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德格尔:现代人的新病痛|存在主义

古往今来哲学领域群星闪耀,但相比著述的艰深晦涩,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则如众星拱月。他的散文体巨著《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1927)》表述之委婉曲折几乎无可匹敌,大量德语自造词充斥其间:健忘状态(’Seinsvergessenheit’, Forgetfulness of Being),脱离土地(’Bodenst?ndigkeit’, Rootedness-in-soil),构成要素(’Wesensverfassung’, Essential Constitution)等等不一枚举。初读海德格尔很难适应这种文笔,有时甚至困惑恼人。但在矫造的辞藻之下他试图阐释一些关于生命意义,时代症结和自由之路的质朴真理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1889年,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郊野一个贫穷的天主教家庭,其后一生都保留着乡间的生活方式。他喜欢采摘蘑菇,散步并习惯于早睡,拒绝电视,飞机,流行音乐和加工食品。

《存在与时间》的出版使他一时成为学术新星,却因在30年代错误地选择支持希特勒而身败名裂。像其他一些学者一样,海德格尔寄希望于纳粹党重新树立德意志的秩序与尊严,并追随时代浪潮猛烈排斥犹太学者。作为校长,海德格尔主导了弗莱堡大学(Freiburg University)的排犹运动。这段疯狂使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后的岁月中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为之忏悔。1945年德国战败后,纳粹肃清委员会(Denazification Commission)审判了海德格尔,禁止从事教学活动数年之久。但海氏思想感染力之大,他的事业竟渐渐峰回路转。

此时他却选择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1976年离世。

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探寻智者的生活,期待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真理,并藉由真理使生命充满富足,愉悦和智慧。海氏认为哲学并非只是学术研究,它也是心灵感召和疗法,正如古希腊人的践行(存在主义心理疗法是一种对心理咨询实践产生影响的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之上,他意识到现代人正在遭受灵魂上的新病痛:

我们忘记自己还活着

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一个特别的角落,除此之外便是死寂,致命和未知。在一些特殊的时刻,也许某个深夜,重病中的幻觉,长时的独处抑或乡间的漫步时,我们才会注意到世界的惊人奇异性:为什么事物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而非他处?这些珍稀的时刻动摇了我们对事物状态的认知,海德格尔以强调的方式称之为“存在的奥秘(Mystery of Being,原文字母大写)”。他的思想体系正是围绕着对这一抽象的关键概念的领悟与回应。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文明是一台可憎的机器,将我们从存在的本真中剥离,压制在实务之下,淹没于信息之中,吞噬寂静,排斥独处。人发展至此,部分是因为认清存在的本真带来恐惧(’Angst’)。我们会发现曾经看似确凿的,必要的和重要的一切变得充满偶然性和随机性,无知觉和无意义。从而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甚至生命本身。而现代化的日常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无暇顾及将这些令人不安的本质问题。

我们到底在逃避什么?每个人都会对海德格尔的答案产生共鸣——虚无(’das Nichts’, the Nothing),存在的对立。它紧随并终将吞噬我们,就像轻抚晚风中群山和黑夜吞噬初夏的余晖。海德格尔坚信,只有直面虚无的永恒和存在的短暂,生命才不致虚度。

之前我们推送过一篇心理学文章《存在危机是什么|存在焦虑》。存在焦虑正是因为认清存在的本真和逃避虚无所产生的。而直面虚无的永恒,承认我们自身存在的短暂,就是如何面对存在焦虑的答案。

我们忘记了与存在的联系

我们透过自己狭隘的利益需求看待世界,职业使我们对事物的关心产生偏颇,将他人和自然当作手段而非目的。

某些偶然境况下(譬如乡间小路的漫步时)我们可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在更开阔的层面体验与一切存在物的联系,从而感知到海德格尔称为“存在统一(Unity of Being)”的状态——注意到我们往往忽视的事实:我们与飞鸟游鱼行云流水都存在于当下,并因这存在而从根本上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非常重视这些瞬间,希望我们能够藉此得到更深层次的雅量,从而克服隔阂与自大,珍惜回归虚无之前这段短暂的时光。

我们放弃了自由,不再为自己而活

人的绝大部分生活都与自由无关。在海德格尔卓绝的文笔下,人的出生就是被“丢弃在世界上”,被狭隘的社会环境,僵化的观念看法,传统的偏见歧视和物质的利益需求所束缚——而这一切并非出自人的本愿。

他希望帮助我们通过了解“抛置态(’Geworfenheit’, Thrownness)”的性质并脱离这种状态。抓住我们心理上,社交中和职业中的乡土意识并上升到普世层面的意义中——“归乡”,开启由非本真性(‘Uneigentlichkeit’, Inauthenticity)到原真性(‘Eigentlichkeit’, Authenticity)的回归,从而真正意义上为自己而活。

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绝大部分情况下人没能完成这段旅程。盲从大众传媒和城市中的喧嚣(’das Gerede’, the Chatter)而委身于社会化表面化的存在状态——他称之为“人人自我(they-self,与自我ourselves相对)”。

适度地关注无可避免的死亡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人人自我”的状态。只有意识到他人不可能使我们逃脱走向虚无时,我们才不再为他人而活,不再担心受累于他人的想法,不再委曲取悦他人的意愿。对虚无的恐惧令人不安,却能够拯救我们:正视死亡的存在(‘Sein-zum-Tode’, Being-toward-death)是通往生命的坦途。当被问及我们如何才能回归本真时,海德格尔在1961年一次讲演中精炼地回答道,我们只需“在墓园待久一点”。

我们将他人物化

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地把人当作某种工具或器物(‘das Zeug’, Equipment)而非像自己一样的存在物。艺术使我们走出这种自私,它帮助我们脱离自我并尊重其它人和物的独立存在。

海德格尔通过讨论梵高的《农鞋》时(《艺术作品的本源》)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我们不常注意到鞋子,只是把它们当作我们生存所需的一件器物。然而当它们被描绘于画布上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不得不注意到它们,甚至可能有生以来第一次将它们当作独立的存在。同理,艺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描绘无论尺度,都使我们更加关心(‘Sorge’, Care)超越自我的存在。

结语

尽管海德格尔对观点和寓意的表述一向隐晦,却充满迷人的智慧和启迪。很多掩盖在矫饰修辞和用语下的道理我们可能早就从荷尔德林甚至《道德经》中领教过,但海氏独特而优美的散文文笔帮助我们重温它们并留下深刻印象。也许他所阐明的,正是很多人心中早已模糊地厌倦的这种喧嚣中的抛置态,以及对虚无的恐惧中回归本真的渴求。

更多内容请关注Anonymous微信号(微信号:howtobehuman)。Anonymous致力于提供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元化内容,以有趣的形式呈现有营养的内容,帮助读者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读书】现代人为什么会空虚和迷茫?
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论述——读《存在与时间》
大哲学家系列之十: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
王列耀: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洗洗睡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影像阐述|郭国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