的响。同样犯了非不可饶恕的小错,前后的差距却有如此之大,前者言辞严厉,儒家子弟就说孔子治学严谨,严肃庄重;后者不说不谏不咎,同样是这群人又说孔子宽宏大量。

前后表现的反差,或词严厉色,或宽厚大度却都能找到说辞,你自然可以说他思维敏捷,我也可以说他以个人好恶来自我评判,而且还强行解释。行事准则前后不一,处事态度彼此有别,可见孔子的说教也只是在规定别人,而非自己。况且不管是严厉或者宽容,这都不算美德,仅仅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如同有人性情内敛,有人热情奔放一样,谈不上高尚道德,只是原则也能随意切换,着实让人不解。

关于认知判断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此句名传千古,讲述的是生灵在面临死亡前的心理活动,但这并非绝对,更像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概率统计,就是绝大部分人如此。

因为有些枯恶不悛的人,哪怕就是死前一刻也不会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如那些贪官一样,面临死亡前,也只是咒骂自己时运不济被逮住,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贪腐本是不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颇有吸引力法则的意味,讲的是只要自己坚守德行,肯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正是此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徒劳),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酸刻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再一次重申了“礼”的重要性,恭、慎、勇、直本来应该属于褒义词,但是不可过分,应该合理有度,这个度便有“礼”来限制。只是,还是之前的说法,此“礼”皆有上层统治者来定,不过合理与否,平民也只能接受。所以此话虽然有理,在当时却也沦为了专制者奴役平民的依据。

子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满满的干货,满满的正能量。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的推崇理念虽然高尚,然而不接地气,当今真实的社会中能做到子贡口中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依然寥寥无几,更遑论其上,更不用说在生产力低下,物产匮乏的古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简单地叫就是不要跟蛤蟆讨论大海的故事,不要跟蠢货讨论高级的思想。

子曰:道不行,乘桴(fu,第一声)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孔子见到自己的理念难以实现,便萌生了退隐之念,说要整个小船出海观光区,不管是散心也好,教化海外之人也好,总之是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至极。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讲的是上行下效的道理,一个人只有自己行为坦荡,刚正不阿,才有资格让别人信服。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就是劝导大家踏实厚道,说话不轻浮,做事要稳重。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这句话颇有争议,因为道靠人能够弘扬光大很是成立,可是一个人也可以靠着弘扬道理来扬名立万,立言立行啊。

还有一种说法是指此句是在劝诫后来学者不要就奔着扬名立万的目的去学道,此理如果是正解,那么倒也说得通了。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此句话用意有二,一则劝诫当代学者莫要傲慢,二则鼓励后来学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恐怕是所有年轻人都喜欢的话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既是讲述一种自然现象,也是赞美那些有德行,有操守的人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字面意思理解貌似有些绝对,如果改为“知者少惑,仁者少忧,勇者少惧”貌似更加贴合现实。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超过主食)。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醉)。沽酒市脯(肉干),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段话源《论语·乡党》,整个乡党篇章基本都是在讲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讲究或者说要求,上述一段话就是关于吃饭这样一件事儿的讲究。本篇章也是后世最为人吐槽的地方,最为主张性情坦率的人所不容,因为此篇中对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限制在现在看来简直哆嗦、多余、繁琐、滑稽且可笑。

就以上面的吃饭为例,本来众口难调,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可是你却偏偏给吃饭罗列了一堆条条框框,既乏味无聊,也毫无疑义。因为这本来就是无关价值观,仅仅是个人偏好风格的不同。

而且那些对言行的规定,对上级一个样,对下级另一个样,对待君王一个样,对待平民有一个样。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官场礼仪教学,可爱的如同后世的太监。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这句话几乎毫无争议,提拔重用正直的人,意义极大。

子曰:过犹不及。

古今中外皆成立的观点,凡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讲的是,生死富贵似乎都不可控制,有些宿命论的意味。后者说的是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这和前面的“德不孤,必有邻”论调一致,就是劝诫世人坚守德行,总能等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虽然不无道理,可是总有些鸡汤文的味道。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至理名言,凡事松弛有序,劳逸结合,一味求快只会拔苗助长。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真是大实话,身处困境还没有怨言的人我真没见过几个,到时成天看见一群功成名就的人劝别人谈薄名利,谦虚待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告诉人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是给别人看,要为了自己而学习。

道理是很好的,只是这么一刀切的武断,未免有些负气。

子曰:“幼而不孙弟(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子看见一个讨厌的人,说他小时候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功劳,那么老还不死,见识就是一个混蛋。

嗯,被孔子的神逻辑震惊了。那个人兄长为人品行如何,孔子也不说,就说人家不敬兄长。万一他兄长是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恶霸土匪呢?也的敬重吗?

至于后两句,长大了没有什么功绩之说,大家各执一词。因为你说你教书育人是功绩,我说我经世济民也是功绩,分工不同,岂能一概而论。况且,孔子本身一生颠沛流离,不知道又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真实功绩。是富国强兵了,还是调息纷争,或者是开启民智,引导世人独立思考,科学探究了,只怕也是呵呵。虽然身为儒学之祖,后来却也成为了维护专制的代理人。

至于最后一句,老而不死,更是荒谬,孔子自己不都活到了七十几岁吗?骂自己吗?年长和德行,以及是否为贼有半毛钱关系啊。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有人说这句话其用意是劝解别人凡事多思考,眼光放远些,不要局限在当前。可是字面意思逻辑不太对啊,人是否有远虑,都不影响是否会有近忧吧,二者不是互为因果或矛盾关系。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超级大实话,食色性也,“好德”从心理学上说是反人性的。

子曰:有教无类。

追求甚好,只是在当时很难实现罢了。几千年来,平民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受到教育的机会的,有一些突破自我阶层的,学的也是如何谄媚君王,如何役使百姓的愚民之学。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就是说“合则聚,不合则散”,可以说是用来分手极其文明的用语。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嗯,那个,老孔啊,这么赤裸裸的要求天子和诸侯,难怪不受别人待见。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又说了,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三”可能是喻指,是许多,否则数量如此准确,限制地太过死板。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后来被选在《三字经》里,指出了人性生儿相同,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讲的是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情况。但是不知道这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陈述,还是说对此种上知下愚情况的认可并且希望持续下去。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患得患失”源自此处,既说明此类人内心信念不坚定,也说明此人不可靠。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关于古今之辨,孔子论调总是一贯地抬高古人,贬低今人。这种一刀切的武断做法即便现在依然大行其道。本来古今虽有不同,但各有其得失之处,岂能一概而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流传千古,同时也受尽现代文明学子的唾骂,理由太过明显,凭什么说女子难养,那人家女子还说男子难养呢?

有学者提出,孔子说这种话是因为在游历卫国时,卫夫人南子曾经和他幽会过,后来厌烦了,又对他爱答不理。为这事儿,孔子还当着子路的面对天赌咒发誓说自己啥事也没干。后来才有了“女子难养”这句话,说是孔子一时激愤才说的,就是暗指南子。

不管基于那种情况,这种话稍微有些逻辑思维的人也不会认同。

往者不可谏(制止),来着犹可追

这句话曾经及其道理曾经广泛出现在言情剧里面,其内涵就是劝诫人们要珍惜当下,莫要因为过往的不可改变而痛苦愧疚,以至于辜负了现在的人和事。

可是,这句话不是孔门弟子所说,而是一位楚国的狂人接舆所说,千载之下,读来犹然感叹不已。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执守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专一诚实,〔这种人〕怎么能算有道德?有他没他一个样。

关于此点,大家各说各理,我就曾经思考过万一别人能量有限,处在威逼利诱之中,人家能做到独善其身已然十分难得,又岂能对他期望过高。况且,弘德传道决不能依赖个体的力量。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至理名言,就和“寸有所长”一样,善于观察发现,总能找到事物的闪光点。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这里讲到了五美四恶,高度概括了其“仁政”的观点。

“五美”指的是:君子施惠于人民,自已却不浪费,使用人民,人民却不怨恨;自己有所追求却不贪婪,安舒矜持却不骄傲;有威严但不凶猛。

小编认为,不费、不怨、不骄、不猛相对来说到还容易实现,只是关于欲而不贪一说,实在无法苟同。不是说我赞成大家都去贪心泛滥,只是贪念本就是扎根在人类骨子里面的天性,不考虑人类行为的契约、原则甚至法度来规范,单纯地依靠个人修养,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且看那几年前来历朝历代,贪腐案件层出不穷,说到底就是制度的缺失,岂是修养所能解决。结果就是越重视“德治”,贪念越是难以杜绝,即便是为人称赞的大清官海瑞,不也是贪花好色,妻妾成群吗?名利色势,各有其贪。

“四恶”指的是:不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 突然加紧限期叫做贼;同是给人以财物, 出手悭吝, 叫做小家子气。

关于此四点,前三者小编甚是赞同,只是最后一点,别人的财物,拥有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意志随意分配,根本无关善恶好坏。用现在的话说是:不给是本分,给点儿是情分,岂能说人家吝啬,这不成了现在为人所不齿的“道德绑架”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橘子郡读《论语》225
论语11.1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诸夏之有君也,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中的为人处事
一口气读完《中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