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曙虹 | 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主张
此文应《学校品牌管理》杂志6月号“生态教育”专栏之邀而作。如今“生态”是办学实践中的一个热词,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能做好“正名”的工作,将有力促进学校生态教育实践的高品质开展。此文概要阐述了我对生态、生态教育、学校生态文化等概念及其价值的认识,权当一家之言,供参考并期待引发有志者进一步探究。
近十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对“生态”话题的探讨渐成热点,生态教育、生态校园、生态课程、生态课堂、生态德育、教育生态化等概念层出不穷。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包含生态文明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更是成为教育人的广泛诉求。然而,相关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语境中“生态”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标签化、模糊化、形式化、片面化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学校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学校生态教育的品质。
我认为,学校倡导生态理念,目标是形成优质教育生态,关键是致力于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焦点是解决对“生态”内涵和价值的认识问题。
以往我们经常会用“生态环境”这样的说法,似乎把生态理解为是一种环境,或把生态等同于环境。然而这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不妨参照“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两种不同思潮各自的核心主张来加深对“生态”二字的理解。
生态主义是人们在面对二战以来严重的生存危机,为寻找危机的根源和寻求解决危机的策略而形成的一种思潮。与环境主义倾向于将危机解释为科学技术不完善或资源开发策略不健全所不同的是,生态主义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作了再思考。在生态主义者看来,自然界有自己的需要,不是任人摆布的客体,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的界限,自然界就要进行报复,因此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更为重要的是,生态主义指出人们对于自然所持有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形态被迁移到了社会领域,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威胁了人类和其他生命的未来,是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根源。简言之,生态主义超越了环境主义对如何合理利用自然的探讨,将关注重点转向社会和人性等更深层次,将环境危机归因于意识形态弊端,建构了“自然—人—社会”的整体思维模式,致力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借鉴生态主义对生态内涵的理解,学校语境中的生态,就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学校的生存状态,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学校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形态。学校生态文化,则是指校内外环境、师生、教育等诸要素交互影响、动态发展所形成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及其行为和物化形态。
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是为了促进学校形成优质教育生态。《人民日报》曾载文明确表达了“教育生态影响中国未来”的观点,足见优质教育生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所谓优质教育生态,指教育各要素的关系机理是自然的、丰富的、和谐的、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而言:在价值取向上,它主张树立系统整体观和动态发展观,切实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教育目标上,它致力于人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它谋求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在自然科学课程中渗透伦理精神和审美体验;在教育行为中,它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学校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宗旨出发,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以下价值主张:
顺应社会,张扬校本。
既然学校生态是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要素的互动形态,那么学校文化就不可能只是自说自话的封闭系统,而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始终在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的。只有在与当代社会文化正面的、全面的交融中,我们才能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学校的追求,从而更准确、更完善地选择自己的文化道路;然而另一方面,每所学校从自身传统与特色、师资与生源状况出发,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教育精神、行动智慧乃至日常习俗,则是学校文化的内在依据,因而从理论上说每所学校的文化与发展脉络不可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既要从社会大局着眼高瞻远瞩,又要从自身现实着手深入谋划,真正使学校文化既具有扎根的、务实的现实情怀,又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宏观追求。
传承为基,发展为要。
“生态”意味着动态性,意味着可持续性。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正导致我们原先习以为常的文化思维逐渐失衡,并要求传统文化更新甚至重塑自己的文化范型,以主动适应现代文化。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经历这样的文化转型时,学校的文化创新也势在必行。当然,学校不可能割裂历史而凭空建立新的文化,学校的现代化绝不意味着“去传统化”,它从根本上说乃是学校历史进程中内在的、自我的发展要求。但传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创新,如果传承走向了极端,走向固步自封,这跟抛弃传统一样都是学校发展的大忌。因此,面临深刻变化的新的社会生态,文化创新是所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只有主动总结和探索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走势,正确认识学校传统中必要而且可能弘扬的内在根据,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重构,才能取得在学校未来发展选择中的自主地位,才能保持学校文化强健的生命力。
整体建构,有机推进。
在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流行到几乎无人不晓的“四分法”,就是把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说到生态文化,也有人依葫芦画瓢,将其分为生态观念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研究中,多数人也沿用了这样的说法。但我对此一直持保留意见。作为整体性存在的学校文化,在理论上可以分类分析,但在实践中是难以绝对区分开的。所谓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只是文化的内涵,若将其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文化做静态分割,便忽略了学校各文化要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背离了“生态”理念,是一种机械的思维。鉴于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价值观及其师生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办学理念建设为主体,以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建设为两翼,有机、协调、全面地展开。只有将学校文化纳入“一盘棋”中整体建设,才能充分彰显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效达成文化育人的目的。
内外兼修,重在转化。
一方面,学校文化需要由外而内陆浸濡。大家都熟悉马克思的这句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反映身处其中的所有人的状态,也影响着这个空间中的人的行为。假如校园布局以顺应天性、尊重规律为前提,蕴含朴素丰富、返璞归真的自然本色,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彰显风清气正、公平温暖的文化氛围,那么就可以打通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唤醒孩子们的体验感、获得感、生命感,把儿童在学校中生活的过程变成智慧成长和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最终落实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另一方面,学校文化也需要由内而外地释放。学校文化建设必然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审美情怀和行动理念,正是内隐价值观层面的文化,使得包括外在行为和环境在内的学校生活变得可理解和有意义。因此学校文化变革不能只关注环境和行为上的改变,应该更深入地探寻其改变背后的驱动机制。只有形成科学、先进、校本的价值观,并将其真正转化成师生的信念,且师生把这种信念进一步转化成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使学校的文化建设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这样的学校才会成为师生幸福栖居、和谐成长的生态佳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宗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调适关系 优化生态
严格常规管理,营造和谐教育生态环境--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十个方面内容包括
政治答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3)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