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七:成圣之路——“中庸之道”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儒家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为报国土养育之德,故发愤而著《〈大学〉广义》。值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大学之道”指明了成就圣贤的三条道路,其中一条便是“中道”之路。“中道”即“中庸之道”,是同时涵盖“性之”和“反之”的第三条道路。孔子通过“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来指示“中道”,又以“仁”来表现“中道”,终将现象与本体、有为与无为、造作与自然、先天与后天、外在与内在、人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彻底贯通。

现将先生讲授《大学》之视频第七集《成圣之路——“中庸之道”》整理成文稿,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享受中华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我是主持人伊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潘老师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主持人:潘老师,前面我们讲到了大学之道的两条道路:一个是“尧舜性之”,一个是“汤武反之”。那它的第三条道路又是什么呢?

潘麟先生:“性之之道”,我们把它定义为“圆成之道”“顿悟之道”。为什么叫“顿”呢?因为它是“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就是只要“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我们内在的天性、德性就喷薄而出,浩浩荡荡,如江河决堤一样表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之中。你眼睛所及、心思所及、精神所及、行为所及全部都笼罩在浩浩荡荡、生生不已的德性之中,这就叫“圆成之道”。“反之之道”,在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就是“汤武”。“汤”指的是“夏商周”的“商”的开国之君“成汤”,他是一个圣贤。而“武”指的是周朝的开国国君之一——周武王。他们两个是走“反之”之路的代表。“反之”之路可以用孟子的“四端之心”来简单地概括,就是通过不断地充扩“四端之心”,以至达到极致、圆满之境。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就叫“汤武反之”之路。“性之”之路,是上根大智之人才有的,一般的人是没有的。

主持人:“反之”之路是更适合一般人的。

潘麟先生:是的,我们只是一般人,用儒家的话说就是“小人”——封闭在自己心区之内的,格局很小的,眼界、胸怀都很小的人。古人对“小人”的理解跟我们现在人对“小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在人理解的“小人”范围很窄,古代理解的“小人”范围很广。古代所说的“小人”相当于佛家所说的凡夫,只要你是一个未觉悟的凡夫,你就是“小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普通人。那么作为一个“小人”,你就需要通过孟子的“四端之心”来审视自己,即先发现自己的“四端之心”:仁之心、义之心、礼之心、智之心。然后你要守住、扩充这“四端之心”,直到“四端之心”充扩至极致,你就和圣人等同,也就完成了成长的过程。所谓极致就是最终达到圆满之境,就是圣人的化境、圣人的极致、圣人的果境。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反之”之路。它是非常适合我们一般人的一条道路。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就是大学之道的第三条道。

主持人:那是什么呢?

潘麟先生:就是“中道”,它的全名叫“中庸之道”。

主持人:“中庸之道”就是从这里来的。

潘麟先生:《中庸》这本书讨论的就是“中庸之道”。其实不仅《中庸》这本书讨论“中庸之道”,应该说整个“四书”和“五经”讨论的都是“中庸之道”。在绝大多数人那里,“性之”和“反之”并没有被完全分开,因为“性之”要有“反之”参与其中,“反之”也要有“性之”参与其中。如果你没有“性之”参与其中,你的“反之”要往什么方向去返呢?你总得有个方向,总得有个目标。就以“性之”来说,即使像尧舜禹那样的人,他也有后天形成的一些不良的毛病和习气,这些毛病和习气也需要我们去觉察、改正、化除和超越,而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反之”之路的,所以“性之”至少是不能够完全排斥“反之”之路的。那么,把“性之”和“反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中道”。在孔子那里有一句话最能够诠释什么是“中道”。

主持人:那是什么呢?

潘麟先生:孔子有一天很感叹地对着他的弟子说:“天何言哉?”

主持人:是什么意思呢?

潘麟先生:“天何言哉?”就是“天什么都没有说”,即当我们看天空、大自然的时候,它们是无语的、不说话的。虽然天地什么都没说,但是孔子紧接着就说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又补充了一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四时就是四季。春夏秋冬不断地更迭,在这个更迭的过程中使得“百物生焉”。“百物生焉”就是说花草树木都在茁壮地生长,这个茁壮地生长从哪里来?是天地创造而来,天地创造了四季、四时、年月,创造了万物。但是,天什么都没有说,它就是这么默默地、无我地、无为地创造着这一切。孔子在《周易·文言》中对“性之”跟“反之”之外的第三条路——“中道”之路有一个很好的诠释,或者叫提示。他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接下来又说了,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主持人:怎么去理解呢?

潘麟先生:“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说的就是“中道”。这句话就体现出了“中道”,它是怎么体现的呢?我们把德性收到内在的生命之中的时候,它是无声无臭、无形无相的。因为它是一个超越的本体,它超越了一切形象,超越了一切感官所触及的领域,因此它是无形无相的。你不能说德性是一个圆的、长的,或者是红的、蓝的,这些都是不可以的。德性是无形无相、无声无臭的,这指的是收回来的时候。那么它放出去、显化出去,放在它的功用上的时候,德性表现在天地中就是生发万物、生生不息;表现在日月上就是光明显赫。当把德性再收回到我们生命中的时候,它就是无形无相的。而一旦彰显于外,它在天则显化为生生不息之创造;在地则显化为承载万物之厚重;在日月则显化为普照之光明;在四时则显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循环不已;在鬼神则显化为阴阳调顺、生死自在的解脱之境。

如果天违背了德性,则不能成就其生生不息的创造之德;如果地违背了德性,则不能成就其承载万有之德;如果日月违背了德性,则不能成就其光明普照之德;如果四时违背了德性,则不能成就其循环往复之德;如果鬼神违背了德性,则不能成就其把握阴阳、超越生死之德。所以天地、鬼神、四季都不能违背德性,这就叫“先天而天弗违”。既然“先天而天弗违”,那么作为后天的人也要遵循此道,这就叫“后天而奉天时”。“奉”,就是相当于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法”就是效法、遵循的意思。孔子所说的“后天而奉天时”的“奉”,也是遵守、遵循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一天都不能违背德性。如果天违背了德性,就不能够有生化万物之德;如果地违背了德性,就不能有承载万有之德;如果日月违背了德性,就不能有普照万物之德。天、地、四时、鬼神都不能违背德性,我们人类又何以能违背德性?因此,我们人类也必须遵奉德性,恪守德性,这就叫“后天而奉天时”。“后天而奉天时”就是说一个人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奉天时的,他也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心,以求更加吻合德性的要求。这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反之”。

德性本有的生化之德、光明之德、承载之德就叫“先天之德”,这就叫“性之”。孔子的这句话就很好地指示出“性之”和“反之”之间的关系,将“性之”跟“反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也就是把先天跟后天、现象与本质、形而上和形而下彻底贯通。这里的贯通之路就是“中道”。除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外,孔子最能代表“中道”的阐述是他的“仁”,就是仁爱的仁。孔子用“仁”来表现“中道”。

主持人:是怎么表现的呢?

潘麟先生:“仁”就是孔子提出来的,在孔子之前没有“仁”这个字。所以孔子之学就叫“仁学”,孔子之道就叫“仁道”。孔子的“仁道”既不完全属于“性之”之道,也不属于“反之”之道,那么它属于什么?它是同时涵盖“性之”和“反之”的第三条道路,叫作“中道”。也就是说,在“仁”里面,既包含着“性之”也包含着“反之”。所以“仁道”就是“中道”。在“仁道”之中,它是把现象与本体、有为与无为、造作与自然、先天与后天、外在与内在、人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彻底贯通。

很多人说“仁”是形而上的,但是从孔子的很多话里面可以看出“仁”是包括形而下的。你不能说“仁”完全指的是先天,“仁”里面也含着很多后天。比如说,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什么是“仁”,怎样践行“仁”;孔子就说:“仁者爱人”。“爱人”的“爱”就是有后天努力的成分在里面。你不努力怎么能去爱呢?所以它里面就有后天。换言之,“仁道”之中是贯穿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这个贯穿是现象与本质、人和天、内和外的完全贯通,此为“中道”。

主持人:那“中庸之道”和“仁道”的关系是什么?

潘麟先生:所以能够表现“中道”最好的词就是“仁”,也就是“仁道”。“仁道”就是“中道”。“仁道”是到了孟子那里才被分开的,就是“尧舜性之”和“汤武反之”。之前在孔子那里是不分的,孔子是把“性之”跟“反之”混同在一起,打通一切对立、二元。哪些属于二元的呢?先天与后天属于二元;天与人属于二元;有为跟无为属于二元;造作跟自然属于二元。凡是二元的,在孔子的“仁”中全部打通而又同时涵摄于两者。

主持人:那老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它和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潘麟先生: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下现在人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主持人:怎么误解了呢?

潘麟先生: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样。我们现在人的理解跟古人所说的意思是完全反过来的。古代人所说的“人不为己”指的是“为己之学”,就是如果一个人生下来不对自己身心的提升下工夫,那么他的结果就是“天诛之,地灭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是自私的表现,相反,它是通过化除自私以达到无我的一种表现。如果你不化除自私就不能达到无我,那么你将会受到“天诛之,地灭之”的惩罚。“中庸之道”也是如此。“中庸之道”指的是贯通内外,即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性之”与“反之之道”。这是一个圣人的化境,即圆满之境、圆满之道。

主持人:就是混合在一起吗?

潘麟先生:不是这样的,根本不是和稀泥的意思。这个“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之正道。孟子一生都在辩论,辩什么呢?就是辩“中庸之道”,就是要把“中庸之道”辩论清楚,然后让大家清晰地理解、认识它。所以孟子晚年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因为这个关乎到中华民族智慧的方向以及它最核心的灵魂之所在,所以是不得不辩论的。

主持人:“中庸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深的。

潘麟先生:“中庸之道”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怎么去形容和评论都不过分的。有了“中庸之道”,我们就彻底把先天与后天打通了。这代表着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件,非常伟大的一个境界,是一个圣人的圆满的化境,是我们东方所展示出来的生命的境界、智慧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我们提倡“和”,所以在这个地方才可以讲“和”。“和”是怎么来的呢?“和”就是贯通,“和道”就是“仁道”,“仁道”就是“中道”。我们后世一直强调中国文化是“和”文化,就是讲究和谐,以和为贵。那么这个“和”是从哪里来?就是从“中道”中来,就是从“仁道”中来,就是贯通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天与人之后就透出“和”了。所以,和谐之道就此而生。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讲究冲突和对立。

主持人:怎么说呢?

潘麟先生:西方文化讲究一分为二,讲究冲突、对立,讲究越分越细,而不讲贯通、不讲和。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塑造出的人在性格上的一个重大差别。

主持人:在潘麟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当代中国所追求的和谐之道,其实就是儒家千百年来所坚持的“中庸之道”“仁义之道”。好,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先聊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潘麟先生

关联视频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第七集 成圣之路——“中庸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十二:止于至善
熊春锦先生讲德经第一章(四)
易学名句新解: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陈嘉珉:读彬宇先生《国学旨归:干支哲学》赋偈(4)——作者自序
王守仁之《传习录》(上)6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微解(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