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一样的佛陀
按:此件瓷塑,相信见者印象深刻,很多参观过我馆的朋友甚至视其为镇馆之宝。几年前,一位法国摄影师到访,对着这件瓷塑痴拍了一整天。在《青瓷风骨》这本书里,写过其来历渊源,最新的论文集里也收录了相关文章,本文在此基处上重撰。

瓷塑高26cm,呈坐姿,头顶肉髻相,肉髻较高,覆螺发,饰髻珠,长耳丰颐,眉眼低垂,现慈悲相,身披法衣,广袖宽袍,坦胸见瘦骨嶙峋,两手作拉开衣服状,袒露七个小人头,呈不同表情。双足交叉端坐于高低二阶式台座,台座较高,中空。佛像头部、胸部、手、履及佛座露胎,呈火石红色,衣饰施青釉,色呈亮粉青,既柔和宁静,又光泽鲜亮,莹润如玉。


此件瓷塑,开腹露七个小人头的形象堪称造型奇特,见者莫不惊叹。其构思很可能源自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中的“开心罗汉”。历代开心罗汉,造型多取两手开衣袒露其心而现佛的形象,意为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如杭州烟霞洞十六罗汉圆雕造像中就有一尊“心中现佛”罗汉坐像。烟霞洞造像系吴越国王钱元瓘小妾吴汉月次弟,吴延爽发愿捐资所造,说明早在五代时,江南一带已有对十六罗汉的尊崇,开心罗汉形象也已有定型。

五代吴越 心中现佛罗汉 杭州烟霞洞造像

鉴于此,笔者曾将此瓷塑称作“心中有佛”。但细究并不怎么确切,开心罗汉开腹所见是佛,确为“心中有佛”,然此瓷塑所见是七个小人头,且七个小人头露不同表情,似正对应佛教中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可喻为世俗感情之相。如此则是“心中有欲”、“心中有情”了。若从肉髻、螺发等头部特征来看,瓷塑所塑造的应系佛祖释迦牟尼,其本尊即已是佛。

再看佛像胸口肋骨凸起,瘦骨嶙峋,此为苦行僧之经典形象,常见于罗汉造型。其实,世传佛祖为净饭王太子(名悉达多)时,也曾经历长达6年的婆罗门式的苦修,以至于体力消耗殆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雕像,便是太子瘦削至极点,筋骨暴露无疑的苦行僧形象。
犍陀罗  公元3世纪
引自德 赫尔穆特·吴黎熙《佛像解说》页98    书导论中还提到“(肉髻)被看作是佛三十二相之一,而实际上这是印度苦行僧的发髻——在犍陀罗很可能是极具特色的克罗碧罗斯(Krobylos),世纪转折时期在古希腊的一种流行发式。”此件雕塑所呈现的正是一种类似束发为髻的发型。

值得一提的还有此佛像的交脚坐式。佛之坐式有七种,交脚属于倚坐的特殊一式。此坐式于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佛教造像中已有所见,早期只是一种生活中的坐式,在佛陀身上的运用并无特殊意义。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域地区考古发掘出土大量佛教造像,佛最常见的坐式之一即是交脚坐,其数量远超键陀罗地区,并辐射至周边。所以有学者推断交脚坐式的中心地区是西域,是西域生活习惯在造像上的反映。西域造像的这一特色往西影响了键陀罗地区,往东影响了敦煌乃至更东的地区。不过,在西域造像中,千佛、转法轮佛及周围众闻法菩萨,均为交脚,交脚是一种常见坐式,而从敦煌往东,交脚坐主要运用于弥勒(佛或菩萨),是一种有明确身份的坐式。(可参阅顾森《交脚佛及有关问题》一》,《敦煌研究》1985年03期)

引自《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影像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年11月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交脚倚坐的佛占绝大多数,远超结跏趺坐等坐式



龙门石窟 法文法隆造像(交脚弥勒菩萨造像)


交脚坐姿运用于瓷塑则非常罕见。龙泉青瓷瓷塑,除了本文所述的这一尊释迦像,目前所见,似乎只有1960年出土于龙泉大窑亭后山窑址,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南宋龙泉窑何仙姑坐像、韩湘子坐像,同为交脚坐式。

南宋/元 龙泉窑何仙姑像 

高17.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元 龙泉青瓷韩湘子坐像 

高1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稍加比对即可发现,何仙姑、韩湘子的交脚坐式包括其所着鞋履及台座风格,与释迦像颇为相像,包括三者露胎部位的处理。释迦坐像与这两件八仙人物坐像,很可能出自同一时代同一窑口,甚至同一匠人之手。

交脚坐式同见于佛祖与道教神仙,说明此种坐式并无宗教上的特殊指向。此外,造像、壁画中的交脚佛陀或菩萨均为跣足形象,双足侧起呈自然下垂着地状,粗犷豪放。三件龙泉瓷塑均以露胎表现着履,且双足平放着地,显得文雅细腻,两者在地域文化风格上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所以,龙泉佛像的交脚坐式,或只是日常生活化的一种“平凡”坐式;或受西域中土等地的影响而来,并进行了“改良”的“泊来”坐式。它的出现可能有某种偶然因素的参与,比如一些佛画的传播,流寓人群促成的文化交流等等。


宋元之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老百姓为了寻找诉求,期待安慰,往往寄托于宗教,神像成为时代的偶像,龙泉窑宗教瓷塑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相比于寺庙里的木质泥质神像或石刻造像,瓷塑神像形制较小,适用于信徒供于家中案头或小龛等处,是神佛信仰进一步盛行,进一步世俗化的体现。

龙泉窑匠人擅于运用材质来塑造神佛形象,所制的各式神像,灵活运用捏塑、堆塑、贴花、刻划、模印等多种工艺手法,尤其是巧妙利用露胎方法表现人物的肌肤等特殊部位。露胎烧成后呈鲜艳的火石红色,不仅获得与青釉颜色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且更有利于对面部表情,形象动式姿态的细微刻画。这是一种非常符合瓷质美感的塑造手法,也是龙泉窑瓷塑的一大特色。本文所述的释迦像即是一件露胎工艺的代表作。

从题材上看,龙泉窑宗教瓷塑主要有道教与佛教两类,道教人物形象见有八仙,真武大帝等,明时真武尤盛。佛教人物形象相对更为丰富,有观音、释迦、弥勒、文殊、普贤、济公等等,以各类观音造型最为常见。根据出土及传世器来看,龙泉窑宗教瓷塑的形象塑造大多有合乎规范的定式,以释迦为例,坐姿上以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最为常见,佛座则多采用莲座、束腰式须弥座。典型器例如1966年出土于北京昌平区,现藏首都博物馆藏的“元龙泉青釉释迦牟尼佛坐像”。


元 龙泉青釉释迦牟尼佛坐像 

通高25.4厘米

1966年北京昌平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相比之下,本文所述的释迦像无疑十分另类,其构思又喻含怎样的深意?
佛家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七情六欲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佛家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摒弃七情六欲,做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四大皆空,佛的境界更要达到无喜无悲无怒无恐无思的修为。以此观照佛像,似正直观阐明了这些教义,这样的造型正是佛陀以身示法:刻苦修行,消灭欲望。

笔者认为,该佛像超越了单纯的供人膜拜的宗教偶像塑造,更注重诠释佛家的思想教义,体现出早期龙泉窑瓷塑的丰富性,是一件颇具思想个性的艺术之作。且其胎釉品质独得南宋晚期龙泉窑制瓷工艺的成熟精良,几近完美,实属龙泉窑青瓷中的杰出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集】弥勒菩萨造像
犍陀罗佛教美术——读宫治昭《犍陀罗佛教美术寻踪》
无尽藏影像寻佛记:世界上最早的佛像你见过么-像希腊人?波斯人?
犍陀罗造像,为何东方的佛像却长了欧洲人的面孔?
平山郁夫美术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
浅淡佛像之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