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法千古不易的“不易”指什么

笔法“千古不易”的“不易”具体指的是什么?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从这句话的背景、出处来理解。这句话是元代赵孟頫在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的第七跋中提出的,原文如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呢?当时是赵孟頫赴元大都的路上,这一路上他天天把玩出发时独孤长老送给他的《定武兰亭》,把玩之余,心有所感就随时动手记了下来,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这段文字中比较重要的是:

书法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在后世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其实这句话的后面一句,赵孟頫已经做出了解释: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因为他在书体由隶入楷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阶段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一个是钟繇,一个是王羲之。至少在当时的赵孟頫,在他能得到的有限的文献资料中,他是这么认为的。

钟繇《宣示表》

钟繇的书法还有很强的隶书笔意,而到了王羲之时,基本上已经没有隶书笔意了(至少赵孟頫看到的《定武兰亭》《黄庭经》《乐毅论》等是没有隶意的)。所以赵孟頫有感而发:右军字势,古法一变。王羲之的字雄秀而出自天然,所以后来的人们都以王羲之为师法对象。说白了就是,王羲之成了后世学书法的老祖宗。

王羲之《兰亭序》

南朝齐梁间的人,与王羲之的年代相隔不远,结字没有大的变化,因此不能说不古。但是与王羲之相比却缺乏俊气,这是因为当时的人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造成的(当时的人喜欢妩媚的书法),但是王羲之的笔法(这里古法是指羲之的笔法)始终没有失去。

南朝王僧虔的书法

赵孟頫当时就在思考,自古历代书法家都以王羲之为师法对象,但却写出了不同的面貌,这是为什么呢?赵孟頫最后的思考结果就是,书法的笔法其实变化不大,无非就是中锋、侧锋的运用,无非就是提按、顿挫、轻重、方圆、快慢等等,这些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书写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些笔法。如何运用笔法,表现出个人对书法的审美,这跟一个人的性格和时代的风气有关。所以才有了“结字因时相传”的话。

米芾《蜀素帖》

古人学书法,自古都是把笔法放到首位的,只有笔法学到位了,运用娴熟才能再去谈性情的表现。古人写书法的目的与今天的人不同,今天学书法的人大多数为了参展,为了扬名。古人把书法当作书法心意的工具,“书法,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

所以这里的“千古不易”的“不易”是指书法的基本技法,自从羲之变法之后,没有大的变化。但笔法的运用千变万化,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面貌。


对于笔法“千古不易”中的“不易”,简言之,就是书法用笔,千古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一致的,是永远不能变的!





笔法,即书法的用笔方法。笔法,包含书法用笔的多个方面。


有的书法用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书法五体,篆书有篆书的用笔方法;隶书有隶书的用笔方法;草书有草书的用笔方法;楷书有楷书的用笔方法;行书有行书的用笔方法。以上绝不能混淆。混淆了,一切就乱了套了!




书法,用笔高于一切!自古以来如此。


书法,结字可变,点画可变,而笔不能变!自古以来如此。


有人认为笔法“千古不易”,是古人的笔法是不容易学到的。我以为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说这样话的人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古人的笔法是不容易学,是难学,但赵孟頫所说的“笔法千古不易”意思并非如此啊!




赵孟頫所说的“笔法千古不易”,主要是书法用笔,自古以来的基本规律和原则都是一致的,并不是说古人的笔法是不容易学到的。所以说,做为一个书法人,概念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啊。




我的观点是:除了章草可用隶书的笔法书之,(注:章草用笔就是用隶书的笔法加上草书符号书之即成“章草”)之外,其它的书体的用笔,都要按照各自书体的笔法书写,不能用篆书的笔法写楷书、写草书、写行书;也不能用楷书的笔法写篆书 、写隶书、写草书、写行书;更不能用草书和行书的笔法写篆书、写隶书、写楷书。这就是书法的用笔规律,这就是书法的用笔原则。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是他在《定武兰亭序》 的十三个题跋中写下的,原文比较长,也是《兰亭十三跋》中最引入注意到一句,也是解释分歧比较大的核心词句。


赵孟頫的原话是这样的: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如果我们孤立来看赵孟頫的这句话,确实感觉“用笔千古不易”好像违背了书法发展史,从篆书到楷书,书法的用笔一直是在变的,怎么会不变呢?


但是,从赵孟頫后面的话句来看,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说“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赵孟頫这里已经提到“右军字势,古法一变”了,他怎么会认为书法用笔从来也不变呢?


而且,我们都知道,赵孟頫是书法大师,也是书法巨匠,他不但精通真草隶篆四体,而且旁及魏碑、章草等等。


所以,他对书法的认知是非常深刻全面的。



那么在书法中究竟什么是不变的呢!这就是赵孟頫提出的“雄秀之气”,如果书法的雄秀之气失去,那就是书法“用笔”没了!


所以,赵孟頫提出,书法用笔要高杨“雄秀之气”这才是“古法”“古意”,这才是王羲之的精神。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序》中,题了那么多,不乏对王羲之的赞美之词,核心就是一个字“古”。王羲之的书法,继承了“古法”,这个“法”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有“雄秀之气”,而这种雄秀之气,是具有书法普遍性的。


比如说,篆书、隶书、行书、草书,都需要有“雄秀之气”,如果没有“雄秀之气”那就是“古法尽失”了!


为什么赵孟頫的“古法”都集中在王羲之,而没有涉及篆书楷书等等?



这并不矛盾。因为赵孟頫时代进入了楷书、行书、草书三体书法的书法现代化了,这个时代的大众“书法”,不涉及篆书、隶书,赵孟頫只是希望今天(他那个时代)的书法,不要失去书法精神的根本,这里的“雄秀之气”,也是《兰亭》的根本精神。


如果你是写篆书、隶书,同样会要求你要有“雄秀之气”而不是萎靡不振的平庸之气。


这是一个书法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书法正义精神的提倡。


从这些实践来看,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中,“不易”二字就是不改变书法精神的意思。


书法的精神是从笔法体现出来,笔法没有雄秀之气,就没有雄秀之气的精神。所以,赵孟頫也把笔法放在了书法的首要位置。



所以书法要提倡“用笔为上”,那么“上”在哪里?赵孟頫《定武兰亭序十三跋》中心推崇的王羲之就是“上”,因为王羲之是一个没有失去“古法”的大师。


而王羲之的“古法”,不是复古而是把古代的精神用新的结字体现出来了,这就是自古一贯的“雄秀之气”。


所以,我们不要误解笔法“不易”就是不要改变“古法”,恰恰相反,只有努力把古人的精神体现出来,才是真正的继承了古人,也是继承了真正的笔法。


这就是创新的真正含义。


赵孟頫时代,是宋元交替之际,但是,文化上仍然是南宋书法萎靡不振的局面。已经到了“古法尽失”的可悲时代了。



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


北宋,还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南宋就没有什么大书法家了,南宋末的张即之,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到了元初,国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很好,失落的汉族士人心理非常矛盾彷徨,因此,书法不振。


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实际上就是矫枉过正,对萎靡不振的书法,指出一个前进的方向,从书法提振民族自信心心理的重建。


像王羲之这种雄秀之气的精神,正是当时非常缺乏的。


如果我们看看与赵孟頫同时代画家的书法,你就会看到,缺乏雄秀之气的书法是一种多么普遍情况了。


例如倪瓒、钱选包括黄公望的书法,都是受南宋萎靡不振的影响。


以“用笔千古不易”这个响亮口号呼唤书法大道,这个意义,就是今天来看,也是非常伟大的。


例如晚清以来,对雄秀之气的追求,正是对萎靡不振馆阁体的批判。 


这句话出自赵孟頫口中。用以说明书法技法的难度之深。当然这个技法的深奥并非是通用技法因为通用技法只要花时间,即可熟能生巧。这个笔法我个人认为分为二个方面。以下我说一说。


控笔能力


书法中的控笔能力每个人理解的都不太一样。你手里拿着笔,无论以何种形式拿笔,在书写的时候,都不能存在阻力。如果你只会一种执笔方式,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达到精深熟练的控笔能力。



控笔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各种执笔法的练习中获得。每一个字或者每一行字都可以用不同的执笔方式去书写,直到每种执笔方式都可以熟练书写为之。因为你在自然创作的过程中,因为艺术思维意识的作用,有的时候兴起,会不知不觉的改变执笔姿势或者方法。这样也不怕某一个字会书写失误。也就是预防败笔的出现。知道为何二王几乎无败笔出现了吧。因为他们绝对是控笔高手。笔为我所用,我所想,即为所书,不差分毫。



自然书写中的调锋意识


关于自然书写中的调锋,其实就是一种意识问题。当然这必须拥有扎实的技法和结构基础,要对自然书写的规则足够精通。只有没障碍了,才会实现流利畅通的自然书写状态。还要去除刻意为之的心态,这都需要日久天长的磨炼心性才能达到。如果书法的高深,你只想到了刻苦临摹,刻苦书写,那么你将一事无成,最多只是个印刷字书写的匠人而已。



调锋意识最主要的是对笔法技法的熟练掌握,在运笔过程中不定时的,根据单字结构和空间安排的需要进行中,侧锋的不断变化,还有诸如提按的轻重变化等。当然某些不自主的回锋也是可以出现的。会有不同的感觉。


笔法“千古不易”的“不易”具体指的是什么?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从这句话的背景、出处来理解。这句话是元代赵孟頫在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的第七跋中提出的,原文如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呢?当时是赵孟頫赴元大都的路上,这一路上他天天把玩出发时独孤长老送给他的《定武兰亭》,把玩之余,心有所感就随时动手记了下来,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这段文字中比较重要的是:


书法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在后世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其实这句话的后面一句,赵孟頫已经做出了解释: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因为他在书体由隶入楷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阶段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一个是钟繇,一个是王羲之。至少在当时的赵孟頫,在他能得到的有限的文献资料中,他是这么认为的。



钟繇《宣示表》


钟繇的书法还有很强的隶书笔意,而到了王羲之时,基本上已经没有隶书笔意了(至少赵孟頫看到的《定武兰亭》《黄庭经》《乐毅论》等是没有隶意的)。所以赵孟頫有感而发:右军字势,古法一变。王羲之的字雄秀而出自天然,所以后来的人们都以王羲之为师法对象。说白了就是,王羲之成了后世学书法的老祖宗。



王羲之《兰亭序》


南朝齐梁间的人,与王羲之的年代相隔不远,结字没有大的变化,因此不能说不古。但是与王羲之相比却缺乏俊气,这是因为当时的人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造成的(当时的人喜欢妩媚的书法),但是王羲之的笔法(这里古法是指羲之的笔法)始终没有失去。




南朝王僧虔的书法


赵孟頫当时就在思考,自古历代书法家都以王羲之为师法对象,但却写出了不同的面貌,这是为什么呢?赵孟頫最后的思考结果就是,书法的笔法其实变化不大,无非就是中锋、侧锋的运用,无非就是提按、顿挫、轻重、方圆、快慢等等,这些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书写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些笔法。如何运用笔法,表现出个人对书法的审美,这跟一个人的性格和时代的风气有关。所以才有了“结字因时相传”的话。



米芾《蜀素帖》


古人学书法,自古都是把笔法放到首位的,只有笔法学到位了,运用娴熟才能再去谈性情的表现。古人写书法的目的与今天的人不同,今天学书法的人大多数为了参展,为了扬名。古人把书法当作书法心意的工具,“书法,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


所以这里的“千古不易”的“不易”是指书法的基本技法,自从羲之变法之后,没有大的变化。但笔法的运用千变万化,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面貌。 


“易”,在古代含有多重意义:


1、简易,即“大道至简”。


2、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是“辩证”的。


3、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了解了“易”,那么对笔法中“千古不易”中的“不易”,就会有全面的理解。


为什么赵孟頫要说“用笔千古不易”呢?


自毛笔发明以来,其形制虽然有变化,但是“尖、齐、圆、健”的特性几乎没有变化,而“纸”和“墨”也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而汉字的书写,除了字体本身有变化,其他的也几乎一贯地传承下来了。作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的不变或没有根本性、颠覆性的变化,必然带来书写方式的固定。


尤其是毛笔,据传为蒙恬发明,但出土实物已证明毛笔在蒙恬之前就已存在,蒙恬可能是做了关键的改良。秦始皇统一了各国对毛笔的不同称呼,遂延续至今。


几千年来,存世的毛笔字书写作品留存数量巨大,但是符合书法艺术审美的作品具有类似的特点,一代一代的“书写者”们总结提炼了这一规律,那就是“中锋用笔”。这一点,成为古来大多数书家的共识,即使偶有其他探索,也无法撼动。


这一点,恐怕也是受到“软”的毛笔的局限而破出的“没办法的办法”吧。比如现在的钢笔和中性笔的书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赵孟頫作为一代书画巨擘,此言当在其探索实践之后的真言。这句话的前半是“结字因时相传”,是指字形结构可以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用笔千古不易”,即用笔的笔法是不变的——既不需要变,也变不了——那就守住了吧。


历来的书家,不乏对用笔的技巧做过大量的探索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笔法的技巧,但是,无论是执笔,起笔,收笔,绞转,捻管,折笔、搭笔等等,无非是保障在书写过程中,始终“令笔锋在笔画中间行”,也可以理解为:这些技巧,无不是为“中锋行笔”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中锋行笔”的。


除“中锋行笔”之外的其他方法,要么淹没在历史中,要么变为中锋行笔的补充。因此,“用笔千古不易”,本身也是符合“易”的道理的。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代表昭明书馆的理解和观点,希望对题主及读者朋友们有所助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崇尚魏晋、复古求新的追求——赵孟頫的书学思想
书法贵有雄秀之气,赵孟頫说这是书法精神,一千年都不能变
论道|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命题再议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说说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
庆旭:赵孟頫是小楷发展史的“第四代盟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