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代篆书


秦篆包括小篆和秦诏辞,而一般将小篆称为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巡视全国,并常常在途中立石刻辞,以此申明法令,歌颂郡县制,抨击废除分封制。现存最著名的秦小篆刻碑是《秦山刻石》,为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巡视山东登泰山时所刻,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辞,现存泰山脚下岱庙内,仅存9字。另外还有:《峄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以上刻石也都是秦始皇东巡刻石,均传为李斯所书。秦二世时巡行先帝各刻石之地,并补刻诏书和从臣之名。《峄山刻石》已佚不传,现存西安碑林的为北宋重刻;《琅玡台刻石》在清光绪年间还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大海,现仅存残石一块,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芝罘刻石》是秦始皇登芝罘山(今山东烟台市西北陆连岛),李斯为始皇歌功颂德而作,原石久佚,现存《汝帖》卷二有摹刻;《芝罘东观刻石》是秦始皇第二次巡幸芝罘所刻,原石久佚;《碣石刻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丞相李斯颂秦德而立,清嘉庆二十一年钱泳以南唐徐铉双钩本重刻于焦山;《会稽刻石》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而立,传为李斯手笔,乾隆五十五年重刻。

我们研习小篆,由于原碑久佚,一般都以重刻本人手,如《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下面就以《峄山刻石》为例,介绍研习小篆的技法。

《峄山刻石》又称为《峄山碑》(“峄”也可写作“绎”)。此刻石前为始皇诏,计114字:“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传为李斯手笔。据唐《封演闻见记》记载,此刻石为北魏太武帝推倒;被邑人火焚。唐诗人杜甫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诗句。由此我们可知《峄山碑》在唐代就有摹本。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嗣后,以《长安本》为母本进行翻刻者甚多。明陈思考评《峄山碑》的翻刻水平以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郑氏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

1

用笔特征

小篆的基本笔画是直画,横画,弧形、右弧、环形,曲线等几种,小篆没有楷书的点、撇、捺、钩、折。“引”是指长的意思,“戾”是扭转的意思。小篆是好比用一根粗细比较均匀的线条所组成大小基本一致的呈纵势的长方形汉字,它不像隶书,也更不像楷书具有较丰富的点画形态,不过它的基本笔画也并不简单。

小篆的笔法是:在一般的情形下,都是中锋行笔,起笔必须藏锋,收笔必须有—空中收锋的倾向;一个字和全幅字的所有笔画,其粗细基本一致:每个字的横画必须平,竖画必须直,而且一个字内,所有的横画与直画各自大致等距平行;圆弧形笔画左右的倾斜度要求基本对称;所有笔画的转折处,不能停顿重按,要圆转,不见筋节,不露圭角;所有笔画的交接处,应不露起笔收笔的痕迹。

有些书法家由于从未研习篆书,不知其中的难度,以为篆书笔法简单容易写,这是大错特错。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就认为:“要掌握这种笔法,不仅难于隶,楷、行、草,而且在篆书中也是最严格的,必须长期锻炼才能自如。仅碑篆额或邓石如式的篆书笔法,学起来当然比较容易些,但学这种笔法,更能获得精湛的技巧和坚实的功力。”

简单地讲,小篆下笔要藏锋,运笔要中锋。所谓藏锋,就是逆锋入笔,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所谓中锋,就是要求笔锋始终是在笔画的中心,而不会偏离。

横画。横画要求写得平直,不能像楷书那样左低右高,也不能左高右低,下笔藏锋是欲右先左,在纸上将笔毫立稳,稍轻注,然后稍稍提笔,向右运行,笔到即止,最后空中回锋,切不能作实在的纸上收锋动作,否则横画的结束处会显得十分笨拙。

竖画。竖画要求写得端直,此种笔画比横画还要难。下笔藏锋是欲下先上,将笔毫在纸上立稳,稍轻注,微提笔,然后向下运行,也是笔到即止,空中收锋。要强调的是,在竖画的运笔下,笔杆不能斜,更不能倒向一方。

弧画。弧画是小篆最有特色,也是形式变化相当多的笔画,要求写得圆润和婉,顺通自然,柔韧有力。起笔也是逆锋下笔,行笔用中锋,但是难度较大,因为此种笔画的运笔线路,既不是平的,也不是直的,况且每一弧画相对应的转折要保持曲度的一致,两相对称。一个弧画有时还得用两笔写成。

曲画。曲画是多处四环的弧画,有时要分三四笔写才能得力。同样,此种笔画也应写得婉转自然,如出一笔而成。曲画的接笔技巧,是篆书特有的,要掌握运用自如。只有反复地进行练习。此种接笔的方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同一弧画或者是由弧构成的同—偏旁、文字,一般都有多种接法,有时曲画也可一笔写成,这需要在研习中慢慢体味。

2

小篆的结体特点是整体方正略带狭长,以纵向取势。元代学者吾丘衍《学古编》说:“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也就是说小篆的外形为长方形,其中上部占三分之二,笔画密实紧凑,下部为三分之一,垂笔虚空。当然小篆字中有些字上下均匀,或下重上轻,这是例外。

请输入标题 bcdef

总之,小篆结体特点是:

其一,形体修长,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比2,与“黄金分割点“大致吻合;

其二,结体是真正的横平竖直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正;

其三,匀称,即小篆字形是左右对称,保持平衡,而且其笔画长短适当,各部分大小合宜:疏密恰到好处,给人安静停稳的感觉;

其四,不死板,有参差变化,小篆也不是一味平正、对称、匀称,这样会缺乏生气。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匀称是指小篆要左右对称,要平衡,不能偏斜:也指笔画长短适中,各个部分大小合度,疏密均匀,搭配恰到好处而没有生恶的感觉。参差是有笔画上的参差,如“相”字,左偏旁“木”的上面弧较短而收缩:下面的弧较长而外放,而右边的“目”字就不宜与左边一样长,要往上收。又如“始”字,是左右结构字,两边各占一半,但右半部分比左半部分短一些。还有一种是结构方面的变化,又称为“生让”,其含义是左右、上下牵引为之“生”;左右上下退避为之“让”,具体讲就是左右、上下配置得体、得势。点画简单的字应注意笔笔相生,这样就会气势紧凑而不疏散涣漫,如“山”,中间的笔画与外面的下弧相连接,左右对称,疏密均匀,以求笔笔相生。“去”字上面部分左右对称并盖住下面,下面则不宜大,以求得体。“内”字中间的“人”与两边的弧画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不宜长,长则涣散。

点画简单的字应该上下相牵引,即有时要点画相连,有时是结构应安排配置得体,紧凑而不涣散;点画繁复的字要注意笔笔相让,这样就会使气势舒朗而不至于堆砌。

3

篆书与楷书虽然都是汉字,但二者之间的形体上差别非常大,应留意区别,不能想当然地乱写。

楷书同样写成“奉”、“秦”、“奏”、“春”小篆的写法则区别很大;楷书同样写成“主”字头的“责”、“青”、“表”、“素”四字,小篆写法完全不同;有些楷书并不复杂的字与篆书比较完全是另一回事,如“出”、 ”克”、 ”葵”、“长“等。

4

小篆的章法与创作

章法有小章法与大章法。小章法是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大章法是一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包括作品的款式、正文、落款等整个布局。布局对任何书体的书法作品都至关重要,一幅成功的作品其布局肯定是独具匠心,费尽心机。章法构成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作品水平的发挥,关系其优劣成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指出,篆、隶、楷都是详而静之书,在三种书体的章法构成中都有不少共同的地方。从现存的秦代小篆书迹来看(包括篆刻、印符、兵器),它与汉代隶书和后来的楷书的布局基本一样,即平整端庄,均齐和谐,横竖成行,字的大小及行距、间距基本—致。唐、五代以及清代前期的小篆也都大多沿袭秦篆的章法模式。

如果书写字数很多的小篆作品,没有格线的限制,是很难做到平整匀齐,也很难做到横成排,竖成行的。格线一般说来,上下的字距应该比左右的行距宽一倍为宜,因为小篆是取纵势,每个字的格线是长方形。当然也不排除从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小篆字形出发,选定间距和行距的宽窄。格线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用国画打朱丝格;另一种是叠格;还有一种是衬格,即将打好的格子衬在创作纸的下面。如果是用朱丝格创作,即字要写在格子的中央,上下左右要留出适当的空白来。如果是叠格式书写,间距要留出来,但左右可以写大一些,这样每排字显得紧凑。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上款是写给接受者的,如老师、长辈、亲友等,下款是落书的时间和作者的姓名。有些书法欣赏者看一幅作品,首先就是看落款,可见落款很考功夫非常重要,是整个章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篆作品的落款最好选用行楷或行草字体,不适宜用楷书、草书和小篆本体。因为小篆与楷书都属于规整详静的书体,如果用楷书落款,那么就容易使通篇作品显得单调呆板,大大减低了艺术感染力。用草书落款,一般只用在草书作品上,在小篆作品上落款更不适宜。

款字不宜过大,也不能太小,要适度,一般是正文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就可以了,印章不能大过款字。上款的称谓要注意,要符合习惯。款字到底写多少字,也应取决于落款位置的空白大小来定,有长款、中款和短款三种。短款又称低款,只落书写者的名字。落款不能太密集,不能太疏散,也不能落得太低,太低即与正文齐平甚至超出,称为沉底。总之,落款是不可能一蹴而成的,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做到与正文和谐,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反之,落款随随便便,功力薄弱,配搭也与正文不相协调,那就直接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中堂与条幅。通常我们创作各体书法作品都是用传统手工纸进行,中堂与条幅都是根据纸的大小来定的。纸的规格有三尺纸和四尺纸,也有五尺、六尺或八尺的。中堂与条幅一般都用三尺纸或四尺纸(展览除外),中堂有三尺中堂、四尺中堂,也就是三尺整纸或四尺整纸。条幅有四尺对开和三尺对开,长宽比例在三比一以上。如果四尺纸或三尺纸横着对裁,就成为三尺或四尺平方,此种也属于中堂类。如果四尺纸竖裁为三,就成为琴条。

以上所举规格的文字排列基本法则一致,而且最后一行中堂、条幅、琴条不得少于2~4字,平方不得少于2字,这需要叠格计算。如果下方剩余多,可直接落款,反之则应另起行落款,这也需要计算好。如果是只写一行字的中堂、条幅等,可以左右两条落款。

对联。对联有三尺联、四尺联、五尺联或更长的对联。书写对联要注意其内容必须是符合对联规矩的,平仄要对,字数要一样。写对联要将叠格算好,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乃至几十言的。三言至七言八言的,都写在纸的中间,上联的右上款,下联的偏左下题下款。如果没有上款的,可在上联右上钤一方闲章。对联可在上、下联两边题跋,最后落款。要注意,小篆对联按照习惯不加释文。对联因为字数较多而写两行以上的,则为长联,也称为“龙门对”。龙门对的上联从右往下写第二行在第一行的左边;上联是从左往下写,第二行在第一行的右边,末行不得少于3~4字。上下联末行分落上下款,构成“门”形。

横批。横披又称作横幅,有四尺或三尺横幅,如果横幅很大,即为横匾。横幅只写一行,可在左右两头分题上下款,也可以在后面落款。如字数过多,需分行写的,则只能在正文后落款。横匾是大榜书,用作匾额或招牌,书写时一定要精心地谋篇布局,然后一气呵成。用小篆写横匾,古趣横溢,别有天地。

手卷。手卷又称长卷,可以按照写中堂或条幅的排列方法写下去,从右至左。如果是写多篇内容,则在第一内容写完之后,落下分款;也可以空一格或两格接着写下面的内容,然后在结尾处落款时再注明。写册页类似写手卷,册页实际上是折叠起来的长卷。如果只写一两页,就类似写横幅。

条屏。条屏一般为双数,最少为四条屏,依次类推,有六、八、十、十二等条屏。一堂屏如果是写的一篇完整的内容则只在最后一条处落款。条屏一般用四尺对开纸写,也可用三尺对开,六尺对开或三开来写。

5

小篆的临习创作从清代以来都很盛,这里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读者可从中或多或少地领悟其真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笔法和基本笔画——点
中国书法文化
篆书的运笔与笔法
篆书入门 的更多相关文章
篆书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小篆的规范写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