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在品饮过程中创造积淀的茶文化,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初利用的是野生茶树,在经过一个很长时期后,才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发生在3000多年前。《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说,公元前1100多年周武王伐纣时,巴国已以茶及其他珍贵物品,纳贡周武王,说明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达粤赣闽,入江浙,然后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

1、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中国确定的,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千百年来,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称谓。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古茶树、古茶具、古茶书、古茶画、宜水名泉以及有关文化的古遗址遍布中华各地。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如今全世界产茶的国家遍布五大洲。所有这些产茶国的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制作、品饮最早的国家,因而素有“茶的故乡”之称。

中国西南地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肥沃的土壤,气候温暖湿润,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约1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时期,大部分亚热带作物被冻死,而滇、贵、川特有的温湿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域中的许多植物,包括茶树得以幸存下来。

早在三国时期(220-280)中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唐代陆羽《茶经》中已称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总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国家,而且树体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由此可以说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原产于中国,这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却偏偏惹出了一桩公案。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这个地方意外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展开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曾写过《阿萨姆的茶树》一书的贝尔登和写过《茶叶指南》的英国人布莱克坚决主张印度为原产地,而乌克斯在他的《茶叶全书》中又主张原产地是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云南以及缅甸、泰国、印度支那等国家和地区。

先不论贝尔登等人的谬见,就算英国人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了茶树,又怎能与中国的茶史相比呢?早在公元前2世纪,即西汉的时候,四川的司马相如在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载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的“?诧”就是茶。当然这一时期的茶只是作药用,我们估且不算,就算中国茶始于陆羽时代吧!那也是公元8世纪70年代的事了,比布鲁士所谓的发现还早了1000多年呢!

对茶叶原产地非中国的谬说,首先做出批驳的是吴觉农。1922年,青年吴觉农正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他是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此期间,他收集和研究了许多有关世界各国茶叶生产、制造和贸易方面的资料,依据大量事实,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文中如数家珍地列举了许多极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并批驳了贝尔登等辈的谬论。吴觉农在文章中指出,印度茶树栽培起源于1834年,这一年的元月,印度茶叶委员会的秘书戈登同一名教士古兹拉夫来到中国,当时清政府规定不允许外国人到内陆游历,但他们还是购得了大批武夷的茶籽,并在1855年寄到了加尔各答。这是印度栽培茶叶之始。再早一点,阿尼姆茶树的发现,不就是1826年吗?这是中国学者发表的第一篇系统地反驳国外某些人所持偏见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另外,据当年在印度的一位法国人埃勃士德?迈德森1662年写的一本书中曾说过:“我信日常相聚的时候,常吃一种The(茶),The不但是全印度的国人所通用,就是荷兰人、英国人也当作药品似的利用它。”这足以说明,在印度尚未发现茶叶的170多年前,在印度的法国人就喝到了茶,那茶是哪来的呢?是印度自产的吗?不是,茶树尚未发现,哪来的茶叶?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喝的茶是从中国输入的。有何为证?因为在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买茶,转手献给查理二世,这是英国人饮茶之始,而印度人饮茶应在英国人之后。

近十几年来,中外茶学工作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茶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中国的茶学工作者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和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两位日本科学家志村乔和桥木实则通过对细胞染色体的比较观察发现,中国和印度茶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在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从1980年到1984年,桥木实教授曾3次到我国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作了考察,发现和地茶叶的外传虽然发生了连续性变异,但不存在种的变异。因此他们认为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由缅甸到阿萨姆,向乔木化,大叶形发展,往北推移则向灌木化,小叶形发展。

据考证,滇、贵、川地域有着众多的野生茶树。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在11个省(自治区)200多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如云南省镇沅、景东、勐海、澜沧、师宗等地都有树龄近千年、树高20多米、干径超过1米的古茶树。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拨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大茶树。这一带,还发现类似的大茶树9棵,高度在16米左右,有的在20米以上。1996年在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海拨2100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高25.5米,底部1.20米,树龄2700年左右的野生大茶树。森林中直径3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到处可见。

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中,中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2、“茶”字的由来

我国对茶的野生利用,有5000年之久;西周时移为家种,也有3000多年了。然而这个“茶”字的出现却要晚得多。

“茶”字的出现,大都认为在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指称茶的是“荼”字。

荼,一字多义,又一字多音。《辞海》“荼”字条,注明三个读音:一与“途”字同音;二与“茶”字同音。三与“书”字同音。“荼”在指称茶时,读音也是“茶”,因为“荼”是茶的古体字。《辞海》又在“苦荼”条下注释:苦茶的“荼”读“茶”字,苦荼就是茶。我们的祖先虽在近5000年前就发现并利用了茶,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茶”这个字,到汉魏时期,民间口头上已把茶这种植物或饮料称呼为“茶”,可在文字上还假借“荼”这个字。湖南省有一个县,现在叫“茶陵”,而在《汉书?地志》中写成“荼陵”。这个荼陵的“荼”即读作“茶”字。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荼”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茶”字,是茶,还是菜,还不明确。至公元前200年《乐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至于“荼”字何时改写为“茶”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从唐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茶”字的变形“变于中唐以下也。”从此,“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3、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传播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还有许多雅号别称,如槚、蔎、茗、荈等。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木》载:“槚,苦荼。”(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晋王微《杂诗》有句:“待君竟不归,收领令就槚。”诗人等候友人不至,只好收拾起待客物品,饮槚自慰了,诗人所饮的“槚”和前面《尔雅》所载的“槚”,显然都是茶。

西晋杜育作《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赋中说的生于高山的奇产“荈草”,即是茶。

唐杜甫《进艇》诗中有“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翌无谢玉为缸”之句,这“茗”亦是茶。

《三国志?吴》“韦曜传”:“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唐皮日休《茶坞》诗云:“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这密赐的“荈”和宁记亩栽的“葭”,同是指茶。

还有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提到了“荈诧”;扬雄《方言》所说的“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黄奭辑《神农本草经》云:“苦荼,味苦寒,主五脏邪气……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这“诧”、“ 蔎”和“选”都是茶。

除了荼、茗、荈、槚、诧、蔎、葭、选之外,茶的别称还有槁、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姹、葭荼、苦荼、酪奴等称呼。茶的别称,在唐以后多数已不用,也有延续用的,如“茗”,用得还比较多,今人常称饮茶为“茗饮”或“品茗”。

茶的雅号也不少,如一名“不夜候”。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候,美其功也”。一名“清友”,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一名“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亦有雅称“森伯”、“涤烦子”的。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有关专家认为,地球上北纬45?以南,南纬30?以北区域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的茶,全部源于滇、贵、川。俄语、英语、德语、日语、法语这几种语言中茶的发音,都是我国“茶叶”一词的音译。虽然它们是福建巴蜀茶叶音律的变态,但茶叶的原意是不容置疑的。

“茶”字的音、形、义是中国最早确立的。茶叶由中国输往世界各地,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洲的荷兰和葡萄牙,1638年输往英国,1664年输往俄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茶”字的音,如英语“TEN,德语“TEE”,法语“THE”等都是由闽南语茶字(TE)音译过去的,俄语的“yah”和印度语音“CHA”是由我国北方音“茶”音译的,而日语茶字的书写即汉字的“茶”字。可以看出“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国,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都是由中国“茶”字音译过去的,只是因各国语种不同发生变化而已,由此也可以说明,茶的称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树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805年,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在贺滋县种植。公元828 年,中国茶种传到朝鲜(当时的高丽), 1618 年传到俄罗斯,1780 年传入印度,1828 年传到印度尼西亚,以后又传播到斯里兰卡、非洲、南美等地。世界各产茶国在引进中国茶种的同时,也引进了茶叶加工技术及品饮方式。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在品饮过程中创造积淀的茶文化,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初利用的是野生茶树,在经过一个很长时期后,才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发生在3000多年前。《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说,公元前1100多年周武王伐纣时,巴国已以茶及其他珍贵物品,纳贡周武王,说明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达粤赣闽,入江浙,然后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

1、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中国确定的,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千百年来,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称谓。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古茶树、古茶具、古茶书、古茶画、宜水名泉以及有关文化的古遗址遍布中华各地。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如今全世界产茶的国家遍布五大洲。所有这些产茶国的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制作、品饮最早的国家,因而素有“茶的故乡”之称。

中国西南地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肥沃的土壤,气候温暖湿润,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约1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时期,大部分亚热带作物被冻死,而滇、贵、川特有的温湿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域中的许多植物,包括茶树得以幸存下来。

早在三国时期(220-280)中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唐代陆羽《茶经》中已称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总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国家,而且树体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由此可以说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原产于中国,这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却偏偏惹出了一桩公案。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这个地方意外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展开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曾写过《阿萨姆的茶树》一书的贝尔登和写过《茶叶指南》的英国人布莱克坚决主张印度为原产地,而乌克斯在他的《茶叶全书》中又主张原产地是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云南以及缅甸、泰国、印度支那等国家和地区。

先不论贝尔登等人的谬见,就算英国人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了茶树,又怎能与中国的茶史相比呢?早在公元前2世纪,即西汉的时候,四川的司马相如在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载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的“?诧”就是茶。当然这一时期的茶只是作药用,我们估且不算,就算中国茶始于陆羽时代吧!那也是公元8世纪70年代的事了,比布鲁士所谓的发现还早了1000多年呢!

对茶叶原产地非中国的谬说,首先做出批驳的是吴觉农。1922年,青年吴觉农正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他是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此期间,他收集和研究了许多有关世界各国茶叶生产、制造和贸易方面的资料,依据大量事实,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文中如数家珍地列举了许多极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并批驳了贝尔登等辈的谬论。吴觉农在文章中指出,印度茶树栽培起源于1834年,这一年的元月,印度茶叶委员会的秘书戈登同一名教士古兹拉夫来到中国,当时清政府规定不允许外国人到内陆游历,但他们还是购得了大批武夷的茶籽,并在1855年寄到了加尔各答。这是印度栽培茶叶之始。再早一点,阿尼姆茶树的发现,不就是1826年吗?这是中国学者发表的第一篇系统地反驳国外某些人所持偏见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另外,据当年在印度的一位法国人埃勃士德?迈德森1662年写的一本书中曾说过:“我信日常相聚的时候,常吃一种The(茶),The不但是全印度的国人所通用,就是荷兰人、英国人也当作药品似的利用它。”这足以说明,在印度尚未发现茶叶的170多年前,在印度的法国人就喝到了茶,那茶是哪来的呢?是印度自产的吗?不是,茶树尚未发现,哪来的茶叶?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喝的茶是从中国输入的。有何为证?因为在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买茶,转手献给查理二世,这是英国人饮茶之始,而印度人饮茶应在英国人之后。

近十几年来,中外茶学工作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茶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中国的茶学工作者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和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两位日本科学家志村乔和桥木实则通过对细胞染色体的比较观察发现,中国和印度茶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在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从1980年到1984年,桥木实教授曾3次到我国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作了考察,发现和地茶叶的外传虽然发生了连续性变异,但不存在种的变异。因此他们认为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由缅甸到阿萨姆,向乔木化,大叶形发展,往北推移则向灌木化,小叶形发展。

据考证,滇、贵、川地域有着众多的野生茶树。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在11个省(自治区)200多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如云南省镇沅、景东、勐海、澜沧、师宗等地都有树龄近千年、树高20多米、干径超过1米的古茶树。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拨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大茶树。这一带,还发现类似的大茶树9棵,高度在16米左右,有的在20米以上。1996年在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海拨2100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高25.5米,底部1.20米,树龄2700年左右的野生大茶树。森林中直径3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到处可见。

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中,中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2、“茶”字的由来

我国对茶的野生利用,有5000年之久;西周时移为家种,也有3000多年了。然而这个“茶”字的出现却要晚得多。

“茶”字的出现,大都认为在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指称茶的是“荼”字。

荼,一字多义,又一字多音。《辞海》“荼”字条,注明三个读音:一与“途”字同音;二与“茶”字同音。三与“书”字同音。“荼”在指称茶时,读音也是“茶”,因为“荼”是茶的古体字。《辞海》又在“苦荼”条下注释:苦茶的“荼”读“茶”字,苦荼就是茶。我们的祖先虽在近5000年前就发现并利用了茶,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茶”这个字,到汉魏时期,民间口头上已把茶这种植物或饮料称呼为“茶”,可在文字上还假借“荼”这个字。湖南省有一个县,现在叫“茶陵”,而在《汉书?地志》中写成“荼陵”。这个荼陵的“荼”即读作“茶”字。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荼”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茶”字,是茶,还是菜,还不明确。至公元前200年《乐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至于“荼”字何时改写为“茶”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从唐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茶”字的变形“变于中唐以下也。”从此,“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3、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传播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还有许多雅号别称,如槚、蔎、茗、荈等。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木》载:“槚,苦荼。”(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晋王微《杂诗》有句:“待君竟不归,收领令就槚。”诗人等候友人不至,只好收拾起待客物品,饮槚自慰了,诗人所饮的“槚”和前面《尔雅》所载的“槚”,显然都是茶。

西晋杜育作《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赋中说的生于高山的奇产“荈草”,即是茶。

唐杜甫《进艇》诗中有“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翌无谢玉为缸”之句,这“茗”亦是茶。

《三国志?吴》“韦曜传”:“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唐皮日休《茶坞》诗云:“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这密赐的“荈”和宁记亩栽的“葭”,同是指茶。

还有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提到了“荈诧”;扬雄《方言》所说的“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黄奭辑《神农本草经》云:“苦荼,味苦寒,主五脏邪气……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这“诧”、“ 蔎”和“选”都是茶。

除了荼、茗、荈、槚、诧、蔎、葭、选之外,茶的别称还有槁、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姹、葭荼、苦荼、酪奴等称呼。茶的别称,在唐以后多数已不用,也有延续用的,如“茗”,用得还比较多,今人常称饮茶为“茗饮”或“品茗”。

茶的雅号也不少,如一名“不夜候”。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候,美其功也”。一名“清友”,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一名“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亦有雅称“森伯”、“涤烦子”的。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有关专家认为,地球上北纬45?以南,南纬30?以北区域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的茶,全部源于滇、贵、川。俄语、英语、德语、日语、法语这几种语言中茶的发音,都是我国“茶叶”一词的音译。虽然它们是福建巴蜀茶叶音律的变态,但茶叶的原意是不容置疑的。

“茶”字的音、形、义是中国最早确立的。茶叶由中国输往世界各地,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洲的荷兰和葡萄牙,1638年输往英国,1664年输往俄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茶”字的音,如英语“TEN,德语“TEE”,法语“THE”等都是由闽南语茶字(TE)音译过去的,俄语的“yah”和印度语音“CHA”是由我国北方音“茶”音译的,而日语茶字的书写即汉字的“茶”字。可以看出“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国,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都是由中国“茶”字音译过去的,只是因各国语种不同发生变化而已,由此也可以说明,茶的称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树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805年,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在贺滋县种植。公元828 年,中国茶种传到朝鲜(当时的高丽), 1618 年传到俄罗斯,1780 年传入印度,1828 年传到印度尼西亚,以后又传播到斯里兰卡、非洲、南美等地。世界各产茶国在引进中国茶种的同时,也引进了茶叶加工技术及品饮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妃玲: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吗?茶树的名字是什么?
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茶树的起源与传播
茶树原产地
茶文化考试试题与答案
茶树起源及演变(二)茶树的原产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